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联盟和轴心在漫长的边境上对峙,战斗只爆发在土耳其境内。人民军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土耳其,在南线,中亚军区从埃及出发,杀入了叙利亚,扶持了叙利亚政府,叙利亚随即加入了【人革联】,并向轴心各国宣战。
中东的沙漠和海岸非常适合装甲部队行动,在联盟的飞机坦克海面前,土耳其军队挡不住人民军的冲击,节节败退,干脆撤出了整个叙利亚,依托库尔德地区的扎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进行抵抗。
在一马平川的沙漠中,机械化程度高,重装备多的联盟有着极大的优势,等到了山区,重装备的威力就受到了限制,推进速度缓慢了许多。
推进到库尔德地区后,战斗不再是以穿插和灵活机动为主,而是变成了攻坚战,阵地战。人民军不得不一个一个地啃土耳其人坚守的山头。
南线的战事有陷入泥潭的趋势,而北线的战斗一开始就像是在泥潭中打滚。土耳其和【人革联】在高加索山脉上接壤,在这个地方,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爆发了十多次大战。有的时候,是俄罗斯占上风;有的时候,是土耳其占上风。
打了这么多年,战线依旧还是在那里,几乎没有怎么动过。在沙俄帝国时代,土耳其人在边境上修了许多要塞和堡垒。等【人革联】成立了,土耳其人在高加索地区修了更多的要塞、堡垒和仓库,并且部署了许多重型武器,很多地方都埋了地雷。
李大眼曾经带兵从高加索方向杀进土耳其,人民军狂风暴雨般的进攻让土耳其人来不及反应就丢掉了大量的土地。不过李大眼也承认,在高加索的山区打仗,很多战术都用不出来,机动性受到了很大限制。在面对某些关隘的时候,只能用大炮和步兵一点点去啃。
土耳其人一直将高加索山区当做是重点军事区域,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凯末尔聘请德国军官在山区中修筑了许多要塞。有些要塞是在山体中掏出空间,用以驻扎军队,储备物资,部署大炮。
那些要塞外面有十几米厚的山体和泥土,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十米厚,就算是重磅航空炸弹和重型榴弹也炸不穿。或许德国人的800mm巨炮能有点用处,但是那种庞然大物没可能开进高加索山脉里面去。
就算真的拖进去了,因为太过笨重的缘故,也很容易成为被袭击的目标。
第九百四十八章 庞大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战争中,钢铁作为重要的战争物资,一直都决定着战争胜负。
从枪支、火炮、坦克、军舰、飞机等主要兵器和刺刀、手雷、地雷、水雷、鱼雷、航空炸弹、钢盔、子弹、炮弹等辅助兵器,都需要大量的钢铁。
在军营、堡垒、防御工事、地下坑道等军事设施和铁路、桥梁、仓库、运输船等辅助设施的建设中,消耗的钢铁数量是极为惊人的。
前线的战斗需要军人们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勇往直前的精神。而双方工厂中的较量,取决于工人们的爱国心、劳动程度、坚持到底、以最大程度的压榨产能,和工厂主们进行复杂的原料、劳工、成品的调动与分配,以及国家运输系统高强度、极为复杂、精密的调度。最终作用于军事部门。
在双方技术层面上没有代差的情况下,钢产量直接决定胜利的天平倾斜于哪一方。
很显然,轴心国集团悲催的钢产量让他们的军事领导人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夺取生存空间、建立王道乐土、复兴罗马帝国),进而让国家与人民深陷苦难,血流遍地。
德意志帝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3700万吨,在轴心国中一骑绝尘,排名第二的意大利只有不到200万吨,至于土耳其,人口倒是有不少,可是钢铁产量还不到意大利的一半。
工团、轴心和【人革联】三大阵营中,轴心的钢铁产量最少,容克军官团沉迷于过去的辉煌,认为有了普鲁士精神和总参谋制度,德国陆军始终天下第一,可是时代早就变了。
