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65章

作者:风兮破地

  会有军官、士兵和医院专门负责地下避难所的运转,要是战争真的爆发,他们就会负担起保卫和医务工作。

  工团是真的在准备核战争,而不是假装在准备核战争。他们不光是做了很多应对核弹攻击的措施,还给居民科普了许多防核弹的知识。

  直到1945年为止,工团都在担心【人革联】会先发制人,彻底打断工团研制核弹的计划。等到工团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后,工团领导人们的担心才算是消散了一半。

  原子弹的威力也很强大,但是跟氢弹比起来,就还差得远。现在工团只是有了核反击的力量,不是干挨打不能还手,但工团还是处于劣势。

  为了国家的安全,英法同盟没敢停下追赶的脚步,在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后,又忙着造氢弹。在几年的时间之内,依旧要处于防守的状态。

  造原子弹和早氢弹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不过跟战争比起来,那些消耗就不算是什么了。从1942年到1945年,工团的经济得到了恢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恢复到了战争之前,不算高,但也不算低。

  在工团,奢侈品是受到了极大限制,民用消费品也经常处于紧缺的状态,不过主食一半还是不缺的。工团推出了粮票、油票、布票,还有电视机票,自行车票等等,各种各样的票,充斥着工团的方方面面,保证了即便是在战争时期,也能有大部分人不会被饿死。

  工团的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英法同盟在战前的钢铁产量就已经超过了德国,战争结束后,英法同盟的重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造出了更多的坦克和飞机。

  战争的消耗太大了,德国在战争中几乎打光了坦克,工团的坦克也是成打成打地损毁,到了战争后期,工团把很多老式坦克都给拉了出来。

  工团在发展的时候,【人革联】也没有闲着。联盟曾经

  准备进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因为当时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四五计划”被暂时搁置了。

  战争结束后,林永昌和中央的常委们一致认为未来的六七时间中不会有夜袭群:六九四九,三陆一叁五大的战争,因此重新制定了“四五计划”,并在1944年开始实施。

  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依旧有基础建设,电子设备,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加入了一些新的项目,比如说发射卫星,组建局域网等看上去像是黑科技的东西。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卫星和信息网络可不就是黑科技么?

  此外,联盟还准备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实现对核能的和平应用。当然,核电站的发电方式是核裂变。核聚变发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进度嘛,很感人。

  按照另外一个时空中的说法,核聚变发电离实用化永远都有五十年。林永昌等不了那么久,黄金时代就要结束了,他必须在1950年之前把核聚变发电这个技术给点出来。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解锁一系列的前置科技,而且还要顶着科技超前惩罚,这需要大量的点数。为了挣到这么多的点数,林永昌用了所有能用的办法。

  核聚变发电技术不仅仅是能解决能源的问题,也是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关键所在。想要进行星际间的航行,用化学燃料是不行的,曲率引擎则是只存在于幻想之中,连理论自洽都还做不到。

  现有的方案中,核聚变是星际旅行最有可能的方式。要是核聚变发电技术能点亮的话。

  联盟调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对核能的和平利用,核裂变发电计划大获成功,第一座核电站已经建设了一大半,到了1944年末就能投入使用了。但是核聚变发电的计划进展很不顺利,每一个技术上的难关都像是喜马拉雅山那么难爬。

  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倒是很有信心,认为只要将一个个难关攻克,点亮太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林永昌却是不想科学家门那样有信心,要不是有外挂,可能就跟另外一个世界那样,离实用有着永远的五十年。

  即便是有了外挂,林永昌也不敢说一定能在1950年之前把核聚变发电的科技点亮。不过他还是这样做了,就算不能达成最重要的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在材料学和机械工程控制等方面能有很大的收获。

  第九百五十九章 腾笼换鸟

  【人革联】除了埋头发展科技,使用了许多新型能源之外,也大力发展了石化能源,南洋和西伯利亚油田的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除此之外,联盟在中东发现了好些大型的油田。

