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50章

作者:风兮破地

  第五百七十六章 新的计划

  欧洲大战爆发前,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是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然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按照秋山真之和东盟其他海军将领的看法,德国海军应当在开战的那一瞬间,集中所有的战舰,力图歼灭英国皇家海军的有生力量。就算不能打掉十来艘主力舰,也得要干掉两三条重巡洋舰或是装甲巡洋舰才行。

  但德国人不肯发动“不宣而战”的偷袭,认为那是违背了道义的事情。德国海军本来就不是为了主力决战而建造的,提尔皮兹伯爵从来就没想过硬碰硬地干掉大英皇家海军。德皇威廉二世也没有指望靠海军去赢得战争,他和其他人一样,将希望寄托在了世界第一的陆军身上。只要“施里芬计划”能顺利抵完成,法国和俄国就不得不退出战争,剩下的英国也就独木难支了。

  想法很好,但是,小毛奇和陆军辜负了皇帝陛下的信任。

  “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先是在比利时耽搁了太长的时间,接着是两次从最重要的右翼抽调兵力,使得右翼的进攻力量被极大的削弱了。德国陆军一度杀到了巴黎城下,都能从望远镜里面看到埃菲尔铁塔了。就是这么一点距离,成了德军始终迈不过去的天堑。

  计划破产后,德皇威廉二世陷入了极度的愤怒中。他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君主,但是暴躁易怒也是真的。“路德维希辜负了朕的期望!”

  小毛奇的全名是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跟他的叔叔老毛奇的名字是一样的,因此威廉二世称呼他为“路德维希”。威廉二世在愤怒中宣布要解除小毛奇总参谋长的职务,军事内阁首领冯*吕克尔侯爵和战争部长冯*法尔肯海因大将等人都表示了赞同。

  军队是崇拜强者的地方,无论小毛奇有什么样的借口,失败就是失败。战争爆发后,德皇威廉二世将陆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以小毛奇为首的总参谋部,现在“施里芬计划”失败了,小毛奇当然要负最大的责任。

  此外,小毛奇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他的军事能力不能让其他高级将领心服口服。好些元帅大将对小毛奇有意见来着。之前碍于他是皇帝陛下力排众议提拔上来的,大家不好说什么,现在威廉二世改变了心意,那当然是没有什么好客气的了。

  小毛奇不是一个性格强硬坚定的人,这注定他成不了第一流的统帅,但是路德维希*冯*毛奇绝不愿意因为战败而离职,他都已经六十三岁了,要是这么不光彩不名誉地被退休,他一生的事业都将华为流水。

  因此,即便冯*吕克尔侯爵转达了皇帝陛下希望他自己辞职的消息,小毛奇还是决定放手进行最后一搏。“我并没有输,”路德维希*冯*毛奇这样对镜子里面的自己说,“我能带领德国取得最终的胜利!”

  让小毛奇重拾信心的不是别人,正是在东线大放异彩的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将军。鲁登道夫是小毛奇和施里芬伯爵提拔起来的,在鲁登道夫出任东线总指挥这件事情上,小毛奇也出了很大的力气。

  鲁登道夫在东线将俄军击败之后,没有继续追击,而是返回了柏林。东线还是西线,德国只能选择一个方向进攻。要么是“东守西攻”,要么就反过来,德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同时在东线和西线发起进攻并取得胜利。他从开战之前到现在,一直都在鼓吹“西线防守,东线进攻”,开战以来的战况证明了他的正确。

  返回柏林后,鲁登道夫找到了小毛奇,希望对方能同意“西守东攻”的战略。小毛奇本人是不同意这个战略的,这么多年来,他在“施里芬计划”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德军的部署、训练、调度和动员都是按照“施里芬计划”来的,怎么可能在重大战略的问题上说变就变?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施里芬计划”也已经破产,是时候对战略做出改变了。

  小毛奇穿上了最好的军装,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然后跟鲁登道夫一起前往皇宫求见德皇威廉二世。鲁登道夫带上了新的作战计划,当然,只是粗略大概的作战计划,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具有可行性。

  “路德维希求见?”

  威廉二世的怒气尚未消退,他愤怒地挥舞手臂,“我不想见到他!”

