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哦,请他进来。”
李熙战战兢兢地走了进来,站在林主席的面前,大气都不敢出。日本政府曾经大力宣传人民党和林永昌的邪恶之处,包括把洋人砍头、枪毙,以及没收了地主们的土地,打击大商人等种种恶劣行径。《朝日新闻》上宫崎滔天的文章流传很广,李熙也看过。当他站在大光头的面前时,当真感觉心跳都快停止了。
“李熙是吧?现在已经是共和时代,大韩帝国是过去时了,你以后就当一个朝鲜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吧。嗯,你也
要参与到劳动中,自食其力,劳动最光荣!”
林永昌说了一些话,李熙只是唯唯诺诺,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看着李熙这个样子,林永昌很不夜袭群:六玖四九,③⑥①叁伍看好对方的将来。从来就没有统治阶级是自愿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总是要进行反攻倒算,总是要挣扎一番的。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李熙听进去了多少?怕是一点都没有。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生下来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想要将观念改变过来是很难的。
算了,天要下雨,人要找死,是拦不住的。
林永昌摇了摇头,将满头是汗的李熙给送了出去,他笑着将马匹牵了过来,“陛下,请上马吧。”
李熙浑浑噩噩地跨上马匹,在“得得得”的马蹄声响中走出了很长了一段距离,这才清醒过来。他茫然地回头看了看,想起了林主席之前说的那些话。人民?共和?都是些歪理邪说!
什么王师,跟日本人一样,都是觊觎朝鲜三千里江山的蟊贼!
“陛下,林主席没有收我们送过去的礼物,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意见?”
手下人很是惶恐,李熙也是一样。他了住了马匹,从马背上下来,上了马车。上什么马啊,他又不怎么会骑马,平时都是坐马车的。
“陛下?”
“别说了!别说了!”
李熙愤怒地喊道:“朕早就不是皇帝了!”
看到手下人惶恐的样子,李熙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在给金在熙备一份大礼!中国人不可能一直待在这里,他们迟早是要走的!他们是天朝上国,不能像日本人那样蛮横,不是吗?”
“明朝的时候,中国人赶走了日本人,还不是撤回去了?这次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不是说什么人民、共和吗?朝鲜的百姓都是需要皇帝的,我们还有机会!”
左右人面露喜色,齐声道:“正是如此!”
第三百六十六章 维新
“嘟——”
渡轮的汽笛长鸣,提醒船上的乘客目的地已经到了。奥保巩回头眺望朝鲜的方向,只见水光接天,釜山已经遥不可见,他长声叹息,对黑木为桢道:“我们估计是没机会再重新进入朝鲜啦!”
黑木为桢没有说话,他先是点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虽然黑木大将一句话都没说,但是奥保巩却明白了他的意思。黑木为桢出身于萨摩藩,在陆军中会受到一些排挤,却是要比奥保巩这两不相靠的好不少,以前他们的关系也不算多好,在釜山那个绞肉机里面煎熬了几个月后,两人倒是成了好朋友。
他们被扔到釜山包围圈里面后,顶着巨大的压力,做着绝望的抵抗,本以为即便能打退中国人,也会在战后被转入预备役,但是谁能想得到峰回路转呢?日本本土出现了巨大的动荡,他们反倒成了大本营的指望。世事变化之奇妙,莫过于此。现在想来,奥保巩还觉得这段时间的经历就像是在做梦一样。就是这个梦不怎么好,并不是美梦,而是噩梦,是荒诞的梦。
轮船稳稳当当地靠在码头上,奥保巩整理了一下军装,率先踩着跳板走了下去。在码头上站定后,他向左右张望,想要看是谁来迎接他们。大本营之前在电报里面把他和黑木为桢当成了指望,但并不是说就真的一定会那样。日本人是惯会偷袭、反水等各种“兵法”的,他们可能成为拯救政府的英雄,也有可能一下船就被解除职务转入预备役。陆军是长州藩的天下,在大山岩等人死后,他们这样位高权重又手握重兵的大将,会被怎么处理真不好说。
奥保巩想要从前来迎接自己的人那里打听到一些消息,也好做些心里准备。在轮船上,他想到了很多情况,但是并没想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会是三浦。
三浦悟楼出身于长州藩,幕末时期加入奇兵队,活跃于第2次征伐长州、戊辰战争。明治维新后历任兵部权大丞、东京镇台司令长官、广岛镇台司令长官。西南战争时任第3旅团司令长官。在镇压萩之乱、西南战争中斗立下了战功。
“你.......”,奥保巩惊讶得快要说不出话来了。
身穿军装,挂着中将军衔的三浦问道:“看到我很吃惊?”