  在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发现了大型的油田,中东这些地区的油田都有着储量大,容易开采,质量高,便于冶炼的特点,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排的上号。

  围绕着中东的油田,联盟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业城市,从国内派遣了数十上百万人去中东工作,为了让那些人安心工作,他们的家属也跟着一起去了中东。

  人数多了之后,需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这就需要在周围开辟农场,需要有厨房和买衣服的地方;需要解决小孩子上学的问题,这就要修建学校;需要解决看病的问题,还需要修建医院;

  人多了还需要警察局,需要消防.........这么多人涌入中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比例。工团将【人革联】的这种行为称作是“殖民主义”的复辟,国内也有些专家提出了“腾笼换鸟”的说法,不过联盟官方对这些说法统统不承认。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才是联盟中央一直以来做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不过是发展过程中所自然而然涌现出来的事务罢了。有涌现出来的,也有自然消亡的。

  【人革联】不是法西斯,没有在中东搞种族灭绝,而是在当地进行了扫盲,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帮助当地的居民摆脱蒙昧的旧时代,让所有人都能进入到新时代中,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基础出现了变化,建设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必然也会有所变化。

  联盟中央大力批判了“殖民主义”的说辞,也批判了“腾笼换鸟”的说法,再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政治教育,从这次主要强调的是“三个代表”。

  不管是“为人民服务”,还是“黑白猫”,亦或是“三个代表”,都是林永昌思想中的一部分,因为林永昌拿出了太多的理论,搞得王琦和陈天华在理论上都没有什么建树,总不能拿出“和谐时代”,或者是“八荣八耻”这种东西出来吧?

  联盟还没有蜕变,依旧保持着“工农联盟”的初心。虽然“三个代表”已经有了要变修的迹象,但终究还是没有。只要林永昌还在,联盟

  就不可能改变颜色。

  不过林永昌也知道,那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的,只可能推迟,不可能完全杜绝。历史总是螺旋上升的,有时候还会倒退,只要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就好。若是能走向星辰大海,想必上升的势头会变得更好。

  在【人革联】出现之前的几千年时间中,人类都只是在地球上活动,若是能开启星际旅行的时代,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新鲜事物,会有更多的创新度。

  1946年,联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重达300公斤的卫星被火箭送到了近地轨道上,能用于对地观测,气象广播和气象探测等方面。

  卫星的运载工具是在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联盟能将卫星送上近地轨道,就能将洲际导弹打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卫星的存在还能为导弹提供校正,提高导弹的精确度。

  【人革联】放卫星之后,工团因为造出了原子弹而恢复的士气又遭到了打击,虽然工团的媒体在各种场合宣称“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但是工团的领袖和高级将领们都知道,在军备竞赛中,【人革联】是处于了领先地位的。

  战争结束后的这些年来,工团的经济恢复很快,发展的速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人革联】,可是在最尖端的军事科技方面,工团始终差了一筹。

  在联盟将卫星送上天后,工团又多了一个需要追赶的方面,这不仅事关人心士气,也是出于军事需要。

  【人革联】控制了世界上的大部分重要航道,以及大部分的重要资源产地,经济运转良好,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各种前沿性的探索。

  联盟的人民知道国家已经很强大,但是没想到的是自家已经混成了“帝国主义”,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又遭到了联盟中央的一通批评。

  “【人类革新联盟】的存在不是为了争霸,不是为了对内残酷压榨,不是为了对外侵略扩张,而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让人类走出文明的摇篮.........”

