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果
甚至他还有在五行山外一个寺庙中,感知到了坐鹿罗汉气息。
坐鹿罗汉,佛门十八罗汉之首,如来佛祖释迦摩尼的弟子,又唤作宾头卢尊者。
其名译为「不动利根」,如如不动,利根坚固,常以童颜、白发、长眉、笑面之相行走世间。
有诗赞尊者曰:“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高雅平易。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坐鹿罗汉虽然不是佛祖释迦摩尼的十大亲传弟子,却也是佛门中赫赫有名的金仙强者,实力不容小觑。
有坐鹿罗汉镇等佛门强者守五行山。
再加上五行山中的佛门大阵,以及如来佛祖留下的六字真言压帖。
别说牛钧只是一个小小的金仙了,即便真的有太乙境大神通者出手,都不一定能将孙悟空救出来。
所以牛钧在了解清楚五行山的情况之后,便彻底打消了救孙悟空念头。
至于说还要不要潜入五行山小世界里,去见一见孙悟空,近距离参悟下如来佛祖的六字真言压贴?
此事还要从长计议,不能着急。
或者说,在没有摸清五行山小世界的真正情况之前,他是万万不会潜入五行山小世界的。
牛钧想到这里,很快就有了一个主意。
只见他摇身一变,直接变化成一个白眉老僧,身披金丝缝制的红色云锦袈裟,头上戴一顶毗方帽,一手持金禅杖,一手托着紫金盆钵,脖子上还挂着一串硕大的珍品佛珠。
这卖相,任谁瞧见了,都知道是一个有钱的大德高僧。
“阿弥陀佛!”
牛钧变成白眉老僧之后,念了声佛号,便朝着前方不远处一座名为金海寺的佛寺走去。
一步迈出,缩地成尺。
赫然是佛门大德修士标配的足神通。
……
“阿弥陀佛。”
牛钧施展足神通来到金海寺前,见得门口一个身穿黄色袈裟的迎客僧,当即行合十礼,念了一声佛号。
那迎客僧看到牛钧后,当即大惊,急忙回礼道:“阿弥陀佛,小僧金轮见过法师,不知法师从何而来?”
却是这个名叫金轮的和尚,觉察到了牛钧非同一般,知晓眼前来人是一名有修行在身的大法师。
此外,在佛门中,袈裟的颜色,以及僧人的年龄,也能代表僧人的地位。
如沙弥等初级修行者,一般是年轻人或青少年,他们的袈裟是灰色或棕色的。
在其上为比丘,是佛教中的一级僧侣,说明他们已经受戒成为正式的修行者,通常穿着黄色或棕色的袈裟。
再然后就是高僧,这是佛教中的高级僧侣,他们通常穿着红色、白色或黑色的袈裟,表示他们已经达到了更高的修行阶段。
牛钧变化的白眉老僧,不仅身穿金丝缝制的红色云锦袈裟,还能在自己没有觉察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金轮和尚身前。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一名修行境界高深的有德大法师啊!
“阿弥陀佛,贫僧法海,自东土大晋王朝而来,闻得西牛贺洲五行山中有佛祖显化,故而不远万里之遥,跋山涉水,朝圣而来。”
牛钧念声了佛号,回礼道。
金轮和尚听到牛钧自报家门,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只因“法海”这两个字可是了不得。
在佛教中,“法海”二字,喻指佛法,表示佛法深广无边,如大海一般浩瀚无际。
有《维摩经·佛国品》中提到:“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所以,没有真本事在身,还真没有哪个僧人敢用“法海”二字当法号。
金轮和尚想到这里,神色顿时变色恭敬无比,再次行礼道:“没想到竟然是法海大禅师当面,不知大禅师来我金海寺,所谓何事?”
牛钧道:“阿弥陀佛,不瞒禅师,贫僧此次来金海寺,却是来五行山后,闻得贵寺中有佛门大德时常宣讲佛法,指导众生修行,所以想要在贵寺挂单一些时日,听大德讲佛,还望禅师能允许。”
牛钧选金海寺作为自己落脚之地,自然不是随意选的。
而是因为金海寺中,有一尊玄仙境的佛门伽蓝护法神存在。
在灵山佛门中,有分为金刚,伽蓝,罗汉,菩萨,佛陀五大业位。
其中金刚,珈蓝,罗汉三种业位,通常都是由护法神担任,对应玄门仙道中的真仙,玄仙,金仙三大境界。
至于说菩萨和佛陀这两个业位?
相较于修为境界,更加考验对佛法的领悟。
所以佛门的菩萨不一定是金仙或者太乙金仙强者,但罗汉护法神一定是金仙强者。
根据牛钧的感知。
金海寺中的这尊佛门伽蓝护法神,已然达到了玄仙巅峰,应当是协助坐鹿罗汉镇守五行山的佛门强者之一,想来能知晓五行山的一些内幕。
牛钧选择金海寺落脚,也是想要对这尊佛门伽蓝护法神下手。
听到牛钧来意。
金轮和尚脸上不由露出一丝自豪之意。
毕竟作为金海寺知客僧,他可是清楚的知晓,自家寺院有着怎样的底蕴。
哪怕是在这佛寺遍地的五行山地界,他们金海寺的规模和底蕴,依旧能名列前茅。
只因他们金海寺,乃是已经证得灵山伽蓝业位的金海尊者,来到五行山后,亲自建立起来。
甚至据他所知,金海尊者在建立金海寺后,并没有返回灵山,而是留在了金海寺中隐修,且每隔一段时日,便会现身向众生宣讲佛法。
所以眼前这个从东土大晋来的法海和尚,选择他们金海寺挂单,绝对是来对地方了。
第19章 幸福西牛贺洲,人间炼狱东土!
