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坦克堵门你跟我说大明万岁 第153章

作者:柿子有毒

  朱由校见状,得意的笑了。

  并冲温体仁和魏忠贤竖起了大拇指。

  不得不说,这两个老货,有点儿双‘剑’合壁的意思了。

  原本是一个人干的活,如今变成了四个人。

  哦不,是五个!

  所有的奏折,都会先由魏忠贤分类,然后再按照类别送到朱由校、朱由检、张嫣、温体仁他们的桌上。

  人多好干活,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也有个人商量。

  但即使是这样,处理完这些折子后,时间也已经不知不觉的到了中午。

  朱由校、朱由检、温体仁三人对于处理奏折早已轻车熟路。

  该训斥的训斥、该回驳的回驳。

  一些像陛下早上好,陛下吃了没这样的折子,直接就丢进了垃圾筐。

  只有真正重要的事情,才会停下来,思考一二。

  朱由校会把意见写在折子上。

  而温体仁和朱由检则是会过来询问一二,征得同意后才落笔。

  但张嫣就不一样了。

  她是第一次参与这种事情,折子上的每一个字,她都看的无比仔细,生怕辜负了肩上的责任。

  盯着那本关于流民的折子看了半晌,她咬牙拿着折子走到了朱由校跟前。

  “陛下,山陕流民涌入河南,臣妾以为不能一味的镇压拦截。”

  “应该以赈抚为先,想办法给他们找些事做。”

  “这些都是可怜人,本就是为了活命才背井离乡的,应该让他们看到活路,才会安稳下来 。”

  朱由校放下了手上的事情,抬头看着张嫣笑了笑。

  “你是皇后,母仪天下。”

  “天下百姓,不止是朕的子民,也是你的子民。”

  “所以,只要是你以为合理的建议,都可以大胆的说出来。”

  张嫣轻咬樱唇想了片刻,有些拿不准的说道。

  “陛下,臣妾以为,不如趁着黄河还未开冻,将这些流民招募到一起,让他们去修筑河堤。”

  “臣妾听闻,近些年黄河凌汛愈发严重。”

  “每年黄河开冻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碎冰从上游沿河而下,冲撞河堤,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阻塞河道造成险情。”

  “若是能趁着这个时候,将河堤加固加高,应该能缓解不少。”

  “若是能在黄河两岸修一些引水渠则是更好,不但能减轻黄河的压力,还能为两岸百姓提供灌溉田地的条件。”

  “臣妾读书,见过不少以工代赈的例子,所以便想了这么个法子出来。”

  “不知陛下以为是否可行?”

  说完,她一脸期待的看着朱由校的眼睛。

  朱由校听完,则是哈哈大笑起来。

  他的笑声,让张嫣有些不知所措。

  可朱由检和温体仁却先后从桌子后面站了起来。

  温体仁率先躬身一礼。

  “娘娘此举大善!”

  “臣代山陕两地流民,以及黄河两岸的百姓,谢娘娘!”

  朱由检也附和着说道:“娘娘这个法子,最稳妥不过,既解了流民之急,又能未雨绸缪,令黄河安澜,臣弟佩服!”

  张嫣闻言顿时红了脸,却还是眼巴巴的看着朱由校,想听他是怎么说。

  朱由校笑着,将那道折子合起,又塞回了张嫣手中。

  “你看,老五和温阁老都没什么意见,说明你的想法是可行的。”

  “大胆的写在折子上,令工部派人过去辅助张从义即可。”

  说完,他想了想,又从桌子上的几枚印章中选了一枚出来。

  “你批阅的折子,盖这枚印,也省的下面说三道四。”

  皇帝的印章有很多。

  但朱由校的印章,却比其他皇帝更多!

  之前的天启,为了修葺三大殿,学过一段时间的木工,更是自己给自己刻了一大堆的印章。

  虽然有一部分刻出来后就被销毁了,但仍有很多被留了下来。

  他拿给张嫣的,便是其中一枚私印。

  张嫣心下大定,听了三人的话后,顿时信心大增,对着朱由校行了一礼后,便拿着折子和印章回到了自己坐位上。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中午。

  朱由校令人把饭菜直接送进了乾清宫,留下张嫣和朱由检他们在这里吃了个工作餐。

  当然,前提是松鼠鳜鱼、山参炖鸡、蒸羊羔这些也被能称作工作餐.......

  “陛下,宋应星来了!”

