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卿卿日常开始 第124章

作者:村东头二狗

至此,西夏灭亡。

此消息传入大宋,又是举国震动。

自从尹嶙离开了汴京,基本上天下大事中皆有他的影子,或者他就是推动风云变化的那个人,每每谈论哪里又打仗了,又打下了哪里,这种话题,绝对离不开“范阳王”三个字。

……

“顾二哥,汴京的诏书想必不日就要送过来了,等领了新印,就北上入辽吧?”

幽州,前辽南京行在内,尹嶙正与顾廷烨煮酒赏春。

“你倒是好手段。”

顾廷烨喝了口热酒,摇头笑道,“仅仅几句只言片语,便从汴京弄来了一个‘郡公’,一个‘一字王’的称号。”

他私下里,也不称尹嶙“殿下”,两人像往常那样。

“那不是手段,而是我们应得的,当我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刻起,我就应当是堂堂正正的‘燕王’,而不是一个劳什子郡王,不过我倒不在意这个,只是你,这次拿下西夏,当然该论功行赏。”

尹嶙也笑道。

“说的好像我在意似的。”

顾廷烨笑骂一声,随即问道,“对了,那西夏小皇帝,你真打算送去汴京?”

尹嶙回答道:“是啊,我留着他做什么?老赵家看中这个事,我们就给他好了,不然伱以为,我是如何从咱们那位‘新官家’手中,拿到‘郡公’和‘燕王’两个爵位的?”

“可……万一他们借了小皇帝的名号,召集旧部,那……”顾廷烨有些担心。

尹嶙却摆了摆手,说道:“无妨,我也会派人盯着他们的,而且……顾二哥可听说‘宋化’?”

“宋化?”

顾廷烨一愣,随即似乎想到了什么,眼前一亮,“你是说?!”

尹嶙笑了笑,又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总之,敢冒头我们就打,另外,我们不仅要把西夏的国土变成我们的国土,也要让他们的臣民变成我们的臣民。”

顾廷烨似懂非懂,却十分好奇,尹嶙要怎么样做成这个事情。

半月之后。

汴京遣使来,是尹嶙的舅哥,如今已经是朝廷五品大员的盛家盛长柏。

“门下……封范阳郡王尹嶙为燕王……巡牧凉、瓜、沙……等州……”

“门下……封宁远侯顾廷烨为常山郡公,征北大将军……”

圣旨诵罢。

盛长柏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两个昔人,其中一个是自己从少时便结交的好友,另外一个,甚至还是自己的妹夫……

两个!

两个妹妹的妹夫,同一个人!

玛德,一想到此事,盛长柏气就不打一处来。

若是以往,他一定斥责眼前这两人为乱臣贼子,无令私出汴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且听调不听宣!

此等行径,岂不乱臣贼子乎?

但他现在说不出来,有很多话哽在喉间,只剩下眼里的矛盾。

同时,他的心中也十分茫然。

因为尹嶙的“燕王”二字,得来不太平静。

一般来说,一字王在大宋,只会留给嗣王用,也就是宗室的郡王、亲王等,但是外姓,基本上没有听说过。

即便尹嶙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也只是封了个“范阳郡王”,这是遵循太祖遗训,不过太祖遗训里面,也没说要封什么王,故而“范阳郡王”四个字,已经是中规中矩了。

既不悖训,又不苛待。

当时,赵宗全提议要给尹嶙加封“燕王”……哦当然,这不是赵宗全自己的意愿。

他完全就是被尹嶙给PUA了。

尹嶙拿西夏,以及西夏的小皇帝与他交易,说什么一个封号而已,给出来了,说不定有机会恢复盛唐辉煌,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谁不想做秦皇汉武,唐宗宋……那啥啊。

赵宗全也不例外,他虽然是皇帝,但也是凡人。

再加上,尹嶙略施手段,很多朝堂内的官员,便都替他说起了话。

本来已经十拿九稳了,但朝中很多清醒的老臣,比如富弼,比如韩琦,他们都坚决反对加封尹嶙为“燕王”,如此一来,尹嶙割据,甚至是换个天地,阻碍就会越来越少。

所以,他们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几番引起不小的动荡。

但最后,还是抵不过赵宗全对成为千古一帝的欲望。

他心中安慰自己,就像尹嶙说的,一个封号而已,又不花钱。

封了尹嶙为燕王后,也封了在他心里已经贴上了“二五仔”标签的顾廷烨,为常山郡公,世袭,加封征北大将军。

第188章 引狼入室

常山郡公,是尹嶙要来的。

征北大将军……是赵宗全自己给的。

他这么做,一来是想将顾廷烨,仍然绑在自己这艘船上,告诉天下人,你们看,顾廷烨这家伙并不是离开了我,而是被我派去“征北”去了,那是我的人!

二来呢,也是告诉顾廷烨,尹嶙能为你考虑,我自然也是可以的。

他在顾廷烨身上下工夫,不是因为他真的就在意顾廷烨这个人才,而是和尹嶙,也和自己在较劲罢了。

当然,对顾廷烨,他还是赏识的,只是这个二五仔跑到了燕云,完全没把自己这官家放在眼里。

那段时间,赵宗全十分不爽。

现在嘛……总觉得自己还有机会翻翻盘,若是能策反顾廷烨……嘿嘿,尹嶙,呵。

对于赵宗全的小心思,尹嶙原本是不知道的,但是当他听见“征北大将军”这几个字的时候,就已经了然于胸。

心中只剩“呵呵”。

对此,他丝毫不在意赵宗全的小手段,因为那些都是徒劳。

在帝王之术一道中,十个赵宗全拍马都赶不上尹嶙。

在盛长柏宣读完圣旨之后,顾廷烨便拉着他叙旧,当晚,尹嶙更是在行在内摆宴,名为“为钦差接风洗尘”,实为家宴。

尹嶙带着一众家小出席,盛长柏也是第一次见到了刚出生还未满百日的小外甥,尹琼,以及小外甥女,尹倩兮。

尹琼是明兰所出,乃是尹嶙的嫡长子,尹倩兮是如兰所出,为嫡长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明兰诞下尹琼的时候,汴京那边就遥封了一个“蔚县子”。