奥保巩真的是很吃惊。三浦是“月曜会”的核心成员,在十几年前就被转入预备役,相当于是被赶出陆军了。“月曜会”被勒令解散,除了三浦外,其他的几位将领,像是鸟尾、曾我、崛江、谷干城等人都被转入了预备役。这些人当年一起上书反对将北海道的官有产业出售给私人,得罪了包括天皇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早就断绝了在陆军中的前途,怎么现在又蹦出来带兵了?
“我是很惊讶,大本营的电报里面可没说这个........鸟尾、谷干城他们也被重新起用了?”
“是的。”三浦的表情很严肃,甚至还有一些阴郁,“月曜
会的许多成员又重新进入陆军了。”
“原来是这样,”奥保巩看了看边上的黑木为桢,又看了看码头上荷枪实弹的士兵,问道:“你要怎么处置我们?”
“你们两位都是大将,我只是中将,怎么能够处置你们?”
奥保巩摇了摇头,“二十年前三浦君你就是中将,要是一直待在军中,现在也应该是大将了,当上元帅了也说不定。”
山县有朋被称作是日本陆军第一人,也就是这十几年来的事情。倒幕成功,明治维新后,陆军中的大佬多的是,最开始有西乡隆盛,西乡隆盛死在了西南战争之中后,他的弟弟还当了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由此可见西乡隆盛当年在军中的威望。除了西乡隆盛之外,三浦、鸟尾、谷干城他们这些人也在军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直到这些人全都被清理了,山县有朋才成为了陆军中的第一人。
三浦梧楼的表情依旧严肃,“大本营给你们的电报上说的都是真的,国家正处于危急之中,需要你们带回来的部队!”
黑木为桢不再沉默,“国内到底是怎么了?听说东京城里使用了大炮?”
“政府加税太多,引发了骚动,骚动又变成了动乱。”三浦梧楼说道:“两位大将去参谋本部吧,其他事情我们会处理的。”
“你们?你们是谁?”
“伊藤伯爵的政友会.......现在改名为日本人民党了,还有很多的仁人志士。”
黑木为桢说道:“你们这是叛乱!”
“不,这是维新!”
码头上布满了三浦梧楼带来的士兵,奥保巩和黑木为桢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能听从安排去了参谋本部。他们并不担心自身的安危,在奥保巩看来,三浦也是长州藩的人,现在的事情不管叫“叛乱”也好,“维新”也罢,不过是长州藩内部的权利变动罢了。
三浦等人当年是因为反对藩阀政治和官有产业私有化,这才被清理的,现在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陆军内部的权利斗争,也是国家政策的路线之争。
大山岩元帅连同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伊藤博文就有了向人民党学习的想法。日本人嘛,学习强者是他们本能。英国是很强大,但是离得太远了。中国虽然比不上英国,可就在日本边上,而且发展的势头很猛。人民党只占据了半个中国,就可以对英国人说不,追随这样的强者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伊藤博文想要学习人民党的制度和政策,还想学习人民党不承认所有债务的做法,不过后者的难度太大了,日本不是中国,不能无视英国人的海洋霸权。联合舰队就算再强上一倍,也是打不过英国皇家海军的。
不管怎么样,以前的那一套是不行了, 必须另起炉灶。与其让财阀和军阀吃的满脑肥肠,不如把他们打倒,把那些钱拿出来搞建设。人民党就是这么干的,尽量压缩生活消费品,上上下下一起吃苦,省下来的钱都投入到了建设中。
在人民党崛起之后,伊藤博文组织了人手专门研究人民党的政策和制度,发现人民党的做法跟明治维新很像,但是比明治维新走的更远,做的更彻底。明白了这一点后,伊藤博文也想在日本干同样的事情,可是大山岩、山县有朋和西乡从道他们都反对损害自身的利益,他也只能不了了之。
如果没有在外东北和朝鲜的惨败,即便是以伊藤博文的威望和手腕,也做不了别的事情。陆军的惨败给了他机会,他手中控制着政友会这个日本最庞大的政党,再把三浦梧楼、鸟尾小弥太等反对藩阀政治的将领给放出来,伊藤博文就稳稳当当地控制住了局势,再次发动了“维新。”
