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轮小叔
现在孩子们已经送到了宫中,合适的孩子一共六个,邕王和兖王的孩子也在其中,就连禹州团练使赵宗全也送了他的9岁长子赵策英过来。
这些孩子已经被诏入京有半年了,也成功的转移了各位大臣的注意力,这些大臣们也不再叮嘱官家立太子的事情,反正把注意力关注到了这些孩子身上,他们也想从中挑选一个合适的孩子继承大统。
毕竟,朝中几位大佬,根本就没有站队,他们只担心皇位的传承罢了,再加上风头最盛的邕王和兖王,都不怎么适合继承大统,他们这才不得不这么做。
现在以韩琦包拯为首的大臣们,对陛下的要求就是保重身体,他们大部分时间也是顺着陛下的情绪来,至少要在他们挑选出合适的太子之前,不能让皇帝此倒下。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皇帝总算是轻松下来,心情都好了许多,每天都在和六个孩子玩,身体反而好了许多,不像往日一样的动不动就咳嗽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王安石的万言书上来了,打破了皇帝和各位大佬的这份默契。
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皇帝没心思去改革,就连大臣们其实也没心情,所以万言书的事情,也只能搁置不发了。
王安石却是个拗脾气,他看万言书没起到效果,就又写了一份简短言辞激烈的改革奏折,官家依旧是没有批复。
如果是一般大臣,这个时候也该识趣的偃旗息鼓了,可惜王安石是一般的人,他干脆辞职不干了,对于朝廷新任命的馆阁之职固辞不受,扬言要外出当官。
可是大家都不怎么放心让王安石这个时候再去地方了,实在是被王安石在常州和饶州搞得有些怕了。
如此僵持了几个月,大臣们也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官家这才不得不召见了王安石。
嘉佑四年,二月,
王安石还以为官家肯见自己,是总算是准备改革了,让他心情很是高兴,就连忙做足了准备。
他带着激动的心情在皇宫里,一见到官家,就很是激动的说道,“陛下,嘉佑三年常州的奏报您可看见了?”
虽然各州县那么的多,可是常州这次税收竟然是往年的两倍,确实吸引了官家的注意。
这会儿听王安石提起,他有些疑惑的问道,“永叔可是说常州的税收?”
王安石点点头,很是郑重的说道,“燕回在沈知州入职前,就按照我当时留下的要求,彻查了常州土地兼并的情况,对于那种使用特殊手段逼迫主户变客户的世家进行了责罚,对那些牵扯到的官僚进行了惩罚,为老百姓讨回了大量的土地。
正因为有这些手段,这才有了常州税收的盛况,这还是一个小小的常州,整个大宋大抵都是如此。
陛下,先帝登基初年,全国一共约莫有九百万户,土地超过五万万亩是要上缴税收的。
可是现在呢,才过去了多长时间,大宋人口早已经超过了一千万户了,可是能够纳税的土地,反而不足两万万亩了。
陛下,这还仅仅是土地兼并的情况,还没有考虑臃肿的官僚系统,如此下去,再不进行改革,大宋危矣!”
官家何尝不知道是这个情况,要不然的话也不会同意范仲淹的改革,只不过上次失败了罢了。
可是他年龄真的有些大了,虽然不愿意承认,却也真的担心在晚年出什么乱子,那他的一世英名就毁了。
他干脆走到王安石身边,把王安石拉到一个椅子上坐下,他这才在另一边坐下,有些惆怅的说道,“永叔,我知道你的志向,如果你早几年提出这个意见,朕定当着手改革,有你和希文联手,没准儿还真的能够可以。
可是,朕现在年龄大了,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了,只靠你自己,你有把握说服朝中大臣们吗?”
王安石顺从的在椅子上坐下之后,听了皇帝的描述,心里有些失望。
连范仲淹都是独木难支,他一个人如何能够对抗整个朝廷?
不过,他这个人脾气向来倔,心中也不服气,就铿锵有力的说道,“陛下,只要你有决定,臣万死不辞!”
