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忽悠 第135章

作者:抛开事实不谈

  可箭在弦上,她也只能利用大房、二房的明争暗斗,争取时间了。

  “什么?她还敢摘咱们的桃子?”邢夫人一把拉住迎春道,“走!你这就跟我去老太太跟前,把这话跟老太太说了!我倒要看看……”

  “太太不可啊!”司棋忙惊道,“太太您想,于老太太而言,小姐和三姑娘都是孙女,她素来又……小姐又比不得三姑娘受宠,倘若这事闹将开来,万一二太太替三姑娘做主,可就悔之晚矣了!”

  原想说老太太偏心,可话到嘴边,却察觉不妥,方改口迎春不如探春受宠。

  “她敢!”邢夫人怒喝道,“这事老爷可是花了……”

  银子尚未来得及说,她却反应过来,贾赦非但分文未掏,反倒还从老太太那里赚了一小笔。

  司棋见她戛然而止,却以为她被说动,忙乘热打铁道:“虽说老爷花了银子,可到底是一家人,便是老太太真的改了主意,难道老爷还能揪着那点银子说事?可一旦这事捅到老太太跟前,可就难说了啊!

  三姑娘虽动了这个心思,可也没道理主动找老太太和二太太去说,只能背地里下功夫,她虽能拦得了一时,却拦不了一世,只是她有心算无心,又盯得紧,咱们这偏又只一条道进出,这才进展缓慢,还请太太再容我们些时日。”

  邢夫人重重的甩开了迎春的手,道:“容你们些时日,说的倒是轻巧,谁又……”

  贾母还指望促成这桩婚事,好拜托张云逸帮忙。

  有了贾母的压力,贾赦同样催命似的,只是这些话,没必要对迎春主仆说,她打住了话头,深呼吸一口道:“你们倒是说说,要如何应对!”

  “奴婢昨儿与小姐商量了,如今逸大爷一进园子,三姑娘便缠着他讲故事,她又盯着咱们,只能拜托别人给逸大爷递话……”

  司棋见已经糊弄过去,连忙将找鸳鸯这个外援的事情,和盘托出。

  邢夫人听罢,忍不住抱怨道:“当初我便说要你住到清堂茅舍,偏老太太……”

  说到这,她方想起当着二人的面,编排贾母多有不妥,忙收住了声。

  转而沉吟道:“鸳鸯毕竟是老太太屋里人,这事你们去,非但难以叫她信服,只怕还要惹人怀疑,还是我直接去找老太太,就按你们这个说辞,倒还简单些。”

  见终于蒙混过关,迎春主仆不由长舒一口气。

  邢夫人也不耽搁,马不停蹄的赶往荣庆堂。

  贾母虽不清楚她的来意,可也打算问问婚事的进展,便打发了不相干的下人。

  邢夫人有心,特意留下了鸳鸯,待余者离开,她方向贾母道明了来意。

  见贾母不置可否,她方又道:“二丫头素来性子软,司棋又是个火爆性子,媳妇寻思着,逸哥儿一大摊子家业,总得有个稳重人打理……”

  一旁的鸳鸯不觉羞红了脸,她万万没想到,原本求而不得,竟然来的这般轻巧。

  邢夫人本就从司棋那里得到了信息,也把她的表情看在眼里。

  原以为,做了这么多铺垫,鸳鸯也千肯万肯,贾母必不会舍不得一个丫鬟。

  没成想,结果却让二人始料未及。

  只见贾母却摇头道:“别人可以,只是鸳鸯不行!”

  邢夫人一听,顿时急了:“我看鸳鸯也没反对,老太太何不……”

  贾母不等她说完,便抬手打断道:“要说逸哥儿一大摊子家业,难道宁王府里就少了不成?况且,宁王身为皇嗣,王府之中往来的诰命断不会少,倘若大姑娘身边没有个稳重人,岂不叫人嗤笑咱们?”

