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41章

作者:风兮破地

  第五百四十一章 调查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很简单 ,无非就是有人受了诱惑,出卖国家机密换钱,然后被有关部门的同志发现,接着就查了出来。这种事情在各个国家都有,人民党是有理想和纪律的,但也避免不了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似乎是没什么需要惊讶的,抓到后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枪毙的枪毙,该流放的流放,但是这件事涉及到了王传珠,共和国的五虎上将之一,事情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

  在共和国建立的过程中,有很多将领和军官都是出身于义和团,五虎上将里面有四个都曾经是义和团的干将。李大眼不是义和团的,但是也跟那些大师兄大师姐们有这样和那样的关系。军队中出身于义和团的人太多,事情又牵扯到王传珠,就连向来嫉恶如仇的王琦王总理也觉得有些棘手。

  涉事的是王传珠的第二个儿子,按照制度,应该将王传珠也给抓起来审问的,但对方毕竟是共和国的五虎上将之一,要是把王传珠给抓了起来,必然会产生动荡,对中国的声望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王琦不担心动荡什么的,公安部将案件上交到总理办公室后,他就立刻下令彻查,但是前来给王传珠说话的人太多了,不光是有军方的将领和军委的人,还有很多其他部门的干部。中央和地方上的很多干部都是从军队出来的,不少人跟王传珠有着出生入死的战友之情。

  饶是王琦向来坚毅,十几个中央大员一起来说情,他也有些招架不住。最主要的其他几名中央常委认为这件事要慎重处理,不能操之过急。王琦拍着桌子怒吼了一通,总算是将相关人员全部都控制了起来,但是审讯工作进展缓慢。他知道这其中的难处,公安部的部长都曾经是王传珠的部下,面对昔日的老领导,想快也快不起来。

  王琦对这种情况很恼火,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现在好了,林主席回来了,事情就好办了,林主席可是眼睛里不容沙子的。果然,林永昌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立刻就采取了措施。首先是几大军区的司令进行了对调,然后从

  军队和公安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调查队伍。

  这件案子牵扯到了军队的高层,办案人员需要有一颗大心脏才行。林永昌想了三十秒钟,然后指定让郭松龄作为调查组的组长。

  为什么让郭松龄来干这种事情?就因为他刚正不阿,从来都不走歪门邪道。在还是低级军官的时候,郭松龄就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等到当上了将军,郭鬼子的大名变得更加响亮。这个人严于律己,对他人也不含糊,让他来调查,肯定能保证调查的真实可信。

  另外,郭松龄和杨宇霆等军中的后起之秀一样,都不是出身义和团,跟王传珠没有多少练习。按照郭松龄的性格,就算王传珠是当过他的领导,他也照样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毕竟,这家伙连林永昌都顶撞过夜袭群:陆玖四⑨,叁陆①三⑤。

  自从将工作重心放在政治和经济上后,林永昌对军队不像是以前那么熟悉了,哪怕军队是他一首UC黄建德,但是对陆军海军的战术已经有些陌生,有些时候,他提出的建议会有些不是那么合适了,但是军方的同志却会因为是林主席的指示而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信号还有郭松龄和陈天华这样的同志,能够无所畏惧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组的组长被指定为郭松龄,两名副组长分别是杨宇霆和徐树铮,他们将负责整个案件。一切以调差组的最终调查结果为准,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媒体上将不再允许谈论这件事情,所有的报纸、广播和公开场合,必须对案件保持静默。

  之前政府能忍受各路人马在报纸上胡言乱语,现在则是采取了重拳出击,好好地收拾了一番自由主义份子。实际上,将国家机密——也就是装甲钢配方——卖给美国人的案件里面,就有不少拿美国人钱的自由主义份子,跳的最欢的郭霁、韩栋和张宏文等人,已经被抓了起来。他们在拿了美国政府的钱——也就几百上千美元——然后在报纸上各种诋毁人民政府,对这个政策那个政策都是各种挑毛病,并公然声称,只有美国的政治制度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只有全面学习美国的做法,才能让中国变成文明国家,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分子。

  郭霁和张宏文他们说的东西不完全是瞎编乱造,自建国以来,政府在历次的整风运动中,抓到的贪污腐败分子数以万计,比美国那边的贪污腐败分子多得多。但是,郭霁和张宏文他们只抓住了这一点大肆宣扬美国的自由,却没有说明在中国会判刑的贪污腐败行为在美国是合理合法的。

