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抹精致的灰
但随着初步的探测,红推翻了这个猜测。
“这艘飞船,它居然有热盾。”
看着这艘飞船已经被确认为是隔热罩的黑色外壳,红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小小的冲击:“还是这么厚的全身热盾!”
根据红初步的钻孔测试来看,这艘飞船花在隔热上的成本极为惊人,不光上了覆盖全身的超厚隔热罩,还在隔热罩里面配备了虽然已经损坏的不成样子,但依旧能看出其精细程度的高密度散热回路。
显然,它绝对不可能是一艘只在太空中活动的飞船,并且从全身热盾而非是底部热盾来看,它要进入的行星大气层绝对要比猫盟的星球厚的多。
可尽管其外壳已经证明,这艘飞船肯定是一艘空天两用、且大概率可以地面直接起飞入轨的飞船,她们还是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人要造这样的一艘飞船。
它可不是那种撑死了千吨的空天飞机,而是一艘重量绝对是几十万吨起步的大型飞船,用尾巴尖都能想到,想让这么一个大家伙具备空天两用功能,其耗费的成本将是极其惊人的。
先不谈为了地面起飞,引擎的最大加速度得高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这对于磁约束聚变引擎来说无疑是难于登天,也不谈为了进出大气层而必须大幅度加强的结构和外壳——光是一个功率问题,就已经是近乎无解了。
在理想状态下,反应堆推进功率=推力*喷气速度*0.5,当然也可以将其变换为每秒工质流量*喷气速度的平方*0.5,取决于哪个条件已知。
现在假设这艘飞船处于卡图斯,质量为100万吨,那么由于当地重力加速度为11.8m/s?,这么一艘没什么升力可言的飞船又可以直接等效于火箭,因此乘上经验系数1.2,意味着这艘飞船的满载加速度需要达到1.2*11.8=14.16m/s?,才能够确保其直接从星球表面起飞。
很好,现在已知质量,已知加速度,那么可以直接得出这艘飞船的推力是14.16吉牛——老实讲这么大的推力,其工程难度已经不是红能想象的了,不过这里她就姑且假设这些文明真的做到了吧。
已知推力14.16吉牛,这里给它最大程度的降低难度,假设其用完燃料后刚好能进入低轨,那么需要总Δv下限为12.5km/s(考虑损耗和空气阻力的经验系数),然后作为一艘太空船而非火箭,它显然是不可能像火箭那样百分之九十几的推进剂的,通常给个40%就算多的了,这里红再给它降点难度,假设其质量50%是推进剂。
现在已知质量分数,那么套用一下火箭方程,可以很轻易的知道其比冲必须要达到至少18km/s,才能确保其刚好够入轨——很好,我们现在将14.16吉牛和18km/s分别代入到之前的功率公式中...
哦豁,127.44太瓦。
这不是技术不足导致的,而是完全的物理限制,这意味着就算你的工程水平强到宇宙最强,但只要是用工质引擎来做这艘飞船,其推进功率下限就是127.44太瓦,低于这个数字的飞船将无法满足从地表直接起飞的要求
一艘一百万吨的飞船,刨去工质只剩五十万吨,而它们要做的是在这五万吨里塞下127.44太瓦的推进功率,折合热功率至少六百太瓦,相当于30个2020年的人类文明总功率...
家人们,还是看看远处的太空电梯吧。
如果没有热盾的话,红姑且还可以当它只是打算用工质引擎在无大气星球上起个飞,等离开星球表面一定距离后就直接曲速走人。
虽然这样子曲速落地后的速度会不够,但远离重力场,靠着势能换一些动能,再用高比冲引擎补一补速度,也算是能够正常入轨了。
可这么厚厚的热盾,就摆明了这玩意是没法靠这种作弊手段起飞的——有热盾就代表它是要进浓厚大气的,而周围巨量的质量(大气)会使得曲速引擎无法形成稳定的曲速泡,因此很明显,它就是靠工质引擎硬推来完成入轨的。
所以这玩意的目的到底是啥?
看着摄像头中那长满了珊瑚啊贝壳啊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巨大引擎喷口,红感觉这些研究不仅没有解决她的疑问,反倒让她变得更加迷惑了起来。
总不能是为了当场起飞的情怀吧?