  放了卫星之后,联盟中央明确提出了“开拓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表明了联盟的目标在于广阔无垠的星辰大海,是要变得更加伟大,而不是退回到人类文明的摇篮里面称王称霸。

  联盟的这种表态让不少国家松了一口气,但是也让各国的领导人非常的气沮。他们也想探索宇宙空间,可是没有那个实力。发射火箭是很贵的,研制卫星也要很多钱,除了【人革联】之外,现在只有工团还在咬牙追赶,其他的国家都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1947年9月7日,联盟发射了今年的第三枚火箭,将人类送上的近地轨道。从王牌飞行员中挑出来的宇航员加加林同志在乘坐着“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宇航员需要比飞行员更加强壮,年轻的加加林同志经历了多次选拔,从成千上万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将自己的名字铭刻在了人类的历史上。

  次年五月,联盟发射了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开始了地球近地轨道空间站的建设。此举极大地振奋了联盟人民的士气,但是工团方面却是非常的震惊,以及恐惧。

  空间站能够对外太空进行各种研究,也能作为武器发射平台。空间站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围绕着地球不停转动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飞到了巴黎的头上。

  要是有那么一发氢弹从天而降,拿什么去抵挡?

  【人革联】如果要攻击巴黎的话,不需要从外太空发射氢弹,用中程弹道导弹搭载核弹头就行。但是从空间站发射核弹更加的让人绝望。

  第九百六十章 黄金时代的璀璨光芒

  【人革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积极探索外太空,为了探索外太空,联盟对材料学、电子科技和机械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联盟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第七代,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使用了半导体材料,因此能够做得更小,耗能更少,功能还变多了。

  电子管的功能主要是扩大音响设备的功率,是一种信号放大器,功能比较单一,而晶体管则是一种多功能的电子器件,能够集整流、信号调制、扩大功率、稳定电压为一体,功能齐全。

  在使用效果的方面,电子管和晶体管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电子管的使用寿命较短,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功耗较大,电器容易发热,而晶体管的使用寿命较长,功耗较小,能够减少电能的流失,而且散发出的废热较少。

  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助力,在民用市场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永昌并不认为电子游戏有什么不好,反而主动推进了电子游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芯片产业因为民用市场的发展而得到了正反馈,设计、制程和封装技术不断地发展,到了1948年,联盟的很多地方都有了《三国志》、《恐龙快打》,《忍者神龟》之类的大型街机,也有了比巴掌大一些的小型计算器。

  那种小型计算器虽然看上去功能很单一,能计算的数字也不是很大,却是联盟电子技术和工业水平的最高体现。工团就曾经想办法购买了一批回去,用于各方面的研究,既用来研究联盟的电子技术和芯片技术,也用来处理一些计算问题。

  电子计算机小型化之后,就能够发展家用和个人使用的电脑,信息高速公路也露出了曙光。不过现在计算机德军价格还是很贵,用于通讯的设备也很贵,短时间内应该还没办法扩散开来,只能在军队、党政机关和各大院校中使用。

  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是越多越好越便宜,生产得越多,价格就越便宜,手工生产绝对是落后的,是质高价次的代表。

  只要联盟继续在电脑和通讯器材上下功夫,个人电脑和流量的价格很快就能降低到普通家庭也能勉强使用的地步。再然后,电脑就会走进千家万户,就像是以前的收音机,自行车,现在的电视机和汽车一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林永昌已经没办法面面俱到地处理好所有事情,在行政工作上是这样,对科学研究的指导工作也是这样。他只能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些重点项目上,比如说信息高速公路,比如说太空探索计划。

  联盟已经在实验室里实现了光纤通信,实现了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以及利用无线电对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等等。【人革联】在过去的及十年时间中,弄出了许多超越世代的技术,现在则是到了黑科技大规模应用的时候。

  1949年上半年,联盟在酒泉发射了第三颗用于地质勘探和气象观测的卫星。两个月后,联盟又在澳大利亚发射了空间站的组成部件。

  被发射到天空中的子系统顺利地和主舱室完成了对接,空间站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功能。

  联盟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促进了很多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譬如说,太空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光是寒冷,还有过热。