  为什么美国没有那么多的腐败分子?因为在美国腐败是公开的,且不受指责的。

  郭霁和张宏文他们被抓,不光是因为他们收了美国人的钱瞎吉尔乱说,还因为他们在出卖国家机密的案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他们传递消息、牵线搭桥,伪造文件和贿赂官方人员,这已经是犯罪了。

  如果只是胡言乱语,林永昌还有兴趣跟那些家伙在报纸上展开辩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总不能不让人家说话, 但是犯罪可不是用“言论自由”就能糊弄过去的。

  既然是犯罪,那就已经被开除出了人民的队伍,那就要让他们好好尝尝人民民主专政铁拳的滋味。

  郭松龄领导的调查组接管了案件后,调查工作进展很快。调查组拥有最高的权限,能够传讯所有非中央常委之外的人员,不到两个星期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并将案情详细记录在案,然后上交给国务院和党中央。

  林永昌第一时间拿到了卷宗,在花了十分钟看完后,边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郭松龄交上来的调查报告看了吗?”

  “还没有。”

  “哦,过两天.......就这个星期天吧,大家一起开个会,就这件事讨论一下。”

  第五百四十二章 派遣

  郭松龄不是专业的侦查人员,但是他什么都敢干,拿到了调查权利后,就将相关人员一个个地叫去问话,在使用了一些手段后,将事情的原貌大致拼凑了出来。

  卷宗上写的很详细,有人证,有物证,有审讯的记录,林永昌觉得郭松龄这活干的有点糙,手段上的有点多了,对王传珠上将也不是很有礼貌..........但林永昌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郭松龄不会做人,只会做事,审讯的技巧不够,敢打敢拼的精气神跟带兵冲锋的时候还是一样的。

  只要郭松龄能坚持铁面无私的做法,那就足够了。

  王传珠只是被牵扯,并没有真的参与,他的二儿子在总装备部工作,趁着职务之便,弄到了装甲钢的具体配方,将之卖给了美国人,事实俱在,无可辩驳。据那小子说,他不知道是买家是美国人,本以为是日本人想要,所以这才顺手帮忙了的。不管买家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既然

  干出了这等出卖国家一级机密的事情,枪毙是逃脱不了的。

  其他涉案人员,该杀的杀,该抓的抓,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王传珠上将,由他的卫兵作证,并未卷入泄密事件,因此无罪释放,但是军区司令是不能做了,被调到军校去教书。将领们的卫兵和警卫员都是总参派出的,他们的任务除了保卫将军们的人身安全之外,还有记录生活经历的任务,包括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将记录翻一遍,就知道王传珠那段时间吃住都在司令部,整天忙着生产兵团的事情,没有参与到案件之中。

  以往有不少将领对总参派出卫兵的制度很不满,认为中央对他们不放心,所以才派出来了“监军”。现在看来,这套制度还是很有用处的,既能防止某些事情发生,在出现了问题是,也能用来证明将军们的清白。要是没有这套制度,就算是没有证据,王传珠也洗不清身上的嫌疑了。

  郭松龄的动作很迅速,做事非常粗暴,效率非常高,也花去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才将案件梳理清楚。等到中央将相关人员审判完毕,又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林永昌回到长安后的第三个月,也就是1909年的5月,案件在《人民日报》上披露出来。

  《人民日报》用了一整个版面来说这件事,王传珠上将的二儿子和其他6人枪毙,21人流放,六十多人被开除党籍.........除了“装甲钢配方泄密”的事情外,拔出萝卜带出泥又查到了不少的事情,顺带着也给一起解决了。

  上将的儿子也要被枪毙?消息捅出来后,无异于是引发了一场地震。除了上将的儿子之外,很多很枪毙和被流放的都是所谓的“大院子弟”,那可都是有背景的人,说杀就杀了?

  林主席在《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发表文章,“新中国人人平等,敢自称贵族,敢自称是高人一等的,都将被人民的铁拳粉碎!”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但是很可惜,吴稚辉和蔡元培等人又一次的逃过了制裁。他们的屁股坐歪了,但是却非常聪明。这些人胆子却不大,一有风吹草动,就缩了回去。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总不能说为了这个几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就破坏法律吧?那林永昌就真的要变成慈父了。

  “依法治国”会被歪曲成“依闹治国”,“律师治国”,但是这个道理是没错的。唔,作为法律工作者,为什么叫做律师,而不是法师?是因为法师这个词已经有了特指吗?

