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铜钱噎死后在里世界做妖金姬 第76章

作者:瞳无华意

【呵呵,荀先生慧眼如炬,确如先生所言,是银姬主动去找的体己人,我刚才之所以如此言说,实在是想帮银姬在您面前留下两分体面呀。】

【哈哈哈,倒是老夫有些不识抬举了,唉,却是不知银姬大人如何事情交待与我?】

【银姬在离开前,曾对您如此断言,她说您在没有高人指点的情况下,想要改变历史,保全长平,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如今距离长平之战爆发,也不过五六年的光景了,有这个功夫,还不如早些赶去长平城中多储备一些食物,或是直接挖个地道来得靠谱。】

【哦?那位银姬当真如此言语?】

【自然,我还能骗您不成?】

【呵,她当年可不是这么说的,我之所以赶来赵国,本就是打着广积粮,深开道的念头,去长平做事的。】

【但临近出发时却被她劝住,说什么解决具体的问题,要从宏观层面去考虑事情,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事要惠及大众,否则就太过自私了。】

【我当时也是年轻,真就信了她的鬼话,跑来搅了邯郸这趟浑水,这些年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这混蛋说的话,但每一次都被她给忽悠了过去,现在想想,自己可真是蠢到家了呀。】

沈月岚听完荀况的吐槽,心中惊呼自己又被坑了,银姬这个混蛋竟然给她留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果然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不过沈月岚这一次倒是没有发作,若是按照她以前的脾气,少不了要做出直接打电话过去质问的事情,但那样必定会让甘月胧难做,而且人家也不见得就会偏向自己。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沈月岚将这笔帐算在了甘月胧的身上,打算之后找个机会朝花梨落或姒子沁告个黑状,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远在法郎巢穴签发文件的甘月胧,忽然打了一个喷嚏,经验丰富的她立刻就知道这是自己又和谁结下梁子了。

【啧,怎么呆在家里还能得罪人。】

第二百零六章 历史的回旋镖

【额,好吧,我就知道这家伙不会干什么好事,不过,现在入局倒也不算太晚,您莫不如就搬个家,去长平走一遭吧。】

【唉,朝如青丝暮成雪,老夫到底已经是这个年岁的人了,虽然绝非手无缚鸡之力,但舞刀弄枪已非吾所擅长之事。】

【老夫本为赵人,若是可以,还是挺希望能通过振兴赵国的方式,来将少兰救出来的,毕竟数载努力,一朝消散,实在可惜。】

【不过,小友说的对,长平,不论如何,老夫是一定要去的,不过再此之前,老夫得先去趟秦国,看看到底怎么个事,为什么这个西部边陲的弹丸之国,能成长到今天这个地步。】

对于荀况想去要秦国调研的想法,沈月岚表示了支持,因为在原本的历史脉络中,荀子早在去年就应该去往秦国了,银姬的存在到底还是造成了一些偏差。

就在沈月岚与荀况畅谈之际,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敲门走了进来,荀子虽未介绍,但沈月岚打眼便看出这家伙的不凡之处,联想到荀子的人际关系,此人定是韩非无疑了。

不过,此时的韩非子年纪尚小,还没有形成什么成体系的法学思想,目前正在跟荀况钻研有别于主流儒家的【外王学说】,他的思想转变大概要在荀子入秦以后了。

此时的韩非在心理上也还相当的稚嫩,是连看沈月岚一眼都要脸红半天的程度,妥妥的小处男一枚,沈月岚自然对这个小屁孩没什么兴趣,但她却低估了自己的杀伤力。

白月光的美好,可是任何男人都无法抵挡的,尤其是这个白月光似乎能跟自己的师傅平起平坐的时候,那种冲击力对韩非幼小的心灵不是一般的大。

沈月岚自然没那个闲功夫,去留意小韩非的心理活动,就算注意到了大概也是要无视的,她对男人可没有什么兴趣,她现在有更重要的问题想要吐槽。

既然荀子已经收了韩非子,那么李斯想来也应该在荀子身边才对,那家伙不是韩非的师兄吗?他人呢?

等等,荀况遭人污蔑后去那来着?啊,对了,这家伙该去楚国才是,此刻当是在春申君黄歇的门下做兰陵县令才是,啧,原来历史早在这里就已经改变了吗?

