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抹精致的灰
他扭过头来,视线正好和星图旁的总指挥对到了一起,看来,对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报告长官,如果全程加速的话,预计将在40分钟后进入我方射程。”
副官快速回答道。
“导弹呢?”
“星际导弹群也将在35分钟后进入射程,对舰导弹群则在55分钟后进入射程。”
“好,现在模拟一下,在星际导弹的轨道不变,且对舰导弹最终突防速度损失不超过25%的前提下,有没有能让敌对舰导弹在40分钟后,也就是和舰队一起进入射程的变轨方案?”
“是,长官!”
接到命令之后,底下的技术兵们便开始了紧张地运算。
虽然说时间紧迫,但好在这个任务并不算复杂,该有的参数也都有,因此,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结果。
“有。”
果然,不出他们的意料,这条轨道的确存在。
最终突防速度损失18%,预计到达时间XX:XX。
“请问长官,您这是有什么想法吗?”
一个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年轻军官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依照我们的猜测,铁心是因为计划被我们提前发现,担心被我们先下手为强,所以提前发射了导弹基地内的导弹,导致其抵达时间没能和舰载导弹重叠。”
“因此他们才选择让舰队和舰载导弹紧急加速,以便让三者在一个较为接近的时间段同时进入射程,避免被我们逐个击破。”
“据说这是那边非常常见的战术——我们人类很少在舰队战中使用导弹,因此一开始没有想到这方面。”
副指挥解释道。
在红那边,这种作为第一波攻击跟随舰队一起进场的导弹被称为先场压制,主要用途是快速毁伤敌人前出舰队的表层模块,为后续主力舰队入场和主攻导弹扫清障碍。
在联盟那边也有人叫开幕雷击的,意思都差不多。
“那,那为什么要限制在35分钟呢?”年轻军官有些不解,“反正只要和舰队差不多一个时间不就行了吗。”
“不,不一样。”
一个也对同族体有一定了解的军官解释道:“根据她们的研究,导弹是不可以比最前方的舰队更早进场的,必须要战舰先进入射程开始交火,导弹再进入才行。”
“这个战术的重点是逼迫对手在拦截导弹和对舰攻击上二选一,以此达到既减轻战舰压力又增加突防概率的作用,若是导弹先进场,对方完全可以先打掉导弹,再正常的跟后进的战舰交火,这波导弹就算是白费了。”
“因此,可以说这个战术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导弹不能比战舰早到,另一个是不同发射端的导弹必须在相同的时间抵达——否则就起不到作用了。”
“但,星际导弹的轨道是确定的,因此铁心只能选择让战舰和导弹加速去追,才能保证攻击波次同时抵达,明白了吗?”
另外几人也微微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观点。
“明白了长官。”
年轻军官敬了个礼,表示自己听懂了的样子。
毕竟,这个“战术”实际上是非常简单易懂的,若不是人类实在是不怎么用导弹,导致其思维定势一时间没想到的话,他们早在对方开始加速的那一刻就应该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也不至于白白浪费这几分钟。
果然,没两分钟之后,对方的对舰导弹也开始了加速——不偏不倚,其选择的时间点和预计轨道都和他们之前推演出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已经是完全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只不过,几个老旧基地里的数量算不上多的老旧型号导弹,真的值得铁心做这么大的动作去配合吗?
年轻军官的心中有一点疑惑。
毕竟,这批导弹可不是“白捡”的,为此铁心也是付出了18%的导弹突防速度,以及至少20%起步的额外DV消耗的代价的。
就为了几百枚老旧的星际导弹,真的值吗?
他不知道,毕竟他不是铁心,不知道在对方的算法中是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重量的——反正,正常来说,智械觉得划算,那肯定就是真的划算。
再说了,敌人的新变轨迹象已经证实了他们的猜想,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样想着,他也就不再关注自己心中的那一丝莫名的不安,转而去继续着自己手头的工作了。
“敌军舰队将在5分钟后进入射程。”
“所有战舰,展开散热板,准备迎敌!”