  在欧洲转了一圈后,林永昌更加坚信“人民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为了保证有更多的人认同“人民主义”,需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所以在实行“一五计划”的同时,人民政府也在推行“文化革新”。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跟林永昌心中最好的结果相比,当然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但是如果横向跟其他的国家比较,或者纵向跟之前的王朝相比,现在的中国无疑已经算得上是“政通人和”。

  隔壁的日本摸着中国老大哥过河,发展速度非常快,可是依旧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在《劳动法》出台后,工人的权益得到了很大的保障。日本的资产阶级为了绕过《劳动法》的限制,一方面大力推崇“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弄出了“劳务派遣制度”,在为自己捞好处和甩锅方面,日本人不比中国人做的差。

  所谓的“劳务派遣制度”,主要就为了干这么几件事情:工不同酬、同岗不同权,社保福利待遇低,没有职业培训,职业发展受限。这是为了保障资方利益而弄出来的制度,好处由资方占有,责任则是由劳动者自己承担。

  后世某团弄出的百万个体户就是“劳务派遣制度”的变种,这个制度出出生开始就不怀好意。林永昌对“劳务派遣制度”深恶痛绝,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让他签《三方合同》,就是“劳务派遣”的一种。

  林永昌当时看完合同后,还有些不解,为什么要签“劳务派遣”呢?难道不能和用人单位直接签合同吗?后来他明白了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的区别,搞清楚了外包,“包税制”这些东西,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劳务派遣制度”这种东西了。

  伊藤博文没有林永昌这样高的声望和实力,对日本的各个势力是又打又拉,加上他本来就不是真正的左派分子,所以对《劳务派遣制度》是不反对的。但是林永昌不同,林主席的威望无人能及,因此拒绝了在中国推行《劳务派遣制度》。

  林主席心系劳动者,这是好事,但也因此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的用工成本是要比日本高的,工人的品均工资差不多是日本工人的1.8倍,这导致了很多日本工

  人跑到中国来干活,乃至于干脆入籍当了中国人。中国的用工成本高,在利润的驱使下,很多企业将工厂设在了日本,日本政府因此得到了大量的税收,而中国则是少了不少收入。

  中央和地方上都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劳务派遣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能一棍子打死。

  第五百四十三章 换届

  《劳务派遣制度》在后世风靡一时,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用了都说好,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在甩锅和省钱这两个方面,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不过党内的同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有些企业和公司,比如说建筑工地上,有时候需要工人,有时候没接到工程,或是要休息个把月的时候,那就不需要工人了,那就需要一种灵活的用工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劳务派遣制度》是一种交好的解决方案,只要能保证“同工同酬”,只要能保证工人的正当权益,即便是推出《劳务派遣制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这不是你会说出来的话,”林永昌给王琦倒了一杯茶,“其他同志要是有想法,可以直接跟我说的。”

  王琦摇了摇头,“敢跟你说真话的同志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个问题,林永昌也已经觉察到了,“等明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总统........不要叫总统了,换成国家主席巴,明年咱们换届,你来当国家主席,这样可能会好一些。”

  “我只保留党主席和军委主席的职务,你看怎么样?”

  “不怎么样。我还是更适合处理具体的事情。”

  “必须要变一变,我不能一直干下去,不然的话,共和国又要出现家天下的传统了。”林永昌笑着道:“国内和国外的不少人都说我们是独裁统治呢。”

  王琦觉得独裁也没什么不好,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同志们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多,统一的时候少,就需要有个人来一锤定音。这些年来,大家不是干的很好吗?何必在乎他人评说?而且越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越是要应该坚持,这可是《林永昌文选》中的话。

  但是王琦知道林永昌非常讨厌血统论,这些年来一直在推行共和的传统,在中央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度,要集中,但是也要民主。

  “如果你坚持的话,我可以接任国家主席,但是由谁来当总理呢?陈天华同志,还是..........”