毕竟明兰是郡主,尹嶙当时也是郡王,名义上说,尹琼还是赵宗全的义外孙,不能太过寒碜。

因如兰所出的尹倩兮就比尹琼小了半个月不到,也一并封了个“荥阳县主”。

见到盛长柏到来,明兰和如兰皆是喜悦不已。

而见到两个妹妹,还有外甥、外甥女的盛长柏,自然也将心中的杂绪抛到脑后,享受团圆。

宴席上其乐融融。

仅有荣飞燕一人稍有失落。

毕竟盛长柏到来,他是明兰、如兰的嫡亲哥哥,也是淑兰的堂兄,自然亲近,而荣飞燕的亲眷皆死,她在这世上,已经没有亲人了。

看到这一幕,当然艳羡而神伤。

余嫣然虽然没有亲眷过来,但不像她,因为余太师已经致仕,二老为了陪伴孙女,已经决定,不日便前往幽州,与孙女团聚。

剩下的荣飞燕,当然就是孤家寡人了。

众女都看在眼里,尤其是明兰,所以今天晚上,以及未来的几天晚上,便将尹嶙让给了她。

……

不久后。

尹嶙开始在西夏境内,推行燕云之地已经日趋成熟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制度。

首先是建立村学、乡学、县学、府学,授课必须使用大宋官话,所有书面文字,无论是学堂,还是社会面,全部禁止使用西夏文,仅能使用汉字,违者重罚。

轻则抄家,重则斩首。

西夏文倒也不会因此断绝,因为尹嶙派人将西夏文编录成书,曰《西夏文录》,高悬于幽州文阁之中,尘封岁月之内。

文字是这般,但口语却不禁止,反倒鼓励民间用西夏语交流,不仅是党项人,同样鼓励宋人学习西夏语,融入其中,并下令加快恢复通商。

如此一来,会说西夏语的,就不单单只有西夏人,或者说是党项人,到后面,西夏境内、附近,或者往来通商的宋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西夏语,那么西夏语,便不会被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而是成为一门方言了。

再有,便是蓄发易服。

蓄发,是必须执行的,如同禁用西夏文一样,党项人的传统地中海发型,便这般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易服,却有所保留。

民间可自行选择穿西夏传统服饰,或者是大宋服饰,这根据个人意愿,但每逢初一、十五祭祀之时,必须身着宋服,违者同样重罚。

同时,鼓励服装行业的成衣商人,薄利多销,将价格降了下来。

渐渐地,在不远的将来,宋服便会成为西夏境内的主流。

语言、服装的习惯被改变,社会环境也被改变,再加上汉家强大的传承多年的文化,潜移默化之中,西夏人这个标签,自然就会慢慢淡化下去。

……

顾廷烨去了北地,表面上抗金助辽,实际上坑金又坑辽。

他兵事天赋很高,手下的二十万燕云军又实力强大,无论是辽国还是女真,没一个能打的,短时间内,占领了辽国诸多州府。

其实也不能说是占领,只是顾廷烨将女真从这些地方打跑之后,顺理成章地就驻扎下来,辽国皇帝向他讨要时,顾廷烨很是奸猾地用了许多借口。

诸如“战未竟,攻略所需,暂代巡守”的话。

辽帝也拿他没办法,又打不回来,也的确需要人家帮助,能怎么办呢?

只好忍下。

这样的州府越来越多,顾廷烨又以“兵力见赤”为由,在尹嶙的支持下,从燕云之地持续调集兵马。

一年的时间下来,身处辽国的燕云军兵马,已经有五十万之巨。

而顾廷烨所占领的州府,越来越多,甚至比辽国实际掌控的还要多,并且大多占据战略要地,区域中枢。

不仅辽国如此,女真也是这样,差点都被打回长白山里面去了。

辽国这才明白过来,这特么哪是驱狼吞虎,这分明就是引狼入室啊!

到了此时,顾廷烨的动作倒是放缓下来。

按照尹嶙的想法,并不急于现在就收网,而是要等待一个时机。

而辽国、女真,以为尹嶙是在释放一个和谈的信号,心中大喜,便纷纷派了使者前往幽州,举行三方会谈。

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会谈,一谈就是三年!

春去秋来,冬消夏至。

三年的光景一晃而过。

燕、辽、女真三方的谈判还未妥当,北地更是边打边停,尹嶙一直在给其他两方施压,并同时争取更多的筹码,等待更好的时机。

其实就是拖延。

而蔚县子,尹嶙的嫡长子尹琼,在三岁这年,正式被尹嶙下令封为燕王世子。

至此,幽州小朝廷的百官们心中大定,野心渐渐藏不住了。

第189章 劝进

“治平三年……武州知州、瀛州知州……臣等,顿首死罪,上书……臣等死罪……燕云久失,故土难归,得殿下之功,全以大义,复之为德……天祚大晋,必将有主,主燕祀者,非殿下而谁?是以迩无异言,远无异望,讴歌者无不吟咏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天地之际既交,华裔之情允洽……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巢由抗矫之节,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以黔首为忧,不以克让为事。上以释普天倾首之望,下以慰黎民乃顾之怀……”

洋洋洒洒一封《劝进书》,由燕云十六个州府政事主官,及下辖各县、乡、村首联名,上书请尹嶙称帝。

带头的,更是在幽州行在的燕云小朝廷,那些朝官大员。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