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社玩家的真实系原神 第178章

作者:主持人69

  要不怎么说货比货得扔呢,看着墨西哥的大玩具,苏联立刻感觉自家的米格不香了。

  你们不是还有苏霍伊吗,什么,目前才设计出来苏11超音速截击机。

  那就不管我们的事儿了,请达瓦里希们继续努力。

  “我们的导弹是针对美国的,绝对没有针对墨西哥的意思。”

  “哦,我们墨西哥不如美国,所以可以无视这种威胁,是这个意思吧。”

  两句话,让苏墨交流直接宣告结束,因为这事儿就没办法这么解释,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苏联的导弹不只是针对美国,就这个距离,打美国和打墨西哥就是换个坐标的事情

  很快,美墨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对苏联的危险行为表示谴责,并封锁古巴

  只不过这次的封锁有些不同,虽然原则上不让任何国家的商船过去,但私下里,伊尔斯已经卡斯特罗交流过,所以墨西哥的商船还是会停靠古巴,进口蔗糖的,双方的贸易继续进行,甚至连美国的商人都插了一脚进来。

  虽说联合果品在古巴的产业全没了,但赚钱嘛,区区杀父之仇而已,不算啥,大家可以坐下来握手言和,共同奔向美好的明天。

  那啥,老大,您觉得我这发言可以吗?

  联合果品的股东们,战战兢兢地看向了快速崛起的美洲商业联合会,并希望获得进入其中的资格。

  现在美洲的话事人是墨西哥,美国资本如果不想就这么被踢出去自生自灭,那就只能选择加入,还是以弱势姿态加入,只能心平气和地做生意。

  否则墨西哥的人民军就会让他们服气到咽气。

  拉丁美洲的赛博朋克化之路到此为止,新的经济体已经在快速构建。

  在美墨两国的联合封锁下,赫鲁晓夫暴跳如雷,强硬地表示苏联绝对不会退让,全副武装的红海军有能力面对一切敌人。

  这话说的真心没啥底气,此时的红海军才多少大玩具,没有航母的情况下,光靠导弹的威慑力可不够,况且此时的反舰导弹也不是那么凶残的,除非换核弹头。

  但那就是核大战了,双方互丢核弹的画面,真是想想都刺激。

  苏联官僚和美国华尔街都受不了这种刺激,所以双方都在强硬试探彼此的底线,而肯尼迪也是少有的真强硬派美国总统,这种局面下依旧能硬起来,抗压能力可以的。

  “该死,我们根本没有制空权。”

  此时的古巴周边海域,大量的墨军飞机上下翻飞,时不时来个突破音障,飞了一会儿之后又减速到亚音速,然后再突破音障,反反复复十几次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把美苏两边都看呆了。

  超音速飞机可以理解,但反反复复突破音障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墨军装备的所有飞机都燃料充足,充足到可以肆意挥霍的地步,这在战场上是个相当要命的问题,别忘了,墨军飞机现在飞的可比各国导弹还要快,人家完全可以在空战的时候突然超音速,跑的无影无踪后从其他角度杀回来,就算雷达反应过来,飞机也反应不过来。

  并且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墨西哥飞行员是怎么承受如此反复过载的。

  十倍音速啊,这过载对普通人来说都能爆缸了,但墨西哥方面的飞机,有一个出现操控问题吗?

  没有,完全没有,这说明从飞机硬件,到飞行员硬件,都是远超美苏的。

  所以美苏现在同时感受到了来自新兴强国的压力,尤其是想到这个国家上来就通过痛扁美国加入常任理事国,两极的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这些肯定不是前线将士们要考虑的问题,眼下最终要的还是古巴导弹危机

  对峙,长时间的对峙,让世界各国都觉得如坐针毡的对峙。

  毕竟这是三个核大国,都是有氢弹的核大国,真要是打起来,首先倒霉的肯定是西欧。

  美国怎么轰炸苏联他们不知道,但苏联的坦克将他们碾碎是实打实的事情。

  二战后的欧洲军队可没有二战时的战斗力,当时好歹是正邪之战,但如果苏联打着解放欧洲无产阶级同胞的名义冲过来,西欧各国的抵抗意识会被大幅度削弱,哪怕前线只有十分之一的军队失去战斗力,对西欧国家来说也是要命的整体性崩溃。

