脑海带着一扇门 第349章

作者:薄荷也会上火

其他人都停下了自己的歌声,开始听着赵三喜在那里唱着。

说到东方红。

这首歌还是起源于陕北,普通人只能唱出形,但是赵三喜却唱出了神。

赵三喜没有唱歌的时候,就是一个腼腆的黑小伙。

但是唱歌的时候,那种自信感觉油然而生。

几个人都沉醉在这个歌声里了。

一曲唱罢,周小川带头拍了拍手,嘴里喝道:“好,唱的好听。”

他是不懂音乐,但是他感觉赵三喜唱的十分有感情。

其他人闻言都在旁边呼和着。

京都的小姑娘,周凤兰来到赵三喜旁边,笑道:“三喜大哥,你还会什么,唱给我们听呗。”

其他人都猛的点头。

本来一身自信的赵三喜见状,脸上突然就红了起来。

支支吾吾的说道:“我我唱的也不好。”

张爱国闻言笑道:“三喜大哥,你唱的很好听啊,再来几首吧。”

“是啊,是啊。再来一首吧。”

“来一首,来一首,来一首。”

一个一个的重复着这句话,让赵三喜有点不好意思了。

他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其他人见状便停了下来,等着他唱歌。

要吃那砂糖化成水

要吃那冰糖嘴对嘴

一碗凉水一张纸

谁坏了良心谁先死

半夜里想起了干妹妹

狼吃了哥哥不后悔

天上的星星数北那斗

妹妹那个心上只有你一人

井里面挑水桶桶里倒

妹妹那个心事哥知道

虽然赵三喜唱的是对歌,但是人们仍然听的津津有味。

可惜少了个女的对唱,不然更加的有味道点。

一路上,听着山歌,看着四周美丽的风景。

就在众人走走停停中,过去了半天,人们肚子已经咕咕叫。

赵队长这个时候从车上拿出了几个白馒头,一人分了2个。

而赵队长和赵三喜两人,则是从另外一个包里拿出了两块玉米饼子,开始吃了起来。

冯月见状,将馒头掰开了一半,递给了赵队长和赵三喜一人一半。

赵三喜见状连忙摆手:“不用了,我们来接你们都是算工分的,不能吃你们的馒头”

冯月见状直接将半个馒头赛到了对方的手里。

“给你就拿着。”

赵三喜见状有点手足无措。

冯月随后又将另外半块准备塞给赵队长。但是对方怎么也不愿意要。

冯月见状,便将手里的半块馒头收了回来。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弄了半块,硬塞给了赵队长。

这样赵队长和赵三喜两人手里各有两个馒头。

两人看着手里的馒头,沉默了一下,便将馒头收了起来,继续吃他们手里的白馒头。

众人见状也没有说什么。

估计是等一会饿了才吃。

走了两三个小时,几个人的脚就感觉受不了了。

这丘陵加上山地,实在是不好走。

要下来自己走的是他们,现在让他们再上去坐着,谁都不好意思,丢不起这个人啊。

赵队长估计是看出来了,便笑道:“行了,这才走了一半的路,快点上来吧。我们要走快点了。”

“啊!才走了一半啊。”

众人闻言一阵的无助。

不过也没办法,这里上坡下坡,山地河道,加一起。

七拐八绕的,看着不远,其实路是真的走了不少。估计有个十几公里的路了。

这个时候人们可不再不好意思了。

纷纷跳上了驴车,任由两人拉着车向着远方行了。

三个小时以后,也就是下午三点左右,车子才进入一个山坡。

此时人们才看到一个个窑洞。

这个时候人们才松了口气

这是到地方了啊。

果然,赵队长将车子停在了一个窑洞门口的道场上。

对着人们笑道:“行了,这就是上林生产队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上林生产队

第四百二十三章,分家到户

八个人从驴车上下来,好奇的打量着这个地方。

面前的这个山壁面朝南方,壁上削的十分平整,上面有4个窑洞。

三个们都是木头的格子门,上面胡了一层的窗户纸。

墙上挂着几串晒干的辣椒和大蒜头。

道场上很平坦,应该是修整过的,靠近窑洞的位置,有一個石磨。

边上放着一个石磙。

这个窑洞是最底下的一家,但是也是在半山腰的位置。

站在这里,向着远处望去,入目的是一片丘陵和小山,纵横交错。

估计是听到了动静,从中间的窑洞了走出来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身后还跟着四个小孩子,最大的有十岁,最小的只有七八岁。

对方看着赵保山笑道:“这是回来咧?这些就是知青?”

