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215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秦王之德,上天可鉴;秦王之功,史册可表;虽然还未立言,但是如今秦王还多么年轻,以后是早晚的事儿。

  真乃圣王在世!

  嬴政此举,果然榨干了造纸术与印刷术最后一点价值。

  天下有识之士,有志之士,莫不是自心底为之拜服。

  尽收诸子百家,平民寒士之心。

  六国之王哪怕明知道此举是沽名钓誉,但是想了想纸与书之利,也是不得不为之惊叹。

  这是真舍得呀,反正若是换了他们,决计是不舍得的,定是要垄断到无法垄断才行。

  起码目前看来,再垄断十年不是什么问题,这十年之利,无论是谁看了也要眼红。

  秦王是真舍得呀!

  而也就是这时候,才有一些极为聪慧的贵族发现了不对。

  他们已经无法垄断知识了。

  并且经过十年的传播,治下百姓多了太多的才学之士,可是这些才学之士却是投国无门,晋身无阶。

  郁郁不得志的平民太多了,以前他们没有什么才学还好。

  可如今,刻苦努力的许多平民,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不学无术的贵族。

  这些都成了极大的隐患,民间躁动与不满的士子逐渐增多。

  近些年投靠秦国之平民士子,逐年增多。

  秦国的土地城池越来越多,自然是分得下的,可是六国不是啊!

  六国的土地与城池越来越少,贵族都已经不够分了,哪还能分给这些贱民。

  好好的读什么书,老老实实的种地,服徭役不好吗?

  你们这些卑贱的平民竟然也想做官,做贵族,你们也配?!

  即便有一些有识的贵族认识到了这个可怕的事情,但是他们并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件事情。

  总不可能把所有读书人都杀掉吧?

  主要是做不到,这年头能读书的可不是什么纯粹的平民。

  六国的王则是另一个想法,他们并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王来说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平民根基薄弱,一旦委以重任,反而更加可靠,平民只能依靠大王,做事会更忠诚,更用心。

  国家依靠贵族是因为需要他们帮忙管理统治,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

  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是做不了官的。

  为此即便是王也要让渡权力给贵族,江山非大王之江山,乃大王与贵族之江山。

  大王也不过是最大的贵族罢了。垄断权力的贵族,能力和忠诚都是堪忧的,但是大王还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大王依旧是大王,可是贵族未必就能接着安稳做贵族了。

  治下多一些有能力的人总是好事,至于和贵族争起来,这倒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些平民,这才是大王应该考虑的。

  反正对于贵族来说,有竞争,有压力,他们才会更听话。

  在这件事情上,六国的贵族和六国的王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六国的王想的很好,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另一个问题,他们能否真正的去划分好贵族与新兴寒门世子的利益。

  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何况这是要断人家的世代家业!

  而如今依旧是贵族掌政,他们是没有办法杀掉所有的读书人,甚至许多琐碎事情,基层工作都会交给他们去做。

  但是也会倾尽一切全力去压制限制,排挤这些平民士子。

  而真正满腹才学,有能力的人,是不会甘心于人下的。

  尤其是在远远不如自己的人之下,那些只有着所谓高贵血脉的人。

  除了血脉,他们一无所有。

  无德,无才,无行。

  若无外患,六国的王也许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治理,去改变,去协调。

  可是在有外患的情况下,国内出现这种事情可就真不好办了。

  杀是不能杀的,一味的压制排挤,又会逼得他们投秦,若是放任不管,贵族就会抱团排挤,压制。

  至于支持这些士子更不可能,那样贵族会立刻造反。

  在平民士子成气候之前,他这个王就要被处理了。

  此形势,无解。

  嬴政向来不喜欢阴谋诡计,一向喜欢用堂皇大势的阳谋对敌。

  而阳谋,往往无解。

  六国的王只能当看不见,任由贵族与士子争斗,平心而论,他们也是更想用这些出身贫寒的士子做事。

  但是他们现在也只能当看不见。

  而古老贵族与新兴平民知识阶级的斗争,注定无比残酷,并且短时间内一定是被贵族压制的,贵族的底蕴不是短时间可以摧毁的。

  这是生与死的斗争,谁也无法后退,因为根本没有退路可言。

  如果周边没有外患,一切还好,起码对于王来说还好。

  可是如果周边有一个强敌,并且这个强敌可以给这些新兴士子机会,并且这个强敌的名声还很好,土地与城池还在不停的变多。

  那么,绝大多数人会做出的决定,也已经确定了。

  在如今这个天下,但凡可以读书识字,有一身好本领的,要么是家有资产,要么就是真正的人中之龙,要么两者兼备。

  这种人在当地一般都颇有名气,是大秦最佳的拉拢对象。

  而且他们的积极性很强。

  近些年,拿下这么多城池,只靠大秦自己培养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多亏了这些人啊。