反正目前的她是不得而知了——为了防止破坏舰体导致其内部可能幸存的空间进水,红的研究最多只能停留在对其表层热盾和那些已经破损、确认进水的表层模块上,而对其内部真正舰体的研究几乎为零。
显然,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将这个最起码重几十万吨的大家伙打捞上来,对此红已经做了几个可能行得通的方案,正在对其进行可行性测试,同时等待后方的重型设备运输就位。
这势必要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好在,红已经习惯了等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都需要足够的耐心才行。
事实也的确如红想到那样,从她发现这艘飞船,到将其打捞上来、运输到岸边,整个过程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
这已经称得上是神速了,毕竟这可是一艘沉没在几百米深水下的、部分进水后重约70万吨的大型飞船,还在一个红完全没有任何基础设备或工厂在上面的待开发行星之上——可以说,为了将它打捞上来,红真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现在,是时候看看隐藏在这艘飞船外壳下的东西了。
刚一进门,红就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呲~”
在被连续三道密封舱门呲了一脸的水后,红最终不得不确信,这艘船,它并不是因为进水才导致其舱室内全都是水的。
它本身,就充满了水。
这是一艘水生生物的飞船。
“这下它们不仅得用天顶星引擎来进出大气层,还得额外带上好多吨水来给舱室维持水生宜居。”红一边操纵着大型工程机械往外抽水,一边无奈的说道,“debuff叠满了简直。”
“为什么要额外带水?”希儿有些疑惑,“飞船本身的工质不就经常带水吗,稍微串联一下不就好了?”
“额...”
面对这个疑问,红犹豫了片刻,试探性的摸了摸希儿的额头。
“崽儿啊,我记得你应该炖过鱼汤吧?”
“炖过啊。”
对于红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提问,希儿歪了歪脑袋:“怎么了,有什么关联吗?”
“把需要帮助吸收废热的水工质和舱室环境接到一起,这不就是在炖鱼汤吗?”
“哦,对哦。”
希儿恍然大悟。
“崽啊,要不咱再去上两年学吧。”红一副非常忧心忡忡的样子,“总感觉你有了娃后越来越傻了。”
“哪有!”听到这话,希儿的耳朵立马竖的笔直,“我明明那么聪明!”
对此,红只是微笑的摸了摸崽崽的小脑袋,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nya!”
两只猫顿时打闹在了一起。
面对身后不断传出的嬉闹声,正在论文网上查资料的希芙无奈的叹了口气。
怎么办,我妈好像比我更像幼崽。
心累。
好在两人的打闹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毕竟希儿对水生物种文明还是颇有兴趣的——虽然不知道这个水生物种究竟是鱼还是什么东西,但光是水生这一点,就已经称得上是很稀奇了。
水生哎!
虽然对于她们这一类最主流的水溶剂碳基生命来说,水是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源,身体内随随便便就是百分之五六十的水含量,液态水环境也是目前为止,从化学元素角度来看最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可水溶剂生命容易出现,并不代表水生文明就容易出现,事实上,就目前来看,水生环境可能是水溶剂生命这一个大类下最难以发展技术文明的环境了。
一个没法利用火的环境,是目前已知技术路线的天敌——反正红是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在不卡两栖、水底空洞这类bug的情况下,将一个物种稳定的运营到星际时代。
所以,这些暂时还不知道长什么样的生物,是如何做到的呢?
红希望更深处的环境能够给她带来答案。
“不过,从水压来看,这个物种应该是主要生活在浅海的。”看着水下机器人传回的数据,红感觉这个猜想的可能性又大了一分,“说不定真是卡了两栖的bug。”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水生物种,只要成功卡到了两栖的bug,哪怕只是短暂的两栖,其发展技术文明的难度都会立马下降几个层次——只要能够进入干燥的陆地环境,将代表着文明的火堆点燃,剩下的一切就都只是“有些困难”而非是“难于登天”了。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火就是文明之源——两者互相对立,却又彼此相辅相成。
只有在这水与火的间隙当中,才能孕育出最适合文明生长的土壤。
“这个舱门也卡死了。”
看着又一扇被漫长的时光所损坏的舱门,红无奈的让水下机器人又掏出了一捆特制炸药,用一声闷响带走了这扇不知道坏成什么样的舱门。
事实上,她一路上根本就没能真的用这艘船自带的方式打开任何一道门,她与其是在探索,不如说是在一路炸炸炸,给硬生生炸出一条路的。
不过在这扇舱门被破开后,终于,后面不再是之前那些几乎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检修通道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顺着强效探照器打出的光路才能看清一小部分的巨大舱室。
“好家伙,原来是这东西。”
当灯光在无意间打到了墙上之后,红总算知道,这些神秘的生物究竟是什么了。
“这可...还行?”
