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爱世人,魔只爱神
他看向身边,李润石、李维林、姚武昌、高图、华熊猫、何青这些同他一同走到现在的革命者,脸上同样闪烁着泪光,眼眶湿润,在这伟大的胜利面前,曾经的所有疲惫和困难都化作了这一刻的热泪。
“这一刻,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沐源低声自语。
很久很久以前,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后,他便确立了这样的理想,一定要反抗压迫者的暴政,要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要获得全世界无产者的解放!
如今,在这个世界,终于有机会,将其实现!
苏俄的胜利是第一步,而苏炎的胜利是第二步,在这之后,还有第三步、第四步!
直至,实现那无数先驱者、导师们、革命者们,对无产者的期待、对未来的期许全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打碎身上的锁链,建立一个属于你们的新世界!
他擦了擦眼中的热泪,有些哽咽地,继续说道。
“为了纪念在革命中牺牲的千千万万无产阶级的同志,我们的同志们,为那些可歌可泣的同志,建造了纪念碑。”
1他指着前方,那是一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仿佛是用纯白的石材精心雕刻而成。
0碑身笔直高耸,气势磅礴,仿佛天际中的一根伟岸的支柱。
0阳光洒在纪念碑上,石材表面泛起微微的光泽,金黄色的镰锤交织的图案在碑的最上方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无产阶级的历史与荣耀。
8它好似数十年年前,资产阶级建造的自由女神的圣像,但却更似,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英雄的象征!
6无产阶级的先驱、导师、英雄、先锋队,他们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为无产阶级指明方向,他们让无产阶级阶级的力量凝聚成一股绳,拥有了改天换地的力量!
9无产阶级感谢这些英雄,因为,感谢无产阶级的英雄,就是感谢能让这些英雄诞生的,他们自己!
1在那纪念碑的底座之上,精美的雕刻刻画了上百年来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
4卢德运动、宣言的发表、第一国际的建立、巴黎公社的成立苏俄革命、第二国际建立、大炎革命。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铭刻成一幅幅生动的浮雕。每一个浮雕细节都显示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与奋斗,他们的故事在这座碑上交织成篇。
3而在那碑的正面,碑文的文字镌刻得极为清晰,每个字都在白色的石材上熠熠生辉,那是大炎的无产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谱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大炎的人民解放战争、无产阶级革命中牺牲的无产阶级人民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反抗全世界压迫的斗争、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牺牲的无产阶级人民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八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一切压迫剥削者,争取无产阶级解放和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无产阶级人民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188章爱因斯坦的魔都之行
在泰晤士报发表了题为宇宙的结构的社论后,作为社论涉及的主角爱因斯坦,真正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人物。
其实,这片社论刊登前,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和相对论也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认可。
只不过,他在大众间的知名度还不够,普通民众对他的理论知之甚少,甚至对他的名字也并不熟悉。
而当这篇社论出现在泰晤士报的头版时,则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进了大众媒体的汪洋中,在世界各地掀起了巨大的轰动。
社论用惊世骇俗的言辞描述了爱因斯坦理论的革命性,“必须改变”和“证据推翻”等看起来有些大胆的宣言,都在表明他的理论能够彻底颠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读者们在翻阅这篇社论时,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正在逼近的科学革命,一种将颠覆人类对于宇宙本质理解的巨大变革正在酝酿。
在大街小巷、咖啡馆、甚至是茶余饭后,人们都在讨论这篇社论所引发的思想地震。报纸销量骤增,连那些从未关心过科学的人也纷纷购买这期泰晤士报,只为一窥其中内容。
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也从一个相对“隐秘”的科学巨匠,彻底成为了一位世界级的名人。
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和政府机关纷纷向爱因斯坦发出了讲学和访问的邀请。
爱因斯坦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他辗转于世界各地的讲堂和学术会议之间,仿佛成了一个现代的游吟诗人,只不过他吟唱的是宇宙的诗篇,是描述时空本原的科学真理。
这天,来自新生革命国家苏炎的邀请,尤其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的妻子埃尔莎看到信件时有些吃惊。
“居然是来自那个红色国家苏炎的邀请!”