没有足够的钢铁产量,打仗
的时候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在南线战场上,土耳其军队拿联盟的装甲部队无可奈何,丢掉了二十多万军队和大片土地,一路溃退到了库尔德地区,才依托山地勉强站稳了脚跟。
在北线,土耳其军队也打的非常艰苦。
联盟高加索军区的总兵力达到了83万人,拥有超过3000架飞机,4000门大炮,1500辆坦克,在进攻的时候,每天要消耗一万多吨物资。
可以说,土耳其人是在拿血肉对抗联盟的钢铁。
但不管怎么说,土耳其总算是挡住了联盟的三板斧,哪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哪怕南北两条战线都岌岌可危,可终究还是挡住了。
土耳其总统一边向德意志帝国要武器装备和援助,一边要求德意志帝国按照军事同盟条约向人民军发起进攻。德军在欧洲战场上打得很辛苦,不过他们的表面功夫做的不错,如果按照德国政府发布的公告来看,德军正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
德国政府拿出了很多缴获的工团红军武器,还让俘虏在柏林大街上游行,以此来夸耀德军的武功。土耳其人还以为事情都在德军的掌握之中呢。
现在土耳其正在和人民军血战,德军怎么能和人民军打“静坐战争”呢?1941年5月份开始,德国和【人革联】就进入了战争状态,可是双方虽然在长达1300多公里的战线上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却并没有真的打起来。
联盟没有夺取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军也没有按照事前的作战计划那样杀入波兰。这就让土耳其人很受伤,感情你们在这假打呢?
不能说只让土耳其人流血牺牲,而德意志帝国却在东线按兵不动吧?
在土耳其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德国最高统帅部重新讨论了在董先主动发起进攻的可行性,经过讨论,主动进攻是可行的。根据情报人员收集到的信息,人民军虽然将重兵集团部署到了波兰西部,但是摆在边境线上的三十多个师里面有大量的波兰人,只要德军发起进攻,配合情报人员的攻势,那些波兰人很快就会失去战斗意志。
而且现在西线战场上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工团红军需要先修整最少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再次发起进的攻势。
趁着这个机会,在东线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扶持起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等傀儡国,然后或者是利用傀儡国去抵抗人民军,或是同【人革联】达成和平协议。
“向人民军主动发起进攻,这个计划真的可行吗?”
在威廉三世来看,最高统帅部只考虑了最好的情况,却没有考虑战况不利和【人革联】不愿意何谈的可能性。或许,不是他们没想到,而是因为不能去想。如果想的太清楚了,德意志帝国现在最好的做法是向【人革联】投降,而不是妄图奋力一搏创造军事奇迹。
“如果能歼灭【人革联】60到80万军队,将会动摇联盟的作战意志,是有可能以此迫使对方坐下来进行和谈的。”
威廉三世看着巨大地图上密密麻麻的,代表着部队的旗帜,心中充满了沮丧的感觉,“那就按照计划去打吧。”
打吧,打吧,早打早了。
威廉三世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对军事推演很熟悉,对局势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他算不上是绝世名将,但是也能被称作是良将,对现在的局势看的很清楚。
东边的邻居有着广袤的战略空间,就算德军完成了绝地反杀,创造了军事奇迹,打出了最好的效果,歼灭了人民军80多万人,难道就能解决东线的问题吗?
