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子雄
“贾诩,贾文和,当真是天下大才!”
荀彧接口:“其目光之远,吾不及也!”
郭嘉和荀彧二人的感叹,就是证实了贾诩信中之意。
这让曹孟德仰头一叹。
贾诩,对曹操算不上真爱,刘浩招揽他之前,他投靠曹操,是找靠山,同样也暗含欣赏。
这样的态度,贾诩不可能会在信件之中预测三分天下格局;
但,信件之中,却隐晦的提出这事,这就意味着贾诩有着其他算计。
此去辽东,替代公孙续,刘浩有一点没有考虑到的,那就是名份;这是刘浩现代思维使然,事情做了再说,等需要的时候,再谈。
诸葛亮和贾诩则不然,他们考虑的问题十分周到,这份信件,就是为此而来,盖上天子大印的名份,取代辽东之后的反弹才会降到最低。
三分天下的预测,说起来困难,不到顶尖智者,绝想不到这点;
还有就是身在局中的谋臣也不会去想,郭嘉和荀彧都是局内人,眼前的袁绍才是最大的需求,未来十年几十年的格局,又哪有时间去计算?
贾诩隐晦一点,郭嘉和荀彧就想透其中深意。
“主公,袁绍乃吾等当前大敌,必胜之,然时间却需长久,安定更需时日,江东稳矣!”
郭嘉说完,荀彧接口说道:
“蜀中天险,易守难攻,荆襄之地才是关键!”
曹操思虑几日,大略已经所得,也知道荆州才是真正的关键,可在和袁绍相争这段时间里,他根本没兵力去做,只能眼睁睁看着江东孙氏或者第三方取荆州连巴蜀,头痛欲裂。
这些天,曹操也在计算谁能取刘表、刘璋而代之,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刘备身上,破落户刘备还真是被忽略了。
至于刘表和刘璋,曹孟德根本没将他们放在眼里。
郭嘉和荀彧也没想到刘备,三人沉静一会,具都叹息一声,相互对视一眼,如之奈何。
“贾文和当真不世之才,恨不能共事也!”
郭嘉一声感叹,将曹操和荀彧思绪拉回贾诩身上。
“奉孝、文若,你等二人思量,贾文和为何取辽东?”
曹操第二个想不明白的就是这点,贾诩暗中取辽东再讨要名份亦可,根本不需要刻意写信提醒自己,因为,一旦自己明了未来格局,辽东必定会先取,稳固后方,专心对付南方二贼;这根本说不通。
“主公,贾文和这是在向主公表明,他没有诸侯之心!”
“奉孝所言极是!但贾文和取辽东,必定有着其他安排!”
曹操一开始想到的是安定,随即又否定了,想安定,他日后取辽东之后同样安定,不是这点,那就必然有着他们未能想到的理由。
===第614章 614.兵家===
614、兵家
这就是贾诩和诸葛亮的另一个算计。
7年后,曹操打败并整合了袁绍势力,吞并北方四洲之后,必定会将眼光锁定到辽东大地。
到了那个时候,辽东的军马有几何?能和曹操决战吗?
诸葛亮和贾诩乃至刘浩,都不想把兵马浪费到和曹孟德大战之上,他们取辽东占地盘,不是为了和曹操大打出手的,而是为了和游牧民族厮杀,为汉家百姓开拓空间,又怎乐意同室操戈?
到了那个时候,再和曹操谈,几无可能,雄踞北方的曹操,心中的傲然必定膨胀,又会将谁放在眼里?
那么,提前在曹操心中放个钉子,就有了非常大的意义,想一想,一个七年前,就预测到你日后格局的对手,无论怎么谨慎也不为过。
此外,还有一个附带的作用,这是贾诩下的暗手,刘浩和他说过奴隶贸易的事,自然需要找买家,而未来几年内最大的买家就是曹操,提前给人打个招呼,日后相见谈判之时,也能容易一些。
曹操、郭嘉和荀彧,都是当世之才,世界最顶尖的几个,但时代的局限性,还是让他们无法想象未来三分天下造成的人口损失,也就更难知道北方草原百年之后的威胁。
这让贾诩在三人心中植入一颗种子,高深莫测,一有空闲,就思考贾文和到底取辽东是何意?
贾诩可不管他给三人带去多少麻烦,更不管他一份书信让三人耗死了多少脑细胞;
他和诸葛亮站在舰首位置,看着前方黑蛟王拉着运输船飞速行驶,脸上笑容升起。
在他们身后,张绣和老黄忠同样笑容满面,蛟龙拉船,何其壮哉?