自从爱因斯坦的名声大噪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如雪片般地涌向他,有的信件是学术探讨和请教,比如请他解释空间的弯曲原理,或者证明宇宙如何能有限。
但更多的信件[ZhuN:C四参5是索要签名照片和亲笔信之类的请求,有些人甚至希望他能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比如一名未考上大学的学生请求他为教育部门说情,或者一位觉得自己发明被埋没的青年发明家希望他能帮忙站台。
这些不重要的信件通常由埃尔莎代为处理和回复,她会礼貌地拒绝那些非学术性的请求,或者简单回复感谢。
然而,当遇到来自国家政府机关的正式信件时,就必须由爱因斯坦亲自处理了。
在看到这份信件的寄信人落款是“苏炎科学部”后,埃尔莎立刻便意识到这封信非同寻常,连忙把这封信交给了爱因斯坦。
“苏炎,那个新生的革命国家么。”爱因斯坦自言自语道。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和大炎的接连胜利,世界各地革命者对革命的热情愈发高涨,尤其是在欧洲,世界大战的创伤尚未愈合,红色思想不可避免地在欧洲各国国家迅速蔓延。
科学界也不是什么与世隔绝的净土,许多科学家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立场上倒向了苏维埃。
故而,爱因斯坦也了解到苏炎这个曾经弱小不堪的东方国家,已经在革命的烈火中涅重生,如今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迅速崛起。
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国家竟然在刚刚建立之时,便如此重视基础科学。
带着一丝好奇与敬意,爱因斯坦放下了手中的其他工作,专注地拿起信封,轻轻撕开封口,取出里面的信纸,开始仔细阅读。
信中的文字充满了诚挚的邀请和深切的敬意。开篇便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接着,信中详细描述了苏炎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他们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的殷切期望。
信中提到,苏炎正在积极建设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尽管国家还很年轻,许多领域尚未成熟,但苏炎领导者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若想在全球舞台上立足,必须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为此,他们诚挚地邀请爱因斯坦前来访问与交流,以为苏炎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信末,还附上了一些具体的行程安排和访问计划,苏炎的科学部希望爱因斯坦能在访问期间进行多场讲座,与苏炎的一些科学家交流,并参观科学部正在筹建的研究机构。
爱因斯坦读完信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他对政治上的东西,并不中转t:一七/六九一四”三六了解,这些政治家究竟在想写什么,他也猜不到。
不过,他依然敏锐地察觉到,这次邀请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交流。
或许这次事件,会对未来科学界,乃至世界科学发展的走向都产生重要影响。
爱因斯坦缓缓放下信纸,转头望向埃尔莎,语气坚定,不带丝毫犹豫。
“我们马上动身,去苏炎!”
带着几分好奇与期待,爱因斯坦踏上了魔都的土地。
或许是因为他对这个大炎革命的发源地心存某种特别的滤镜,当走下轮船的那一刻,他只感觉一股勃勃的生机扑面而来,仿佛这座城市的空气,都要格外纯净一些。
“这便是苏炎的魔都吗?”他低声喃喃,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的一切。
魔都,这座城市在他的眼中既有着古老东方的沉静与厚重,又燃烧着革命时代的热烈。
港口的喧嚣与忙碌与他在欧洲见到的港口景象截然不同,这里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活力,仿佛每一个行色匆匆的面孔背后都藏着一个正在书写中的历史故事。
走在街头,爱因斯坦注意到墙壁上贴着不少革命标语,内容大多与工人、农民的斗争息息相关。
他停下脚步,细细地看着这些用红色油漆写就的文字,他虽然不认识这些文字,却也能在那些文字的笔触中,找到一种昂扬向上的东西。
第189章你对相对论居然这么了解
“爱因斯坦教授,你觉得魔都这座城市如何?”