  军队都不能信任的情况下,资本不就是待宰的羔羊吗。

  所以当美洲剑拔弩张的时候,西欧各国着急的跟老家被炸一样,努力从中斡旋,想方设法阻止可能发生的核大战,毕竟甭管结果怎样,倒霉的都是他们。

  可怜的西欧,已经从世界霸主变成了争霸的棋盘。

  但他们也没啥可抱怨的,就算是冷战争霸下的棋盘,他们的生活也比绝大多数国家好得多,殖民地吃的红利还能填饱好几代人,现在不过是提前让他们感受下时代的狂风而已。

  这点压力,对比中东的战场,非洲的饥民,亚洲的贫民窟,拉丁美洲的腐败,已经算是相当温柔地压力了,真正能把人压碎的压力,当年可都被他们平等地压在了七大洲人民的头上,当下这点苦难才哪儿到哪儿啊。

  “仅仅是这样没啥意思啊,我们需要点刺激性内容。”

  早就看透了苏联官僚和美国资本本质的伊尔斯,完全不介意撩拨一下末日时钟的进程。

  很快,古巴对峙前线就发生了一些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一架美军侦察机在侦察苏联舰队的时候突然发生故障,引擎全部熄火,然后以一种相当销魂的姿势,砸进了苏军一艘货轮,并引发了大火。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局势下,这一幕无异于火上浇油。

  就在全世界的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时候,美苏同时宣布,这是一场意外。

  “这就是官僚和资本,两边都是怂逼。”

  伊尔斯操纵了整件事,以超凡之力让美国飞机恰到好处地砸在苏联轮船上很简单,为的就是让全世界看到美苏的真面目。

  苏联的信仰也在暗淡,美国的资本本就怕死,两边现在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当美苏这样处理此件事之后,全世界的紧张度都下降了一半。

  心虽然还都提着,但大家都看透了一件事:哦,你们两个也不是很敢打啊。

  此时只要不发生核爆级别的意外,这事几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此为止,只是看最后处理结果怎么样,双方能不能互相达成妥协。

  西欧当然还在活动,毕竟对峙还维持着,只要这样维持一天,西欧的紧张度就不会下降多少,况且老大之间想要缓和,怎么着也得有个台阶下,小弟们必须给面子才是,这才是冷战小国的生存之道

  也许是小弟们准备好了台阶,也可能是苏联看到美墨联手后,自己实在是讨不到任何便宜,没有发动核战争勇气的苏联,最终选择妥协,这场平行世界版本的古巴导弹危机,在三方大佬的联合谈判中落下了帷幕,少了些激情和紧张,但总算是让大家把提起来的心放回了肚子里,起码短时间内是不需要担心世界大战的风险了。。

  苏联撤出了导弹,但走的比较体面,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接受美国的检查。

  美墨保证了自家后院的安全,确定了美洲新格局,也算是达成了战略目标。

  所以对外宣传的时候,双方都是赢,各种赢,赢麻了!

  重新定义赢是吧,你们开心就好。

  整场危机当中,身处其中的墨西哥反而是最淡定的,伊尔斯全程都没出现几次,反而带着纳西姐(小草神自然是变身伪装过)访问了拉美国家,达成了很多贸易协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拉丁美洲的南北大铁路计划。

  说白了就是用一条横跨南北的超长铁路,将整个美洲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贸易链。

  按照计划,这条铁路北起加拿大,南至阿根廷,将连接美洲所有国家,并且该铁路将使用墨西哥的超宽轨磁悬浮技术。

  经过新一轮的技术升级,联盟的宽轨技术已经升级到了超宽轨磁悬浮技术。

  最大的特点就是铁轨之间的间距扩大到了足足三米,但铁路本身没啥技术含量,能造铁轨的国家就能造超宽轨用的轨道,轨道本身就是个固定和引导的作用,真正高价值的部分在车厢和车头。

  说是磁悬浮,实际上这玩意儿跟磁悬浮没有半毛钱关系,使用的是浮空石,目前浮空石已经成为了可以量产的人造材料,所以被大面积应用,这玩意几只需要加工成石板,然后在列车下面铺一层,就可以起到类似磁悬浮的效果,此时给列车一个向前的力就可以,而浮空石被激活后,是可以向任何方向产生推动力的,只要品质好,体积够,浮空石超音速都可以。

  至于名字,那就是给别人看的,方便别人理解,以及让他们跑偏。

  在测试中,改款列车的最大时速可以飙升到每小时七百公里,这个速度完全就是在贴地飞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列车的道路防护工作,否则当列车通过某块区域的时候,枚石子砸过来,那效果不会比子弹差多少。