三国时期,公孙氏也算出名,一个公孙瓒,一个公孙度;
前者,一度占据整个幽州,后被袁绍所灭;
后者,一直占领辽东,并传给子孙公孙渊,而后,曹操灭之。
辽东,分为几块,一个是辽东郡,今辽东半岛;一个是玄菟郡,在辽东郡以北,和当时的高丽句接壤;一个是辽东属国,在渤海湾内测,与辽西郡接壤;最后一个,是乐浪,乐浪,在今北韩地区,
刘浩等人选定的登陆点,在辽东半岛,后世大连位置,如今还属于荒野一片,少有人烟,在渔业不发达的三国,方圆几十里地,只能零星看到几户人家。
三国时期,也不过五千万人口,哪怕奇石天降,人口到了如今,最多也不到八千万,放到苦寒辽东,人口比例就更为稀少。
刘浩等人登陆,一时半会想要传到公孙度耳中,还真是艰难。
春节刚过不久,东北大地白雪皑皑,幸好刘浩准备了十万冬衣,作为现代军队冬衣,绝对是保暖利器,军士们领取了冬衣更换之后,一个个兴高采烈,一辈子还真是第一次传到如此精细制造的衣服,一个个宝贝的不得了。
大连,新取的名字,也没想改,三万军事在寒冬建设,并没有想象的艰难,神魔三国,士兵阶位一个个都不低,半月不到,一个连绵十公里大小的军营就被制造出来,内里,安装了采暖炕,每间房屋四人,对于这些士兵而言,简直就是天堂。
冬日,妖兽活动较少,有着几个圣阶压阵,清理起来,也十分容易,再加上运输船偶尔出海捕捞海鲜,食物倒也十分充足。
这日,军营大帐之内,一张长条沙盘桌旁,围着五个身影,分别是刘浩、诸葛亮、贾诩和张绣、黄忠。
“东沓县,离吾等最近,再过些时日,曹孟德和袁本初大战将会爆发,吾等需要尽快拿下自足之地,以此为根基,北击公孙度,一举拿下辽东郡,辽东入手,则向朝廷讨要名份,其他郡县降之!”
“东沓入手,公孙度必然知晓,定遣将前来,吾等可以逸待劳!以雷霆之势破其前锋大将,降其卒,组建骑射营!”
“公孙度必不甘心,或可亲征!”
“然也,其料张将军主事,其心必轻怠之,若其亲征,吾等守城,汉升兄领兵绕过公孙度,攻其郡所,其必救之,吾等以阵法围困,击其士气,降其士卒!”
几个人围绕着沙盘,选定了方位,很快就提出几套方案,组合在一起,一个完整的计划成型;
刘浩至始至终都没有开口说话,而是将几人的讨论记录并拓展开来,讨论结束,整套方案也完成,传递几人看了一遍,一个个纷纷大赞。
三国时期,少有文案,多以口口相传,传的好还好,一旦传递途中出错,那绝对是灾难。
刘浩这种做法,杜绝了这种状况的发生,同样也让下方将领的素质提高许多,几场大战下来,这些中层将领必定会提升许多,从这份文案之中,学得不少。
三国时期,纸张还是太过珍贵,也只有刘浩这种带着现代属性的人才用得起这种铺张。
查看完战事文案,一个个不由分说的抄写一份,实在是这里面刘浩记录的方法、目的太过清晰;
比如,如何拿下东沓,就记录了几种方法,什么诱敌出击,什么诈开城门,什么特种夜袭,什么混进城池内外合击等等;
拓展开来,就是一份浅显的兵法,
作为书籍十分珍贵的三国时代,一个将领很多只读过基本兵书,这些兵书十分简陋,微言大义,几十上百个字,就是一个计策、方法;一辈子军事生涯下来,才能领悟通透,而后传家。
像刘浩这样书写记录模式,等于一看即懂,而后根据大战经历一遍,便能领悟通透,下次再战,许多场景便可套用书本,简直就是培养中下层将领的不二法宝。
诸葛亮和贾诩的抄写,就是明白这点,非是抄写其理,而是抄写这种模式,都认为日后若以这种方式发动战事,军队必定越打越强,那些中下层将领外放出去,也必然能独挡一方。
这种状况,放到地球,也同样有效,这就是参谋制度的最大好处。大型和长远作战的不二之选,将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并坚定的朝着这个方向执行,不出意外,胜利就成了理所当然。
而意外出现,参谋们同样会考虑到大多数,哪怕未能考虑到的,出现了,也无需害怕,应对即可,方案也同样会很快出台,查漏补缺等等。
这样的制度,对诸葛亮和贾诩这样顶级的智者而言,还真没什么效果,对话一番,已经将所有细节记住,但也不是没有好处。
最大的作用,就是节约大量的时间,不需要在战事发生的时候,一直将所有精力集中到过程中去,低下的人已经知晓了如何去做,什么时候取做,不需要他们在当时当地再次发令,省出来的精力,反而可以纵观全局,查漏补缺。