张牧之是苏炎科学部的副部长,为了向全世界表现苏炎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特意由他来陪同爱因斯坦,在魔都游览。
爱因斯坦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被街角的一群年轻人所吸引。
这些年轻人正聚集在一起,神情专注,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似是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问题。
爱因斯坦听不懂他们的语言,L索q群:%匏肌洌茇恝邸怼福埃档那种充满力量的情感仿佛直接传递到了他的心中。他停下脚步,凝视着这些年轻人,眼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思索。
“这群年轻人在讨论什么?”
这句话他是用英语语询问的。
这些年轻人拥有的那份燃烧的情绪,不需要翻译就能感受到,这让他的思绪不由回到了欧洲各国。
无论是在柏林的街头,还是在巴黎的咖啡馆里,爱因斯坦都曾见过这样的面孔,尽管时代、地点、文化各不相同,但那种特别的精神力量仿佛跨越了时空,在这片遥远的东方土地上再次焕发光彩。
一旁充当翻译官的年轻人稍微前倾着身体,语调平稳而清晰,用流利的英语向爱因斯坦解释道:“Theyfactory”
这个年轻人叫“叶哲泰”,看上去不过二十出头,是留学归来的理学博士,精通德、英、法三国语言,在此次爱因斯坦讲学工作中充当临时翻译官。
他为爱因斯坦解释道,这些年轻人在讨论纺织厂内的工作,要如何去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改进机器、如何改进分工去提升整个工厂的产量等等。
爱因斯坦仔细聆听,为这些年轻人所表现出的求知欲和实践精神感到喜悦。虽然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看似与科学前沿的复杂理论无关,但那种探索与改进的精神却与科学研究的本质如出一辙。
“在魔都,就连一个最普通的年轻人,都拥有对科学的强烈探索欲和求知欲,真是不可思议。”爱因斯坦感慨地说,目光带着一丝惊讶。
他停顿片刻,仿佛在思索过去的某些预设,随后轻轻摇了摇头,自言自语般说道:“这与我曾经想的不一样,果然,一个国家究竟是什么模样,还是需要亲眼去看看。”
张牧之注意到爱因斯坦的反应,微微一笑,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爱因斯坦教授,在你原本的设想中,大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爱因斯坦微微思索,没有正面回答:“我前不久去过印度,在德里的街头,那里没有物理学,没有相对论,只有冰冷的现实。在那样的国家中,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以至于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
这或许也是在表明一种“相对论”,相对还处于殖民地印度,经过革命后的苏炎,其面貌可谓是焕然一新。
张牧之听了,点头道:“思想领域的任何事物都源自于现实社会,哲学是这样,科学也是这样。
故而,思想的飞扬需要坚实的土壤,革命为苏炎提供了这样的土壤。而在这个新生的国家,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都能够在广大的人民实践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曾作为军阀政府的高级官僚,如今又成为了苏炎政府的国家干部,经历两个政府的张牧之,在这个方面的感悟非常深刻。
他接着说道:“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任何知识,当然也包括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和总结。
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后天才有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源泉。
而革命导师总结得很精辟: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爱因斯坦教授,你的相对论理论,也不是凭空就产生出来的吧。
麦克斯韦方程、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以太漂移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的长度收缩假设与地方时概念相对论理论的提出,也是建立在这百年来人类科学积累的成果之上。”
“张部长,你居然对物理学的历史这么了解。”
这下,爱因斯坦着实有些惊讶了。
第190章看我丁某人,和你爱某打擂台!