当然,事情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其中有不少的波折,伊藤博文还想办法跟人民党的林主席建立了联系,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那之后,伊藤博文才有底气干了一直想干的事情。
第三百六十七章 勇敢
日本明治政府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借钱打仗,向外扩张,利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打赢了自然是皆大欢喜,打输了内部矛盾立刻就会爆发出来。在外东北和朝鲜战场上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后,明治政府立刻就陷入到了动荡之中。统治阶层不想着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大了剥削,这就像是在堆满了干柴和汽油的地面上丢入了火把,火焰立刻就燃烧了起来。
伊藤博文顺势发动了他的计划,在炽热的浪潮中抓住了兵权,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依旧是日本最有权势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后,伊藤博文并不忌惮流血,要是有必要,他能毫不犹豫地让军队朝着任何目标开火,也能让人无声无息地消失。但纵然他是日本最有权势的人,也有些事情是他没办法解决的,也有些人是他没办法下手的,比如说住在皇宫里的那位。
“西
园寺伯爵,还请你去劝劝陛下。”
伊藤博文对西园寺公望说道:“让皇太子嘉仁登基,实行君主立宪,这是对日本最好的办法!”
西园寺公望有些无奈地道:“伯爵,你们想要让陛下退位当太上皇,还想让陛下不生气,这怎么可能?陛下正在气头上,已经打碎三个花瓶了,不如还是您亲自去跟陛下解释吧?”
“外面的情况您都知道,内外交困,国家正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不能有任何的迟疑。”伊藤博文拜伏在地,“西园寺伯爵,拜托了。”
伊藤博文过去几十年是日本最有权势的人,现在也是,现在却摆出了这么低的姿态,西园寺公望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答应对方的要求。不是因为被伊藤博文的态度打动,而是因为他知道“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的道理。伊藤博文都已经低三下气了,要是还不识趣,那就要死人了。或者是他,或者是皇宫里面的明治天皇,谁知道呢?杀了人之后,再安一个“暴毙身亡”的原因,也不会有人去追究,主要是没办法去追究。
至于新上来的嘉仁皇太子会不会为明治天皇报仇........嗯,都已经死了一个天皇了,再死一个又如何?
西园寺公望拜别了伊藤博文,赶去皇宫拜见明治天皇。明治天皇这时候已经不生气也不愤怒了,他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的雪景,浑身充满了孤独和无力感。思源四公望快走几步,在明治天皇的背后站定,“陛下。”
明治天皇回过头来,脸上满是疲惫,他花了几秒钟的时间才认出来人,“哦,是西园寺啊,你也是来劝我退位的吗?”明治天皇重新变得愤怒起来,他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挥舞着手臂,高声道:“是伊藤博文他们无能,这才导致了空前的危机,现在却要让朕来承担责任,真是岂有此理!”
西园寺公望恭敬地道:“陛下,我不是来劝说您的,而是想要向您通报外面的情况。”
明治天皇的怒气减少了一些,他坐回了椅子上,“说吧,外面现在怎么样了?”
西园寺公望说道:“九州和四国那边都建立了农会,本州岛这边也有很多地方建立了赤卫队,伊藤博文伯爵控制的军队并不能完全占据优势。”
“山县有朋呢?莫不是又躲到哪个歌妓的家里去了?”
明治天皇怒道:“每次一有事就躲起来,成何体统?他才是陆军大臣!”