  “这……”邢夫人和鸳鸯同时一怔。

  不同于鸳鸯被惊得不知所措,邢夫人则是心下愈发不忿贾母的偏心。

  同时,也更加坚信司棋节外生枝的说法,不敢将探春的小心思告知。

  便起身告辞道:“老太太所言极是,那媳妇再回去同老爷商议商议!”

  ……

  (本章完)

第237章 草蛇灰线

  上衙之前,张云逸移步来到荣府,找到了赖大。

  一见面,赖大便点头哈腰道:“大爷!您怎么来了?”

  张云逸微微颔首道:“有件事,你帮我留个心。”

  赵姨娘虽心悦臣服,可金钏那头情况不明,他不想暴露与赵姨娘的关系。

  加上她传递消息不易,张云逸这才找到了赖大。

  赖大做为荣府的大管家,荣府事无巨细,很难瞒过他的耳目,加上传递消息简单。

  况且,荣府上下都十分清楚,他提携了赖尚荣。

  金钏的事情,让他来办,最为妥当。

  听闻有事差遣,赖大面露喜色,毕恭毕敬道:“大爷您尽管吩咐!”

  他最怕张云逸用不到他,只要有可取之处,就不愁儿子不受重视。

  张云逸并未开门见山,反倒先扯起了闲篇:“香菱生产在即,我那边没几个得力的丫鬟……”

  “大爷放心!”赖大显然误会了张云逸的意思,不等他说完,便抢着道,“小人这就回去,从家里挑几个得力、周到的,送去东府服侍……”

  张云逸瞄了他一眼,不咸不淡道:“怎么?莫非府里还有与晴雯一般得力、周到的?”

  “这……”

  饶是赖大做惯了场面活,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晴雯之所以难得,并非单纯因为容貌姣好。

  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一手绣工了得。

  且不说宝玉穿坏的那件雀金裘,就是贾母送给薛宝琴的那件凫靥裘,也一样价值万金。

  光从材料来说,用的全是野鸭子头顶的那一小撮冠羽,整个大氅需要耗费的野鸭子,怕就不下千只。

  而要将那细小的冠羽,缝制在绫罗、毛皮上,所耗费的金线银线以及手工,更是不菲。

  关键是,这种精细活,还不能出丝毫差错。

  苏绣、蜀锦也好、缂丝也罢,这类高档的面料,都有自己的织法,如何下针,如何穿线,哪怕天赋在高,也需要日积月累的练手,才能培养出一名熟练工。

  即便是王公贵胄,也少不了缝缝补补的事情,更遑论贾家这样的落魄勋贵了。

  不过,受死骆驼比马大,哪怕四大家族落寞,可对于他们而言,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某些没有底蕴,突然发家的人而言,却是短板。

  湘云之所以能够凭借缝缝补补,贴补家中生计,也是得益于,早年用惯了绫罗绸缎的缘故。

  古代,针黹女工,是每个女子的必修课。

  而像晴雯这样的,更是千里挑一。

  天赋、培养缺一不可。

  早年,贾家尚未显露颓势,赖嬷嬷还能凭借与贾母的关系,找些好料子让晴雯练手。

  如今,且不说有没有这个实力,即便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晴雯已经被赖嬷嬷奇货可居,送给了贾母,自然不可能再要回来,转送张云逸。

  好在张云逸也没有强人所难的意思,见赖大有些不知所措。

  方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大爷现下只需要细心周到之人,倒也未必就非得晴雯不可。只是,大嫂子毕竟小门小户,比不得老太太和太太出身好,调教出来的周到。”

  听他这么一说,赖大也松了口气:“这事简单,小人回头在老太太和太太跟前吹一吹风……”

  他只当张云逸不好意思开口要人。

  张云逸却一抬手,打断道:“虽说老太太和太太也断无拒绝的道理,可她们屋里的人,也都用顺手了,总不能因为香菱,就要让她们割爱。”

  说到这,他话锋一转道:“不过,我看金钏不像能在府里久待的面相,你且帮大爷注意些,倘若太太真的打发了她,记得立即只会我一声。”

