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15章

作者:风兮破地

  典礼结束后,接下来的几天还有大游行、舞狮等活动,热闹还将会持续好几天,不过威廉二世已经等不及了,再次通过大使馆向人民政府提交了跟中国领导人会面的要求。

  在开国大典上,威廉二世用望远镜看到了站在城楼上的林主席,虽然震惊于林永昌的年轻,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轻视中国。早在七八年前,威廉二世就炮制出了“黄祸论”,当时他是想要让俄国将注意力都放在东方,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真的对中国有些忌惮。这是一个人口比俄国更多的大国,而且地缘环境良好,不像是德国那样面临着被两面夹击的危险。

  不管是俄国还是法国,亦或是大英帝国,都没办法直接杀到中国的核心工业区,广袤的国土提供了宽广的纵深,给了中国反应的时间,所以中国可以提倡不参与争霸,但是德国不行。威廉二世已经准备好了许多说辞,想要说服中国站到德国这一边来。

  人民政府外交部的回复很快就到了,林主席同意在十月四号上午八点和威廉二世进行正式的会面。在会面之前,外交部需要德国提供备忘录,以确定会面的交谈内容。在那之前,威廉二世可以在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太原周边的钢铁工厂夜袭群:陆玖肆⑨,三陆壹叁⑤和军事工业。

  威廉二世对人民党的工业体系并不怎么感兴趣,这里的很多工厂还是从德国运过来的,整体上来说比德国要落后,这有什么好看的呢?他早就在大使的报告中了解到了中国人的工业水平。就像是林永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那样,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农业国。威廉二世真正感兴趣的,是人民军使用的战术。

  鲁登道夫将军和参谋团在给国内的电报中盛赞了人民军的“步兵渗透战术”,认为这是打破堑壕体系的杀招,即便不是用来对付堑壕,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人民军擅长穿插、侧击和绕后,在机动灵活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举措。

  此外,人民军大量装备的手榴弹、地雷、迫击炮等武器都非常好用。欧洲历史史上有掷弹兵这个兵种,手榴弹很快就被德军接受了,地雷在防御作战中有很大的用处,这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德国陆军对迫击炮是不怎么看的上眼的,即便鲁登道夫强调了迫击炮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德国将军们依旧认为迫击炮是中国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弄出来的简陋武器。中国是没办法大量生产身管火炮,这才用迫击炮作为替代品。

  德国的军事工业很发达,能够大量装备身管火炮,有山炮和野战炮,还要迫击炮干什么呢?他们看不上82mm口径,也看不上100mm和120mm,臼炮嘛,德国又不是没有,直接上280mm的臼炮不就行了?

  除了对迫击炮的鄙视外,德国总参谋部对中国方面的某些兵棋推演结果也很不以为然。在摩洛哥危机爆发后,中国的总参谋部组织了一场大型的兵棋推演,对“德国+奥匈VS法国+英国+俄国”的陆战进行了模拟。推演中,德国陆军以修改过后的“施里芬计划”发起进攻,向法国发起进攻。

  鲁登道夫和其他德国军官参与了整个推演过过程,但是结果很不理想,德国最终止步于河流和要塞之前,没能彻底打穿法军的防线。施里芬计划的重点是要加强右翼,以凡尔登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但是这个计划太过于冒险,也太过于想当然了,整个计划是可以看做是“斜线战术”的放大版,赌的就是在法军打穿德军的左翼之前,德军先一步击溃法军的左翼。

  在中国总参的推演中,德军的左翼过于薄弱,很有可能先一步崩溃。要是加强左翼,德军右翼的进攻力量又不够。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增加陆军的数量,但这是不可能的。此外,在推演中,奥匈的军队被俄军按在地上摩擦了,没能将老毛子挡在东普鲁士之外。

  德国总参谋部得知中国方面的推演结果后,一方面是对结果嗤之以鼻,认为中国人只是学了一点皮毛,根本就

  没掌握得兵棋推演的精髓,另一方面则是忙着抓间谍。“施里芬计划”是德国总参的绝密计划,中国人是怎么知道的?

