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16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这一切都深深刺激着燕丹幼小而敏感的内心。

  而燕丹听了嬴政的话,满怀期待寄回燕国的信也没有得到回复,更别提赵王给他换座单独的质子府了。

  也就自从和嬴政成了朋友,他才感觉生活变得好了一些。

  自嬴政和燕丹成为好友后,在嬴政的主动下,经常邀请燕丹前往质子府做客。

  也是多次去了秦国的质子府做客后,燕丹才发现,貌似都是质子,自己还是燕王的嫡子,但是两人生活的差距竟然那么大。

  自己和嬴政的境遇貌似相同,但是待遇也太不同了。

  内心深处也越来越不平衡,而这个不平衡在嬴政有意无意的引导下,是怨向燕国国内的。

  嬴政的母亲赵姬,美貌动人,温柔大方。每次前往质子府做客对他都特别好,特别温柔,每次都准备很多点心。

  临走还有诸多礼物相送,金钱衣物样样不缺,极大地缓解了燕丹的拮据窘境。

  还教他学了新游戏,如今风靡天下的打麻将,真是个好人,燕丹对赵姬极其感激。

  并且在赵姬身上,在这异国他乡,燕丹感受到了自己最期待的母爱。

  嬴政和赵姬的母子感情也让他非常羡慕。

  嬴政对他更是非常义气,出手大方,不止送了他侍女,还经常资助他金钱礼物。

  更重要的是嬴政对他从不轻视,向来尊重,与他交往一向让自己感到备受尊重。

  这是经常受到赵人羞辱的燕丹,内心最为感动的地方。

  燕丹内心对嬴政的感激已经难以言表,将嬴政视为至交好友。好大哥!

  嬴政日常给燕丹的感觉更是成熟睿智,甘心成为他的小迷弟。

  对嬴政来说对付一个生活困难的小孩子实在太简单了,现在毫不客气的说,燕丹他亲爹也没有嬴政在他心目中更加亲近。

  燕王喜不过中人之姿,嗯,中下之姿吧。

  为君好大喜功,不自量力,心胸狭窄,薄情寡义。

  这种货色,不用挑拨,和自己臣民孩子的关系都不怎么样,稍加挑拨,父慈子孝之事,指日可待。

  而嬴政也刻意把燕丹往纸醉金迷,骄奢淫逸培养,当然,没那么过分,一个彻底的废物是没用的。

  让燕丹对物质更为依赖,喜好奢华享受就行了。

  凡事早做准备总没错。

  也是在嬴政经常出门以后,便被有心人给盯上了。

  自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虽然没有再对赵国发动大型的战争,但是小规模的蚕食并没有停止。

  短短六七年的时间不足以让赵人忘记仇恨,整个赵国民间对秦人的憎恨与怒火,凶猛而炽烈。

  想要针对秦国的报复之心更是从未熄灭过。

  这个年代不讲究以德报怨。讲究的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有仇报仇,有血还血。

  当初若非赵孝成王暗中帮助异人躲藏,怕是长平之战刚结束,异人就早已惨遭毒手。

  后来异人趁机逃亡,秦赵停战之后只留下嬴政和赵姬母子二人在赵国。

  赵孝成王为了不与秦国再次开战,以嬴政为质,将赵姬和嬴政安置在秦质子府,并派重兵守护。

  一方面是监视,不让赵姬与嬴政再像赵异人一样逃回秦国。

  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有保护之意,以免二人惨遭刺杀,必然再次引起秦赵大战。

  再加上赵姬与嬴政不过是妇孺之辈,许多知名游侠也不屑于刺杀此二人。

  即便如此,也发生了数次刺杀事件。

第22章 被刺杀了

  这几次刺杀都上不得台面。

  有延瑾和庚影两位罗网杀字级高手保护,再加上常路庆勤二人办事可靠,府中打理井井有条,几次刺杀都以失败告终,没掀起什么大的风浪。

  甚至刺客都没有能混到赵姬和嬴政二人面前的。

  往往都是处理完毕以后,赵姬才收到汇报。

  而刺杀更多针对的还是赵姬,谁让嬴政从不出门。

  赵姬则经常应邀出去,参加赵国很多贵夫人的宴会,一起打麻将。

  至于嬴政,很多人只知道有这么一个孩童为质子,但是多数人连见都没见过,嬴政从不出门。

  刺杀赵姬全且罢了,不过是些无名之辈。

  毕竟针对一妇人,真正的豪杰做不出来这种事情。

  如今的嬴政已经六岁,乃秦国王室嫡传男丁,如今乍一出门便已经引起许多人的注意。

  一时间邯郸城中有一股暗潮翻涌而起,欲直奔嬴政而来。

  多数普通平民是绝对不会和王室贵族站在同一立场的,报仇更重要。

  自古杀俘不祥!

  这个时代虽说国家交战早已不像春秋时期一般,讲究君子之战,但是两国交战,也是不杀平民的(没有国民身份的不算),更别提屠城了,简直骇人听闻!