从边境到华沙有好几百公里,从华沙到莫斯科有1100多公里,从莫斯科到长安有8000多公里。到了长安还不算,在长安的东边,还有大片的土地和数以亿计的人口。一想到这个事实,就让威廉三世心中泛起无力的感觉,在地图上瞅一瞅,战斗的热情就要消散大半。
“接受【人革联】的要求,实行土地改革,重新制定宪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当一个虚君总比亡国之君要好。”
威廉三世这么想,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反而要在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送来的作战计划上签字。
他拿起了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了印章,然后对哈尔德和克莱勃斯等人自嘲地说道:“这个时刻在后世一定被反复提起,而我将会是那个不光彩的人。”
“陛下,德意志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威廉三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摇了摇头,然后起身返回了皇宫。
第九百四十九章 地毯式轰炸
1941年7月17日,德军打破了东线战场上的静谧,出动180万大军,向人民军发起了进攻。德军此举意在解救陷于苦战中的土耳其,也是想要在东线歼灭人民军的一部分主力部队,并且建立起
一系列的傀儡国。
人民军部署在古宾、礼富、卢班等地的步兵师被打的晕头转向,只有招架之力,全无还手之功。联盟并没有在波兰西部修建多少要塞,抢修的半永久性工事能提供的防御力有限。
德军从西面和北面两个方向发起进攻,初时进展顺利,潜伏在波兰各地的间谍网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些间谍在收到命令后,纷纷被激活,拿着长短枪和炸弹,对波兰境内的桥梁、铁路、水坝和仓库等地方进行了袭击。
一时间,波兰境内处处起火,连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都出现了破坏事件,这些间谍行动拖延了联盟向前线运输援军和补给的速度,虽然暴露出来的间谍很快就被肃清了,但是给德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德军杀入波兰境内后,不光是在联盟各地进行了破坏行动,还采取了政治攻势,招降了边境上的一些波兰裔将领,在7月21日,成立了伪波兰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的成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很多流亡在外的波兰学者和知识分子为此大声欢呼,很多波兰人,包括一些军官和士兵都加入了波兰共和国。
联盟在波兰强制推行汉化教育,令波兰的精英阶层很是反感,这些年来没少为课本教材等问题而和联盟中央发生冲突。
想要改变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至少需要两代人五十年的时间。联盟控制波兰只有不到三十年,当年的很多人可都还活着,通过口口相传,波兰人没有忘记他们的历史,没有忘记祖上“平独镇露”的荣耀。
波兰永不灭亡,只是偶尔会消失。
普通的波兰人,那些农民和工人从联盟的统治中得到了好处,心中是对联盟有些好感的,可是这个民族的菁英阶层,那些掌握着话语权,在城市和乡间有很大影响力的那些人的利益却是受到了损害,他们利用自身的影响,一直在散布反抗联盟,独立建国的思想。
只是联盟太强大了,波兰人的反抗行动都是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现在好了,德意志王师来了,二十多年来的仇恨和压迫终于能爆发出来了!
只要是在德军的控制范围内,波兰的知识分子都占了出来为新生的波兰共和国而欢呼,一些不明真像的波兰人民也被裹挟了进去。
这是德军在东线最为风光的时刻,随后便显露出了后继乏力的迹象。接下来,德军的装甲集群和联盟的坦克部队在波兹南到罗兹的战线上激战,双方的空军也在殊死拼杀,不时有战斗机拖着长长的黑烟,带着越来越急促的尖锐声响,从天空中一头栽倒下来。
事实上,从一开始,德国空军就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人民军的雷达技术领比德国更先进,而且在德国内部也安插了许多的情报人员,在德军战机开始集结之前,人民军就已经收到了相关信息。
地面上,德军的“镰刀闪击”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空战中,德军却是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德军在西线刷出了不少的“空战王牌”,技战术水平很高,可是没办法抵消战斗机性能上的劣势。更何况,人民军的飞机数量更多。