西园寺公望无奈地道:“因为战争失败,山县元帅已经失去了对陆军的控制。三浦梧楼、鸟尾小弥太、曾我祐准、谷干城那些人把持了陆军,山县......已经被转入预备役了。”
日本人向来喜欢弄些面子上的功夫,逃跑不叫逃跑,叫“转进”,就是换个方向前进的意思。“被转入预备役”实际上就是被清除出陆军了。
“哼,就算是陆军换了人,他们也不能以下犯上!”
见到明治天皇依旧不肯认输,西园寺公望只能告诉他更多的事情,“陛下,外面现在有一种说法,说要学习法国和中国的例子。”
三浦梧楼、鸟尾小弥太那些人都是坚持学习法国陆军的,想要效仿法国很正常。至于中国,看看人民军的战绩就知道了。但明治天皇有些不明白,“他们不是已经把土地分给农民了吗?还想学什么?”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世,爱新觉罗加的光绪皇帝.......”,西园寺公望顿了顿,说道:“陛下应该知道他们的下场。”
明治天皇震惊了,“你是说他们要朕的脑袋?”
西园寺公望沉默不语,明治天皇于是也明白了过来,他喃喃地说道:“乱臣贼子,乱臣贼子!”随即他又振奋了精神,说道:“陆军不可靠,还有海军,西乡从道不会看着伊藤博文他们乱来的!”
“陛下,海军向来跟伊藤伯爵交好,纵然他们不喜欢现在的情况,也不会站出来反对伊藤伯爵的。毕竟,战舰是不能开到陆地上来的。”
“难道就只能看着他们行大逆之事?”
西园寺公望叹气道:“陛下,战争失败了,三十年来的积累化为乌有。如果现在不退一步,只怕有不忍言之事。让皇太子登基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要是这样都不行,伊藤伯爵也控制不了军队的独走!”
“你让朕再想想,”明治天皇面如死灰,“让朕再想想。”
西园寺公望站在原地等了一会,见明治天皇已经闭上了眼睛,他便弯腰鞠躬,然后退了出去。
情况已经到了现在的地步,明治天皇虽然还在强撑,但是也撑不了多久了。战争失败了,必须要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带兵打仗的大山岩元帅战死了,发动战争的山县有朋被转入了预备役,西乡从道........联合舰队实力还在,并没有遭受巨大的损失,还挡住了中俄舰队对日本
本土的进攻,所以海军并没有在这次风暴中遭到太大的冲击。虽然中日战争是海军挑起来的,但因为海军的抱团,现在没有什么人去指责海军,日本国内的各大势力都在极力拉拢海军,要是能让海军站到自己那边,话语权可就要大上许多。
西乡从道和山本权兵卫、东乡平八郎那些人都没有被清算,光靠一个山县有朋可背不起那么大的黑锅,那就只有请天皇陛下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了。
第三百六十八章 变化
东亚发生的情况让很多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先是列强之一的沙俄帝国翻车了,然后是新兴的地区强国日本被打回了原形,要说这些都还是可以理解的话,日本“明治维新”的元老之一,受封伯爵的伊藤博文发动了军事政变,把明治天皇赶下台的操作就让很多人迷惑了。
伊藤博文是明治政府最有权势的人,他自己跳出来把以前的同僚和一手拉起来的政友会给清洗了,还把头顶上的明治天皇赶下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维新,也不是什么军事政变,而是在搞大清洗吧?
