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开始炼蛊成仙 第334章

作者:生物工程

而赵国换帅的举动却被秦国给提前预判到了,他们也同步做出了调整,偷偷用武安君白起替代了原本的主将王。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都耳熟能详了。

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赵括的稚嫩在战场上表现得一清二楚,最后不仅自己兵败被杀,还连累了麾下的数十万赵军被俘,而后被尽数坑杀。

至此,原本强霸一方,在军事力量上甚至可以与秦国一争短长的赵国彻底被打断了脊梁,几十年都没有缓过劲来。虽然依旧归属于强国之列,但再想要追赶秦国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了。

那为什么同样是临阵换帅,赵国就大败亏输,秦国却能捞得盆满钵溢呢?

就是因为秦国的换帅解决了人和的问题,或者说并没有引起人和方面的隐患。

首先,被换上的新主将白起是秦国战神,是所有秦国士卒心目中最崇敬的对象,他的威望足够,可以很快整合大军,将力量全部捏在手里。

其次,原主将王本就是白起的副将,他麾下的兵马跟白起也很熟悉,就算是换了也不会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发生。

最后,原主将王并没有受到处罚,那么他麾下的士兵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与之相对的是赵军。

原主将廉颇因为不听从赵王敦促主动出击的命令而被调走,这回去显然不是享福的,那么他麾下的士兵自然有所不满。

新任主将赵括虽然出身名门,但自己却是第一次领兵,无论威望还是手段都不足以很快服众,赵国的将与兵之间磨合的时间要比白起那边慢得多。

这一加一减,再加上赵括与白起两人本身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共同造就了华夏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场惨案――长平之战。

当然了,信陵君倒也不觉得自己去替换李牧就能起到白起打赵括那样的效果,但趁着王翦没发现的时候给他一个小惊喜还是有可能的。

为什么战争要求知己知彼呢?

因为每一位名将的作战风格都是不同的,了解敌将的风格才能对敌军的动向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以此定计才有可能占据上风。

而临阵换将最大的好处就是会造成作战风格的突兀转变,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毕竟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已经习惯了对手偏向与保守的作战风格,那么很多时候或许在策略的选择上就会偏向大胆一些,心想反正把握不足的时候敌人不会有什么大动作。

但如果突然之间敌将换成了一位勇猛精进善于弄险的人,把你的小小试探当成了挑衅,倾巢而出展开决战,这个时候你也得懵逼不是?

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效果。

至于自己能不能尽快掌握赵军,两次救赵并旅居赵国十多年的信陵君表示那都是洒洒水啦。

他现在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北线跟王翦过过招了。

……

……

李牧那边的回信也很快,不过内容却有些出乎信陵君的预料。

只见信中写道,他觉得换将这个策略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北线,信陵君或许可以帮助燕赵联军打破僵局。

不过赵国征伐燕国这等小事还不需要他亲自回去主持,赵国自有人可以处理。

“庞……”

信陵君若有所思,“庞恭的后裔么?”

单说庞恭可能并不出名没人知道,但说起他的先辈庞涓,知名度就高了许多。

庞涓代表的是魏国从盛极一时称霸中原到一蹶不振的那段历史。

马陵之战对于魏国的打击并不亚于长平之于赵国。

那一战中,庞涓第二次败于同门孙膑之手,还彻底葬送了魏国仗之称霸天下的强兵魏武卒。

从那以后,魏国元气大伤、霸业不复,齐国则接过了权柄,开始了称霸东方的时代。

作为战败的罪魁祸首,庞涓本人战死后,他的家人在魏国的处境也不怎么样,虽然没有遭到迫害,但想要重新取得信任却是难上加难,后来干脆迁往赵国去了。

“也罢,既然李牧对他有信心,那我就看看他继承了乃祖的几分本事吧!”

信陵君点点头,然后开始着手布置自己与李牧交换战线的事宜。

其实相比于才干突出已经展露出名将之姿的秦军北线主将王翦,能力稍显平庸的中线主将蒙武才是一个更好的突破口。

但问题是李牧并不是信陵君,他在赵国军队中威望如日中天不假,却不代表韩军和魏军会承认他的能力,百分之百地服从他的指挥。

因此想要真正打出临阵换将的效果来,还需要进行一番周密的布置才行。

第534章 机会来了!

因为秦国暗谍的行动与燕王的小心思,原本趋于平稳的战局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连夜追击并扣下燕军,分兵讨伐燕国逼迫燕王继续支持合纵,合纵联军的北线和中线交换统帅等等一些列的事情,虽然被做得隐秘而迅捷……

但俗话说得好,这世上从来都没有不透风的墙。

尤其是前两件事,数万人的动静压根没办法做到保密。

因此,李牧分兵后不久,一直在跟他对峙的王翦就收到了消息。

北线秦军大营。

王翦得到情报之后立刻召集了军中高级将领议事。

“李牧真的带人离开了?”