  所以除了进行超长途移动的时候,列车会激活能量装甲外,正常运行状态下,该列车的最大时速不会超过每小时四百公里。

  考虑到超宽轨带来的车厢体积加成,单趟列车的运载能力几何倍数递增,陆运的成本甚至会比海运还要低,毕竟高度六米,宽度六米,长度三十米的车厢,一层的面积就有180平方米,六米高的车厢,搞出两层绰绰有余,甚至还能让每个人都有个带洗浴的单间,不过这就是豪华列车了,卧铺只需要床就行,但可以增加洗手间数量,给乘客更好的体验。

  要是运货,那就是1080立方米的空间,只要载重允许,你随便装。

  这种改变也让集装箱标准随之发生改变。

  此时的各国集装箱都还在发展阶段,原本这是美国牵头的,1961年的时候开始全球范围内进行集装箱国际贸易的标准化,但现在的美国显然没有办法制定标准了。

  那就墨西哥取而代之,而集装箱的大小也将反过来决定货轮的尺寸,以及各国铁路的尺寸,甚至逼着某些使用标准铁路的国家不得不反过来适应这种新技术。

  可问题是,他们没有超宽轨技术,这里面涉及到的可不只是铁路本身,还有工程设备的升级改造,还有沿途道路的修建扩容,别以为这只是几米的差距,一米宽的隧道和十米宽的隧道,建造难度可不是从一到十,而是从零到一,你得重新理解这项技术。

  那不改可不可以?

  也可以啊,但这样一来,你就要承受单位时间内,你的商品成本更高的问题,如果是苏联这种纯粹的计划经济国家还好说,换成市场经济,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被更先进的超宽轨技术给干趴下,到时候他们不接受也得接受。

  况且现在墨西哥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美洲基本盘,世界上至少有一个大洲开始享受这份技术带来地发展红利,只要自身市场足够稳定,并且有足够的资源、技术和人口,就具备商业持久战的可能,反观那些正在不断失去殖民地的国家,他们的选项可不多。

  这就是技术优势带来的经济优势,进而变成标准制定优势。

  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我这里,在绝对垄断的情况下,我为啥不多占点好处?

  推广出去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标准和理念,展现自身优越性,吸引更多的同志主动加入我们,形成良性循环。

  谈判进行地非常顺利,只是拉美国家内部的矛盾实在是比较生草,没有了美国,他们自己就开始闹起来,别忘了,拉美国家互相之间也是有矛盾的,正因为离心力太大,当年波利瓦尔建立南美联邦的设想才会胎死腹中,不同的国情,会让这些国家在对待同一问题时,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甚至自己先闹起来。

  不过这就不关伊尔斯的事情了,因为符合当地版本的解放神学已经被他放了出去,就等着这些国家乱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出来帮他们完成临门一脚。

  有些时候,你根本不需要干涉他国内政,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内政都不稳定。

  迎回戴高乐之前的法国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换总统的速度比换情人还快,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法国速度。

  都是当年练习举白旗练出来的(确信)。

  墨西哥这边发展建设的时候,美国继续在加拿大和本国的泥沼中摔跤。

  然后就传来了噩耗,他们在加拿大的干涉军,加共游击队打了个穿插包围,一晚上损失掉了一个师,根据侥幸跑出来的美国老兵的回忆,他们感受到了喀秋莎的热情。

  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107火箭炮,一次性五千枚火箭弹的齐射还是很壮观的。

  这可不是哈马斯的莱阳钢管, 是实打实的武器装备, 最新款的九号炸药, 威力是常规TNT的十倍以上, 并且已经实现了量产, 所以这107火箭弹的威力, 给美军的感觉就跟本国的203差不多, 反正普通的野战防御工事根本扛不住。现在已经不只是美国政府麻了,美国人民也麻了。

  之前别说损失一个师,损失一个团都要死要活的,现在被游击队打爆一个师,无所谓。

  比这更丢人的又不是没有经历过,毛毛雨啦。

  个屁嘞!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主要是美国民众已经无法承受不断上涨的通胀,毕竟美国这里里外外已经打了三年了,结果怎么样,换汤不换药,刀乐大把大把地花着,损失却越来越大,经济也不断萎靡,这样好不容易由俭入奢的美国民众如何接受。

  打赢也就算了,问题是从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美国参与的局部战争有赢一次吗?

  家门口的就更别说了,刚被人壁咚到差点被撕死。

  自己家的事情可以理解,但加拿大跟我们有半毛钱的关系,一个师的美国棒小伙子死在了异国他乡,死的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只有不断的失败,换谁都接受不了。

  霸权就那么重要吗!过去我们自己关门过日子不也挺好吗!