  “陛下,鲁登道夫将军也来了。”

  鲁登道夫曾经被派往远东,帮助中国人组建总参谋部。在远东,鲁登道夫和霍夫曼等人接触到了新的军事理论,见

  识到了堑壕和机枪重炮结合起来后会有怎么样的威力。后来还跟中国的总参一起推演了欧洲的战争,并得出了西线战场将会不可避免地陷入长期化和堑壕化的结论。

  陆军的进攻极度依赖于重炮的威力,而重炮没办法跟上步兵推进的速度。用机械牵引可以带着150mm榴弹炮一起前进,但是那些280mm以上口径大炮就没办法了。离开了铁路线后,超重型大炮几乎寸步难行。

  按照鲁登道夫和同僚们在太原进行兵棋推演的结果,在现有的武器装备条件下,德国获得速胜的机会只有一次,要是最凶猛的一击没能推平法国,接下来就应当在西线采取守势,然后在东线展开进攻。

  鲁登道夫在战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加上在东线对俄作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使得他的声望和威信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威廉二世不想再见到小毛奇,但是不能将鲁登道夫也给拒之门外。

  皇帝陛下犹豫了片刻,然后说道:“让他们进来。”

  很快,小毛奇和鲁登道夫就出现在了威廉二世的面前。德皇首先对鲁登道夫表示了祝贺,“那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接着又对小毛奇说道:“夜袭群:陆⑨④九,三⑥壹③伍路德维希,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小毛奇面色不变,冷静地说道:“陛下,鲁登道夫将军带来了新的作战计划,由他为您进行详细的讲解。”

  “哦,那就说吧。”

  第五百七十七章 秘密武器

  鲁登道夫向威廉二世详细地解说了新的战略构想,简单来说就是“柿子先捡软的捏”。新战略对德国来说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先打败俄国.........打败俄国需要多少时间?”

  “以俄国之前的表现看,或许只需要六个月就能击败俄国。要是俄军避而不战,时间可能会拉长到九个月..........”,鲁登道夫停顿了一下,“如果俄国人意志坚定,也有可能需要一整年。”

  夺取巴黎可以逼迫法国退出战争,但是俄国不一样,就算占领了圣彼得堡,俄国人也未必会投降。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国佬甚至自己放火烧掉了莫斯科,就是为了不给法军留下修整的地方。鲁登道夫私下里跟小毛奇商量的时候,有些悲观地表示可能要十八个月才能彻底碾碎俄国人的抵抗。

  威廉二世对鲁登道夫之前画的饼还是很感兴趣,但是一听说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彻底打败俄国,面上顿时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开战后,英国每天要烧掉500万英镑,德国的军费开支也差不多。在军队数量激增的同时,军费开支还在跟着不断上涨。

  要是按照鲁登道夫的计划,光是打败俄国就要花去一年的时间,这要花掉多少钱?击败了俄国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英法联军才是协约国中的大头。这么算下来,就算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德国也差不多要破产了。

  “但这是德意志帝国取胜的唯一方法!”

  “我们有齐柏林,还有大贝尔塔!卑劣的英国人和懦弱的法国人挡不住我们!”

  鲁登道夫表情严肃地说道:“事实上,他们挡住了。”

  “..........”

  鲁登道夫在东普鲁士证明了自己的指挥才能,但是在他上面还有好些元帅和大将,那些人都不同意将战略改成“西守东攻”。几十年来,德国陆军的目标就是先打败法国,在没有流尽鲜血之前,很难打破几十年来形成的惯性。

  德军的高层们拒绝“西守东攻”,还跟意大利有关。开战之前,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同盟,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针锋相对。但是在真的开打之后,意大利就“保持中立”了,声称“三国同盟”只用于防御。

  意大利跟美国不同,美国虽然跟德国暗中勾结,但是并没有签订条约,意大利却是加入了“三国同盟”,然后又反水的。德国人对意大利的背叛恨得咬牙切齿,同时又担心意大利会加入到协约国那一边,只能暂时稳住这棵墙头草。

  如果按照鲁登道夫的计划去执行,就要抽调大量的军队到东线。俄国的交通状况很糟糕,光有作战部队还不行,还需要更多的数倍于作战部队的后勤部队才行。

  意大利的立场不明,德国怎么敢把部队大量调往东线?