  在绕地运行过程中,当宇宙飞船驶入黑夜弧段时,飞船会遭遇零下200度的极低温考验,虽然隔热服和防热材料阻绝了绝大部分热量交换,但是飞船依然存在小部分裸露设备,同时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运行也会造成热量丧失,保暖问题是飞船面对的巨大挑战。

  在进入太空后,宇宙飞船同样需要考虑过热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在宇宙飞船飞出大气层好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飞船的外壳会和大气剧烈的摩擦,温度能达到上千度,因此需要在宇宙飞船的轨道舱和推进舱都裹上厚厚的防护层。

  宇宙空间是非常寒冷的,背景温度在零下270度以下,但是因为宇宙空间中的介质非常稀疏,因此热传导的效率很差,很多时候主要依靠热辐射散热。

  空间站和宇宙飞船中有大量的仪器设备,那些仪器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该怎么处理?

  如果不及时散热,那么很有可能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一旦空间站的设备损坏,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很有可能给空间站里的宇航员们带来生命危险。

  联盟发射到近地轨道上的空间站是一个实验性的装置,除了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研究人类在外太空中生存的可能性,为将来进行星际航行做准备。

  普通人在太空中是非常危险的,低温,高温,辐射,这些都可能导致丧命。好在【人革联】有一群身体素质和体能远超常人的肌肉兄贵,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比普通人要强得多。

  以前,肌肉兄贵们是飞行员,装甲兵和潜艇兵的首选,现在则是将业务拓展到了太空军中。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加加林同志是近卫军的王牌飞行员,在堪比大牲口的肌肉兄贵中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他能承受20个G的过载,被称作是超越了人类极限的存在。

  其他被选拔出来的宇航员和后备宇航员,也都是来自于【人革联】的三大王牌部队,【近卫军】,【羽林军】和【蒙古铁骑】一直都是人民军序列中最能打的部队。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他们也是联盟的先锋队。

  法西斯党已经完蛋了,墨索里尼去了阿拉伯的沙漠里面享受日光浴。德国的法西斯党受到了清算,北美的休伊*朗也跟法西斯划清了界限,但是在联盟内部,种族优越性却在不经意间流传了开来。

  按照科学家们的研究

  ,东亚人种的平均智商要比白人和黑人都高,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现在连力量和身体素质也有比白人和黑人优秀的例子了,还是大量存在的。加加林是俄罗斯人,有蒙古人的血统,蒙古人又属于中国人的一部分.........

  按照法西斯的理论,是不是应该将黑人和白人都给清理干净,好给更优秀的种族让出生存空间?

  联盟中央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打压了种族优越论。不管在呢么说,种族灭绝,种族清洗这种东西都是不正确的。不同的人先天条件是有差别,但是更重要的是是后天的学习和生长环境,那才是塑造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第九百六十一章 人造太阳

  时间很快便来到1950年,【黄金时代】的最后一年。林永昌将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了中央的常委们,他自己则是重点关注科技的发展,对联盟的各项秘密研究计划保持着跟进。

  在联盟中央不计成本的投入下,在林永昌随时跟进的协助下,【人革联】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利用强磁场完成了对超高温等离子的约束,达成了核聚变的目的。

  这是人工控制核聚变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只要切断电源,停止输入核原料,强度达到地球磁场80万倍的强磁场就会消失,核聚变也就随之终止。

  现在的问题是,用高压电流来制造强磁场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且比所控制的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还大。要是输入的能量比输出的能量还大,那这个实验装置除了科研上的意义外,就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

  参与到核聚变发电研究的科学家们因为阶段性的胜利而非常高兴,认为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算是完成了从0到1的步骤。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进,减少消耗,提升功率,一代一代的改进,直到能商用化为止。

  火车刚出现的时候,速度还比不上马车,而且还经常发生故障,当时很多人认为火车是完全没必要的东西。但是火车很快就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强劲力量,将马车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成为了陆地运输最主要的方式。时至今日,铁路已经跟强权和实力联系在了一起,再也没有人将火车拿去跟马车比较。