  “不,陈天华他们还是太年轻了,资历不够,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应该任命一个老成持重的人来接替你。你觉得徐世昌怎么样?”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老朋友,中过进士,当过前朝的翰林学士,前朝覆灭后,他又当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转头又在人民政府中任职,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处理政务是一把好手。

  听闻林永昌有意让徐世昌出任总理,王琦有些惊讶,徐世昌多次转换门庭,被人讥讽为“犹胜吕布”,风评是毁誉参半。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让徐世昌当总理也不是不行,“刚好干一届总理后退休。”

  徐世昌是1855年生人,两年后六十岁,当五年的总理后,正好六十五岁,达到退休的年龄,再将总理的职务交给下一任。

  “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王琦对林永昌的提议表示赞同,“但是要先跟同志们通个气,先统一中央的意见。”

  “这个自然。”

  王琦跟林永昌说了一会换届的事情,又将话题拉回到《劳务派遣制度》上来,“对于出现的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多观察一段时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对其全盘否定。”

  林永昌思索片刻,认为王琦说的对,“那就先试行一段时间吧,但是我们必须要保证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将劳务派遣变成绕过《劳动法》的伎俩。”

  中国在继续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事情差不多是不闻不问,颇有点“任他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风采,但是在欧洲,海军军备竞赛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德国要造更多的主力舰,英国人立马就宣布将会建造比德国更多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海军第一强国和陆军第一强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并没有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停息下来。

  什么奥运精神,都是骗人的。世界霸主的宝座上只能容下一个国家,英国政府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肯轻易地将霸主的宝座拱手让出来。

  那什么时候才是最后关头?

  差不多就是要打上两次世界大战,被苏联和美国联手拆掉了殖民地体系,失去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丢掉了印度,再加上爱尔兰独立,那就差不多能让英国人体面地投降了。

  嗯,这些任务没一个是容易的,还是让德国人去挑战世界霸主吧,中国没必要掺和到争

  霸中区。中国国内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不需要像德国那样进行殊死一搏。出头的椽子先烂,为王前驱这种事情,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了。

  德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又或者他们明白,但是他们别无选择。

  英国和德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是历史的必然,林永昌早就知道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会越来越激烈,直到双方都精疲力尽,国困民疲,不得不寄希望于用战争来解决所有问题。到了那个时候,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拖不下去了,都认为不会有更糟糕的事情,但是战争就会比他们所能想象的更糟糕。

  这些都是林永昌所知道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中同样发生过的事情,而美国海陆军力量的崛起却是比另外一个世界提早了很多。这也很好理解,被胖揍了一顿,差点就被敌人杀到本土——未必没有这种可能——经历了这些事情后,美国政府选择加强军事力量,也是可以预料的。

  但是这让林永昌产生了一些困扰,美国提前加强陆军和海军的力量将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意味着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精准地把握住历史节点,从而为中国谋求最大的利益。

  不过这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国就无惧于任何的挑战。要是连这点自信都没有,那还不如把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交给更适合的人。

  第五百四十四章 大建

  “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海军法案,将会在未来的五年期间,建造二十条战列舰和六条战列巡洋舰,以及数倍于此的轻型战舰。”

  内阁会议上,伊藤博文念完了报告,然后环视与会的重臣们,“诸位有什么想法?”

  “.........”

  “..........”

  会场上是一阵难以言诉的沉没,二十条战列舰和六条战列巡洋舰,这是日本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对抗的海军力量。只要美国人真的造出来了这么庞大的舰队,东亚联合舰队只有被粉碎一个结局。

  实力悬殊,已经不是战术和根性所能弥补。上一次莱特湾大海战,联合舰队跟美国海军只能算是打了个五五开,能够大获全胜不是因为联合舰队战斗力更强,而是因为占了地利上的优势。

  但如果美国海军有二十条无畏和超无畏战列舰......不,不止二十条战列舰,加上现有的四条战列舰,那就是二十四条战列舰!有这么强大的实力,再一步步推过来的话,东亚联合舰队地利的优势就会大为削弱,莱特湾海战的奇迹不可能再次复制。

  美国建造战舰的速度比德国人还快,就比英国差一点,是日本的四倍。虽然美国的海军科技水平差了一些,舰船设计水平差了一些,但是只要肯花钱,那些都不是问题。

  “我们可以加税,或者发行债券.........”,高桥是清说道:“我们可以每年开工两条........三条主力舰!”