  反正这种未卜先知的事,他也不是头一回干了,不介意多这么一回。

  相反,有了神棍这层外皮,赖家便是有了反水的心思,也会多一层顾虑。

  有香菱寻亲,以及王熙凤和贾宝玉发疯时候的经验,赖大对于张云逸这番话,并未觉得奇怪。

  忙拍着胸脯保证道:“大爷放心,这事包在小人身上。”

  “嗯!”张云逸点了点头道,“衙门最近在筹建仙学,我打算让尚荣历练历练,回头你也多提点提点他。”

  金钏的事,于现在的他而言,不过是件小事。

  若非其中还有贾政和贾宝玉的关系,按他原本的打算,直接开口要人,也没必要这么麻烦。

  倒是衙门里的事,才是他立身的根本,需要多费些心力。

  想和做是两码事,哪怕是打着仙学的幌子,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看来,所谓的仙学,也只是小道。

  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他想通过仙学,培养一批未来可以委以重任,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才。

  只凭重利引诱,没有兴趣支撑,少了那股钻研的劲头,却也会事倍功半。

  所以,除了从民间招募一些科举无望之人,堵人非议,主要还是在匠人的后代里选拔。

  一方面,自己珠玉在前,有着跨越阶层的诱惑,不愁他们不肯用心钻研。

  另一方面,这些匠人子弟耳濡目染,不缺相关的实践知识,只是缺乏理论引导。

  至于赖尚荣,他也是进过学的,能写会算。

  张云逸打算安排他在仙学,教授这批招募的匠人子弟,读书认字,以及一些简单的数术知识。

  一方面,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就当给他镀个金,回头再行提拔,也算是投桃报李,对得起赖大近来的表现了。

  “是是是!小的一定提醒尚荣,尽心竭力,全力以赴,莫要辜负了大人的期望!”

  听闻要提拔儿子,赖大忙不迭的连连应声,腰也躬的愈发低了,连称呼也从小人也换成了小的。

  事情交代完毕,张云逸也不再逗留,转头便离开了荣府。

  赖大一路将人送至东角门,待到将张云逸送上车,方一揖到底,恭送他离开。

  等到张云逸的马车渐行渐远,他方扶着腰,缓缓挺直了身板,看向远去的马车,皱着眉头沉吟了半晌,才摇了摇头转身返回府内。

  ……

  (本章完)

第238章 金钏蒙冤

  转眼已是五月。

  仙学的招生工作已经步入尾声,让张云逸颇为意外的是。

  虽然没有招募到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可能写会算的却不在少数。

  这些人,大多是京城内王公大臣们,科举无望的庶子。

  他们或许是因为皇帝的缘故,投其所好;或许是出于大家族,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政治嗅觉。

  对此,张云逸并不反对。

  且不论这些不得志的庶子中,能不能培养几个出类拔萃的,至少有了这层关系,他也算是稍稍融入了京城的官场。

  相较于踊跃报名的王公大臣,近水楼台的宁荣二府,却是连一个报名的都没有。

  让张云逸也不得不感慨,贾家的败落并非无迹可寻。

  另外,春耕大典的那几亩祭田,已经挂上了饱满的穗儿。

  据张成等人的汇报,粗略估计,亩产大约在六百斤左右。

  这不是后世动辄千斤亩产的时代,能上五百斤亩产,就可称为上等的肥田。

  而六百斤,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当然,这其中有鸟粪的作用,也有张云逸另配了明矾水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自打顺天府各位官员的命运,与祭田的产量挂钩。

  府衙的皂役们,几乎一天十二个时辰,轮班值守,恨不得把秧苗一株株供着。

  甚至,各位堂官,还派了自家的丫鬟、下人,参与其中。

  如此精心呵护之下,不但没有旱了、涝了,也没有了病虫害的滋扰,长势自然十分喜人。

  为此,不但正庆帝欣喜若狂,顺天府的各位堂官,也在贾雨村的带领下,带上了谢礼,登门答谢。

  在张云逸忙于衙门事务之际,贾宝玉却百无聊赖,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