官家看着王安石坚定的目光,他明白王安石的想法,那是为了理想死了都值得的。
可是他却不想让王安石死,也就拍了拍王安石的胳膊,指着隔壁读书的几个读书的皇子,笑着问道,“你看看他们,觉得如何?”
这些皇子,都是皇帝的子侄的孩子,送进皇宫之后,也就成了他的孩子。
至于将来哪个记到皇后名下,那就要看他们谁能让他这个皇帝,还有大臣们满意了。
王安石虽然比较倔,但是他他并不傻,看着几个年龄不大的皇子,就有些疑惑的问道,“陛下,你不会是想让我等着几位殿下长大了再改革吧?”
官家呵呵笑了一笑,这才一本正经的说道,“这有何不可?你才不过四十而已,等他们十年又何妨?
我给你安排了那么多职位,你都不愿意去做,我现在有个职位想让你去做,那就是他们的老师,把你的想法交给他们,将来还怕他们不支持你吗?”
王安石虽然知道皇帝说的有道理,却还是有些目瞪口呆,如果这些皇子是王跃那个年龄他也就勉强忍受了,可是让他做这些不足十岁的小破孩儿的老师,他可不忍心自己有那个耐心。
只是,他想到刚才想起了王跃,心中灵光一闪,他也就说道,“陛下,微臣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让臣直接教导他们,臣恐怕会忍不住发脾气。
不过,微臣有一个人推荐给陛下,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听?”
官家没想到王安石会这么说,就有些好奇的问道,“你要推荐的是谁?”
王安石很恭敬的站起身行了一礼,然后才很真诚的说道,“陛下,嘉佑二年状元,常州通判王跃,他曾经跟我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年龄差别太大的话,两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燕回现在年龄才十八九,不仅学通古今,又在通判的位置上历练过,让他和这些孩子们讲学,恐怕比那些年龄大的大人更合适。”
官家听到王安石这话就愣了一下,他有些疑惑的问道,“什么叫做共同语言?”
王安石还真询问过王跃,他也就很实诚的说道,“燕回的解释就是,相同的认识和思想,只有年龄相差不太大的人,这才会有共同的爱好,他们之间就好交流一些。
燕回曾写有少年大宋说,言及少年激进,老年保守,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臣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他说的那种共同语言,大概就是出自他自己写的这篇文章。”
官家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也就笑着说道,“永叔还记得燕回的少年大宋说的话,待会儿给我写一份儿,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
王安石连忙点点头,很是诚恳的说道,“是,陛下。”
官家琢磨了一下,好像这几个孩子在那些翰林院的老学士面前,确实像一个乖孩子似的,根本看不出什么品性。
说不得,真需要找一个年轻的翰林院侍讲来给这些皇族讲课,这样才更能看出他们的品性。
……
常州,盛府
“进京?”
盛老太太知道王跃一直在忙,今天突然有时间过来,她原本还很高兴,结果她还没来得及询问,就听到了王跃说要进京的事情。
她就有些错愕的说道,“你才任职了两年多,怎么就要调回京城?”
明兰也有些好奇,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突然把王跃调回京城去,京城哪有外面好玩啊。
只是老太太已经问了,她就只能眨巴着眼睛看着,也没有再问。
王跃看两人都这么看着自己,就很是无奈的说道,“老太太,你还记得前任知州王大人吗?”
盛老太太点点头,忍不住笑着说道,“你说那个倔脾气知州大人呀,那谁能不知道呢?那可是个好官,他还是第一个不等到万民伞就走的官员。”
王跃看老太太这么调笑,也很无奈的说道,“他在涿州得罪了当地的官僚系统,他们纷纷上书告状,所以王大人就被招进京述职了。
陛下给王大人安排了好几官职,他都不愿意做,后来,要安排王大人做翰林院学士,就是给那些太子预备役做老师。
可是他不愿意,就向官家推荐了我,让人没想到的是,官家竟然同意了,这就下旨让我去翰林院做侍讲,负责给那些太子预备役做老师。”
盛老太太忍不住莞尔一笑,她没想到王跃竟然用太子预备役形容那些皇家子弟,不过形容的倒是很到位。
第193章 帝师?
