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87章

作者:风兮破地

  第三百一十二章 战场之外

  “柔克义先生,我们需要美国朋友更多的帮助。”

  唐绍仪对美国人的态度和对日本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不光是因为他是留美幼童,少年时代都是在美国留学,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是人民政府的大金主,人民政府欠了美国政府和财团很多钱,而且还想从美国人那里借到更多钱。

  相比于另外一个时空中的清政府,人民政府虽然只解放了半个中国,但是财政状况要好很多。不用给列强支付战争赔款,实行了土地改革,还有很多新式的药物和化工品,这些都使得人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在良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好。

  但是,在收入增长飞快的同事,人民政府的支出涨的更快。重工业的投资就是一个无底洞,收入再多都能花的干干净净。另外一个重大支出则是战争经费,军队打出去的每一颗子弹,每一发炮弹都是钱。一发重型榴

  弹从国外采购的价格差不多是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人民政府的军工厂自己生产会便宜四五成,但依旧很贵。

  财政部长阎书堂已经多次诉苦,说是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了,现在都是在花从美国人那里借来的钱。俄国人的战争赔款到账了一部分后,有效地缓解了财政压力,但只要战争继续打下去,那些钱财也很快就会花光的。

  林永昌也知道政府的财政状况很不好,国家的状况很糟糕,但是他依旧决定在这个时候发起对日本的战争。人民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好,日本明治政府的财政更加糟糕。日本的八幡制铁所已经快要解决问题了,英国也给了日本政府更多的支持,到了明年下半年,日本人的实力会开始有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即便人民政府的状况很糟糕,咬咬牙也要把日本人给揍一顿再说。

  况且日军现在正在跟俄国人打仗,有十几万主力陷在了海参崴那边,这种好机会可不是经常会有的。天赐不取,反受其咎,出现了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住。前期的进攻准备都已经做好了,就算海军不去冒险制造战争借口,林大帅也是要挥军杀入朝鲜的。

  打败了沙俄,人民政府跟英国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爆发出来,这是必然的事情,只是看迟与早。与其等到日本被英国人武装起来,还不如现在就一棒子把日本打个半死。为了保证这场战争获胜,人民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继续向美国人借钱是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

  柔克义在几年前就来到了中国,据说将会替代康格成为新的美国驻华大使。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额连番增长,美国驻华大使这个职位变成了肥差,康格又有些不想走了,柔克义只能暂时挂着参赞的名头跟人民政府大叫道。

  美国是最先承认人民政府的国家,比德国还早,中美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并不是说双方之间就没有矛盾。在中日开战,人民政府急需美国支持的时候,柔克义就再次提出了附加的政治条件。

  “美国政府支持中方解救朝鲜人民的举动,”柔克义说话很直接,不像是朱尔典那样喜欢来回说车轱辘话,“但是贵方必须的同意开放金融市场,以及让人民有信仰自由的权利。夜袭群:陆玖④九,叁陆一③⑤”

  随着柔克义提出的条件越来越多,唐绍仪的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伍廷芳在英国受过教育,所以以前一直都对英国很有好感,并且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唐绍仪也是一样,因为是在美国长大的,接受了美国的那一套教育,唐绍仪对美国是很有好感的。

  在见识了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后,唐绍仪和很多留美幼童一样,希望能将中国建设成美国那样。他们不光是想要学习美国的工业,也想学习美国的政治和文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后来伍廷芳在跟英国外交官谈判的时候,被朱尔典和其他英国佬给恶心到了,从亲英派变成了坚定的反英派。唐绍仪还没有完成立场上的转变,之前还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剑理而大声叫好,认为政府做出了正确的决策,现在他却是对柔克义趁火打劫的行为产生了方案。

  “柔克义先生,美利坚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情,这一点也不自由民主,也不符合天赋人权的道理!”

  柔克义是个老牌外交家,见多了落后国家的傻鸟,对唐绍仪冒傻气的话并不觉得奇怪。他面带微笑地说道:“不,不,米斯特唐,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从来都不会趁人之危,我们这是为了中国好,是为了中国人民好。”

  “是为了中国好?”唐绍仪愣了愣,问道:“这怎么说?”

