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轮小叔
……
因为忙碌的原因,王跃没有时间前往古墓,林掌门依旧是在一场意外的风寒之中意外病逝了。
孙嬷嬷以及小龙女,两个人却依旧生活在古墓,不管王跃怎么让他们来,他们两个都不愿意过来。
而且他们两个打的旗号,也让王跃无法拒绝,因为她们想要给林掌门守灵三年。
李莫愁却是一个活泼爱动的性子,所以他是古墓派唯一一个四处乱跑的,而他的总共落脚点有两个,一个就是燕国的燕京,另外一个就是古墓。
王跃和穆念慈在成婚的第二年,竟然一下子生了两个儿子,刚好一个姓王,一个姓杨,也彻底的稳定住了燕国上下的人心。
姓杨的那个孩子直接交给了包惜弱抚养,但王跃自己也不怎么放心,所以就让穆念慈多盯着点儿。
毕竟包惜弱能够养出杨康这样的孩子,王跃还真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养坏了。
姓王的孩子叫了王齐,王跃希望他能够修身治国,平天下。
而姓杨的那个孩子却逃不过那个轮回,被包惜弱起名为杨过。
她现在依旧念念不忘当年杨康把杨铁心召唤到上京城的事情。
如果没有当时那个过错,恐怕杨铁心也不会死,杨康自己也不会死,他们一家三口,也能够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当然,包惜弱没有自己思过的意思,她觉得也是自己的原因,没有把孩子教好,否则的话也不会父子猜疑。
王跃对这个名字很是无语,但他当初已经答应了包惜弱,现在也不好,说话不算数,也只能这么认命了。
不过,王跃却没有等郭靖给杨过取什么改之的字,他率先就给杨过赐了一个字,叫做三思。
王跃觉得自己儿子并没有错,错的只是大人而已,所以杨过根本就不用改,王跃希望自己的儿子三思而后行。
而郭靖和黄蓉也在王跃儿子出生的三年后,和两人生出了一个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做郭芙。
郭靖更是为了继承当年的遗志,在孩子刚出生,就找到王跃,给杨过和郭芙定了娃娃亲。
杨过十岁的时候,西夏终于抵抗不住蒙古和宋庭的攻击,精锐消耗殆尽,国家也被攻破了。
宋庭终于灭了西夏这个心腹大患,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而蒙古也在这个时候,向南朝小宋庭发出了邀请,准备合击,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
蒙古攻击的目标在关外,而蒙古同时要求宋廷渡过黄河进攻燕国。
南朝小宋庭这会儿已经飘了,他们觉得现在已经恢复了宋朝的荣光,只要再拿下烟云十六州,那就完成了宋庭多年的夙愿,根本就没怎么思考,也就答应了下来。
王跃这些年其实也没有闲着,他知道仅凭火药根本就无法扛住蒙古人的添油战术,所以,他这两年一边让丐帮从南边转移过来人口,一边他自己的海船规模。
在红楼里面,王跃已经制造过一遍蒸汽机了,现在有了经验,有了铁矿,蒸汽机对他来说更是轻而易举的。
有了蒸汽机,就连大船也很快就建造完成,燕国水师也能到达更远的地方,王跃直接就把目标锁定了东瀛。
既然都是使用天油战术,蒙古直接拿中亚以及西亚各国的青壮祭天,王跃看着手里高丽变得越来越少,当然就准备从东营多掠夺一些了。
因为铁甲船横空出世,东瀛的水师根本就不是对手,经过五年的时间,燕国已经席卷了东瀛诸岛,也获得了源源不断青壮的来源。
就在王跃觉得炮灰已经足够多的时候,蒙古和大宋竟然联合起来了,王跃看到这个结果,心里也在骂娘。
这怂朝还真是老鼠竟然给猫当伴娘,这是嫌自己活的不够长吗?
见过弱弱联合抗击强者的,但从来没有见过弱者和强者的联合先灭掉弱者的!
难道说宋朝的皇帝因为生活在江东的缘故,已经被江东的杰瑞给同化了?