  若是战场争杀,或胜或败,这更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对方投降,一举阬杀四十万人,还是又一次击穿了这个时代道德的下限。

  不得不说,道德的上限早已经有人示范,一眼就可以看到巅峰。

  但是道德的下限,却是一次又一次被击穿。就像深渊,永远看不到底。

  燕赵之地从不缺热血之人,秦国如此不义,他们也不会再考虑真的刺杀了嬴政会发生什么事情。

  固然有些豪杰不屑于对妇孺出手,但是也有些人知道奈何不得秦王,那就只能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

  仇恨占据了他们的头脑。

  即便真成功了第一个饶不了他们的也是赵孝成王。

  但是不重要,以血还血最重要。

  这一日嬴政正和燕丹一起在街上游荡,两人相处一直其乐融融。

  嬴政身边依旧是带着延瑾随身保护,后面还跟着一伍的赵国士卒,皆是精锐。

  燕丹就惨了,身边只跟了一个侍女,还是嬴政送给他的。

  赵国只象征性的派了两名士卒守在他一旁。不过也是,在这赵国,正常也没人对燕国公子出手。

  临近黄昏时分,嬴政正在送燕丹回质宫,他们二人每次出来游玩嬴政都会送他回家。

  两人走过一处偏僻小巷时,突生骤变。

  十几个蒙面人自这小巷两侧院中突然冲出,目标直指嬴政。

  实际上在走到这处小巷的时候,延瑾就已经感觉到不对。

  在无数次生死搏杀之中,早已养出了敏锐的直觉,第一时间便感受到了一股隐隐而来的杀气。

  再加上这条小巷也确实有些过于安静。

  当时便俯身耳语,报告嬴政有些问题,想要嬴政暂且撤离。

  嬴政的修为虽然还算不上绝顶,可他自幼修习‘玄牝不贰’,此乃道儒正法,早已沟通天地之桥。在延瑾之前便已探查到这些埋伏的人,感受他们的气息算不上什么高手。

  一群刺客连自己的杀气都隐藏不好,能是什么高手?

  一方面为了低调,不好暴露自己非凡天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出这些人趁早处理掉。

  只有千日当贼,哪有千日防贼的。威胁还是要趁早铲除的好。

  于是制止了延瑾,恍若无事的和燕丹笑谈中走进了这条小巷,实际早已做好了防备。

  此时这十几人突然杀出,也就燕丹和几个赵兵一时间有点手忙脚乱。

  也是燕丹倒霉。

  平日里出门都有老师跟着他,燕丹老师乃是农家出身之人,只可惜出身贫寒不受燕国朝堂重视。

  虽说也算是个高手,还是被派来燕国保护燕丹,日常也负责教导他学识。

  觉得跟嬴政在一起,身边有高手保护,这也不是第一次,便大意了,今日就没有随着燕丹一起出门。

  这十几人中有几人认错了目标直冲燕丹而来,毕竟他们两个孩童年龄相仿,都一身贵气,认错了也是正常。

  燕丹眼看着几人凶神恶煞的持剑而来,毕竟还是年幼,纵然早熟也是有限,未曾经历这等事,当时便吓得不知所措,呆站在原地。

  嬴政也装作惊慌失措,燕丹可是自己的第一笔投资,可不能就这么让投资打水漂了。

  把燕丹拽在自己身后,给延瑾使了个眼色,让延瑾也注意着点燕丹。

  一边装作惊慌失措的对着几名赵国士卒大喊:“快来护住我们!重重有赏。”

  冲的最快的那个刺客已经被延瑾一剑斩杀。

  旁边这几名士卒毕竟也是常年征战的精锐,一时慌乱只是没有想到有人竟然敢在邯郸城刺杀两个大国质子。

  着实意料之外,慌乱一下之后也很快反应过来,立即结阵守在两人身前。

  与此同时,延谨已经又斩杀了两人。

  现在的场景是延瑾在一旁被七八个刺客围着战成一团。

  七名赵国士卒将嬴政燕丹还有那名侍女护在最中间,剩余刺客想要冲破保护圈杀进去也不是轻易之事。

  两拨人现在乱战成一团,燕丹也回过神来,感激的看向嬴政。

  嬴政这时也没空说什么,看着场中局势。

  此时明面上看起来形势不利,七八个人围着延瑾拖住了他。

  身边这几名士卒虽是精锐,可毕竟不如江湖人武功高强,并且地域狭小,结不成军阵。

  再加上兵种不全,难以对敌人造成威胁,此时只是勉力支撑。

  这一会儿的时间已经折损了一人,还有两人已经受伤。

  虽说是第一次见这么多死人,可这几年磨砺意志果真没有白费。

  嬴政发现自己内心毫无波澜,不仅毫无惧意,反而有些跃跃欲试,想要实践一下自己的武功到底如何。

  只可惜现场人太多了,不想暴露自己的能力,只能暂且按下这个想法。

  嬴政知道这些人是为了自己而来,燕丹跟在自己身边只能碍事。

  还是要先把他支走,真出点意外折损了,还真是可惜。

第23章 来人相助

  嬴政想着先支走燕丹,于是假意关怀,急促的对燕丹说:

  “丹,你先走,他们的目标应该是我,刚才我听到有人喊抓住秦国质子。”

  不等燕丹说话,大声命令这几名赵国士卒:“你们几个赶紧保护燕国公子回到质宫,我有延瑾保护,没事。”

  这话也是说给刺客听,让他们分清正主。

  这几名士卒早已在围攻下岌岌可危,况且他们心中也未尝没有对秦人的怨恨,更不想为了保护秦国的质子而身亡。

  此时见嬴政都这样下令了,几人立刻表示听命,顺势便护着燕丹,一人抱着他,边战边撤。

  刺杀的众人现在也早已分清楚谁才是自己真正的目标,也未曾为难燕丹和这几名赵国的士卒。

  只是派了三四人接着拖延住燕丹和这几名士卒,以免他们再加入战团。

  在听到嬴政安排的时候,延瑾已经奋力杀出包围,护在嬴政身边。

  嬴政对延瑾使了个眼色,两人相处多年,延瑾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先和燕丹分开,找个无人的地方全歼这群刺客。

  可就在此时,一声清澈稚嫩的嗓音响起:

  “你们在干什么?光天化日,竟敢害人性命!”一群人闻声望去。

  一行三人出现在了巷口,一个中年壮汉带着两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