  鲁登道夫对此有解决办法,“进行真正的总动员,我是说,将陆军扩充到600万人,加上后勤和军需部门,一共需要1200万部队!”

  听到要爆出600万战斗部队,还要动员同等数量的后勤部队,威廉二世和小毛奇,还有听闻消息后过来的赛克特和法尔肯海因等人都是目瞪口呆。

  开战之前德国陆军有80万常备军,打了一个月后,德国陆军的总兵力上升到了200多万,这已经让政府觉得有些扛不住了。

  鲁登道夫倒好,一口气要将军队扩充到1200万,这是要把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拉上战场的节奏。

  战争部长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忍不住说道:“德国不是中国,我们没办法动员处这么庞大的军队!”

  这位埃里希(又是一个埃里希)是德军名将,被誉为军事才能更在小毛奇之上。西线进攻受挫,东线俄国威胁日益严重。法尔肯海因依旧主张西攻东守,他认为俄国有纵深、人力资源丰富,无法彻底战胜它。为了避免拿破仑的厄运,德军应把目标放在西线。因为西线的法国已经被削弱,兵力有限,因此,法尔肯海因主张先解决法国。

  “我们的进攻已经在马恩河失败了!”

  鲁登道夫说道:“法军和英军损失了很多兵力,但很快就能得到补充!”

  “我们能击败法国人!”

  法尔肯海因自信地说道:“我们有秘密武器!”

  “秘密武器?”鲁登道夫看了看小毛奇,后者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法尔肯海因向威廉二世和其他人描述了秘密武器,“一种新型炮弹,里面装填了氯气。只要条件合适,能够........”

  毒气弹不是德国人发明的,也不是德军最先使用的,这么邪恶的武器,当然是英国佬的杰作。在布尔战争中,英国人就使用过毒气弹,在中东殴打穆斯林的时候,英军也使用过毒气弹,不过那都只是小打小闹。

  德国的化工业比英国更强大,能够制造更多的毒气弹。除了氯气之外,德国还在研制一种新的毒气,能够造成更大的杀伤。科技的进步总是最先体现在武器上,人类在屠杀自己的同类方面,总是显得创意十足。

  光用说的无法体现毒气弹的厉害,法尔肯海因带着航地陛下和鲁登道夫一起去了靶场。十几只山羊被捆着放在地上,不停地叫唤。“咩咩咩”,“咩咩咩”,它们或许不是非常聪明,但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

  几门大炮对着目标地域开火,“砰砰砰”的声响过后,炮弹落在了地面上,并没有火光和爆炸,而是发出了沉闷的声音。随后,有黄略色的气体从破裂的弹壳中泄露出来,将靶场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山羊的惨叫声越发的响亮,在地上不断地挣扎。几分钟后,惨叫声渐渐地暗淡了。十几只山羊死状非常凄惨,但是观看的众人并没有产生同情。欧洲大战开始后,动不动就是伤亡几万人。统帅和将军们的工作就是杀人,他们对人类都不会产生同情,更不用说是山羊了。

  又过了一个小时,等到氯气被风吹散后,士兵们才走进靶场,然后是皇帝陛下和其他将军。在观察了山羊凄惨的死状后,鲁登道夫承认毒气弹很有可能打破西线战场上的均衡势态。

  第五百七十八章 不算

  法尔肯海因等人将希望放在了毒气弹上面,决心在西线放手一搏。德国人在战争中拿出了很多新东西,前面有齐柏林飞艇和喷火器,现在又有了毒气弹。战争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最好方式,这句话到现在为止都适用。

  观看了毒气弹的威力后,威廉二世也倾向于在西线再干他娘的一炮。但是这样一来,小毛奇的谋划就落空了。他的腰杆依然挺得笔直,但是精气神却是肉眼可见的萎靡了下去。

  只是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几乎被击垮了。好在还有鲁登道夫,为他争取到了最后一点体面。威廉二世的怒气来的快去得也快,他想起了小毛奇对自己的恭顺,于是说道:“那你就去东线吧。”

  既然已经决定了在西线再次发起攻势,那么东线能得到的资源就没那么多了。鲁登道夫凭借现有的兵力能将俄国人挡在国境线之外,问题在于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冠是依靠联姻得来的,打仗不是他们的强项。