好在王跃接到的消息,南朝小宋庭的史相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命令北伐统帅史丁文陈兵开封,招募青壮修复开封故都,并没有马上和燕国开战的意思。
王跃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就明白了,史相这次准备坐山观虎斗!
只要王越和蒙古的争斗中失败了,他们就会撕毁盟约趁机北上,拿回燕云十六州。
第757章 大战过后!
如果燕国胜利了,那就简单了,宋庭可以说他们派遣军队,只是来修复都城的,没有开战的意思。
不过,王跃也没有如宋庭那边想的一样把黄河沿线的兵马调回去,甚至还不断的增加仆从军,也让宋庭不仅非常的失望,还感觉到压力很大,
蒙古那边接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之后,竟然带了十万仆从军,一上来就是全线猛攻,试图一战定乾坤。
他们觉得燕国的人手肯定不足,根本扛不住他们的进攻,结果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燕国的仆从军比想象中的好多。
而且,经过几年的建设,燕国已经派人在两国边境的防线上,又设置了许多的关口,硬生生在冰天雪地的关外的山岭之中又建设了一圈长城,让蒙古攻破防线的难度,大大的提升了。
而新燕长城之所以建设的那么快,依旧是因为蒸汽机出现的原故,它不仅加快了货物的运输,更是加快了建筑材料的制作。
石材不用像以前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去制作石材,人力物力消耗的少了许多,就连运输也快了很多。
所以,在蒙古不知道的时候,一座新的长城就建设好了。
当然也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他们没想到会建设这么快。
这场大战,就在这个新长城防线,又是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三年。
三年内,蒙古依旧没有越过大兴安岭一步,留下数不尽的尸体,这才随着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汗病逝撤军。
其实成吉思汗要比史书中的晚死了七年了,大概就是因为燕国横空出世,导致一些事情改变了。
正因为成吉思汗没有死,东边又打不动,所以,成吉思汗的三个儿子,就开始向西边不断的进攻。
不仅莫斯科被拿下,就连欧洲组建的联军,也都被击败了,波斯也没有幸免,只剩下一些偏僻的地方,因为路途遥远的原因,没有被攻破。
成吉思汗的三个儿子为了成吉思汗的东证计划,没有屠城和杀俘,他们抓了大量的附从军,不远万里送来了东面和燕国大战。
大部分仆从军没有死在路上,而是死在了燕国巍峨的雄关之上,大大的削减了波斯和罗马帝国的人口数量,让原本就地广人稀的西方,变得更加的人烟稀少了。
不过,正因为蒙古没有当场杀人,所以,波斯人和欧洲人抵抗的也没有那么坚决。
又因为大量的人口迁徙,也让当地的形状变得少了,让蒙古对西方的掌控更加稳定,也让波斯人和欧洲最后的几个地盘岌岌可危。
其实燕国的方针和蒙古差不多,因为三年的征战,蒙古作为进攻方,死伤了六七十万的西方仆从军,燕国也消耗了三十多万东瀛的青壮。
东瀛现在各个岛屿的总人口原本也不过一千万,能够用来备战的青壮,也不过是一百多万而已,燕国剿灭灭东瀛的时候东瀛也就死了几万青壮而已。
可是来辅助燕国和蒙古征战,仅仅三年的征战,就死了二十多万东瀛青壮,以后还不知道要死多少,留给王跃的仆从军,也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
王跃深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他趁着这个机会,安排黄河四鬼带领兵马偷袭了太原府和平阳府,正式的把黄河以东的土地纳入了版图之内。