  柔克义循循善诱,“米斯特唐,想要中国变成文明国家,不是修几座工厂,造一些枪炮就行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才行。但是你们的政府太顽固了,始终不肯学习美利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你们中国有一个程昱,叫做买椟还珠,现在你们就是花大价钱骂了一个盒子,却不要盒子里面的珍宝。”

  很多在中国从事各种活动的外国人都是汉学家,柔克义也是,这家伙不光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官话,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唐绍仪觉得柔克义说得很有道理,确实,想要让中国重新变成中央之国,光靠修工厂修铁路就行了吗?前朝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最后还不是一地鸡毛?学习国外先进的制度势在必行。连林总统也说了,生产关系必须要不断改进,以匹配不断增长的生产力,才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相反。

  他思索了片刻,说道:“柔克义先生你说的可能是对的,但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些要求。”

  柔克义露出和善的笑容,就是大灰狼看着小白兔的那种和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过去的一些误会,你们的政府中有太多的人对美利坚抱有恶意,不肯接

  受我们的善意。过程和手段是怎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对不对?”

  第三百一十三章 换马

  留英的变成亲英派,留德的变成亲德派,像唐绍仪他们这样在美国度过了少年时间的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亲美派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跟唐绍仪他们这些人不一样,王琦总理从来就不会对任何列强或是其他国家有特殊的感情。

  英国也好,美国也罢,都是八国联军的成员,都是在北平搞过大屠杀的。这才过去了几年?当年的义和团跟洋鬼子打仗死了几十万人,几乎是每个人都跟洋人有血仇。要不是林大总统严令不许胡乱杀人,华北的洋鬼子会被杀的一个不剩。

  唐绍仪说柔克义的提议可以考虑,立刻就换来了总理办公室的严厉训批评,并且还发了通报,在党内和政府内部进行了公示,还被命令写检讨。唐绍仪都已经四十岁了,此前在人民政府内部的工作都是一帆风顺,这时候受到了这么严厉的批评,羞愤的几乎没脸见人。

  他也是有脾气的,立刻就写了辞职信交到了外交部的副部长伍廷芳那里。外交部长陆征祥刚刚在圣彼得堡重新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为中国争取到了极大的利益,正在返回太原的路上,暂时依旧是伍廷芳代为处理外交部的事情。

  本来伍廷芳是想着这林主席一起去丹东的,但外交部这边一摊子的事情走不开,只能留在太原处理事情了。他看了辞职信一眼,然后就将之丢到了一边,接着关上办公室的大门,将唐绍仪给好好地训斥了一通。

  外面的同志只能听到一些模模糊糊的声音,并不清楚副部长到底跟唐绍仪说了什么。大半个小时候,唐绍仪拿着辞职信出来了,再也没有说辞职的话,而是老老实实地写了检讨,并在每个月的党代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做了自我批评。

  或许他心中仍然有别的想法,但是在表面上还是做出了反省。这些事情都是公开的,并不是机密,柔克义就得知事情的后续发展,对美国大使康格说道:“看来中国人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康格对柔克义私自搞的小动作有些不爽,但也仅仅是不爽而已。他在中国捞的已经够多了,任期也快到了,很多人都对他把持着驻华大使的职位不放很有意见。康格已经打算好了,再干一年就退休,柔克义提前搞一些事情也无所谓,但是事情没办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民政府从俄国人那里得到了六亿卢布的战争赔款,足够他们再打一场中俄战争了!”

  柔克义叹气道:“是啊,六亿卢布,谁说俄国人没钱的?”

  “沙俄帝国的确没钱,是法国银行代为支付的。”

  八国联军完蛋后,人民政府对治下的洋教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传教士们在北中国一百年来的努力全部变成了泡影。虽然美国政府和美国财团得到了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还有很多人,很多团体对传教事业念念不忘。

  经济利益只是一时的,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那才是长久的利益。但是很可惜,人民政府对这方面防范得非常严。即便是需要找美国人借钱,也不肯在关键性的问题上松口。

  在人民军跨过鸭绿江,向着龟城,泰川,德川,五老里一带前进的时候,从华府传来了秘密电文,国务卿在电文里面询问是否可以给人民政府换个新的总统。看到电文后,康格差点把咖啡喷了出来。

  换个总统?华府的那些人可真会想。这里是中国,不是南美!

  美利坚合众国喊出了“门罗主义”后,把南美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经常在那边搞政变和暗杀,但那一套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啊。美军可以直接杀到南美,车翻任何一个国家,换成来中国试试?

