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我不想努力了 第692章

作者:会手艺的猫

  听到此话,顾长歌笑着点了点头。

  “你说的很有道理。”

  陶毓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有古公子去劝广陵县主,想必应该是不必担心了。

  然而,让陶毓没想到的是,顾长歌紧接着又加了一句。

  “但是,广陵县主一定会应诏,参加那场讲经筵席,洗脱他的污名!”

  此话一出,不只是陶毓表情惊愕,就连杨颖都忍不住有些奇怪的问道:

  “公子,这是为何,陶毓不是说...”

  顾长歌抬手打断她的话,解释道:

  “因为使些伎俩洗脱污名,与光明正大的讨回清白,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陶杨二女闻言,尽皆默然了下来。

  可她们的心中,却不由自主的升起了对那位广陵县主的钦佩之情。

  不愧是刚烈无比的广陵县主!

  想来这种青日昭昭下的清白之名,才是对他而言最好的回击吧!

  果然世间少有的奇男子!

  只不过,陶毓和杨颖永远都不会知道的是...

  其实顾长歌心里的想法,跟他所说的一点边儿也沾不上。

  ‘玛德,那位苏姑娘还搁那儿等着呢,哪怕是迟到一刻钟,她都得给我亲自逮过去,我不去能行嘛!’

  这才是顾长歌必须要去参加讲经筵席的真正理由。

150-文圣胥子(加更)

  盛京城。

  华凤道,圣人府。

  这是一座意义极为特殊的府邸。

  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人,被尊称为大夏文圣,对前今两朝的百姓有巨大的教化之功。

  先帝曾亲自下笔,命令专供于皇室的工匠,为圣人府铸造一块石碑。

  石碑上有言:“文人落轿,武人下马。”

  可见当代文圣多么受先帝的敬重与尊崇。

  说起大夏文圣胥子,那就不得不提她的高尚品格。

  这位大夏文圣一生不愿为官,只愿奔赴大夏各地教化百姓。

  而且,文圣胥子也不同于先时开创大夏文风的文家琉子。

  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琉子主张专供世家之后代,学习策论、诗词、文赋。

  等到学成之后,再择明主而货于帝王家。

  但胥子则大为不同。

  她最出名的成就,反而是秦国仁家鞠子所创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可以说,大夏帝国任何一个地方的文人,几乎都受到过胥子的教导,或是被她的思想主张所熏陶。

  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化百姓,教习读书人与教导弟子。

  这使得文圣胥子的声名,来到了一个前几代文圣都未曾达到过的高度。

  不光是读书人对其尊崇至极。

  就连各地的百姓都尊胥子为大夏圣人。

  只因胥子的弟子们出行游学,每到一地必然会纠集一批孩童,教她们读书认字。

  尽管教习蒙学的时间不长,仅有一年半载的时间。

  可重要的是,胥子的弟子们都不收束脩,真正程度上的免费教导。

  这在让那些百姓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胥子的感恩之情。

  毕竟在文风如此昌隆的大夏帝国之中,供养自家孩子读书依旧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然而,文圣胥子却拿出先帝每年赐予的金银财物,供给弟子们出行教化百姓。

  只能说,这位无私奉献的文圣胥子,当真称得上一声‘大夏圣人’。

  而今,年纪已过花甲之龄的胥子,依旧在府中帮助当代文人们注释古籍,为灿烂的大夏文学,献上属于她的一份力量。

  自从十年前身体欠佳开始,胥子便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文赋典籍。

  平静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

  胥子的身体,也一天天变差。

  仿佛再过不久,人们便将看到一位圣人的陨落。

  然而,九月二十六的这一天。

  文圣胥子的平静生活,终究还是被打破了。

  ...

  府内书房之中,数不清的古籍经典散落于地面。

  可是,身形略显佝偻的胥子,仍然可以寻找出她想要找到的那一卷古籍。

  因为这里的每一本古籍经典,胥子都已经做完了注释。

  只待批完手中的最后一本古籍,胥子就可以安然的等待她的‘休息’了。

  “老师,老师!”