然后,燕国以吕梁山和黄河建设了防线,更是把雁门关的城防给升级了,在附近派遣了大量的附从军,就是准备着把雁门关当作防御蒙古的前线,保护河北山西的百姓安全。
不是王跃不想着利用火器去攻打蒙古,实在是蒙古的骑兵和仆从军太多了,而且又没有城池,火炮追不上骑兵,劳师远征注定是一场悲剧。
至于南朝小宋庭,这会儿还占据着大义,燕国大量的丐帮子弟,原本都是宋人,如果宋国不主动出击,王跃派兵攻打,恐怕境内就会不稳了。
不过,燕国水师经过几年发展,在蒸汽船的带动下,实力非常的强大,拦住了宋庭渡过黄河,让燕国没有后顾之忧。
而且,王跃可以乘坐蒸汽船前往南方运粮,他有空间在手,还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所以,虽然南朝小宋庭严防死守,却还是拦不住大量的粮草被运到燕国。
燕国这边刚做好了准备,却发现一个问题,蒙古新皇继位之后,改变了策略,没有再和燕国死磕,反而突袭了大宋,大宋虽然早有防备,却还是快速的丢掉了关中新收回的土地。
然后蒙古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南阳,然后分兵两路,一部猛攻襄阳,一部分直扑汴梁。
襄阳守将经营日久,蒙古根本一时间根本就没办法攻破,可是东征的那一路是连战连捷。
宋庭的颍川蔡州接连丢失,汴梁防线的十万大军,竟然成了孤悬在外的孤军。
史统帅看到局势不对,果断的就放弃了继续建设东京,率领大军走运河浩浩荡荡的往南方撤退。
王跃在和蒙古作战的时候,就知道怂国根本就防不住蒙古,所以,他这才会调集大军在黄河沿线,等到史统帅撤退的时候,燕国大军立刻接收了宋军的防线。
大宋的百姓原本看到宋军仓皇的逃窜,他们慌乱的也举家准备搬迁,结果他们这边还没有逃走,燕国大军就来了。
他们看到燕国大军没有扰民,也就直接不走了。
在这些百姓看来,燕国能够扛住蒙古大军的十几年的攻打,燕国大军已经能够防住。
王跃心里却非常清楚,和数量众多的蒙古骑兵相比,王跃的火炮虽然可以偷袭的先锋,但并不持久。
于是,王跃给丐帮传消息,让他们协助河南的百姓往山东方向撤退,而燕国大军则以中间为基点,运河和黄河为防守沿线,准备在这里继续抗击蒙古。
蒙古第一波进攻,还真的在燕国火药的袭击下仓皇撤退,可是在没有燧发枪的年代,只要骑兵小心应对,在平原地区对防守方是非常不利的。
好在蒙古也不知道这边的虚实,等他们带第二波骑兵追打过来的时候,中原的百姓也已经后撤,只剩下燕国的士兵和仆从军。
而燕国的弓弩射程比较远,蒙古的骑兵抛射根本就无法达到城头,他们也只能使用老套路,率先使用他们携带的仆从军为他们争取一些距离,他们也好在使用抛射袭击城头的守军。
只是燕国毕竟和他们打的时间有些长,对他们的套路早就熟悉了,城头安置的有防止弓箭抛射的顶棚,在蒙古的仆从军攻上城头之前,蒙古的骑兵根本就无法利用抛射来影响到城头的防守。
于是,开封沿线的一些大城,成了新一轮的绞肉机,无限的消耗着蒙古的仆从军。
燕国的士兵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血腥的场面,可是远处宋国的探马,以及刚恢复的百姓,却被这种场景给吓坏了。
蒙古那边源源不断的士兵,从秦岭的羊肠小道从不断的运到南阳,然后又从南阳运到运河前线。
而燕国这边占领了山东之后,也就直接从海上运送仆从军,直接从高丽或者是辽东,运到东京开封,然后又运到了运河沿线各大城镇。
虽然蒙古的弓马骑射所向披靡,但可是燕国的水师纵横运河,拦截着想要渡河的骑兵,没有给蒙古士兵绕道袭击的机会。
双方打的势均力敌,后面拼的就是消耗,但原本作为主人的南朝小宋庭的兵马也只能被迫退到长江以南,放弃淮北这块儿土地了。
随着燕国后续兵马调动的越来越多,秦岭的羊肠小道有些供应不足,蒙古的兵马渐渐的显出了颓势。
就趁这个机会,燕国水师走水路不断的切割着战场,同时延缓着蒙古的后勤,迫使蒙古的骑兵大规模的后撤。
而蒙古骑兵后撤之后,燕国就开始前进,双方在颍川再次开启了大战。
当然这个战争地点是蒙古选的,只不过王跃明知道是蒙古故意的,却还是选择那一次在城外的直接厮杀。