  因为联盟这几十年来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人产生了太过乐观的情绪,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一直持续下去,人类会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会攻克拦在道路上的任何难关。

  在这种乐观情绪的笼罩中,参与计划的人们都认为最大的难关已经被攻克,剩下的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事情。很快,可控核聚变就将为人类带来清洁方便而且廉价的能源。

  但是林永昌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永远的五十年可不只是说说而已。点火成功后,接下来的还有两大难点,一个如何增强磁场约束的力度,磁场约束足够强大才能使环流器核聚变反应更长,核聚变实验约束到的反应温度从资料上看只要5000度至一亿度,等离子体持续时间只能九十秒就够用了。

  按照计算出来的数据,核聚变发电阶段却需要达到一亿度至五亿度的高温,约束时间也需要五分钟左右,这样子所需要的约束磁场强度需要比实验翻一翻。

  如果只是增强一两成,那还能用“力大砖飞”的招数强行突破,但是现在所需要的磁场强度是180万倍于地球磁场,这对材料学提出了太高的要求,需要找到性能更好的超导体,并且还要能抗住超强的电流才行。

  另外一个难点是对核聚变所产生的杂质的处理,现有的偏滤器只能说是勉强能够使用,在更加极端的条件下,还能不能正常工作,并且还要保证至少正常工作五分钟以上,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偏滤器除了要清除杂质外,还要清除“氦灰”。氦灰的定义是核聚变反应产物,是处于核聚变环流器边界的高能粒子,为了减少这些超出磁约束能力的粒子对容器的破坏,这就是偏滤器挡板的作用。

  偏滤器只是核聚变边界清扫工,并没有很好地清除等离子体内部的杂质,等离子体会因内部杂质增加而失效。

  林永昌很清楚,如果不开挂的话,这两大难题将会困扰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陷入到“永恒的五十年”的怪圈之中。

  但既然有了外挂,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点数,那当然就要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了。而现在,就是最关键的时候了。

  林永昌所直接领导的9XXX小组拿出了新的磁场约束装置,拿出了新型的材料,还有更加精巧的各种功能性部件,在第一次点火成功后,很快又进行了第二次点火实验,这一次,强磁场中核聚变的反应时间延长了十倍,达到了1756秒,已经达到了输出能量超过输入能量的程度,但是距离稳定运行,持续发电的最终目标还有最后的一段

  距离。

  几乎已经能看到“核聚变发电”的背影,似乎是只要伸出手去,就能够到那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可就是差了这么一步,计划还是没能成功。

  这时候已经是1950年的10月份了,国庆阅兵刚刚结束后,林永昌就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建在敦煌的秘密基地,和联盟最顶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们一起,进行最后的工作。

  基地深处的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在不停地轰鸣,名为“神威——太湖之光”的超大型计算机是国之重器,每秒的运算次数能达到9亿次,在这个时代可以被视作“黑科技”一般的存在。

  为了带动这个体型庞大的计算机运转,联盟在附近修建了好些个发电站。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电力是被用在了“核聚变发电计划”上。

  “神威——太湖之光”昼夜不停地计算,极大地提高了科研的速度。在第二座实验用反应装置点火成功,并且安全地运行了1700多秒后,联盟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搭建起了第三座核聚变反应装置。

  所有的难关都已经被攻克,所有的前置科技都已经被点亮,虽然有些方面做的不够完美,但是已经达到了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极限,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可能做的更好了。

  联盟投入了海量的资源,集结了国内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背后还有几十万人为这项工程做出了努力。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项目,建工出来的设备会用于何方,但是他们也为“核聚变发电”计划做出了一份贡献。

  1950年12月31日,联盟开始了第三次“点燃太阳”的尝试。电流输入,强度空前的磁场生成,激光射入,人造太阳被顺利地点亮。

  然后,平稳地运行了三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