  书房门外,突然传来小弟子的声音。

  “陛下令宫人传召,明日的讲经筵席,还请老师到场。”

  在书房中的胥子闻言,微微叹息一声。

  “钟,进来说话。”

  杨钟推门而入。

  这位文圣小弟子的目光,没有在满地的书籍上停留。

  而是直接看向了那张老旧却结实的书桌。

  果然。

  她的老师胥子,总会在那里批注古籍,默默的为大夏文坛尽一份力。

  但是,胥子越是如此作为,身为文圣小弟子的杨钟越是不解。

  小心翼翼的走过古籍经典之中的夹缝,杨钟叹道:

  “老师,您身体不好,还是不要再忙碌于案牍之间了。

  天下的文人何其多也,老师的弟子亦不少也。

  老师何必要亲力亲为,哪怕伤身也要注释这些没人看的古籍?”

  听到此话,胥子眉头微皱,呵斥道:

  “钟,你何其糊涂!

  天下文人之盛,吾之弟子之多,则可使吾懈怠乎?

  若你我都如此想,外界之人为何又不能如此想?

  今人拖后人,后人再后人。

  吾等读书人所读之书,所习之理,不正是从这些所谓的无人再看的古籍经典之中总结而来的吗?

  而今,你竟然生出怠慢之心!

  岂不与你平日里骂的那些只知今时、不知前学的肤浅之徒一样吗?!”

  听到胥子严肃的训斥,杨钟赶忙低下头去,不敢再说让老师不悦的言语。

  “老师,弟子知错了。”

  胥子看着晚年收下的小弟子,忍不住叹了口气。

  她当然知晓,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

  她又怎会不明白,今人多对古籍经典不礼,只因与今时所学理念不同,便视之如敝履。

  可是,谁又敢确定...

  今人今时之所学,在后人眼中不是糟粕之理?

  不知尊敬先人之文学,本就是一种数典忘祖的忘恩负义之举。

  若是连她都不知严于律己,努力将古籍经典传承下去。

  那么,她还有何脸面被世人尊称为‘大夏文圣’?

  “唉...”

  胥子不再训斥小弟子,只是说起了她方才禀报之事。

  “陛下要我明日去宫中为群臣讲经吗?”

  讲经筵席这种事情,在大夏帝国是极为常见的。

  由于大夏文风昌隆,大夏文人们经常在民间设下学坛讲学。

  于是,便有文臣提议,在宫中举行讲经筵席。

  即每隔一段时间,去请一些资历老的大夏文人进宫,为当今陛下讲述治国之理。

  可由于许多翰林院学士的学识,相比起来也极为出众。

  久而久之,讲经筵席也就变成了文臣们向当今陛下展示自己学识的地方。

  除了文圣胥子经常进宫讲经之外,寻常的民间大才已经很难再入宫觐见。

  所以,胥子才会下意识的认为,当今陛下又要召自己入宫讲经了。

  “不是的,老师。”

  说起此事,杨钟就不免有些气愤。

  “宫里来人说的清楚。

  此次讲经筵席不为讲经,也不是专门请老师前去讲学。

  而是为了那位秦国而来的广陵县主!”

  听到此话,胥子不由一怔。

  “广陵县主?”

  这让胥子想起了前些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秦广陵县主进京讨清白’一事。

  说起来,胥子本以为那位广陵县主入京之后,应该会找个时间来找她,解开当初‘撞诗’的误会。

  毕竟胥子对顾长歌极为欣赏,更是从未相信过他是剽窃之人。

  甚至,在前些日子里,胥子还曾当众对他留下的那三首《登鹳鹊楼》大为喝彩。

  可以说,大夏文坛对顾长歌的态度,一时转变的如此突兀与剧烈。

  其中也还有文圣胥子愿意去支持顾长歌的一部分原因。

  尽管这些天都没有等到那位广陵县主的到来,让胥子难免有些遗憾。

  但胥子仍然期待着临终之前,可以与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大才子会面。

  只不过,当今陛下专门为了顾长歌展开一次讲经筵席,却是让胥子有些难以理解。

  “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