  南美那些国家有个五六千新式军队就能算是地区小强,东亚这边打仗随便都是十万人起步。就连南边的金陵政府都有了二十万新军。想要逼迫人民党屈服,那非得出动百万大军,打上好几年才行。

  能不能打赢且不讨论,这么烧钱的事情,国会一定不会同意。

  华盛顿对于人民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来自文明世界的好意非常不满,这一次干脆果断地拒绝了人民党的贷款请求。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参加过美西战争,获得过“圣胡安山英雄”称号的,他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光是干涉美洲的事务还不过瘾,还想让中国按照他的指挥棒行事。

  虽然驻华大使声称给人民政府换马的事情绝不可行,但是罗斯福总统觉得事情未必不行。人民党一家独大怎么能行?要另外扶植一个党派出来,跟人民党轮流上台才好。拒绝给中国人更多的贷款,就是要敲打敲打不听话的中国人。

  康格对这事表示了反对,但是收效不大。美

  国已经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了,正在迈向下一个繁荣期,不再像四年前那样渴求中国市场了。现在有不少的美国商人认为是中国人离不开美国货,而不是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

  之前经济危机的时候,在美国投资就是亏本,大把的热钱满世界找地方投资,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算不上暴利,但总比放在手里的好。现在情况好转了,在美国投资也能得到很不错的汇报了,中国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加上美国国内向来有排斥华人的传统,于是人民政府最新的贷款申请就被打了回来,这让人民政府内部的亲美派很受伤。林永昌正在丹东前线指挥对日作战,看到太原传过去的消息后,很淡定地说道:“没了张屠户,咱也不吃带毛猪。”

  按照【天朝不部落】系统的规则,可以发行二十笔债券,完全不用担心卖不出去。大不了就是通货膨胀,美国人想要以此来要挟伟大的中国人民,那是痴心妄想!找美国人借钱那是林永昌留的后手,依靠俄国人的战争赔款已经够推平日本人了,多准备一些后手是为了防止出现突发事件,像是水灾,瘟疫等事情。

  前朝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只是维持了表面上的统一,对地方上的事情已经管不过来了。黄河及其他地方的河堤年久失修,时不时的就会出现状况,多准备一些钱是为了应对98特大洪水那样的状况,并不是说非得要找列强贷款不可。

  但是,在美国政府拒绝了发放贷款后,事情又有了新变化。

  第三百一十四章 技术

  美国政府拒绝了人民政府的贷款申请,德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却是主动找上门来想要借钱给林大帅。德国想要借钱给中国人很好理解,中德之间有秘密军事合作,双方在战舰的设计、制造、各个子系统的研究等方面有着很多合作。人民政府提供给德国的资料是以吨为单位的,说是借钱给人民政府,实际上是想要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

  德国在的工业实力已经快追上英国了,但因为是后发国家,除了在化工方面稍微超过了英国之外,在很多方面的科技水平都还比不上英国人。在大口径舰炮的制造方面,德国人就差了一个等级。此外,还有装甲钢、观瞄设备、火力控制系统等,德国人还需要奋起直追。

  率先拿出了“无畏舰”后,德国的工程师们陷入到了新的困境,他们除了在“无畏舰”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之外,什么新的东西都拿不出来。拿不出来是正常的,科技的追赶是要以年为单位的,战舰的设计也是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德皇威廉二世忍受不了这样拖拖拉拉的做事风格。

  英国人宣称二德子偷了他们的设计图纸,在“无畏舰”曝光后,立刻上马了“胡德号”战列舰,从外形上看,几乎就跟“无畏舰”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国际上很多国家都认为英国佬说的是真的,二德子向来就没听说擅长设计战列舰的,突然间拿出了“无畏舰”这种划时代的东西,真的很可疑啊。

  就连一些德国人也觉得是自家派间谍偷到了英国佬的图纸,不过出于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他们坚称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引领了“全重型火炮战列舰”的风潮。德皇威廉二世在看了英国人的报纸后,气得连声痛骂。明明是德国人拿出了真材实料,英国人却在那边泼脏水,将德皇和德国人都形容成了无耻的小偷。

  于是威廉二世给德国海军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大的吨位,更粗的舰炮,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防护。但是这又怎么可能了?以为战列舰是地里的大白菜吗?就算是大白菜,也不是说想要更大的就能有更大的啊。