  德国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理间谍的活动,在各个部门抓到了不少英国间谍,还有一些法国和其他国家的间谍,但是并没有中国人参与其中。德国的情报部门对中国大使馆进行了全天的监视,中国的外交人员搜集了很多公开的信息,差不多都是从报纸上搜集的,再就是通过询问的方式,关注德国各地的物价水平。各国的大使馆除了负责刺探情报外,还会有一些商业上的任务,中国人收集各种物资的价格,能更好地跟德国做生意,这是无可指责的事情。

  大使馆是公认的间谍机构,但是中国的大使馆却并没有进行间谍活动,只是通过一些公开渠道收集信息,总不能以这个理由抓人。在对中国大使馆全方面监控了两个月后,德国人只能承认他们没能找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情报人员给出的结论是:中国人可能是从英国或者法国那边得到了施里芬计划的情报。法国人跟中国人打了两仗,双发互相派遣间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英国是海洋上的霸主,对中国的威胁很大,中国政府往英伦三岛派遣间谍也很好理解。

  既然中国人没有在德国展开间谍活动,那么就只能是从其他国家那里得到了的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施里芬总参谋长制定的军事计划已经被英国人或者是法国人知晓了。即便如此,德国总参谋部也没有放弃“施里芬计划”。作战计划这种东西,总参谋部制定了几十上百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知道哪些是障眼法,哪些是真正的作战计划呢?

  情报工作最大的困难不是搞到情报,而是从茫茫多的情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线索。在情报战中,通过双面间谍,或者是故意放烟雾,放假消息,以此来误导对手和敌人的事情屡见不鲜。“巴巴罗萨”之前,慈父得到了不止一份消息,说是德国人要发起突然袭击了,甚至还有德国军人带着作战计划投到了苏联那边,然而慈父依旧坚定地认为那都是英美等国放出的假消息。

  “施里芬计划”看上去充满了一厢情愿和想当然,谁敢说德国人就一定会按照这份计划去调配兵力和作战?

  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忙

  相比于容克军官团的骄傲和自负,德皇威廉二世要显得理智许多,他同样为德意志的陆军而骄傲,但也明白光是依靠德国陆军是没办法打破英国的世界霸权。且不说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皇家海军,即便是德国引以为傲的陆军,也未必能同时击败法国和俄国的地面部队。

  “施里芬计划”就是一次豪赌,将主要兵力堆在西线,西线的主要兵力放在右翼,这个计划想要成功有两个条件,一是奥匈帝国的陆军在东线能够挡住俄军,二是西线德军能在左翼崩溃之前,先击溃法军(可能还有英军)的左翼,从西南方向上席卷敌人的后方战线。但是这第一个条件就很难实现,俄军是在远东吃了败仗,损失几乎快赶得上克里米亚战争了,可是俄国的实力并没有损耗太多,战斗发生在于遥远的东方,战火不可能烧到俄国在欧洲的菁华地区。

  被中国人痛殴了一番后,俄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政治上俄国还有些摇摆不定,在军事上俄过的动作则是要快的多。根据在俄国的情报人员传回去的消息,俄国人学习了人民军的战术,增加了重机枪的数量,还装备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中国是个穷国,所以大量装备便宜好用的迫击炮来增强火力。俄罗斯也同样不富裕,他们也装备了很多便宜的迫击炮。迫击炮的精度和射程是不如身管火炮,但光是便宜这个优点就能将缺点都给盖住了。军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

  德国总参谋部对中国人的兵棋推演结果不以为然,威廉二世却不这么认为,他向鲁登道夫询问了兵棋推演以及中国军队的战术等事情,鲁登道夫详细地回答了皇帝陛下的所有问题。

  “中国军队的步兵渗透战术是比我国陆军战术更为先进的战术!”鲁登道夫表情严肃地说道:“面对挖掘好了堑壕,并部署了机枪和火炮的敌人,进攻方将不得不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不改进战术,就只能用士兵的尸体去填满壕沟......如果您需要,我可以申请调几份战列和战斗总结给您过目。”

  威廉二世说道:“你应该讲这些东西发给(德国)总参谋部!”

  “我已经多次向总参谋部反应过这些事情,但回复永远是让我们多推销一些德国武器。”

  “我知道,我知道,埃里希将军,你认为我们能让中国站到德国这一边吗?”

  鲁登道夫迟疑了片刻,说道:“陛下,因为联军攻陷北京后制造了大屠杀的事情,中国人对欧洲人是非常反感的,包括德国。”

  在北平的纪念馆里面,陈

  列着八国联军制造大屠杀的证据,其中有很多还是八国联军自己拍摄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干的,但是德国人也有份。事情才过去了不到十年,仇恨没有那么容易消除。哪怕鲁登道夫等人工作兢兢业业,也只是他们得到了承认,也只是他们得到了一些好感,中国人对德国这个国家并不怎么感冒。

  跟法国人再次开战之前,人民政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八国联军的事情被提了一次又一次,各种屠杀的照片被印在了报纸上,看着那些黑白的图像,仿佛有血腥之气扑面而来。