金海寺里来了个东土大晋王朝的大禅师!
这则消息像是一阵风儿般,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金海寺,引得寺中群僧纷纷前来瞧个稀罕。
五行山地处西牛贺洲与南瞻部洲交界处不假。
但众所周知,南瞻部洲所在的东土王朝崇儒敬道,少有佛门正统,不得佛法真传。
所以大家听闻南瞻部洲有一名大禅师前来金海寺挂单后,无不稀奇到极点,想要瞧瞧这位来自东土大晋王朝的和尚,跟西牛贺洲的佛门弟子有何不一样之处。
尤其这个来自东土大晋王朝的和尚,还有一个“法海”的狂妄法号。
这就让金海寺中的高僧们更加不服气了。
一个个的无不想着跟法海和尚辩经一场,让这个来自东土大晋王朝的和尚,知晓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
或者说,西牛贺洲的僧人,从骨子里就有些看不起其他地方的和尚。
他们觉得自家修行的才是正统的大乘佛法,不像其他地方的和尚一样,多是修行小乘佛经,不得佛法真传。
“啧啧,没想到和尚也搞地域歧视!”
金海寺众僧的态度,哪能瞒过牛钧的感知。
这让他觉得十分好笑。
只因金海寺中的数百僧人,除了主持和罗汉堂首座等寥寥几人,其余众僧全都是些凡夫俗子,根本就没有修行出法力。
一群连法力都没有修炼出来的普通人,哪来的勇气,在一名修出法力的大法师面前高高在上,秀优越感?
难道他们就不想想,能孤身从南瞻部洲安全来到西牛贺洲,无视沿途妖魔鬼怪和强人野兽威胁的和尚,能是普通和尚?
你可以怀疑法海大禅师的佛法修行,却绝对不能怀疑法海大禅师的法力高深。
“不过,这也正常。”
“毕竟就连佛祖都说了,南瞻部洲之人,多贪多杀,多淫多诳,作恶多端,愚昧不明,难以教化,当永堕幽冥。”
“所以西牛贺洲的僧人能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南瞻部洲才怪。”
“这事情就像前世的各国,哪一个不是宣传自己国家治安稳定,繁荣富强,国外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牛钧想到这里,突然有些明白金海寺众僧的优越感从何而来了。
因为西游原著中,唐僧师徒来到灵山求取真经时,如来佛祖就有对南瞻部洲做出评价,言称:
“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
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
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
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
从这一番话中,就能看出如来佛祖,以及灵山佛门众人对东土南瞻部洲众人的态度和看法了。
在如来佛祖和灵山众神佛看来,东土南瞻部洲的百姓,何止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简直是生活在人间炼狱里,永世不能超脱啊。
佛祖释迦摩尼都这么说了。
西牛贺洲的底层僧人能不信吗?
再看看如来佛祖是怎么评价其他三大部州的。
对北俱芦洲,如来佛祖评价是:“北俱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
对东胜神州的评价为:“敬天礼地,心爽气平!”
最后则是对西牛贺洲的评价:“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从如来佛祖对地仙界四大部洲的评价中,就能知晓灵山佛门对南瞻部洲的态度,以及宣传策略了。
东胜神州没法黑,所以不做评价。
北俱芦洲众生贫穷落后,为了糊口,不得不杀生,且一个个好吃懒惰,性拙情疏,所以危害不大。
最可恶的就是东土南瞻部洲了。
东土南瞻部洲众人,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当永堕幽冥,不得超生。
最后就是佛门灵山所在的西牛贺洲,绝对是地仙界四大部洲中最幸福的一个部洲。
生活在西牛贺洲的百姓,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幸福到极点。
至于说西牛贺洲为什么妖魔鬼怪横行,到处吃人,更有狮驼岭三妖却将全城的百姓全部吃光,从而导致了后来满城全都是妖怪的恐怖景象?
按照原著描写: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
佛祖是这么对大鹏鸟说的:“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
潜在意思是,你吃的这些人都是罪有应得,如果有人做了好事,我就优先让你吃了他,免得他在人间受苦。
正所谓:做好事就让妖怪吃了你,这也是为了你好,不让你活着继续受苦,希望你下一世能投个好胎,或者直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
想来这就是西牛贺洲人族“虽无上真”的原因。
因为在佛门的这一理念宣传下,大家都在修来生,真要追求长生了,还怎么早日投胎,前往西天极乐世界?
反倒是西牛贺洲的妖魔,觉得在西牛贺洲的生活太幸福了,短短千八百年的时间,根本享受不够啊,所以一个个拼了命的想要吃唐僧肉,想要长生不死。
“所以说。”
“有没有一种可能?”
“在佛祖眼里,只有修行成仙的生灵才算一个‘人’,没有成仙的,根本就不算人,同鸡鸭鱼,野兽蝼蚁无异?”
牛钧忍不住沉思,只觉得这个世界的佛门理念太疯狂了,完全是在挑战他的三观。
最让他无语的是。
西牛贺洲的僧人们,对灵山佛门的观点还深信不疑,一个个充满了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修行大乘佛经,根本就看不上其他部州的佛门修士。
真的是疯了!
第20章 大乘和小成,群主克莱恩求助!
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不仅追求个人的解脱,还致力于解救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