  威廉二世是个狂热的战舰发烧友,他的皇宫里面有好几个宫殿专门用来放战舰的模型。设计师送上来了几个方案,但都显的笨拙和呆板,一点新意都没有。跟英国人的“胡德号”比起来,新的设计方案没有任何的优势。

  在“无畏舰”出来后,德国有了追赶英国海军的机会,但如果不能在质量上胜出,机会就永远只是机会。拼船坞数量和造船速度,德国可是比不上英国的。

  在毙了那些了无新意的造舰方案后,威廉二世收到了沙俄表兄承认战败,向中国支付了战争赔款的消息,于是他就又将主意打到了中国人的头上。既然德国的设计师拉胯了,那就求助于远方的中国人吧。

  此外,中国人在战场击败了沙俄,虽然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打赢了就是打赢了,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威廉二世又想起了那个“中德美奥”大联盟了。美国人没有建立军事联盟的动力和想法,中国不一样。

  中国跟德国要是建立军事同盟,那就能对俄国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法俄联盟就再也不是悬挂在德国头上的利刃。于是,德国大使就挥舞着支票本过来了。对于德国马克,林永昌是需要的,

  对于中德军事同盟,那就敬谢不敏了。

  去年的时候,林总统就委婉的表示,英国人的战舰还在长江上游弋,人民政府没办法跟德国达成军事同盟。而且中国尚未统一,首要任务是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才能谈其他的事情。这一次伍廷芳依旧是对德国人说了同样的话。

  德国大使表示现在人民政府就像是当年的普鲁士,林总统完全可以先车翻某个列强,然后在对方的皇宫里面登基为帝。这样的话,中国的其他地方政府自然而然的就能被合并了。恩,这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原话。威廉二世是有很多惊人言论的,之前发表过“黄祸论”,现在又撺掇林大帅去圣彼得堡登基,但他只是坏,并不是蠢。

  或许有人对德国人送上来的“好主意”感兴趣,但更多的人是对此表示警惕。人民政府会逼迫沙俄割地赔款,但绝不会选择羞辱对方,让双方解下几十年都化不开的仇恨。再说了,现在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力杀到圣彼得堡去。

  人民政府拒绝了跟德国结盟的提议,也拒绝了让永远健康的林主席去圣彼得堡登基的荒谬建议,于是德国人就表示只谈贷款的事情也是可以的,只要中国方面能给出更多的先进技术。

  在有心人眼中,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科技荒漠了。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面,林永昌拿出了很多新的化学理论,写了很多生物学、动力学方面的论文,几乎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有建树,除了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学。

  因此德国大使对于向中国人要先进技术没有觉得任何不对的地方,几十年前,德国工业起步的时候,就是各种“山寨”。最开始被骂只会抄袭的就有德国,另外一个是美国,然后是日本,接着是中国。后发工业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走上先山寨,然后自主创新的道路。

  要是没有山寨这个过程,企业和工厂都不能生存下去,也就谈不上自主创新了。

  用技术换马克,这个当然可以有。德国大使跟外交部副部长伍廷芳谈了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总理王琦的接见,双方进行了友好而热切的交谈,在好些方面达成了共识。随后共识和秘密条约一起被送到了丹东,王总理已经签过字了,林大总统也签字之后,这事就算是成了。

  在给出了“无畏舰”之后,林永昌准备给德国人“超无畏”的图纸,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在这个时代就换一个名字,叫“威廉皇帝级”好了。唉,也不能怪林永昌逮着英国人薅羊毛,谁叫英国人的船就是好呢?

  虽然有很多技术指标达不到,虽然有很多子系统现在还造不出来,但超无畏肯定有其优越之处。大不了等着慢慢升级就是了。那些子系统也可以吊着德国人,然后继续卖钱。马克换技术的生意可以一直做下去。

  第三百一十五章 外交

  中德之间的靠近是因为世界局势,也因为双方都有需要对方的地方,德国人找上门来要求给中国放贷款,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法国人找上门来,就有点在意料之外了,不过也还在情理之中。

  法国是金融帝国嘛,国内一堆金融家,满世界的在寻找投资机会。为了赚钱,主动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人打败了俄国人,让法国人看到了中国的价值。为了彻底打败宿敌德国,法国人是可以非常主动的。