  虽然鲁登道夫三番五次地说中国人不会跟德国结盟,但是威廉二世觉得还是可以试一试。即便是失败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要是成功了,那就将是德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在跟德皇威廉二世见面之前,林永昌先接见了大正天皇和明治。明治对林永昌有很大的怨念,要不是林永昌和人民军,大山岩和野津道贯等日军名将怎么会战死沙场?但是他身患重病,估计没几年好活了,在临死前,他想见见“一生之敌”。嗯,这只是他自己认为,林永昌一开始就没把他放在心上。

  在见到林主席后,明治的态度很恭敬。他曾经怨恨中国人,怨恨过林永昌,怨恨过伊藤博文和嘉仁这个不孝子,但一切都过去了,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人生即将走向终点,什么怨恨都放下了。在日本的历史上,天皇基本上就是摆设,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在见到林主席的瞬间,明治理解到了宫崎滔天为什么会说他“喘不过气来了”。明治不光是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他甚至想要立刻就来个土下座。他想好了很多说辞,但这个时候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脑袋里面一片空白,好一会后才能说出话来。

  “日本和中国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些误会,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有林主席您带领,我们亚洲人也能够挺起胸膛跟欧洲人平等地对话。”

  明治忍着身体上的不适,诚恳地地说道:“北海道已经并入日本很长时间了,分裂出去后,当地的百姓生活多有不便,日本国内也有些怨言。现在北海道想要重新回到日本的怀抱,希望林主席能够允许。”

  林永昌是希望能够将日本大卸八块的,但是不行。虽然在日本大力推行了“林永昌主义”,但日本也已经觉醒了民族意识,如果强行拆分日本,只会让日本跟中国之间离心离德,说不定会逼得日本转头再次倒向英国。

  “那就按照你们的想法去做吧。”

  北海道可以重新并入日本,但是琉球不行,琉球曾经是中国的朝贡国,现在则是中国的被保护国。日本人也没想过要重新吞并琉球,虽然日本有海军优势,真要强行夺取琉球也不是不行。但是那样一来,势必要跟中国翻脸,这又何必呢?

  大正天皇嘉仁表现得比明治更恭敬,他读完了林永昌的所有著作,非常赞同“人民路线”。不过日本现在真正做主的并不是天皇,大正天皇和明治只是进行了表面的,礼节性的交流,大正天皇还想跟林主席多说一些事情,然后就被随从隐晦地阻止了。即便是身为天皇,在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的,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大正天皇只能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准备离开,不过他还是表现了一把自己的任性。

  “林主席,我还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等会到日本后,我能给您写信吗?”

  “当然是可以的!”林永昌面带微笑,上前握住了大正天皇的手摇了摇,“陛下要是不忙,可以在中国多留一段时间,过两天我有空了,陪陛下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等过五年,陛下再来看一看。”

  大正天皇连连点头,“我不忙的。”

  第四百三十三章 长考

  大正天皇和明治只是做表面工作,具体事情还是秋山真之来谈。上一次秋山真之带着对法作战计划来到中国,这一次,日本的人目标放在了菲律宾。

  “伊藤首相准备对菲律宾动手了?”

  “如果林主席同意,现在就可以行动!”

  拿到了法国人的战争赔款后,日本的财政好了不少,不再需要数着米下锅了,船台上的无畏舰能继续修下去,还能准备二号舰的事情。南海海战中日本舰队的损失很小,收获却很大。 打赢了就能拿到钱,要是这样的胜利能多来上三四次,日本的债务就能还的差不多了。美国人向来都不擅长战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既然能车翻法国人,那么美国人也不在话下。

  而且进攻菲律宾的美军是师出有名,“亚洲人的亚洲”,“民族独立自主”,这不就是林永昌主义所提倡的吗?

  “中国暂时没有能力大张旗鼓地去支援菲律宾人的独立运动,美国也不像是你们所想想的那么孱弱。如果日本要主动承担起解放菲律宾的责任,中国可以提供你们

  一批枪械,但是不会在明面上承认。”

  林永昌说道:“秋山,我们需要时间发展。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没办法支撑一支强大军队的。”

  秋山真之看上去有些疲倦,“伊藤首相说,中国只要暗中支持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可以由日本来做。”

  林永昌想了想,说道:“菲律宾离美国的本土很远,要对付他们的陆军并不是难事,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的海军。你们有把握击败美国海军吗?”