一声令下,战舰们整齐划一的抛掉了原本覆盖在散热模块表层的,用来阻挡微小碎屑的一次性护甲,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巨型散热板在机械的作用下缓缓展开,如同一只正在缓缓展开双翅的天鹅一般。
“敌军舰队将在3分钟后进入射程。”
根据望远镜的观察,敌人也已经开始有序进行战前准备的工作了——但有所不同的是,在散热板之前,对方还有一道额外的动作。
抛弃外置推进剂罐。
这种行为其实很好理解,基本可以等同于大气层飞行器抛弃副油箱,只不过对于太空战舰来说,抛弃外置推进剂罐除了减轻质量增加机动性,还有着增加散热面积,加快冷却的功效。
当然,这是以牺牲大量DV和战略机动能力为代价的——而这换来的,是在单场战斗内强化到极致的战斗力。
背水一战,不留退路。
“敌军舰队将在30秒后进入射程。”
要塞的走廊内回响着主控AI冰冷的播报音,而在走廊的舷窗旁,一名满嘴胡茬的中年男子正在轻轻的调整着手中的光学仪器,显得十分专注。
“很好。”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将眼睛凑到了目镜旁。
事实上,在此时此刻,哪怕是光凭肉眼,都能够轻松看到远方那密密麻麻的光点——对于一个普通的,没有机器帮助的人类来说,一万多千米是遥远到近乎终生都无法抵达的距离。
可对于空旷无际的宇宙来说,一万多千米实在是太近了,近到其战舰上反射的恒星光都能清晰可见的地步。
若是用上一个靠谱的天文望远镜,甚至能轻松看到战舰外壳上的种种细节——只不过,对于他,一名记者来说,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高清的敌舰图像,详尽的数据参数,那些都是要塞观测阵列,是那些科学家和情报学家要管的事情,而对于他来说,他所需要管的事情只有一件。
那就是拍出更好的照片。
“咔嚓。”
照片上,印着泛亚合作徽标的战舰尾部闪烁着蓝光,如同一柄利剑一般指向那深邃黑暗的太空,耀眼的恒星光照射在四周展开的银白色的散热板上,熠熠生辉。
而在另一旁,一座印着火星共和国国旗的防御平台正在缓缓的调整着自己的轨道,带有木星军工复合体标志的拦截核弹发射器已经打开了保险,和战舰一同指向那片黑暗的星域。
同样,如果仔细在画面中寻找的话,也能发现英法联邦和土星合众那颇为独特的标志——甚至还有那些只有在退役和老古董战舰上才能发现的联合国徽标。
标志天差地别,武器形态也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炮口都朝向了远方那些闪烁的光点。
这并不是摆拍,也不是刻意宣传需要——在要塞如此危难的关头,没有人有闲心,或者说还没有人来得及其闲心去做这些华丽呼哨的东西。
这只是因为,他们的身后,就是太阳系。
“检测到敌舰红外信号急剧升高!”
几乎在总指挥要下令的同一秒,副官的汇报声便传入了他的耳廓。
“开火!”
第二卷 抗灭绝战争 : 第一百二十五章 你高兴的太早了
对于激光武器,或者说对于所有的太空武器而言,“射程”都不是一个非常硬性,非常绝对的数据指标。
这和地面不同,对于地表上的实弹武器来说,射程是多少那它最多就只能打多少,极限射程400千米的炮,就几乎不可能打到500千米外的敌人。
但到了太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毕竟,在不考虑被黑洞捕获这一类极端情况的时候,不论是激光发射的光子,还是电磁炮发射的炮弹,亦或者喷光了工质正在自由滑翔的导弹,其理论“射程”都是接近无限的。
只要其速度超过当前引力主导天体的逃逸速度,且不撞上什么东西,它们就可以在空旷无垠的宇宙中一直前进,永不停歇。
但很显然,这不代表战舰可以在无限远的距离上进行有效地火力输出。
一方面,某些武器的威力会因为距离的增加而急剧衰减,另一方面,某些武器则会因为速度过慢,飞行时间够久导致命中率难以接受——除此之外,还有某些鬼才武器同时吃两者的DEBUFF,例如设想中的非相对论性粒子炮。
因此可以说,在太空战中不存在绝对的“射程”。
但另一方面,指挥官和作战AI们不可能需要一个参考用的指标才能制定战术,因此才诞生了如今广泛运用于各类教科书中的“阶段式射程”。
而在这里面,有两个指标最为核心,一个是最佳作战距离,另一个则是热库平衡距离。
以目前人类装备的自由电子激光器为例,它们的最佳作战距离,是6000千米。
在这个距离上,聚焦镜可以确保将光斑压缩到完美的距离,激光的威力基本只受散射和相干的影响,损耗极小,基本恒定不变,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设计中的火力上限。
但这并不代表双方战舰会选择闷头冲到这个距离再进行交火,否则你这边闷头冲锋,对方在那边火力全开,等冲到最佳作战距离的时候也就都损失得七七八八了。
因此,除了最佳作战距离以外,还有一个热库平衡距离——即战术角度的“最大射程”,也是很多人理解中的“失准距离”。
在这里,热库所指的不是热力学中那个固定温度,不会因热量增减而产生温度变化的理想热来源,而是指战舰这一类太空载具的散热能力上限。
战舰在开火时并不是纯粹的单方面输出,受到热二定律的限制,战舰的任何行动都会在同时承担海量的废热,这部分热量必须被及时地排出舰外,不然轻则导致出力下降功率锐减,重则烧毁关键部件,使其退出战斗序列。
在平时不使用高耗电设备时,战舰常备的小型散热板就足以保证战舰温度正常,但到了作战时,为了支撑起自由电子激光这一产热大户,战舰就必须展开那些平时折叠在身上的巨型作战用散热板。
而散热板这种东西,是很难覆盖重甲的,因此在作战时,这些部件一但大功率主炮直击,基本上没有生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太空战舰开火时是需要承担损失散热能力的风险。
另外,对于废热可达吉瓦级别的现代战舰来说,纯靠散热板能够支撑的射速是较为有限的,因此为了增加作战效率,就算是没有启用过载装填状态的战舰,通常也需要抛弃少量的热质来帮助散热。
也就是说,激光实际上是不能无限发射的,是有一个类似实弹武器一样的“弹药数”的,打光了就只能纯靠散热板进行那种几分钟一发的缓慢射击了。
因此,为了平衡作战“短期效率”和“整体效率”之间的矛盾,热库平衡距离的概念诞生了。
在这个距离之内,战舰开火所带来的毁伤,从数学期望上会比其开火所带来的热库消耗和损失风险要高。与之相反,若是超出热库平衡距离开火的话,其开火带来的收益很可能还不如收缩散热板闷头前进的收益所来得高。
也就是说,双方同时开火,只是一个单纯的巧合而已——不管是人类还是灭绝单位的激光武器,其激光主炮的热库平衡距离都在11000到12000千米左右,而现如今双方平均13500千米的距离,已经是超出“热库平衡距离”还要不少了。
“为什么?”