德国装甲部队向东发起进攻的时候,联盟组建了轰炸机群,对德军的机场、铁路、公路、水库、水坝和重要的军事工厂进行了持续的,地毯式的轰炸。
工团红军也对德国进行过轰炸,不过一般都只是出动数十上百架轰炸机。不是工团的钢铁产量不够,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石油。
德国也没有大力发展重型轰炸机,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石油,同时还没有足够的钢铁。德国在战前的钢铁产量只有三千多万吨,又要大建海军,又要发展坦克和各夜袭群:陆九④玖,叁⑥一③五种变形车,还有“古斯塔夫”这样的大家伙,德国的钢铁一直是不够用的状态。
但是联盟就不一样了,联盟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德国的四倍,又有着巴库、南洋和西伯利亚三大油田,还在西域,库页岛和大庆等地方有一些小的油田,石油产量世界第一,石油炼化工业也是世界第一,因此可以组建重型轰炸机群。
重型轰炸机可以投掷重磅炸弹、燃烧弹和毒气弹,还能投掷核弹。不过【人革联】并没有对德国使用原子弹的打算,不是因为人道主义之类的原因。重型轰炸机群投掷的高爆弹杀伤力很强,比小当量的原子弹差不了多少。
不是用原子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原子弹的核污染太严重了,会影响到联盟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联盟出动的轰炸机群要比工团庞大得多,每次都是几百架一起出动。“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载弹量为25.3吨,出动两百架“空中堡垒”,载弹量就达到了5000吨。这是足以将一座城市给炸至瘫痪的恐怖力量,而联盟部署在欧洲的“空中堡垒”数量超过了1000架。
“空中堡垒”的载弹
量空前强大,消耗也是一等一的强,出动一次要装上将近20000L燃油,能灌满30辆“4号坦克”的油箱。
在当今世界上,只有【人革联】才能负担得起重型轰炸机群的消耗,也只有【人革联】才能训练出来足够的机组人员和后勤人员。
重型轰炸机群每出动一次,最少要消耗一两百万升航空燃油。就算有燃油剩余,在降落的时候,也会为了安全而将多余的航空燃油给放掉。
这样的战斗方式,除了【人革联】之外,没有任何列强能负担的起。如果美国没有裂开,或许美国也能做到,轴心和工团两大阵营是没有这个实力的。
庞大的重型轰炸机群给德国带去了毁灭性的打击,数千上万吨炸弹落在的德国的土地上,地毯式的轰炸将地面炸得像是月球表面一样。
除了重型轰炸机群,联盟还有大量的战斗机、战术轰炸机、轻型轰炸机、截击机和侦察机。在重型轰炸机群出动之前,联盟对德国采取了不间断的轰炸,大幅度削弱了德国空军的力量,保证了重型轰炸机的生存率。
第九百五十章 突出部
联盟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令德军本来就糟糕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德国的军工产再次降低,前线的很多军队都处于缺少装备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联盟的重型轰炸机群还轰炸了罗马尼亚的油田,数百上千吨高爆弹和燃烧弹投下,普洛耶什蒂的采油厂和炼油厂被炸毁,燃起熊熊大火,石油产能陡然降低了四成。
这只是开始,联盟会对罗马尼亚油田进行持续不断的轰炸,并且使用了导弹进行进攻。这时候导弹的精度不够,落地时候的误差很大,用来发射核弹的话,一百多米的误差不算什么。但如果是用来发射普通弹头,这么大的误差,杀伤力会被削弱到几乎没有了。
不过使用导弹也是有好处的,用导弹发起进攻会非常安全,不需要让重型轰炸机冒着漫天的炮火和敌军的战斗机的拦截,会减少己方的人员伤亡。
导弹的精度不高,一枚导弹可能误差上百米,那就上发射十枚,一百枚,只要能炸毁敌方的重要设施,比如说油田、石化工厂等,发射导弹所花的资源都是值得的。
而且联盟正在研制无线电制导技术,即将要投入实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导弹的精度和命中率。这种技术不光能用在地对地导弹上,也能用地对空,空对地,空对舰等方面。
先进的技术必须要经过实战的检验才能知道是不是真的好用,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导弹现在的精度不够高,但只要继续发展下去,精度总是会不断提高的。
德国也在研制导弹,并且有所收获。德国的V1导弹很难防备,但是也遇到了跟联盟一样的问题,V1导弹的进度太低,耗费了许多资源造出来的导弹,在实战中并没有什么用处。
虽然V1导弹将来可以改进,可是对于现在的德国又有什么用处呢?