  “等到河内号完成试航,正式服役之后,我们有六成的把握。”秋山真之说道:“这是最好的时间节点,美国人正在大规模建造战舰,他们的造舰速度比日本快,如果在明年六月之前不动手,日本和美国之间海军实力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林永昌感叹道:“这又是一场豪赌啊!秋山,你有没有想过,要是美国人在失去了菲律宾之后,还是不肯谈判怎么办?你也说了,他们的造舰速度更快,要是美国人造上十七八条无畏舰,然后一起杀过来,日本能抵挡的住吗?”

  秋山真之回答道:“即便是以美国的国力,也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积攒起十条无畏舰,如果美国不肯承认失败,那日本也只能建造更多的战列舰了。”

  “日本的造舰速度比不上美国,所以......”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坚定起来,“我们准备建造一条史无前例的强大战列舰,用质量对抗美国的数量优势!”

  “史无前例的强大战列舰.......你是说超无畏?”

  “是的!”秋山真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弯腰鞠躬,“还请中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起来,起来,不要动不动就鞠躬。”

  林永昌把秋山真之给按回了座位上,叹气道:“大将,你这可是给我出了个难题。”

  在这个时代,战列舰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体现。超无畏战列舰的图纸可以免费提供给日本,但是以日本现在的工业实力,根本就没办法将图纸上的东西转化成实物。别说日本了,美国和英国也都没办法做到。美国工业实力最强,英国技术水平最高,日本的工业实力也就是美国的零头,技术储备几乎没有,想要建造超无畏战列舰,可不就得靠中国?

  中国的实力已经影响超出了亚洲,但还没有办法挑战世界霸主的地位,也没办法支撑一场跟美国的长期战争。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战场只在亚洲范围内,倒也不是不能打。美国的远程投放能力并不强,趁着现在把美国赶出亚洲,将来会省很多事。但是这样一来,会对中国的“五年计划”产生影响。

  或者全力加强日本的实力?让日本把大部分的力量都放在造舰上?这样做的话,会让日本的实力在短时间内膨胀起来,说不定会生出别样的心思。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会耗尽日本的潜力,对中国来说,这未必不是好事。只要日本不发展强大的陆军,就对中国没有威胁。现在中国的沿海受到了大英皇家海军的威胁,将英国换成日本,也没有什么。不管怎么说,日本现在是中国的盟友,加强日本不算是太坏的事情。

  林永昌在长考,秋山真之在一旁默不作声。会客室里面就只有他们两个人,林永昌会说日语,秋山真之会说汉语,两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翻译。

  思考了将近两分钟后,林永昌做出了决断,“如果日本下定了决心,中国会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支持。但是,光靠中国还不够,我们需要将德国拉进来。”

  跟日本一样,德国人的工业实力比不上美国,在造舰方面的技术水平比不上英国。但是德国又跟日本不一样,德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美国的一半,在某些方面的技术已经超过了英国。德皇威廉二世跑到中国来,不就是为了加强军事合作吗?中国不会跟德国缔结军事盟约,但加强海军合作还是可以的。既然大家都想要搞超无畏战列舰,那就搞吧。

  “就这么决定了!”

  林大帅在做出决定后都是很痛快的,“由日本政府出面,加强跟德国在海军方面的合作!中国出技术,先解决动力系统和主炮的问题!”

  超无畏战列舰的吨位差不多是无畏舰的两倍,继续烧煤的话也不是不行,但速度就很难提升上去了,还是换成烧油吧。南洋有石油,但那现在是英美的地盘,那就去库页岛挖石油好了,陕北的石油也能先凑合着用。陈天华同志在陕北建设石化工厂,已经有了初步成果,顺利的话一年后就能投产。

  超无畏舰上的15英寸主炮暂时还没有一个国家能造的出来,那就直接把电渣重熔的技术拿出来。电渣重熔并不是什么很“高大上”的技术,只要肯投入金钱和人力,用上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全部吃透。

  事实上,电渣重熔的技术原理非常简单,将金

  属钢锭安装在电极下面,浸入在熔渣池中熔融的熔渣里(熔渣需要具备较高的电阻率,以便电流通过时大量产生热来融化钢锭;同时要具备碱性,可以起到脱氧、脱硫效果;还有有很好的熔融流动性,可以进行充分的化学物理反应),接通的交流电在通过熔渣时因其高电阻而大量产生热量,将浸入的钢锭熔化,熔化后的钢水通过熔渣池滴入熔融池,在进过冷凝器化热重新凝结成钢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显著降低钢材中的非金属夹杂、有害气体含量,晶体颗粒更加细小均匀致密,有效提高钢材的力学性能。