“张部长,你对物理学很了解,对相对论也很了解,和那种门外汉不一样。”
爱因斯坦静静听着张牧之的发言,目光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原本以为张牧之只是个精通政治与管理的官员,但现在看来,张牧之显然还有着深刻的理论素养和对科学的理解,不仅熟悉物理学的理论发展,还能将这些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与哲学背景结合起来,这种见识很不一般。
张牧之微微一笑,神情中却带着一丝谦逊。
他虽然对物理学历史和哲学有所了解,但那终究只是浅尝辄止,不敢妄称专家。事实上,他主修的专业是哲学,科学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拾人牙慧。
让他深受那份“牙慧”熏陶的,便是苏炎科学界的第一人,科学部的现任部长,丁仪。
据张牧之了解到的,丁仪此前一直在苏俄的秘密科学部门工作,在苏炎建立后调回国内,是一位对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有深入研究的物理学家。
他不仅熟悉爱因斯坦的各项工作,还对相关领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未公开的理论,这些理论张牧之甚至都看不懂。在张牧之的印象里,这位丁部长的办公室总是堆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各类科学文献,仿佛他的大脑永远沉浸在那些深奥的科学难题中。
张牧之不禁想到,如果是让丁仪来魔都,这两位恐怕会在物理学领域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那种学术上的激烈碰撞,或许能持续好几天几夜。
可惜,丁仪似乎对爱因斯坦并不感冒,他对这次陪同爱因斯坦的任务毫无兴趣,直接将这个任务推给了张牧之。
张牧之则是非常清楚,他无法在科学领域与爱因斯坦平等对话,但在哲学上爱因斯坦绝对比不过他,故而以己之矛攻彼之短,谈论的科学时候补充一些其他东西,显得自己有一定的科学水准。
现在看来,这个方式还是较为成功的,浅谈之下,爱因斯坦没有发现他只是个半桶水,对他的评价上升的同时,对苏炎的看法也越来越好。
张牧之趁热打铁说道:“爱因斯坦教授,在参观我们新建立的大学、研究所后,你会发现,在苏炎,我们不仅重视科学的发展,也注重对科学历史和哲学的理解。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前进。”
爱因斯坦微微一愣,他并非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表态,但张牧之的话中透出的那种真诚和自信,却让他有些动容。
作为一个经历2过无数场合、见识过各种4政客和零学者的科四学家,爱因斯坦对于那些空洞的、充满政治意味的言辞早已心生倦意,但张牧之的语气却有些不同,仿佛他是在谈论一种真正信仰的科学事业,而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
“那我可要好好看看。”爱因斯坦笑了笑,点头回应。
张牧之微微颔首,心中松了一口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很不错。
事实上,苏炎只是一个刚刚建立不久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资金和投入都在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上,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实在是捉襟见肘,限制重重。
不过,能力是一回事,态度又是一回事。
苏炎邀请爱因斯坦这个科学界的代表人物来讲学,便是为了展现一种态度,表示他们欢迎全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者,愿意尽其所能,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同时,也打消那些科学家的一些顾忌,毕竟,资产阶级政府一直都在对苏维埃政权进行妖魔化,以至于在很多科学研究者心中,进了苏维埃政权就等于进了魔窟,前途未卜,九死一生。
当然,同样有很多科学家不那么看。
科学界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科学家们也并非超脱尘世的仙人,他们的思想、信仰和立场,同样在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
随着苏俄和苏炎两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世界开始分裂为资产阶级国家与无产阶级国家两个对立的阵营,而这一对立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科学界,令科学界逐渐分裂了。
一部分科学家坚持成为资产阶级的走狗喉舌,或是本身便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资本家,他们对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极端的敌视。这些人宣称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将毁灭人类的科学事业。他们描绘出一幅又一幅黯淡的未来图景,仿佛苏维埃政权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在将人类的科学引向末日。
然而,另一部分科学家则逐渐倾向于无产阶级的阵营。他们认为科学的发展不应该被少数精英阶层即资产阶级掌握在手中,科学的成果也不应该被资产阶级所垄断。科学的发展和成果应当属于全人类,特别是大部分人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这才能让科学成为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工具。
这两种科学家在立场上的对立如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一般,水火不容、不可调和。
上一篇:与手游后宫的星海帝国
下一篇:魔女,火球与蒸汽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