因为王跃心里清楚,如果利用颍水的阻拦,战船的优势,都没办法击溃蒙古,蒙古就不会服气,他会一直不断的在这里肆虐的。
而蒙古统帅看到燕国竟然敢追击到颍水附近,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颍水这边的很多桥都没来得及拆除,燕国的战船行走并不会特别顺利。
反而是骑兵可以通过桥梁快速的穿插,一定能击溃燕国的中军。
在蒙古色燕国看来,不管是燕国还是蒙古,只要中军本部兵马不消耗,那就不算是失败,所谓的仆从军只不过是消耗品罢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颍川争夺战就这么开始了。
只不过开战之后,蒙古大军统帅突然发现这和他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因为他想象中的骑兵对决根本就没有出现,而是出现了无数的战车。
战车连成几排,缓慢的推进,在蒙古大军骑兵的抛射能够够到战车的时候,燕军的强弓劲弩射出的弓箭也落到了蒙古的先头部队之中。
双方相撞之后,骑兵的优势直接被消灭于无形,因为进入战车阵之后,他们根本就冲锋不起来。
原本骑兵即使停止了冲锋,坐在马上也是居高临下的砍杀,但现在有战车存在,双方又拉在了一个平衡线上。
总之,这场战斗再次打成了消耗,原本这样的消耗又是势均力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可就在这个时候,燕国大军后面投石车突然开始投放陶罐,数千个陶罐,在漫无边际的战场之中,落地之后产生了爆炸。
爆炸的杀伤都是成片的,让蒙古大军损失惨重,几乎是同时,蒙古的战马也受到了惊吓,竟然不受士兵控制,不断的在大军中横冲直撞。
特别是投石车攻击的部位明显是蒙古本部兵马,本部兵马受损指挥将领急忙向后撤,但在这个时候突然后撤,立刻就会引出大逃亡,蒙古大军直接崩溃了。
而燕国大军趁势追击,一场大战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双方仆从军伤亡不计其数,而蒙古本部骑兵就损失了2万余人,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大伤亡。
战事不利,蒙古大军竟然直接后撤到了宛城以西,把大量的仆从军都给抛弃了。
自此,南阳成了蒙古燕国和宋国犬牙交错的地盘。
这场大战,也以蒙古和燕国获取大量地盘结束。
不过,既然胜利了,当然也要稳住地盘,燕国利用水师之利拿下了洛阳,和颖川大军一起占据了南阳的东北方。
蒙古屯兵关中,和燕国遥遥相对,同时增兵宛城,利用坚城和骑兵优势,不让燕国大军南下,宋国依托襄阳,虽然处于弱势,却把守着新野要道。
蒙古不愿意丢下南阳这块桥头堡,否则他们就被彻底的锁死在了关中以外了,在和燕国对峙之后,就派兵袭击新野,他们没想过夺下襄阳,只是想威慑怂国不搅局。
宋军当然不愿意丢下自己控制的地盘,但是一场大战下来,他们不得不得退守襄阳。
南阳在这一战之后,被燕国和蒙古一分为二了,而蒙古占据了优势。
但是襄阳城厚,蒙古一时间也无法攻破,宋蒙也僵持住了。
在长江沿线,宋军尝试收复失地,以为燕国会被蒙古好打,可是宋军水师却被燕国水师击败,失去了后援的先锋抵抗了几日之后,只能选择投降。
至此,宋军除了荆州之外,失去了对长江下游的控制,长江以北的土地,尽归燕国所有。
战后的和平,燕国忙着消化新占领的土地,宋国紧急的构筑防线,两国的联盟至此结束,但是两国倒是陷入了默契的和平。
蒙古这边觉得燕国难以攻克,就决定改变策略,准备先击败吐蕃,然后绕道灭掉宋国,最后和燕国决战。
所以,和燕国接触的地方,蒙古都采取好了防守策略,反而让燕国也暂时拿蒙古没什么办法。
毕竟,一场大战下来,军械已经消耗了不少,物资想要补上,总需要时间。
第758章 拿下全真派!
上一篇:绝世妖姬的我与那些正派仙子
下一篇:女尊世界的反派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