望着墙上那仍然可以隐约辨认出的,长得像是某种拉长了的超大号六角海星的生物,红歪了歪头:“还行,海星。”
“感觉等这消息传到人类那边,恐怕互联网又得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了。”
这些年来玩了不少人类游戏的希儿点评道。
事实证明,希儿所言极是。
虽说就目前看来,墙上画的这种海星型智慧生物和那些经典游戏里的形象差别之大,根本就是八竿子都打不着——游戏里的海星纯粹是为了凑个直立行走菜设计成那副模样的,真正正经在海里进化的生物显然不可能长成那样。
但差别大归大,丝毫不会影响大家玩梗的心思——不如说,正是因为其有相同元素但是真实形象大相径庭,大家才能在这里疯狂的玩梗,海星罐头表情包刷遍全网。
要是真长得非常相似,甚至说是一模一样的话,他们恐怕就没那个心思玩梗了,而是应该想着怎么把隐藏在人类文明中的外星文明度假客找出来才对。
玩归玩,闹归闹,正经的探测和分析工作还是没有受到影响的。
在成功进入了其内部之后,红已经可以确定,这艘飞船其实并不是真靠聚变引擎大力出奇迹起飞的。
原因很简单,她在其舰艇表面发现了被热盾挡住的进气道,同时还在其对应位置内部发现了大量的冲压式喷气引擎——这些现象都表明,这艘飞船在大气内是靠喷气引擎,或者说至少大部分靠喷气引擎来推动的。
尤其是红在找到这艘飞船的引擎,且发现其根本连之前设想的性能要求的10%都达不到时,最理想的情况下的推进功率可能也就在二三十太瓦作用后。
很明显,与其说它是一艘能够空天两用的飞船,不如说它其实是一架聚变版的,重达七十万吨的...空天飞机?
显然,用尾巴尖都能想到,正常的类地行星根本不可能支撑这么重的空天飞机活动,再结合它那厚厚的全身热盾,以及对其飞船架构的一些新发现,终于,答案水落石出了。
没错,花费如此大代价设计一款能够从地面起飞的飞船在中短期未来都是完全没意义的,包括这个海星文明的水平也是如此。
事实上,从预估的性能来看,这艘飞船的推重比恐怕也就在0.1、0.2左右,比起猫盟的飞船肯定高的多,但想要从星球表面起飞,就纯属是没睡醒了。
但没关系,这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这个海星文明从来就没打算让这架空天飞机在类地行星上活动。
这,其实是一架活动于气态巨行星表面的空天飞机。
它的作用呢,非常的简单,却也非常的重要,重要到在其结合了由于不需要地面起飞而大幅度下降的功率需求之后,居然还真的让红产生了“这玩意的确很有用”的想法。
因为它。
是用来捞氦三的。
————————
PS:键盘寄了。
估计是主板的暗伤又发作了吧,过两天拿回去再让维修店的稍微看一下,能给返修好最好,不行就算了,懒得折腾了。
用手机码字,一章足足花了我八个小时的时间,大拇指后面关节那块儿还酸痛酸痛的——还好明天电脑就到货了,不然一天能勉强坚持一下,多两天真挺不住。
落泪。
第四卷 工业与权力 : 第283章 永不复行
当红在它的舰体内部找到了大型的分离提纯机组与明显区分开的不同储罐后,一切疑惑都迎刃而解了。
毕竟,在发现这架空天飞机并没有从地表零速起飞的需求,引擎功率也比之前预期的下降了一个数量级之后,这玩意的技术难度就下降了一个大台阶,除了那个2945号所属的斯潘瑞文明以外,其他几个比较先进的古代文明假如要造,应该也是能够造出一个差不多的东西的。
要是按照之前估出来的平地起飞功率,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已知的古代文明战舰能够与之相匹配——也许代号为“黎明核心-阿尔法”与“塔加-阿尔法”这两个比较神秘的古代文明有机会,毕竟虽然它们留下来的东西没那么先进,但从目前已知的细节来看,这两个文明都是二型文明起步,物理学时代至少高出整整一代,和她们其他所知的文明,包括鲁珀斯境内的那几个有着非常大的代差,因此合理推测下,如果专门为了这个指标设计,这两个文明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但怎么说呢,连它们搞这玩意都有些难度,可想而知平地起飞超重型飞船究竟有多么的困难。