等笑过了之后,盛老太太就有一些好奇的问道,“翰林院侍讲学士好像是从五品还是正五品?”
她说这话的时候,还忍不住的看了一眼明兰,她没想到自己这个自己这个孙女儿竟然这么有福气。
这都距离明兰及笄还有两年,王跃都已经是五品官了,将来两人一结婚,明兰就有诰命在身了。
更何况王跃进京只给皇子做老师,那将来也就是帝师,前途不可限量呀!
王跃不清楚老太太在想什么,他陪着笑,说道,“我也不太清楚,但我这么年轻,从五品的可能性大一些。”
盛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她觉得是时候回去请她的老朋友帮忙教导一下明兰了,不然的话,明兰在外面都玩儿野了,时间也有些等不及了。
她看王跃和明兰还在等着自己的回答,她也就笑着说道,“这出来玩儿两年多了,我们也该回去了,如今长松和淑兰在这边,刚好可以那这个院子留给我那个老姐姐。
你回京任职,我们一起回去,我也不用担心你和明兰分隔两地了。”
明兰听盛老太太故意提起自己,就忍不住的脸红了,她有些害羞的说道,“祖母,是栋哥也该回去听庄先生的讲学了,我都可以的。”
盛老太太看孙女害羞了,就连忙点点头,笑着说道,“你这姐姐做的可真好,栋哥不能再玩儿,也该去好好的学学了。”
只是老太太说完之后,和房妈妈一起笑了起来,整个屋子的丫鬟也都忍着笑。
只有小小的栋哥,有些呆萌的四处打量着,不知道众人在笑什么?
……
王跃和盛老太太说了好之后,王跃就回家准备去了。
王老爹王老妈现在心里也非常的高兴,毕竟自己儿子升职了,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
再加上他们在常州这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了,也不需要一直在这里,是时候回京中准备王跃结婚的事情了。
京城,盛府
盛家接到了盛老太太的书信,盛大娘子当然看不懂了,她也是在听完了信之后,很是惊讶的问道,“老太太要回京了?”
盛宏点点头,很是感叹的说道,“燕回这次做了翰林院试讲,要回京东任官儿了,老太太也是为了让明兰不至于和燕回离别,这才匆匆忙忙赶回来的,要不然的话恐怕还要待上几年。”
盛大娘子心里非常的羡慕,可是她看了一眼身边打瞌睡的如兰,心里就忍不住的叹气,她这个傻闺女,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好一个夫君。
她压下心里的羡慕,很是感叹的说道,“这两年总是接到明兰派人送来的礼物,好像江南各地的都有,他们祖孙两个倒是玩的痛快。
主君,跃哥这次是几品官?”
如兰听到礼物,立刻就清醒了,她刚才朦朦胧胧听了个大概,待会儿听到自己老妈询问,她有些疑惑道,“爹,你好像也是五品官吧?这不是和跃哥哥官职一样了?”
盛宏听了这话老脸就黑了,王跃才十八岁而已,就和他官职一样了,这也实在是太丢人了。
于是,他就没好气的说道,“你懂什么呀?我可是在工部做郎中,跃哥那是在翰林苑,这能一样吗?”
盛大娘子虽然有些憨直,但她还是看出盛红脸色难看了,她就连忙岔开话题说道,“主君,不知道这次老太太准备住到哪里?”
盛宏愣了一下,就有些不确定的说道,“当然回咱们府上住了?那还能住在哪里?”
盛大娘子叹了口气,很是无奈的说道,“你忘了紧挨着咱们家的人搬走了,房子好像被勇毅侯府的人给买下了,会不会是给老太太安排的?”