7月27日,在罗兹城西北方向100多里的战线上,德国装甲兵和联盟的坦克部队继续着激烈的战斗。德军共出动了3000多辆坦克(包括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等变形车)和将近2000架飞机,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以及装甲更厚,吨位更重的“虎王坦克”;
联盟一方则是出动了超过5000辆坦克(包括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等变形车),以及4000多架飞机。为了满足前线部队的物资补给,联盟砍掉了九成的民用铁路运输,一列列火车拉着弹药、食物、燃油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穿行于铁轨上、公路上也实行了戒严,几乎所有的运输力量都用在了战争上。
卡车拖曳着大炮,装着步兵,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昼夜不停地前行。战略仓库中储备的物资像是流水一样的被运往了前线,保证了前线部队能有充足的弹药、燃油和食物。
激战了两个星期后,人民军打退了德军的多次进攻,收复了不少的城镇,不断地向西边进行了突破,并在罗兹和比德哥煦之前深深地插入了进去,形成了巨大的科宁突出部。
科宁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东部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超过了150里,而底部却不到70里,而且经过严密侦察,在该突出部发现了众多成建制的部队驻地,德军总参谋部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人民军重兵集团。
如果计划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东线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总参谋的计划得到了德国最高统帅部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前线指挥官和装甲兵总监的反对。
自东线开战以来,德国在东线坦克损失巨大,到了八月9日,东线12个装甲师只剩495辆坦克,平均一个师只剩40辆。虽然
改进过的3、4号长身管型坦克能够击穿“38A—85”坦克的装甲,新式虎式和豹式坦克性能更是大大超过,但数量差距短期内无法弥补。
在长达22天的激战中,德军损失了2500辆坦克,平均下来每天报销了超过100辆坦克。联盟损失的坦克数量还超过了德国,但是【人革联】很快就将损失的坦克和车组补充了上来,恢复了战斗力,而德军装甲部队却是没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德国坦克以造价高昂,故障率高和维修困难而著称,大战之后,许多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因为故障被扔在了战场。至于虎王,那种重型坦克的护甲的确很强,在城市巷战中能发挥很强的作用,可是故障率也太高了一点,几乎所有的“虎王”都出了问题。
而且“虎王”的速度太慢,等它们赶到战场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很不错,特别是“四号坦克”,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击毁了联盟许多的坦克和装甲车。相比于那些更强,更先进,造价更高的重坦,四号坦克才是德国装甲兵的中坚力量。
如果联盟不是有着空中优势,如果联盟不是大规模的使用了火箭炮,以及拥有更多更先进的155mm重炮,德军的“四号坦克”能取得更好的战绩。
至于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在激烈的战斗中经常沦为一次性战斗兵器,开出去后基本上就别想开回来了。
德国装甲兵总监认为对科宁突出部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更大损失,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而且,即便打退了人民军,那又能怎么样了?西线的工团红军即将发起新一轮的攻势,德国拿什么去抵挡?
如果没有装甲部队,那就只有用德军士兵的血肉去抵挡工团红军的钢铁洪流。反过来,如果将所剩无几的坦克用于西线,东线战场立刻就会崩溃。
事实上,即便是不将坦克用于西线,东线德军也是挡不住了的。开战之前,德国就知道【人革联】的坦克数量有很多,但他们以己度人,认为联盟庞大的坦克部队编制中,有很多是以前生产的,过时的坦克,万万没想到联盟的新式坦克有那么多。
“或许,从没能歼灭工团主力开始,德意志帝国就已经输了。”
第九百五十一章 空降兵
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德国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希望,但还是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换取在谈判桌上能换取一些交好的条件,所谓以打促和是也。只要德军能表明自己是有用的,能在对抗工团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可以保留德军的总参谋制度和庞大的军队,德国的统治阶层就能得以保留下来。
为了这个目标,德军总参谋部不惜让军队在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足够武器装备的条件下,再去进行一次军事冒险。
统治者们总是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让士兵们去送死,德国是这样,其他国家也是差不多。
威廉三世已经开始考虑自己退位后的生活。沙皇是不能打败仗的,打了败仗国内就要造反。德国皇帝也不能打败仗,吃了败仗后国内的叛乱度就会蹭蹭蹭地往上涨。
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损失惨重,威廉二世黯然下台。现在德国又处在了灭亡的边缘,那就到了需要威廉三世勇敢地将责任承担起来的时候了。
但是威廉三世还有一些别的想法,他希望能保留霍亨索伦家族的皇位。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在他人看来是异想天开的意见。
就在德国最高统帅部队就是否要进行科宁战役进行着激烈讨论的时候,意大利突然发生了变故——齐亚诺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墨索里尼,并宣布加入【人类革新联盟】,还准备派遣外交官前往巴黎,商量退出战争的事情。
堂堂的法西斯领袖,法西斯主义的开创者,意大利的总理,叫嚣着自己有“800万把刺刀”的战争狂人,却被人给轻而易举的推翻了。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