  这就是民众和政府的信息差了,当年美国能关起门过日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他们可以吸血南美,还有墨西哥这个丫鬟,可现在从北美到南美,哪个还可以吸?现在关起门来过日子,别说霸权了,美国自己内部能不能维持都两说,怕不是直接联邦变邦联,最后碎成一地散沙,这不是过去,美国没有退路了。

  那就只能拼死一搏,趁着美国还有些底牌,赌一把国运。

第352节:拼死一搏的美国

  (五千字大章节送上!)

  “最新情报,美国加大了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奇怪,那里最近有什么重要消息吗?”

  芙宁娜手中拿着美共最近从美国政府那里收集到的情报,但内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她不是很懂,因为她还没有全局视野,而战略眼光这东西,是需要去锻炼的,天赋她倒是有了,只是还需要积淀。

  纳西妲跟着分析道:“澳大利亚有很多铁矿,并且品质都不错,但美国资本的投资,明显超过了建设矿场所需要的范畴,而现在的澳大利亚并不是工业强国,美国资本这种大范围投资很不正常。”

  伊尔斯则直接说道:“美国的路灯挂件们做好了关键时刻跑路的准备,澳大利亚就是他们准备好的后路,看着吧,今天是资金,明天就该是技术了,船上的耗子,可是最清楚一艘船会不会沉的。”

  纳西妲和芙宁娜恍然大悟。

  现在的美国看上去确实不太行了,尽管还没有亡国,但强大的墨西哥出现之后,跟六常之一当邻居的感觉,让美国压力山大,他们也终于认识到,一旦有个强国跟自己在陆地上接壤,本国的武装力量只有被吊打的份儿。

  如果这里面还涉及到技术领域的全方位落后,那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一场灾难。

  在原本的地球历史上,美国最终度过信仰危机的方法就是好莱坞火力全开,搞出了很多《第一滴血》这样的作品,通过工业化撒谎的方式把越战的阴霾给裱糊匠处理了,可如今的情况是,他们在家门口被打成狗啊,好莱坞就是拍出《第亿滴血》也没用,美国民众可是看着本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加上美共和墨共的强悍内外宣传力量,让他们从道义和实力上双输,怎么都硬不起来。

  此时,资本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开始发挥作用,逃避虽然可耻,但是管用啊!

  于是美国政府开始逃避了,但放眼世界,哪里比较安全?

  此时他们发现了澳大利亚,并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路径依赖了,美国悬孤海外,坐享两次世界大战的红利,让美国资本对这种边缘强国的地缘政治产生了某种错觉,那就是只要我周围足够弱小,我就足够强大,所以周围越弱小我越强大。

  废话,但他们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在本土日渐凋零的情况下,资本开始考虑后路。

  不过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弃美国,这只是他们前期进行的投资而已,性质等同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点从各个美国财团的家族成员开始部分前往澳大利亚等国就能看出来,其中甚至还有前往菲律宾的。

  风险分散玩的很6啊。

  至于他们在美国国内培养的政治力量,目前基本上都是裸官状态,美国政客们已经无师自通了明朝的玩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得家族消消乐,否则根本形不成威慑,只会大面积制度性腐烂,类似的事情,伊尔斯已经看得眼睛都要起茧子了,毫无新意。

  他们还有的选,但美国民众根本没得选,而这些人一旦发现美国真的守不住了,或者要变成另一个样子,绝对不介意在临走前狠狠祸害这个国家,同时将澳大利亚变成另一个拥核国家,就算不是常任理事国之一,起码也能维持地方霸权,不让美国资本在路灯上被风干。

  “它们竟然......这都是一帮什么畜生啊,他们根本没想过为自己的人民负责!”

  美宁娜很愤怒,她无法接受美国政客和资本地选择,妥妥的叛徒行为。

  伊尔斯则是淡淡地说道:“资本没有祖国,政客也没有,只要有利益,他们完全不介意卖掉所谓的祖国和盟友,这就是没有神明引导的,混沌中前进的人类历史。”

  “这未免……太黑暗了。”

  芙宁娜仅仅是想一想这些美国人民以后的遭遇,然后带入到枫丹,就会觉得浑身冰凉再想想伊尔斯给自己的那本《类人群星闪耀时》,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在几乎见不得光的黑暗中摸索着、祈求着、绝望着,探寻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仅仅是活下来就需要竭尽全力。

  这里就是比地狱更深的地方吗?

  “就算这样,我们也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