嘶,这可怎么办,要去趟楚国,将李斯空运过来吗?但这样强制修正历史,只怕会招致荀况的反感吧,啊,罪魁祸首竟是我自己吗?

就在沈月岚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刚刚与众人分开的杜鹃和少棠突然找了回来,两人能这么快找回来,并不令人惊讶。

毕竟有杜鹃这个鬼帝级别的存在,两小只怎么都是丢不了的,但让沈月岚莫名其妙的是,她们还带回了一个昏迷不醒的乞丐。

沈月岚低头研究了那人半天,忽然惊讶地发现,那人竟是自己打算空运过来的李斯,这家伙竟然自己跑过来了。

呵,这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虽然不知道这家伙是怎么摸过来的,但这样正好有借口可以将其塞给荀子了,真是天助我也。

【荀先生,听说您对诸子百家皆有研究,不知可否看出此人的不同之处来?】

【哈哈哈,沈小友的医术超绝,身份更是显赫,怕是早知此人的跟脚,又何必在此为难老夫呢,您就说此人与我有何渊源便是。】

沈月岚见荀子是这副德行,又瞧得那韩非一副看好戏的模样,便知自己这招早就被甘月胧用过了,啧,真是无趣啊。

【唉,看样子我的把戏早就过时了,既然荀先生已经知道我要卖什么关子,便也该知道你们两人之间的缘分才是。】

荀况闻言哪里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当是自己肆意妄为的锅啊,他哀叹一声,不甘心地踹了地上的李斯一脚后,便挥手命人将其抬下去诊治了。

虽然沈月岚不会骗他,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在其苏醒后,自己总是要考教一番,才能收入门下的。

虽然荀况试图挣扎,想要以拒绝李斯的方式,来悄悄反抗一下那所谓的命运,但沈月岚的话就犹如金科律令一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考教的过程中,他虽然多次为难于李斯,但总是能被其轻松破解,以至于到了最后,他虽不情愿,却也不得不收下了李斯。

这次反抗的失败,让荀况的内心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动摇,若是连收徒之事,自己都不能左右,那自己救妻之事又当是何等的艰难。

【唉,秦国吗?是时候该去看一看了。】

就在荀况暗自神伤之际,沈月岚等人在邯郸城的大街上,发现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人,或者说是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

此人名曰嬴异人,乃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秦昭王的孙子,他的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的宠爱,自己又排行居中,所以倍受冷遇。

在秦赵两国交战的当口,又被送来赵国充当人质,处境很是危险,生活上就更不用说了,拮据的很,沈月岚初见他时,这家伙的状态没比李斯的乞丐打扮好看多少。

沈月岚并没有到他身边去凑热闹,只是偶尔让李斯去接济一下,防止嬴异人被银姬搞出来的的蝴蝶效应给波及到。

不过,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嬴异人很快就遇到了他的贵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始皇帝称为【仲父】的吕不韦。

吕不韦也是最近才到邯郸做生意的,刚到此地不久,他就遇见了身为赵国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异人。

初次相见,他就一眼认定嬴异人奇货可居,是个可以投资的【商品】,遂决定用金钱帮助嬴异人谋取王位继承人的资格。

不得不说,吕不韦的脑洞就是与众不同,竟然敢以生意人的眼光去看待嬴异人,的亏是在战国时代,若是再往后推个几百年,他这样的想法怕是要被株连九族。

为此,吕不韦还特意回家和他父亲商议此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

吕不韦初问其父,耕田之利几倍?答曰十倍;再问珠玉之赢几倍?答曰百倍;最后问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答曰无数。

吕不韦因而得出结论,现在努力耕田,不见得能吃饱穿暖,而帮助一个国君登基,得到的益处,则可以传之后世,这种有大利可图的好事,值得去做。

因此,嬴异人最近一段时间的日子忽然变的好起来了,正所谓饱腹思淫欲,沈月岚见嬴异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那接下来是不是就该到赵姬登场的时候了?