  就像是当年拆散了“三皇同盟”一样,法国人不能容忍中国跟德国之间达成攻守同盟,也想搅黄中国跟德国之间的合作。中德在秘密研制战列舰的事情,英国人听说了一点风声,但并不是很相信,法国人拿到的证据更多。

  不就是要钱嘛,法国多的是。而且投资中国是个不错的生意,美国有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英国和法国也有。选择了资本主义,就选择了资本主义的一切的,包括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

  法国跟英国一样,有庞大的殖民地,可以将经济危机转嫁给殖民地。但他们的殖民地数量不如英国那么庞大,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的速度不像是英国那么快。人民党治下的北方经济发展飞快,在扫除了中间商后,广大农村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发展更快的是人民党的重工业。

  年产一百万吨钢铁放在欧洲不算什么,在亚洲绝对是一个有分量的数字。看着德国人和美国人在北方赚钱,法国人表示他们也想要。美国新上来的罗斯福总统拒绝了中国人的贷款申请,法国人看到了机会,于是就找上门来了。

  人民政府并不歧视法郎,对于愿意来撒币的法国人很热情,对于开放市场给法国也没有拒绝,就是法国人要的利息太高,还想要主导人民政府的内政,这就有点麻烦了。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他们不是慈善家,放贷款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但是林大帅想白嫖........

  因为朝鲜战场上进展

  顺利,所以人民政府对于获取贷款的意愿并不是那么急迫。中国不是俄国,能够任由法国操控国内的政治,也不能接受将人民生产出来财富的大部分充当支付给法国人的利息。林大总统给总理办公室的指示是“可以谈,但利息不能太高”。

  这就有点难了,法国人愿意拉拢中国,也愿意借出一大笔法郎,却绝不愿意接受低利息。难就难吧,慢慢谈就是了,反正也没指望法国人。

  中日在朝鲜开战,除了在战场上的厮杀外,战场之外的纵横捭阖也是非常激烈。日本人在欧洲和美洲推销他们的战争债券,就跟十年前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样。本来他们是推销日俄战争债券的,临时加上中日战争债券也就是多印几张的事情。

  中国也发行了战争债券,同样是在伦敦和纽约的证券交易所推销。大家都在那么几个地方兜售债券,自然对彼此都有有耳闻,还难免又碰到的时候。于是日本人和中国人就在战场之外的地方也打了起来。

  为了在外交场合上击败中国人,日本人组织了浪人团,准备将中国的同行给物理超度了。但是很显然,武士刀是打不过手枪的,中国人还有炸弹........日本浪人遭遇了可耻的失败。失败了的日本人不甘心失败,咬着牙将债券的利率提高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

  可即便是这样,愿意购买日本债券的人也很少。大家都不是傻瓜,日本人现在处于下风,买了日本债券可能会血本无归。买涨杀跌才是常态,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事情没人干啊。

  中国人组建了“联合国军”,已经跨过了鸭绿江,杀进了朝鲜,日本人虽然又攻陷了双城子,但是并没能迫使西伯利亚大公国退出战争。西伯利亚大公国的军队士气低落,但是数量摆在那里,尼古拉*罗曼诺夫*尼古拉斯摄政王和康德拉琴科少将都是勇猛善战的将领,虽然没办法指挥新败之军去打败日本人,但是维持防御还是能够做到的。

  而且外东北那边已经进入到了滴水成冰的时节,日军很难再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了。就算击败了西伯利亚军又能怎么样呢?那么宽阔荒凉的土地上,多占一块地和少占一块地的区别不大。

  西伯利亚军可以一直撤退,看谁耗的过谁。在攻下双城子之后,日军耗尽了前进的动能,后路又有被切断的危险,只能放弃了继续向前进攻的想法。而只要给西伯利亚军一个冬天的休整时间,到了明年,他们就会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外东北的局势是这么的糟糕,而朝鲜战场的情况更加的糟糕。之前为了麻痹中国人,日军并没有在鸭绿江边上布置重兵防守,后来倒是把军队派了一些上去了,却是打着杀过江去的主意。日本没有沿着鸭绿江拉起密密麻麻的铁丝网,也没有大规模的布置雷场,遭遇了人民军的大规模炮击和步兵渗透突击后,没能坚持多久,很快就溃败了下去。

  大冬天的,日军都不怎么愿意出门打仗,谁知道中国人居然能杀过来了?前面的几年时间里面,中国人跟俄国人都是在冬天休战的,谁知道今年就变了?难道他们日本人比俄国人还可恨?