两人都是绝顶智者,瞬间,就想通对他们的好处,心里立马有了决定。
刘浩也没想到,他这番做法,直接将地球的战事计划文案和参谋讨论制度一下就在辽东铺开,成为第一个三国时代的军事改革。
他更没想到,这个铺开,使得他得到的第一个兵法不是什么计策,而是一种模式,铸造出的兵家文台也以此为根基,主控整个战场,这个兵家文台,被日后的兵家称之为‘主帅文台’。
这个‘主帅文台’,顾名思义,就是统领三军之用;任何时候,都能将手下的将领、谋臣拉入其中讨论,而后自行生成战事计划文案,分发各大将领,并随时可以查看各大军队、将领的进度,监控整个战场。
这是刘浩绝对没有想到的。
有了战事计划文案,整个队伍推进速度快了许多,中下层将领都得到自己那份方案,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做?头脑个个都无比清晰,这样的状况,被诸葛亮和贾诩看在眼里,更坚定了他们日后作战之法。
现在的诸葛亮还真不喜欢玩神秘,早已经历了一遍,该出名已经出名,该治理的已经治理,了却心愿之后,显得更加豁达,让他重新再经历一次,哪里能提起一点兴趣。
作为兵法大家,诸葛亮对这种提升军事实力的方法十分在意,学习就变得理所当然,而贾诩,一直在做谋臣,亲自带兵,还真没有过,原本也没想过带领,到了辽东,日后不可避免会出现单独领军出战的状况,有了这种方法,哪里会错过。
两人几乎全程关注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战事,任何细节都没有放过,等到东沓拿下之后,二者都不约而同的计算起来,这一计算之下,给了他们很大的惊喜。
无他,光一个损失就降低到最大,原本在二人心中,拿下东沓,损失三五百人至少是需要的,可哪想到东沓拿下了,真正死亡的,不过二十来人,伤者百人众。
损失如此,行军速度也大为提升,任务下发,让中下层将领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之后,在预定的时间内,他们就能完成的非常好,不需要考虑其他,使得他们更加专心致志,效果自然更佳。
第三个惊喜,则是事后,完成了任务之后,也会给出相应的安排和建议,有安排的,自然明了该作什么,比如,拿下城池之后,军队自行进入城防,自行进入城内巡逻,都是事先的安排。
那些没有得到安排的,也会给出建议,比如,建议城门战斗结束的这只小分队收拢伤员,派遣斥候关注就近几只队伍状况,看到他们需要增援的时候,可以及时出手等等。
这些建议一出,让队伍都知道该关注些什么,不会让他们战后无事可做,到时候反而成了城战之后最大的麻烦,什么入室抢劫之类,三国时代的兵马思想还真没那么高,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刘浩就是考虑了这些,才会在文案之中给了他们很多安排,他想要将这些安排形成一套规矩,这样一来,一定情况下杜绝了战后反失民心的状况。
当然,刘浩也知道,真正彻底解决,还需要加入思想建设,这方面,刘浩已经知会了骆冰,让他在龙国开始刷选人员,下次来往,就可以将这个隐患填补。
东沓拿下,刘浩很快又招开了会议,这些天他读了三国军功计算等书籍,了解之后,也做了一些修改,更是将修改的原因也详细书写进去。
今天的会议,一方面是为了给士兵、将领推行新的军功计算方法,毕竟,他们真正的敌人是乌恒、鲜卑等外族,另一个,则是加入了任务完成度的军功。
比如,战前给出的任务,你完成了,就有一个基本军功,任务越危险,给出的军功也越重要,同理,难度越高,军功也越高。
但拿到这份军功的基本,是任务完成,并持续下去;
比如,你拿下了城门,需要守住,假设你拿下之后,眼看周围没有敌人,随着大军建立其他功勋去了,结果城门被反夺。
这样的情况,你不仅不能得到任务的军功,还会被处以刑罚。
刘浩提出的这种军功方案,得到了四人的认可,也耗费了他一番解说,通过之后,刘浩又提出时候总结的问题。
“中下层将领成长,将会是吾等日后能攻打多远的主要因素,乌恒尚可,鲜卑之大,则需要手下这些将领成长才行!战后要求这些中下层将领总结,一个可以加强他们对此战的理解,另一个,也是为我们刷选人才,提交的理解程度,就能看出这个将领对战场战事习得多少!”