这就好像你非要让十万吨级海洋航母陆地行舟,不是完全不行,但就非常的没必要。
哪怕技术足够,但这就好像一架能既能飞又能咔咔变形打陆战的战机一样,最终就是上天打不过专业战机下地怼不过专业坦克,不管在哪个环境都有着远超同类的死重比例。
不能说它完全没用,但很明显不会是正规的主力。
但开采氦三,一下子就为它添加了十足的“必要性”——就目前而言,如果你成功开发出了能够使用氦三的反应堆,又真的想利用氦三那些常规氘氚燃料无论怎么改进,都不可能具有的特有优点,那么一款用来进入气态巨行星大气捞氦三的飞船就成了必要的设备。
没错,它的效率的确不高,哪怕是在功率需求大降之后,这东西成本也注定高昂,这身厚重精密、极其昂贵的散热外壳,用不了几次就得全面更换,产量也很低,捞满一船的氦三可能也就够给几十艘同等级的战舰加满一次而已。
但是,它非常的有必要。
从可预见的未来来看,假如你真的打算大规模使用氦三,那么从气态巨行星大气中捞是唯一的可行手段——像从无大气岩质行星、卫星表面之类的地方刮土也就是个噱头而已,基本都是做外星探索PPT的时候拉出来画个大饼,没几个人真的打算把这玩意当做目标的。
毕竟,对于技术足够使用氦三聚变的文明来说,它们去一趟气态行星不比现代跨洋飞行难多少,而把月球表面的土全都刮一遍、确保一个不漏,也就一百万吨氦三而已,可能还不够给一支舰队加个底油的——有这闲工夫,去巨行星捞多划算?
而对于刚上天不久,只能在家门口打转的初级太空文明来说,氦三这东西又太高级,技术难度太高,它们一般用也就有个氘氚聚变,完全利用不了氦三。
看得上的用不了,用的了的看不上,这也许就是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小小的玩笑吧。
当然,要是技术强到离谱的时候,还可以去恒星里面捞,虽然丰度和气态行星差不多,但由于体量大,其储量比气态行星高出好几个数量级,足够用好久好久了。
另外,在考虑文明级别的体量时,还有一个比较体系的获得方式,就是用氘氘聚变——虽然氘氘聚变本身的难度比氘-氦三聚变还要高不少,同时其放能还远远逊于氦三,甚至连最初级的氘氚都不太能打得过。
但氘氘聚变有三个非常不错的优点,一,它的燃料需求最简单,只要氘就可以了,这玩意虽然丰度也不高,但胜在简单好获取,直接从海水中分离提纯即可。
二,它虽然不是无中子聚变,但是其反应方程中只有50%的概率放射一个中子,并且这个中子的能量只有2.45MeV,比氘氚聚变百分百放出一颗14.1MeV的中子要好搞的多,更加安全。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可以生产氦三。
学过核物理的同学都知道,在氘氘聚变当中是有两个反应方程的,方程A产出一个氚和3.02MeV的质子,方程B则产出一个氦三和一个中子,两个方程的概率各是50%——这意味着在理想的完全反应情况下,你往反应堆里倒入一亿个氘,会发生五千万次反应,产生各两千五百万个氦三和氚。
而由于氘氘聚变的燃料非常好找,建个提纯站疯狂炫海水就行了,因此在规划合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对性能不敏感的民用发电设施使用氘氘聚变;产出的氚提供给便宜的氘氚聚变堆,例如其他的民用设施、飞船之类的;而产出的氦三则提供给军用舰队,以此来获取最强悍的性能和几乎无中子的清洁环境。
显然,这么做的优点多多——前提是掌握了氘氘聚变。
上一篇:实力派玩家想当路人角色
下一篇:这才叫第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