  日本政府的某些高层还真猜对了,对林大帅来说,日本人就是要比俄国人可恨。

  对于中国人不讲武德,偷袭了日军的事情,《朝日新闻》上是大骂了一通,但是痛骂并不能解决问题。在痛骂的同时,日本政府做了外交上的努力,也做了军事上的调整。军事调整是停止了了继续在外东北占领更多的地盘,在双城子和海参崴留下了少量部队防守后,主力部队星夜兼程地往回赶,免得被中国人给包了饺子。

  外交努力包括推销战争债券和请英国人调停,英国是世界霸主,英国要是发话了,中国人肯定是要听的........吧?

  第三百一十六章 过年

  英国人对于中日之间会爆发战争是早有预料,他们也乐于见到中国跟日本之间打起来,最好以后日本、中国跟沙俄之间互相敌对,那就方便大英帝国从中上下其手了。但是英国人没想到的是,中国人居然在十一月份的时候出兵打仗。

  十一月的朝鲜北部跟东北一样冷,说滴水成冰可能会夸张了一点,但是夸张的不多,也就是那么一点而已。朱尔典给唐宁街的报告中说战争可能在1904年,也就是明年的春季才会爆发,而且有极大可能是以日军对人民军的偷袭为开端。

  他只猜中了一半,战争是爆发了,但并不是朱尔典想象中的那种方式。收到日本人要求调停的请求后,朱尔典立刻去电太原,要求人民军停止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跟过去的几年一样,人民政府的外交部又使用了拖延和搪塞的态度。朱尔典已经被人民政府拖延了太多次,早就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自己不在太原,而是在金陵,没办法亲自去训斥中国人

  ,只能在电文里面指导大英外交人员工作。

  “这一次,决不能让中国人糊弄过去!”

  朱尔典的态度这么强硬是有道理的,日军的很状况看起来很糟糕,十几万大军还在外东北,似乎有被包围的危险。要是损失了那十几万军队,日本人只能退出战争了。日本人说他们能动员上百万人,这不假,但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是运输队和后勤保障人员,前线作战的兵力最多也就三十来万。

  人民军跟俄军也是一样,在东北打仗都动员了百来万人,真正的战斗兵,包括炮兵和工兵在内,只有三分之一左右。随着火力的增强,需要的后勤人员越来越多。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完全不要后勤,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现在就完全不行了。没有食物可以“就地调达”,但是炮弹和子弹必须要从后方运来。靠缴获可以解决一部分弹药补给问题,但也就只能解决一部分而已。

  中俄在东北打仗的时候,每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是以数千上万发炮弹的轰击拉开序幕的。打过鸭绿江后,人民军强大的榴弹炮群给了日军以极大的杀伤。日军缓过劲来后,也拖来了大炮跟人民军对轰。

  日军的280mm榴弹炮都在海参崴那边,但还有不少其他火炮。日军的重机枪数量只有两百多挺,大炮却有一千多门,短时间就能拉上来用的也有一百多,集中使用也有很强的威力。但总的来说,日军在重火力上完全处于劣势,在德川前线指挥军队的黑木为桢一天三次往日军大本营发电报,要求进行指导。

  英国人强硬的要求人民军停止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就是为了给日军争取集结的时间,也是为了让日本人把外东北的那十几万大军给撤回来。朱尔典使用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措辞,在拍了电报指导帝国外交人员之后,他不顾天寒地冻和金陵紧张的局势,乘坐马车赶往了太原。

  之前林永昌在丹东的时候,还能对太原发过来的电报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随着军队陆续入朝,他将自己的指挥部前移了,对国内的事情就管不到了,便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太原那边,林大帅就只管专心打仗。

  只要车翻了日子过得不咋地的小日本,其他的事情都好办。

  十一月的朝鲜北部山区天寒地冻,道路难行,重炮部队很难继续前进,那就轻装前进好了。滴水成冰的天气里面行军作战非战斗减员太多,那就以【蒙古铁骑】和【近卫军】为主力。养这么多的精锐部队,就是为了用在刀刃上。

  林永昌不是赵匡胤,不会说舍不得把精锐拿出去打仗,该上的时候在精锐的部队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