  对于这些有才学的人,和对待大字不识一个的平民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他们依旧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入仕,寻常人也只能从吏员开始做起,但是只要表现良好,身家清白,是可以做官的。

  至于那些真正的人中之龙,不用管什么两年,三年的考察,嬴政对待他们和对待秦人是基本一视同仁的。

  通过考试,自可进入咸阳学宫,等待时机,便可一跃进入官场。

  嬴政对于大秦的阶级流动是最为看重的,这才是真正决定大秦能否强大,能否稳定的根本。

  阶级流动向下容易向上难。

  目前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依旧是军功爵制,军功爵位永远是硬通货。

  相应爵位享有相应的待遇,可以做官,并且可以用爵位顶罪,爵位的好处可太多了。

  其次便是通过考试,这是为日后的科举打根基。

  凡大县皆有县学,往上每郡有郡学,最后便是咸阳学宫。

  当然,上学是要掏钱的,不上学也可以参加考试。

  只通过县试,除非成绩优异,并且当地吏员短缺,否则也做不了官吏,不过好处还是有的,每月可领一些粮食。

  通过郡试就可以做吏员了,想要做官是必须进咸阳学宫的。

  县学郡学只要给钱就能上,但是咸阳学宫就需要考试才能入了。

  其中郡学,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也可以免于学费。

  咸阳学宫,只要进入,不只没有任何费用,而且包吃包住。

第371章 韩王安,你还有个闺女啊!

  再其次便是举荐,不过即便是举荐,也要通过考试,只是相对简单,主要考验其实践能力。

  还有就是荫恩,这个懂的都懂。

  还有就是拔擢,这个懂的也懂。

  这些连招之下,基本各个阶级,各个身份都能照顾到,幸好如今各个阶级的利益阶级,利益群体,在大秦百年的军功爵制下,都是一盘散沙,这才能让嬴政在舍得花钱的情况下,把科举的雏形搞出来。

  多种方法下的官吏选拔,既能补充大秦官吏,又能给军功爵制踩踩刹车。

  尤其是科举的雏形,这个太重要了,给一个军国主义帝国踩刹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现在还要用。

  要提前减速,做好刹车准备,这才不至于在一统之后,依旧被军功贵族裹挟着前进,不能停下。

  嬴政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感慨,治大国如烹小鲜。

  真乃至理名言也。

  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多么庞大的国家,治理这个国家不是每天都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那样早就亡了国了。

  一个国家只有一件件小事堆叠起来才变成一件大事。

  定好制度,选好人员,分好蛋糕,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些都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形势的变化,进行微调,并且一定要有着长远的眼光,要提前做好准备,事到临头,临阵磨枪,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是绝对不行的。

  船越大越难掉头,不提前打好方向,只有沉船这一条路可走。

  还好现在一切都来得及。

  终于,秦王政七年到了。

  今年他并不想攻打别人。

  目前的收获足够消化几年的。

  今年的战略目标很简单,挑动关东六国大战,消耗他们的元气,秦国伺机而动即可。

  别的不说,赵国肯定是要打燕国的。

  而楚国,大概率也会一鼓作气接着打魏国。

  这事儿简单,挑拨挑拨就好了。

  天泽那个废物,足足一年了,在又有人又有钱的支持下,到现在也不过拉起了万余人,占了几个山头。

  他这个身份的号召力实在也不怎么强啊。

  毕竟百越部族本身也不怎么团结。

  而天泽的部族,也早就烟消云散十余年了,在被楚国灭了以后,就被瓜分了个干净。

  不过即便如此,在有大秦的支持下,一年也只拉起了万余人,也属实是有些废物了。

  这万余人并不是说是万余人军队,而是治下之民。

  他的手段太粗糙,太残暴了,完全不懂统治的艺术。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儿才是正确的,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能实现正向统治才怪了。

  若非有李信帮他,他现在是一点儿人也拉不起来,更别提还能有自己的一块小地盘儿了。

  就天泽现在这架势,没个三两年是一点儿用场也派不上。

  且由着他吧。

  好久没把注意力放在韩国身上了。

  哎呦,韩王安,你还有个闺女啊!

  想找理由打你不容易,找理由勒索你还难吗?

  韩国只剩两郡之地了,也不能太过分。

  这次要你五座城就行了。

  春耕刚过,便以李斯为使臣,前往韩国下聘,求娶韩国公主。

  此行聘礼百车,还有‘随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