第二百零七章 母凭子贵

沈月岚既不打算继承曹丞相的兴趣爱好的,也不打算夺人所爱,但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女性,沈月岚倒是都想集个邮,这是她一贯的尿性。

赵姬在众多杰出女性中,是属于母凭子贵那伙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功绩可言,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什么正面人物。

但她还是凭借与嬴异人、吕不韦、嫪毐几个男人之间的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这个【浓墨重彩】,绝不是什么好意思就是了,《史记》就记载她绝好善舞,淫不止,偏偏她还没有宣太后那两下子,无法通过情事为秦国开疆扩土,因而风评极差。

至于这家伙长什么样子,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说她是云鬓轻挑蝉翠,蛾眉淡扫春山,朱唇点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白玉。

微开笑靥,似褒姒欲媚幽王,缓动金莲,拟西施堪迷吴主,万种娇容看不尽,一团妖冶画难工。

全文通篇尽是对其美貌的描述,但对其进行类比的时候,却也没用什么好典,周幽王与褒姒、吴王与西施,皆是女色祸主的典故。

由此可见,此人的历史形象比妲己褒姒之流好不到哪去。

至于这家伙的美貌,是否真的如同小说里描绘的那般玄乎,那还真就不一定,沈月岚也是出于好奇,才蹲在附近,打算看看到底是怎么个事。

这个赵姬据说是豪门之女,后来嫁给商人吕不韦为妾,沈月岚也没搞明白她家这个豪门豪在哪里,为什么明明出身豪门还能成为地位低贱的妾,可能是婢生女吧。

她与赢异人的相遇过程也比较俗套,赢异人到吕不韦的家中参加宴会,然后就相中了这个身份低微的舞女,吕不韦既然打算对赢异人进行【政治投资】,自然也不会在乎一个女人。

于是就把赵姬献给了赢异人,不久之后,赵姬便为赢异人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便是后来的始皇帝嬴政,赵姬凭借这一功绩成功上位,被赢异人立为了夫人。

而关于吕不韦到底是不是嬴政的父亲一事,《秦始皇本纪》与《吕不韦列传》记载的截然不同。

《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而《吕不韦列传》则表示,【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相比《秦始皇本纪》中的那颇为肯定的语气,《吕不韦列传》中的内容就多少带点不正经了。

而问题在于,无论是《秦始皇本纪》也好,还是《吕不韦列传》也罢,两者都是《史记》中的篇章,也就是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都是太史公司马迁一人的手笔。

众所周知,华夏高古时期的史官们就像茅厕里的顽石一样,又臭又硬,他们是不可能说瞎话的,也就说司马迁其实也说不准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所以《秦始皇本纪》应当采用了秦国史书中的官方说法,而《吕不韦列传》则可能使用了其他国家的记载。

沈月岚虽然也想对此事进行探究,但在其前往赢异人府邸的半路,就被时间管理局的同事给拦了下来,并被小小地警告了一下。

正如沈月岚之前教导少棠的一样,在一些特殊的历史节点,你掉根头发那都是罪过,花梨落可不敢让沈月岚这个惹祸精靠近这里。

因而沈月岚只能无功而返,老老实实地回到荀子草堂,帮他准备入秦事宜。

【说起来,荀先生乃是这数百年来第一个打算入秦的儒者,今后只怕会遭到其他儒生的孤立和打压吧。】

【哼,老夫的学说与儒家主流思想不合,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打压孤立就更是家常便饭,老夫又岂会在乎他们再多骂几句?】

【唉,说到底,不过是一群没有自我思考能力之人的妄言蜚语罢了,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不得不说,荀况对儒家现状的认识相当透彻,事实上,汉代以后的儒学,占据主流思想的,究竟是荀子的学说,还是传统儒学,还真不好说。

因为荀况不止李斯、韩非这两个法家徒弟,除了他们两个外,荀况还有四位儒法参半的徒弟,与成名较早的韩李二人相比,他们四人主要活跃在汉代。

第一位是【北平侯】张苍,此人在刘邦率兵经过阳武时,抱上了汉朝的大腿,西汉建立后,张苍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御史大夫等职。

后因协助周勃立刘恒为皇帝有功,所以官至丞相之位,据说此人在位期间,恢复了秦朝大部分的制度,汉朝之所以能够形成所谓的汉承秦制,张苍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位是【太中大夫】陆贾,此人也是汉朝建立的重要参与者,人称【陆贾之学,盖出于荀子】,此人最大的功绩乃是出使南越,仅凭借一张嘴,就让南越归附于汉朝。