“为什么铁心要去冒这个风险?”
对此,指挥部众人心中皆是满满的疑惑。
要知道,人类之所以选择提前开火,一是因为他们处于战术角度的“防守方”,热质补给能力相对较强,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出“用消耗换伤害”的行为,二是因为,他们要赌。
数学期望终究是数学期望,概率终究不是绝对,在数量面临劣势,硬碰硬几乎没有胜算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要赌。
赌毁伤的效果能过落在概率区间的这一端,赌他们的运气更好。
但铁心可不需要冒这个风险,以它们的数量,只要继续使用最经典的战术,稳扎稳打,就能保证最稳定的优势。
现在这样,情况就一下转变了——双方不约而同地同时选择开火,双方都承担了相同的风险,但人类因为补给的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等于说他们凭空占了便宜。
他们知道,这里面一定有他们想不明白的关节——毕竟,那边可是一个真正的强人工智能,连他们都能想明白的地方,智械怎么可能想不明白呢。
但无论如何,攻击指令都已经下达。
战斗,开始了。
贯穿全舰的巨型加速器开始运转,大量用于为激光“充能”的高能电子们在聚变反应堆澎湃的电力支持下被批量地制造出来,并经由一系列的操作群聚成许许多多的尺寸极小的束团。
在磁场的作用下,这些束团会沿着正弦曲线运动,并自发的向前进的方向发射电磁波——同时,由于这些束团的尺寸足够小到产生相干的缘故,每当“弹药”,也就是负责被“充能”的光脉冲经过时,这些电子束团都会发生作用,将它们的动能部分转化为光场的能量。
这个环节会在腔内发生无数次,核心的光脉冲就如同一只饕餮巨兽一般,不断的吞噬那些电子的动能,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量。
光场的振幅越来越大,强度也愈来愈高——最终,在光强达到几近饱和之时,战舰打开了炮口挡板。
一道肉眼所无法看到的超强激光划过星空,精准地落在了敌方舰队中最为领头的那艘战舰上。
更准确的说,是数十道激光。
“锃!”
在望远镜的视野中,这只是一个亮度猛然增加然后又迅速衰落的光点而已,对于一个地面上的普通人来说,这就和在少部分地区所能看到的星星“眨眼”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
但在一个生于太空、长于太空,同时还在从事相关行业的战地记者来说,这道闪光意味着什么,他就再清楚不过了。
“敌舰DW-26号,轻度损伤!”
舰载计算机迅速的提交了由光学望远镜所拍摄的毁伤情况——不得不说,这个距离上的激光威力实在太弱了,是不可能击穿敌舰那厚达数米的正脸的。
没办法,激光聚焦镜的最佳距离也就6000千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的光斑就会开始飞速扩大,等到了12000千米的热库平衡距离时,其威力就已经十不存一了。
就更别说是13500千米这种极限距离的射击了——光斑扩散可不是线性的。
而且要知道,对于太空战舰来说,轻度损伤可不是“轻伤”,而是指有明显影响到敌舰作战性能的损伤。
那既然连装甲都没击穿,又为什么说敌舰是轻度损伤呢?
对此,舰长本着科学的辩证主义精神,结合广大民众的朴素情感,发表了如下讲话。
“牛b。”
望着屏幕上直接飞了左舷小半部分主散热板的敌舰,他如此总结道。
上一篇:实力派玩家想当路人角色
下一篇:这才叫第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