之前伊藤博文是日本最有权势的人,现在伊藤博文依旧是日本的实际掌控者,而且权力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日本政府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在英国的政治家和政客们看来,日本正在向“左”转,之前像是翻版的小号英国,现在则是在变得像是德国。
人民党的很多政策能在古代的典籍中找到依据,“分田分地”不是什么新鲜事,历朝历代开国的时候都会来上一次;“严刑峻法”也不稀奇,法家的那些东西也是经常被人捡起来用的。一些日本的学者将“林永昌主义”定义为“复古”,将那一整套的理论称之为“古学”,但是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政治家却都觉得“林永昌主义”跟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很多新思想有接近的地方,在具体的政策上,人民党的做法跟德国很像,不过要比德国走的更远。朱尔典在给白金汉宫和唐宁街的电报中将人民政府称作是东方的“普鲁士”,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也这么觉得。
不管人民党用的是“古学”还是“新思潮”,作为东亚几千年来的宗主国,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思潮总是会很快向着周边的国家传播,日本会受到影响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唐代的时候,日本就派出了大批的“遣唐使”,后面也一直跟中国有很多的思想、文化以及经济上的联系。
不过即便是这样,伊藤博文能继续把持日本的朝政大权也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从右边跳到左边,伊藤博文依旧屹立不倒。但是仔细想想,好像又不是那么的令人感到意外。伊藤伯爵从来都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才不管什么理论或是思想,只要好用就拿来用,哪怕因此把日本弄成一个四不像也不在乎。
听说日本发生的事情后,袁世凯是暗自庆幸,还好没有把军队派去朝鲜,不然的话,岂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大英帝国开的价格很高,他差点就答应了。同时袁世凯也非常的想不通,《釜山条约》那么苛刻的条件,日本人居然也能答应?3亿两白银啊,能买多少枪炮?要是有这么多银子,他也不至于要背上“反复无常”的骂名,动手把张之洞给赶下台了。英国人给的贷款是很多,但是要先砍掉一半,还指定了必须买英国武器,真正能用到实处的,要比纸面上的数据少很多很多。
同时,袁世凯也非常的忧虑。人民军先是击败了沙俄,现在又打败了日本,在东北方向上再也没有了威胁,接下来该不是要南下吧?林大帅那真是穷兵黩武,无年不战,跟大光头做邻居,袁世凯表示压力很大。过年后不久,他将沙利文爵士请到大总统府上,希望能跟大英帝国缔结军事盟约,要是人民军真的打过来了,还能有个指望。
沙利文信誓旦旦地表示大英帝国绝不会放弃朋友,要是国民政府受到了攻击,一定不会坐视不管,但是不能公开跟国民政府结盟。袁世凯追问为什么,沙利文爵士耸了耸肩膀,不无遗憾地说道:“人民党击败了沙俄,已经是列强的一员了,帝国现在的国策不允许跟一个列强正面对抗。”
听到这种鸟话,袁世凯不禁愕然。沙利文自矜地道:“袁总统请放心,有帝国的舰队在,北边的敌人是没办法飞过来的!”
事到如今,袁世凯也只能相信英国人的保证了。除了相信带英之外,他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送走了沙利文爵士后,袁世凯在房间里转来转去,终于下定了决心,等到开春后就出兵,先灭了孙黄乱党,再剿灭云南的唐蔡土兵,最后挥军杀入四川,竟长江之极!纵然事有不谐,也不失为孙权!
袁世凯已经不想着北伐中原,恢复故都了。人民党那些泥腿子不光是战斗力惊人,数量极多,而且外交手腕太吓人了,打败了日本不说,还把日本
给染红了。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着实是让袁大头心惊不已。
日本不可避免地向左转不光是吓到了袁世凯,也让朱尔典非常头痛,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样的局面。说好的当大英帝国的小弟,怎么突然间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要是说法国或者德国集体左转,那还能理解,欧洲是近代各种思潮的发源地,是有传统的。日本人能分清楚什么是左派,什么是右派吗?