  俄军在东普鲁士先胜后败,差点被鲁登道夫打得全军覆没,但是在和奥匈帝国的战斗中,那叫一个气势如虹。好吧,其实也没有那么顺利,俄军依旧显得很笨拙,在战加利西亚之战中俄军伤亡了二十多万人,但是俄国人给奥军造成了将近四十万的损失,并且占领了加利西亚的大部分地方。

  强和弱是对比出来的,跟鲁登道夫统领的德军相比,俄军自然是不够看,可是跟奥军比起来,俄军就显得很厉害了。奥匈帝国在列强中的排名比沙俄帝国靠前,经济也要比沙俄好一些,但是真打起来,立刻就被打回了原形。

  奥匈帝国现在是德国唯一的盟友,无论如何都不能看着哈布斯堡王朝被打爆,必须要派出援军去拯救奥军,威廉二世就准备将小毛奇打发去俄奥前线。

  但是小毛奇拒绝了这份任命,他表示自己想要待在东普鲁士,跟鲁登道夫探讨战略上的事情。当过了总参谋长,怎么能拉下脸面去奥匈帝国当参谋长?既然没办法继续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待下去,那干脆就

  退休算球,顺便给鲁登道夫铺路好了。

  德军中也有论资排辈的传统,鲁登道夫在东普鲁士打得再好,也不可能越过前面那么多人当上总参谋长。容克军官团的人数太多了,很多人都是在军队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没道理把机会让给鲁登道夫这种后辈。而且鲁登道夫家中的门第不高,不是真正的豪门。

  之前他出任东线总指挥就遭到了很多的反对,是威廉二世力排众议强行通过了任命。

  “那你就去东普鲁士吧!”

  威廉二世对小毛奇余怒未消,见到对方不愿意去奥匈帝国,也不为己甚。皇帝陛下在见过了毒气弹的威力后,又变得兴奋起来,他向自己的元帅和将军们谈起了腓特烈大帝的光辉事迹,谈起了普鲁士军队通过凯旋门时的美妙场景。威廉二世再次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但是鲁登道夫却对毒气弹持有怀疑的态度。

  英法的科技水平并不会比德国弱,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英国的造船技术和法国的速射炮,都是超过了德国的。毒气弹这种新式武器真的能粉碎法国人的抵抗吗?将所有的希望放在一种新武器上,不是一种稳妥的办法,要是毒气弹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怎么办?

  鲁登道夫对此很不乐观,但他的地位和威望都还不够高,说了也没人听,老是报丧的乌鸦是会讨人厌的。

  在离开柏林之前,鲁登道夫拜访了中国大使馆,跟一些以前共事过的中国将领进行了联络。因为转让关键军事技术给美国的缘故,中德军事合作破裂,中国军事团撤了回去。在战争爆发后,中国又派了军事观察团过来。

  跟中国军事观察团的成员联络,这不光是鲁登道夫自己的意愿,也是统帅部的命令,德国在战略上已经处于极度不利,本来三国同盟对上协约国就差了点意思,意大利背叛了盟约使得协约国的战略优势更大。现在德国急需要更多的盟友,除了中国,还有奥斯曼土耳其也是德国拉拢的对象。

  “施里芬计划已经失败了,”徐无忌用叉子按住牛排,然后用餐刀不紧不慢地切割,“战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长期化,这是我们几年前就得出的结论。”

  在太原的时候,鲁登道夫给中国的将军和军官们上过课,徐无忌也曾经听过德国教官的课,因此对鲁登道夫一直都很尊敬。“德国做好了长期战争的准备吗?我记得在开战之前德国就一直是粮食进口国。现在英国的战舰封锁了大西洋,进口粮食的航道被切断,只怕要不了多长时间,德国就会出现饥荒了。”

  鲁登道夫闻言心道:不是将要出现饥荒,而是已经出现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很高,农业人口比例很少,一开战就感受到了物资短缺的困苦,但是政府将相关消息都给压了下去。他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如果中国从东方发起进攻,我们可以在半年之内击败沙俄。”

  徐无忌笑了起来,“老师,您这话就不是实事求是了。李将军您知道吧?”