陆贾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倡导儒学,同时辅以黄老【无为而治】,其受刘邦之命,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把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之教结合在一起,对汉初黄老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位是【大毛公】毛亨,此人不太出名,最大的功绩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保住了包括《虞氏春秋》、《荀子》、《诗经》在内的众多古籍,他还曾为《诗经》作注,后世流传的《诗经》版本就是由毛诗流传而来。

最后一个名叫浮丘伯,此人正史无传,典籍所载,极其零落,翻遍书卷,也难形成浮丘伯的完整人生。目前只知道,他是秦汉时期,儒家从旧儒学到新儒学转变的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这四人主要活跃于汉初,也就是黄老之学盛行的时期,这也是儒学最低迷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主流儒学并不被汉朝统治者所重视。

而这四人所继承的荀子儒学,却因其包容灵活的指导思想,一直活跃在汉朝的政治舞台上,甚至于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吸收借鉴。

荀况一生自然远不止这六个徒弟,但混出名堂,名流青史的,却只有这六位了,可别觉得这个比例小,这几位随便哪一个拿到后世,那都是能够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学术大佬。

身为一个老师,能教出一个县长就已经是相当厉害了,何况这六个中科院级别的大能呢?

荀子的超强战绩,搞的沈月岚都开始考虑要不要跟在荀子身边混一段时间,跟他学点东西了,不过这个想法迅速被荀子本人拒绝掉了。

【不可,不可,老夫何德何能,能做小友之师?小友于我夫妇二人,实有大恩在身,况这辈子都还不起,小友若有不懂之处,直接问话便是,况绝不推辞。】

第二百零八章 荀子入秦

荀况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沈月岚哪里真的敢去问他呀,若说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沈月岚自认为也是其中一个。

她说出的那些大道理,也不过是历代先贤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而非她自己的思考,在这方面,沈月岚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荀况临行前,沈月岚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收信人乃是应侯范睢,虽然两人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饭之恩,但凭此也足够荀况敲开范府的大门了。

沈月岚自己倒是没有陪同入秦的打算,毕竟她才从秦国过来没多长时间,一时半会儿也不想回去了,暂时留在邯郸,远远地守望着始皇帝的诞生,不比去秦国体察民情有乐趣。

而且荀子入秦之事早有记载,荀况在自己的著作《荀子.强国篇》中详细记述了相关经过,这次想来也大差不差。

【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

总之,就是一句话,秦国好啊,秦国不论是百姓、官吏、还是大夫、朝廷,都有尧舜治下的风范,难怪能把山东六国打的哭爹喊娘的,秦国真棒!

沈月岚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以为这家伙是被范睢给威胁了,所以才夸的这么夸张,后来一看好像不是怎么回事。

这家伙在文章末尾,才图穷匕见起来,认为秦政什么都好,但就是有个小缺点,那缺点就是无儒。

荀况觉得秦政过于刚硬,过刚易折,需要儒学加以中和,才能使秦国长久地存在下去,于是便想将儒家的思想,也融入秦国的政治当中去。

不过,这一提议却没有被秦昭襄王采纳,老秦王虽然欣赏荀况,但认为其思想并不适合秦国,所以他也就没有重用荀子,荀况眼见报国无门,便只能遗憾地离开了秦国。

荀子入秦的结局早已注定,但此行对荀子思想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直接让荀子从儒家的康庄大道上,走出了一条法家的小径,而这条小路会被其后继者们发扬壮大。

【好了,沈小友,就送到这里吧,再往走一段就快要到长平了,老夫虽然老朽,但这不还有韩非、李斯二人跟着呢嘛,我在见到少兰之前是不会让自己出事的。】

【对了,我那间草舍,小友若是不嫌弃就先住着就是了。】

【当真可以?会不会太叨扰了。】

【当然不会,这种房子长时间没人住是会自己塌掉的,若是小友肯替我照顾些许时日就最好不过了。】

【既然如此,那岚便舔脸应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荀夫子可一定要平安回来呀。】

【额,易水?那不是燕国地界吗?而且老夫听这词好像也不太对味啊,沈小友莫不是在欺负老夫没文化?】

【哈哈哈,谁敢说荀夫子没文化呀,只是想提醒夫子,那老秦王和范睢,尽是心胸狭隘之辈,对他们尊重些,你才能在秦国性命无忧。】

【你若是敢在秦国朝堂上舌战群儒,驳了那两位的面子,只怕真就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