日本的事情不光是日本的事情,还关系着中国,关系着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布局。一旦日本彻底向人民党屈服,那么整个亚洲都将不可避免的被染成红色。
朱尔典绞尽脑汁给唐宁街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诉说了人民党的危害,认为帝国必须构筑一条防御中国洪水的堤坝,遏制住中国在亚洲的扩张。按照他的计划,大英帝国必须派遣二十万陆军到远东来,先镇压日本国内的赤色分子,然后以日本、金陵、菲律宾、南洋群岛、印度支那、西藏等为基地,构筑一个包围网。他海建议唐宁街在中亚方向跟俄国联手,共同对中国施压,认为必须派遣更多的部队进入青藏,将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跟中国隔离开来。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传递速度比以往快捷了不知道多少倍。朱尔典回到南京后发出的电报,没过几天就得到回复。首相先是感谢了他在驻华大使任上的辛勤工作,接着又说帝国的国力支持不了朱尔典的庞大计划。首相认为人民党还只是一个割据政权,算是一个小号的普鲁士,而大英帝国现在正面临着德国的挑战,而且德国就在欧洲,孰轻孰重,不问可知。最后,首相委婉地表示朱尔典只是驻华大使,最好不要干涉驻日外交人员的工作,也不要对帝国的政策指手画脚。
首相的批评很委婉,但是很坚决。几乎全盘否定了朱尔典的建议和计划,不过还是同意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可以派一些勇敢大胆的人进入中国的西部领地,先进行一番调查。
看完回信后,朱尔典只能苦笑。他知道欧洲陷入了军备竞赛之中,各大强国都在接二连三地建造无畏舰,但是没想到帝国会因此而对远东的变化不闻不问。如果他不是去了几趟太原,亲眼见到了人民党的飞速发展,也不会对这个小号的普鲁士感到恐惧。
第三百六十九章 志士
四年前,朱尔典去过一次太原,所见到的还是一个极端贫困和落后的世界,那里没有现代工业,没有现代银行,一切都跟之前没什么区别。四年过去了,山西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和兵工厂,铁路沿线到处都能看到荷枪实弹的民兵。在铁路两旁还能看到一根根树立着的电线杆。电话和电报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铁路能够缩短往来调动军队和运输物资的时间,有了这两样东西,人民党就能将他们的统治深入到治下的每一个角落。
看到人民党的蓬勃发展,朱尔典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心急如焚,但唐宁街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朱尔典就算是写再多的信也没用。
朱尔典认为人民党发展的太快了,林永昌却觉得还是太慢了。钢铁同志用两个五年计划让苏联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国,与之相比,人民党的建设速度还远远不够。林大总统知道为什么开挂都比不上苏联的发展速度,苏联那真的是为了建设不惜饿死人,钢铁同志几乎是用抢劫的方式筹集资金去购买工业设备,人民党没能做到那种极端的地步,不光是没能把农民的粮食全部收上来用于出口,还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向美国和英法购买粮食,这一进一出,差得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教育,苏联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度,但沙俄好歹曾经是列强的一员,国内的高级人才有很多,工人也有很多。在经过了导师的时代后,培训出了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工人,钢铁同志只需要买来最新的工业设备,就能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建起一整套的工业体系。
中国在这方面就要差很多了,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中国缺少理工科的高级知识分子,缺少工程师,缺少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还缺少教师和人文方面的学者,南边的那些所谓的大师不过是些人云亦云的传声筒,把一些国外的理论翻译过来,就敢自称是大师了。这个时代没有互联网,打越洋电话和发电报都是很费钱的,普通人没有条件去证实,也很难去证伪,那些人就使劲的蹦跶。
虽然也有詹天佑、陆征祥这些在美国留过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人数太少了,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中国来说,完全不够用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人才。不过也不是说不能剑走偏锋,国内的工程师和理工科的人才不够,还可以从国外引进嘛
。
为什么要跟日本议和?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日本向左转,其次就是为了利用日本的人力资源。明治政府在日本本土敲骨吸髓的剥削,一大部分剩余价值被财阀和军阀瓜分了,但也培养出来了百万级别的产业工人。日本的重工业发展很慢,轻工业却是做的很不错,特别是纺织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那些经过训练的工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留在日本挨饿太可惜了,还是输出到中国来干活吧,这不光能减轻日本国内的压力,日本政府还能通过劳务输出赚到一大笔钱,何乐而不为呢?
《釜山条约》中规定了日本会向人民党赔偿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笔钱的数量看起来很大,日本政府要是一口气拿出来,非得再来一次崩溃不可。要是把3亿两白银分成三十年支付,影响就不是那么大了。人民政府很有诚意的给出了百分之五的年利息,日本政府每年只需要支付两千多万两白银就行。
好吧,这依然是一大笔钱。所以伊藤博文不得不彻底向左转,抄了一大批财阀和大地主大贵族的家,弄到了许多的金银硬通货,还用文物、煤矿,以及日本在台湾的产业等抵充了赔款,一口气将3亿两的战争赔款给降低到了一亿两。在加上劳务输出的收入,高桥是清经过一番计算后,发现每年还能有几百万日元的结余。要是多输出一些工人去中国扛活,说不定能有上千万日元的结余。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