  “哪个李将军?”中国姓李的将军有很多。

  “李大眼李将军。”

  “哦,我知道李大眼,他现在还待在马什哈德吗?”

  跟徐无忌和王虎那些人不一样,李大眼对德国佬没有半点好感,他不是专门针对德国人,而是认为所有的洋鬼子都不是好东西。李大眼是典型的中国式豪侠,挥金如土,杀人如麻,不管是洋鬼子还是中国人,只要是该杀的,他从来都不会手软。

  在中亚,绿教徒中流传着一句话,“杀基督徒不算是杀人”。李大眼把这句话给发扬光大了,他认为杀洋鬼子不算是杀人。

  “嗯,李将军还在伊朗,他坚决反对进攻俄国的计划。”

  鲁登道夫有些惊讶,“我记得李将军是喜欢战争的,”

  “您说的没错,李将军是喜欢打仗,但是他也反对跟俄国来一场全面战争。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第五百七十九章 英雄

  鲁登道夫没有回答,徐无忌等了一会,便自己回答了,“因为俄国的纵深太过广大,而且交通状况不好,没有可靠的运输方式。从长安到莫斯科最快的方法不是往西边走,而是先向东去哈尔滨,然后乘坐连通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哦,这是在不考虑海运的情况下。”

  “俄国的亚洲部分大多是不毛之地,补给很困难。”鲁登道夫叹气道:“但只要中国加入战争,甚至不需要真的发起进攻,俄国就一定会失败。”

  “或许吧,但是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徐无忌的问题很尖锐,“德国能给中国什么?”

  “打败了英国,整个亚洲将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

  “那不是我所能考虑的范围,老师,您知道的,我只是军事考察团的团长。”

  俄国的菁华部分在欧洲,就算跟德国联手打败了俄国,也得不到多

  少好处。隔岸观火做生意就能赚的盆满钵满,为什么要下场去泥潭里面打滚呢?

  徐无忌笑了笑,问道:“总参谋部是继续原先的战略,还是要改弦更张了?”

  鲁登道夫用同样的语气说道:“徐,你知道的,我不能说。”

  “嗯,那就说点能说的吧。您对意大利保持中立的行为怎么看?”

  说到这个可就不困了.........鲁登道夫难得地骂了意大利人几句,但是,“我们不能将意大利推倒协约国那一边去。”

  “意大利迟早会加入协约国的。”

  “至少他们现在还没有成为敌人。”

  欧洲打的不可开交,每次进攻都是以数万发炮弹开道,生命在烈焰和爆炸中化作飞灰。墨西哥的战争则是另外一种形势,这里没有主力决战,没有大规模的炮击——曾经有,现在没有了——只有游击队到处袭击美军。

  墨西哥城陷落后,王虎带着三百多人从城中突围出来,一度打算继续向东边撤退,但是美国人将军队撤回去了大半,于是他又改变了主意,选择留在了墨西哥。

  因为皮肤颜色的原因,王虎在墨西哥建立根据地的工作进展非常的慢。当地人一看他和志愿者的模样就会心生怀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同样是因为异于当地人的外貌,使得王虎这只小部队很容易遭到美军的围剿。顶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天然的就会吸引美军的仇恨。

  好几次,王虎都是差一点就被美军给包围了,好在他手下的人都是精锐,发现情况不对后立刻就钻树林爬山跑掉了。在被美军追杀了好几次后,王虎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还是要放手发动人民才行。依靠他手上的几百人,撑死了也就能当个有活力的社会团体头目。

  想要让墨西哥变成美国佬的流血之所,就必须要跟本地的实力派合作。但是墨西哥的那些军阀都是各有各小算盘,看着就不像是干大事的。那些头目有了一块地盘后,就开始穷奢极欲,还有不少人选择了跟美国佬同流合污。对那些人,王虎是一个都瞧不上。

  很显然,跟那些虫豸一起是没办法拯救墨西哥的。

  我需要找到一个英雄,他应该是个男性,最好是西班牙裔,年纪........应该在三十岁以上,对美国人怀有仇恨(划掉),有理想,有追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要能看的懂《林永昌文选》,性格坚毅........

  王虎给自己要找的人做了速写,问题是,去哪里找到这么一个英雄人物呢?那些军阀头目靠不住,应该将目光往下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