  造船速度慢是因为技术水平不够,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没钱。要是有足够的金钱,同时开工十条战列舰,哪怕建造的速度慢一点,也绝对能让大英帝国头皮发麻。可是日本政府没钱,既然没钱,那就想办法多弄点钱就是了。来钱的方式就那么几种,加税、贷款和发行债券,再要不就是超发货币,掠夺百姓的财富。高桥是清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财政专家,但是也不能凭空变出钱来。

  这个提议立刻就遭到了反对,农业部的人,也就是幸德秋水不同意加征农业税,“我们的农业税是中国的两倍,”幸德秋水说的很平淡,没有什么激烈的情绪,只是指出这么一个事实,“每年至少有上万人选择在中国定居,如果继续加税,会有更多人去中国,或者是菲律宾。”

  一万人差不多是两千五百户,日本人多地少,人口流出能减轻国内的压力。但是人口流失太多也不好,事实上,日本政府已经开始想办法减少人口外流。太多的熟练工人去中国扛活,导致日本的工业发展速度受到了影响。本来大正政府可以做得更好的,因为缺少工程师和熟练工人,所以很多计划的进度远远落后于预期。

  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摇身一变成了中国人,剩下的工作就得花上三倍五倍的时间去慢慢磨。更糟糕的是在被耽搁的时候,中国或是朝鲜的企业就抢占了市场,慢吞吞的建好的工厂和生产线就只能吃灰了。

  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是卖不出去,那就会亏本,生产的越多,亏的越多。但是,继续生产下去,还有可能占领市场,不管是用什么办法,降价销售,使用行政命令,或者是打广告,只要能占领市场,还有回本,乃至于赚钱的可能。若是不生产,前面的投入肯定是打水漂了。

  生产还是不生产,这是一个问题。

  幸德秋水代表农业

  部反对加税的提议,其他几个部门也是一样的看法。日本得到了中国和整个东亚联盟的广阔市场,但是同样的,日本市场也向中国开放了,日本的企业跟中国与朝鲜等国家相比,并不能占到多少优势,只是依靠着人力更便宜,这才能多挣了点钱。要是对工商业加税,那日本的产品在东盟内就没有多少竞争力了。

  向东盟外的国家销售呢?嗯,英国政府甚至不愿意开放市场给法国和俄国,自然也不会开放给日本。殖民地体系和帝国特惠制是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根本,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动摇的。

  高桥是清愁眉苦脸地道:“不能加税,也不能继续向英法借钱,那就只能发行债券了。但是我想提醒诸位大人,政府已经在半年内发行过两次债券,继续发行债券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债券要是发多了就没人买了,卖不出去的债券跟废纸没什么区别。要是强制企业购买,那根加税有什么区别呢?不,区别还是有的,那就是影响更加的恶劣。

  “高桥君,难道就不能再想想办法吗?”

  高桥是清连连叹气,“我是真没的没什么办法了。”

  财政专家不是魔法师,没办法达到根源制造奇迹的。

  “美国人已经有了四艘无畏舰,比我们还多一搜。五年后他们将会拥有二十多艘主力舰,外加六艘战列巡洋舰。诸君,我们面临的情况比莱特湾海战之前更加危险!”

  伊藤博文的语气也很平静,“现在我们还可以在这里讨论问题,等到五年之后,大概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了。”他见众人依旧是愁眉苦脸的样子,于是继续说道:“或者美国政府建造那么多战舰,只是为了避免我们打过去?”

  如果只是为了防守,肯定不需要建造二十多艘战列舰,美国的议会是有名的抠门,这次却拿出了这么多钱大建,傻瓜也知道不是为了防守。不是防守,那就是为了进攻。进攻需要有目标,是和德国联手车翻大英帝国,还是重返东亚?

  似乎都有可能,但是相比于去挑战世界霸主,捏日本这个软柿子和仇敌的可能性更大。

  “这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尽快拿出解决的办法!”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一起低头保持沉默。伊藤博文首相的心思大家都了解,可是没到最后关头,大家都不会愿意选择那个方案。美国人只是通过了海军扩大法案,还只有四条战列舰,对东亚的优势并没有那么大,还可以再拖一拖。既然还可以继续拖下去,那就再往后拖一拖吧。

  说不定,会有人愿意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责任呢。

  第五百四十五章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