盛宏听到这话心里就不高兴,却还是硬着头皮说道,“不管老太太想住在哪里,咱们这里一定要有老太太的房子住,这是做儿子该有的孝道。”
盛大娘子看盛宏冲自己发脾气,就没好气的说道,“你冲我凶什么凶?我只是觉得明兰和栋哥可能会住到隔壁的院子里,所以担心老太太也住在那边,这才问问你的。”
盛宏看盛大娘子这么说,就忍着怒气说道,“我再说一遍,老太太愿意住在哪里,她就住在哪里?咱们家也要给老太太准备好院子。”
盛大娘子看盛宏生气了,马上就有些怂,不过,她依旧很是不满的说道,“我把明兰栋哥的房子也给安排好,就安排在老太太院子附近。”
盛宏这才满意了下来,他还很郑重的说道,“这就对了,不管老太太明兰和栋哥住不住,咱们得安排妥当了,不然的话你让老太太怎么想?”
他之所以突然对老太太这么的好,当然不只是勇毅侯府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他已经从同僚那里得到了消息,知道王跃这次的职位安排的太妙了。
那可是给未来的太子当老师,不管其中哪一个将来会作为皇帝,那都是皇帝的老师,再加上那状元的身份,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
皇宫,资善堂
王跃回京述职之后,一开始并没有见到皇帝,他然后先后被韩琦包拯等大佬召见,各自都拷问了一番,又过去了几天,这才正式的见到了官家。
王跃到的时候,官家正在资善堂看着数位皇子听课,他面无表情,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王跃也没有出声,也就老师就站在那里,陪着官家看着几位皇子听一位学士讲《孝经》。
一直听了足足有一刻钟,官家这才仿佛刚回过神一样,很突兀的问道,“燕回,你说这《孝经》如何?”
王跃敏锐的明白官家不仅仅是问这本书,这是担忧这些皇族子弟以后是否孝顺,孝顺的是谁。
这根本都不是他该回答的,可现在陛下已经询问了,王跃又不是王安石那种头铁,就只能硬着头皮,一板一眼的说道,“陛下,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正常的人伦,《孝经》中还提出以孝治天下,这也是不错的主张。”
官家看王跃说了之后等于没说,就有些不高兴的说道,“介甫给我推荐过你的少年大宋说,我仔细的看过,写的很好,可是你回答我,为何你却暮气横秋的?”
王跃没想到王安石把自己卖的这么彻底,连两个人私下的谈话都说给了陛下,让他心里很是腹诽。
他脑中快速的思索了一番,这才淡定的说道,“陛下,微臣年龄不大,却表现得暮气横秋,但是却也写出激昂的文字,这就非常的矛盾,其他的人其实也一样。
就像我大宋注重的孝道,这就像是一个规则一样,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这个规则,也就不会做出太大的错事,这大概已经足够了。”
官家思索着王跃里的含义,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他也有些意外的看着王跃,他知道自己这个状元能言善辩,却没有想到还会转弯劝诫。
这些皇族子弟现在名义上都是自己的皇孙,不管他们心里还有没有他们原本的父母和祖父母,只要写到了他的名下,那他们都逃脱不了一个孝道。
只要把孝道刻进他们的骨子里,又有宗室在监督着,他根本就不用考虑死后的问题。
官家想通了这些之后,心里也放松下来,他就很是好奇的问道,“燕回,你知道朕召你入京做什么,不知道燕回准备给皇子们讲什么?”
王跃知道这才是正式的考较,他早就想好了,就很是恭敬的说道,“陛下,微臣准备给皇子们讲地理,讲讲大宋的山川形胜,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官家愣住了,他没想到王跃会给这个答案,就有些疑惑的问道,“为何选这个?”
王跃迎着官家探究的目光,很是坚定的说道,“陛下,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这才能够明白官员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
就比如说常州,因为水路纵横,一般是不容易造成洪涝灾害的,可是如果发了大水,导致田地减产。那就是当地的水路疏通的不够。
不要总是一句天灾了事,在天灾的基础上,也要看看人有没有做到位,是不是尸位素餐。”
上一篇:绝世妖姬的我与那些正派仙子
下一篇:女尊世界的反派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