王翦的副将强自按纳着激动,颤抖着声音问道。

这不怪他定力不行,实在是因为从战争开始一直到现在,他们都太憋屈了。

毫不夸张的讲,在这个时期要说挑选出一支最强的军队,那一定是秦军。

虽然说,赵国的边军,韩国的弩兵,魏国的武卒、包括楚国的三大军团都是世人口中称颂的雄兵。但是跟秦军比起来,他们身上都欠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

这个东西只有不断地用胜利去浇灌才有可能诞生,那就是必胜的信念。

这东西跟一般的自信不同。

名将手下的军队都是自信的,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也不会觉得自家将军不如其他将军。

但是!

哪怕是让李牧麾下的边军士卒来说,也没有几个人会信誓旦旦毫不犹疑地说,他觉得这一次战争能赢。

嘴上喊着必胜,和心里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最终一定会胜利,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自信和必胜,更是天差地别。

因为战争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影响到胜败的因素极为庞杂,远不是一位名将,一支锐卒就能完全左右的。

真正必胜的信念那是真的需要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后才有可能培养出来的。

比如说,汉朝时期,汉人对待周边蛮夷戎狄的态度。

哪怕是汉末,国家分裂成十几个诸侯,但无论是谁,依旧能按着周围的异族随便打。

一汉当五胡,这就是真正的自信,必胜的信念。

这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汉初可没有出现过这种口号。

就是从武帝起,汉朝数百年来对于周边异族的不断胜利,甚至是越来越轻松的胜利才培养出来的这种思想与气质。

如今的秦国也一样。

秦国最开始的崛起是因为变法,而不是因为国内的武器装备制造水平,或者兵法研究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

军功授爵在正面战场上的唯一作用只是激励士气,加强将领和士卒们立功的渴望。

虽然这种渴望会让秦军士卒的战斗欲望变得很可怕,但保家卫国所激发的力量也未必就比它小多少。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秦国军队并不比会别的国家强到哪里去,尤其是在他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

但因为有巴蜀粮仓保障后勤的缘故,秦军败少胜多。

数十年来,秦国大大小小经历了几百场战事,其中大部分都是胜利了,就算没取得完全的胜利,至少也没有吃亏,无非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罢了。

因此,一股可怕的信念被酝酿得越来越成熟。

秦军士卒在作战的时候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而相对的那一方却会越来越犹豫,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真的能赢。

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

相当于六国的军队在遭遇秦军的时候先天士气减一。

如果是一般的军队,遭遇到秦国如今这样的局面,国家被三面围攻,憋屈地守了大半年,士气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有可能直接崩塌。

但秦军不一样,他们大多都坚信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最终他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因此这段时间的憋屈不但没有降低士气,反而让所有人的心里都憋了一团火。

可以想象,当这团火发泄出来的时候,他们的战斗力会有多么可怕。

但是,一味地憋火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会让他们的求战欲望变得异常强烈。

当一个人的欲望过于炽烈的时候,往往他的理智就会受到压缩。

而当军队里充斥着这样的士卒时,他们的战斗力的确会很可怕,但自己也极度危险。

幸好,这只军队的主将是王翦。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而且单从所立功勋的角度来说,他甚至可以被评为战国第一名将。

因为他以主将的身份亲自指挥了秦国对赵国、燕国和楚国的灭亡之战。

东方六国,王翦一个人就灭了一半。

这样的功勋,让别的将领怎么比?

白起、李牧、廉颇,包括没有被评为四大名将但也非常厉害的吴起、乐毅等等一系列所谓名将……

加起来灭了几国啊?

灭的国家土地加起来,有王翦灭的一个国家大吗?

面对副将的问题,王翦的回答非常严谨:“还没有具体消息,只知道李牧的确已经有几天没有在军营中露面了。”

“放着我们不管,分兵去打燕国,李牧这是疯了吗?”

“那还等什么?”

“会不会有诈?”

“或者派人先试探一下?”

中军大帐中顿时响起了一片嘈杂的讨论声。

他们的意见错综复杂,但即便是最谨慎的将军,也提议想要派人去试探一下李牧的具体动向。

这是深深刻印在秦军骨子里的想法――进攻!

群情汹涌,即便是王翦也不好强行压制。

但他还是做了足够周密的安排:“以我们目前的兵力,每一兵一卒都很重,不可随意损失。此事还需要罗网全力配合。”

赵高自从上一次谋划赵国失败之后,就一直被留在王翦这里充当特殊保护,也相当于是专职给北线的秦军提供情报方面的支持。

虽然有点像是从中央被发配到地方了,但是只要王翦能立下功劳,他作为情报辅助人员,也能分润一些,这也算是秦王给他戴罪立功的一个机会。

因此赵高并没有摆烂,而是选择竭尽全力辅助王翦。

这一次,他又从中看到了机会。

第535章 不义(二合一)

秦、赵、燕三国这条线上的战事蚩曜并未关注,不过他此刻倒是已经进入了燕国境内。

因为楼兰使者的踪影已经被墨鸦他们发现了。

“那人就在前面住着?”

蚩曜站在清冷的长街尽头问道。

“回掌门,”

墨鸦禀报道,“那人姓吕,名叫吕方,不知道是不是化名,现在是墨家弟子。”

“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