赵保山闻言点了点头。

此时听到动静,从上面陆陆续续过来不少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这些人穿的衣服都是花花绿绿的。很少有人穿着单色的衣服

因为这些衣服很多都是用小布片拼接在一起的。

而有些则是大补丁挨着小补丁。

而且都是洗的有点发白了,用乞丐服来形容,真的一点也不过分。

就是不像乞丐服那么脏而已。

人们都是一脸好奇的看着众人。

赵保山对着人们说道:“这就是城里过来的知青,知识青年,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要是以后有困难的记得都相互帮忙。”

话音刚落,站在斜坡上传来了一道声音,“三大叔伯的意思能不能给我找个知青做婆姨咧。”

对方和赵三喜差不多,大概二十五六岁。

长长的脸黝黑的很。

双手揣在一起看上去跟个二流子一样。

赵保山没有说话旁边一个四十岁的大婶子便埋汰道:“二牛,你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呢?你也不看看你配不配的上啊。”

说完院子里顿时传来了一阵哈哈大笑的声音。

二牛闻言不满的说道:“二妈,你也不帮着我,还这么说我以后让我怎么找婆姨。”

“二牛,下林大队那边你二妈不是给你介绍了一个,你怎么不愿意?”

赵二牛嘴里嘟囔着,“那女子比我还黑。”

听到他话场面又热闹了起来。

周小川众人虽然不是听的太明白,但是大概的意思还是知道了。

赵保山没搭理他们,对着赵三喜说道:“去把大秤拿过来,给他们把国库粮给分了。”

赵三喜闻言点了点头来到其中一个窑洞推开了房门。

众人瞥了一眼,里面有不少的东西,锄头铁锹,耙子,镰刀铁镐犁。羊叉。火钳麦铲子。链枷。

很多农具都放在里面。

过了一会,赵三喜将门打开了从里面拿出一杆秤和几个布袋子。

赵保山见状对着茫然的一群学生说道:“这些就是你们的口粮。是公社的国库粮。”

随着他们的解释,人们知道了这些粮食就是他们的定量。

以后他们这些知青的口粮就按照一年580斤的粮一个月45斤。但是这个粮可不是成品粮食而是没有研磨的。

例如给的小麦,磨成了粉肯定就没有那么多了。

按照70的出粮率算下来差不多接近32斤左右和城里人基本差不多了。

秋收之前就按照这样的比例发放。

秋收以后,按照生产队的产出,要是有多的就多给,要是不够了,就从返销粮里面抵扣公粮,补齐到580斤。

农村要交的粮食里,除了公粮还有返销粮和余粮。

这个在前一年就根据拥有的田亩和人数确定下来了的。

公粮和返销粮是固定的。

但是余粮全凭自愿,根据每个生产队的情况自己决定。

所以,这些知青们的粮食要是不够了,就从返销粮里扣,同样交公粮的时候也会减掉这些量。

说到这里,赵保山这才缓缓的解释了一句,“队上给你们新起了2个窑洞,但是时间来不及了。弄了一半了现在又要开始忙起来。所以进度就比较慢。”

“现在只能把你们分到乡亲们家里了。”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

赵保山见状对着赵三喜示意了一下,对方便开始称了起来。

每人45斤原粮,10斤麦子和35斤的玉米。

秋收前这就是知青们一个月的口粮了,下个月还需要到公社里去领。

赵三喜的动作很快,8个人的口粮半个小时不到就分完了。

公社的称那是真的准,不多不少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