刘浩这番话,让四人具是眼前一亮。鲜卑太大,几乎横跨北方,从东北一直经有草原,再延伸到西域,这么广阔的地域,靠着他们这几个人,还真是太难,几无可能的难,若是将手下将领调教出来,哪怕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也足够让鲜卑流血。
“大善!”
诸葛亮和贾诩还想到了这种方法,也同样能帮助带兵主将的成长,查看这些中下层将领的总结,就必须考虑很多,一旦思绪开启,也同样是在自我总结,如同‘三省吾身’!
===第615章 615.辽东郡===
615、辽东郡
东沓拿下,贾诩就朝着北方而去,一路穿行,进入辽东郡治所,游荡酒肆,神不知鬼不觉的释放出消息。
没办法,这一次东沓之战完成的太快太好,顺利拿下不说,使得东沓守兵连信息都来不及传递出去,也为了更好的了解辽东状况,才有了贾诩轻车前往之事。
辽东郡太守府,公孙度很快得到消息,他也不以为意,春节且过,辽东大地白雪皑皑,他只以为是饥饿难耐的山贼作怪,于是打发手下阳仪领军两千征讨了事。
哪想到,这两千军马一去不回,这时,又有消息传来,拿下东沓的,根本不是什么山贼,而是从中原大地逃难至此的张绣。
这个消息,让公孙度不敢丝毫怠慢,左顾右看一番,却发现没有可商议之人,再看,连领军大将都没有一个,公孙度十分郁闷,只能自己思考,想了半天,唯有亲自出征。
公孙度这人很有意思,陈寿给了他一个评价‘度残暴而不节’,这句话可不是什么好评价,这样的人还真没什么人乐意追随他,他手下名人一个没有,只能靠自家几个亲戚撑着,可这样,依旧没有得到他的信任,大权始终掌控在自己手中。
张绣从哪来,公孙度不用想也知道,必定来自大海,这让他把握挺足,这个时代,海运可是很弱的,使得公孙度认为张绣不可能带领多少人马,加上对方拿下东沓之后,一直未能再取其他地域,更证明了他的猜测。
此前,阳仪两千军马出征,虽败了,但公孙度却认为阳仪必定拼杀了张绣不少军马,这样一来,敌人已经十分脆弱,必须加速剿灭对方,否则等时日一久,张绣再征兆百姓参军,反而更麻烦。
公孙度出征,浩浩荡荡,大半家底都带上了,足足两万人,都是他自认为的精兵,城道旁,贾诩微笑看着公孙度出征,视线一转,锁定了方才感应之人。
抬眼望去,两个老者挺立身形,面色有些忧虑,贾诩思量片刻,就将二位老者身份确定。
这两人,更老一些的有着圣阶修为,中年则在九阶巅峰,眼见突破,身着农衣,然气势卓然,站在人群之中,更显得鹤立鸡群。
这二人,正是在辽东避祸的管宁和邴原,也是汉末出名的隐士,特别是管宁,一生都没有出世,魏国几任皇帝亲自邀请,依旧待在家中耕读,直到八十四岁去世,也算是出了名的高寿了。
二人脸上的忧虑,贾诩瞬息就想通,张绣出生西凉,西凉兵马的名声可是很差的,特别是董卓乱政之后,更是被世家士子们视为洪水猛兽,管宁和邴原不会在意谁胜谁负,但换成西凉兵马,必定担忧乱局在辽东发生,影响他们的安宁。
对隐士,贾诩还没有刘浩那样讨厌,刘浩认为这种人多半是自命清高的家伙,而且十分自私自利,属于那种半亩地在手,天下大乱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物。
贾诩呢,是时代使然,对隐士更多的是偏向‘士’而非‘隐’,能被称之为‘隐士’的,多半都是才华出众的,要知道,普通人再‘隐’也没任在意。
管宁才华出众,贾诩有毫感,但也仅限于好感,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不喜欢也不讨厌。
他们二人脸上的忧虑,贾诩看在眼里,笑在心里,公孙度已经出征,说明管宁二人还真是彻底隐士了,发现不对,忧虑了也没有提醒公孙度的意思。
上一篇:火影:宠妹就变强
下一篇:拯救宇智波从做族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