  听到魏忠贤的禀报,朱由校将手里的羊蹄放下,用上好的桂花酿清了清口。

  “让他进来!”

第205章 懒,才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宋应星,男,已婚,41岁,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人。

  万历四十三年,和其兄长宋应升一起参加乡试,分别以全省第三、第六的成绩,考得举人功名。

  但在同年丙辰科会试中,二人却双双名落孙山。

  万历四十七年,宋应星和其兄长宋应升,再次参加会试,依旧落榜。

  所以,时至今日,他依然还是举人身份。

  他被征召入宫的时候,朱由校已经南下,所以,这是宋应星的第一次入宫。

  看着御案后面,那个一只手拿着奏折,一只手用筷子往嘴里刨饭的龙袍男,宋应星有些茫然。

  这,就是皇帝?

  话说,咱能不能给脸上的米粒儿先擦一擦?

  “学生宋应星,参见陛下!”

  朱由校闻言抬头看了一眼。

  已至中年的宋应星,比着同龄人显的更加苍老。

  他嘴唇干裂,头发也有些散乱。

  那一双满是老茧的双手,更是长满了冻疮。

  鞋子和官袍的下摆上,还沾着泥土。

  若是将官袍去掉,这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刚下地回来的农户。

  这样的形象,让朱由校心中大为触动,指着自己桌上那碗还未喝过的鸡蛋汤向魏忠贤道。

  “赶紧的,拿给宋爱卿暖暖身子!”

  “再让人去打些热水过来!”

  “是!”

  魏忠贤闻言忙把鸡蛋汤送了过去,笑着向宋应星道。

  “宋大人,赶紧的吧,趁热喝了,别辜负了陛下的一番好意。”

  宋应星也不客气,接过碗,直接呼噜呼噜的几口便喝了个干净。

  抹去嘴上的汤渍,这才躬身拜谢。

  “谢陛下赏赐!”

  朱由校上前,将他按到了魏忠贤之前坐的那把椅子上,退后两步佯怒道。

  “你可是朕的肱骨,怎么能如此不爱惜自己!”

  “你若是病倒了,让朕去哪里再找第二个宋应星?”

  此言一出,张嫣、朱由检、温体仁都愣在了那里。

  这小老头不过是个举人而已,竟然能被陛下称为肱骨?

  什么情况?!

  宋应星也是一脸愕然,但是随后,他就慌张着又站了起来。

  “陛下如此抬爱,学生愧不敢当。”

  “如今天气虽冷,但百姓也正因此闲在家中。”

  “一些坡地、荒地,正好趁着这个时间开垦出来。”

  “待到天气转暖,便能用最短的时间种上番薯,能够避免和主粮抢农时。”

  “所以,还请陛下谅解。”

  如今已近二月,但京师附近的温度,还在零下一二十度徘徊。

  听了宋应星的话,朱由校都能想到那些百姓拿着并不锋利的锄头,在冻的绑绑硬的坡地上劳作的情形!

  那特么和凿石头没什么区别!

  他脸上的神情缓和了一些,好一会儿后,才开口问道。

  “番薯推广的事情,可还顺利?”

  “你如此的亲力亲为,是否是手下人不够用?”

  宋应星苦笑着摇了摇头:“回陛下,确实不太顺利。”

  “对于这边的百姓来说,番薯毕竟是个新东西,他们没种过,也没见过。”

  “所以在跟他们讲解的时候,很是费时费力。”

  “但是请陛下放心,今年学生有信心在京师附近,种出两万亩番薯!”

  “等到百姓们尝到甜头,来年便是十倍百倍的增加!”

  朱由校闻言轻轻点头,但随后就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从南方调回来的薯种是否够用?”

  “存放和育苗的法子,是否完善?”

  他不怕第一年种的少,只怕种不成!

  现在的天气,薯种一个保存不善就会全部冻坏,到时候连一根苗都别想育出来!

  好在宋应星接下来的回答,打消了他这个疑虑。

  薯种是从广西那边运回来的,南京以南,走的水路。

  在船上时,堆放薯种的舱室里,时刻有火盆保证温度。

  而自南京换成陆路以后,薯种的运输就变的麻烦了许多。

  首先,为了防止被冻坏,那些薯种都被装进了木箱里。

  在箱子里,薯种不但有稻草和棉被保温,还有装着热水的水囊。

  如此,不但能让薯种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还能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中受到磕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