  电渣重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想要使用这套技术,需要先修建很多火力发电站才行。光有电渣重熔技术还不够,这只能解决炮管拆料的冶炼问题,经过精炼后的身管坯件,后续要经过锻造、热处理后续加工等步骤,才能够打造出合格的火炮身管。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水压机和旋转精锻机等机器设备,这些都要靠德国提供。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代人的和平

  林永昌永远都不可能对日本放心,但是局势已经到了现在的地步,那也就只能继续加大扶持日本的力度了。不过他也不会不留后手,超无畏动力系统可以放在日本,15英寸舰炮的产业必须放在中国,这样才不至于让日本挣脱狗链子。

  中日德进行军事合作是一件大事,是能够改变世界格局的,秋山真之不能做主,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在电报里面说,免得走漏了消息。于是秋山真之在原则上同意后,连夜乘坐火车去了天津,然后换乘轮船返回日本。他需要将消息通报给伊藤首相,由内阁做最后的决断。

  接见了一衣带水的日本友人后,林永昌在次日跟德皇威廉二世进行了会面。德国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陆军第一强国,威廉二世万里迢迢的来到中国,早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欧洲的很多报纸上都说这是德国想要拉拢中国,唐宁街对此很重视,指示朱尔典务必要打探清楚德国的意图。无论如何,不能让中国完全倒向德国那边。

  之前德国想要重新拉拢俄国,想要把“三皇同盟”重新组建起来,被英国和法国破坏了。但是在意大利,英国的外交努力没有起到作用,意大利有重新进加入三国同盟的倾向。俾斯麦首相通过高超的外交手腕,搞了很多同盟出来,编制了一张巨网,将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拉到了德国那边,以此在欧陆上彻底孤立了法国。

  意大利跟法国接壤,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会被德国拉拢。中国也跟法国在东南亚接壤,虽然中国留下了西贡,并没有吞并整个越南,释放了善意,表明了不会谋求称霸的立场,但万一中国人又改变主意了呢?

  朱尔典觉得林总统是如此的狡猾,在欧洲的局势明朗之前不会轻易下注的,不过他还是遵从唐宁街的命令,派出了人手密切关注着威廉二世的动向。当威廉二世的马车驶入总统府后没多久,朱尔典就收到了消息。可是他并没有办法知道中德双方谈判的具体内容,之前在中国政府内部的那些关系大部分都断了,中国人在反间谍这一块做的很出色。因为人种不同的关系,英国在远东的间谍活动只能依靠当地人展开。想要弄清楚中国和德国之间的秘密条约,最好的办法不是在中国展开活动,而是应该在柏林想办法。

  德国总参谋部发觉“施里芬计划”泄漏后,对内部进行了清查,抓到了不少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蛱蝶,但是没抓到的更多。

  德皇威廉二世并不在乎其他国家知道中德之间的合作,正相反,他更希望列强都知道这件事情。要是能因此而逼迫中国彻底倒向德国,威廉二世做梦都会笑醒。所以,德皇威廉二世的行动很高调。他带着人马招摇过市,唯恐避别人不知道。

  在前几天的典礼上,威廉二世已经在望远镜中看到过林永昌的相貌,当时就惊讶于对方的年轻,在进入总统府,近距离的解除后,威廉二世才发现林永昌简直就是年轻的过分了。不光是年轻,而且健康、高大、自信、阳光,充满了精力和活力,站在林永昌的面前,威廉二世恍惚间以为自己见到传说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他的心中忍不住的生出嫉妒的心思,下意识地将左臂缩了缩。林永昌对德国皇帝的小动作视而不见,他面带笑容地说道:“前几天实在是太忙了,今天才有空接待陛下,实在是抱歉。”

  两人寒暄了几句,说了一些场面话。林永昌和威廉二世站在了总统府门口的台阶上,友好地握手,任由下面的记者们不停地按着快门。德国人想要营造出中德靠拢的形象,林永昌也不介意用德国来压一压其他列强,像是美国,还有英国。美国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政策偏左,但是并不会因此而对同样处于左派立场的中国有什么特殊的好感,

  正相反,罗斯福一边跟中国做生意,一边又禁止中国的国有企业在美国扩张。

  不过这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在林永昌的指示下,中国的一些企业换上了马甲,还有的跟美国人进行了合作。比如说胡佛先生,还有摩根先生,都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咔嚓!”“咔嚓!”

  “咔嚓!”

  快门按动的声音不断响起,有记者上前提问道:“总统先生,德国皇帝此次前来,是否如外界所说那般,将要跟中国达成军事同盟?这会不会加大现在欧洲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是否要放弃不称霸的承诺,准备对外进行扩张?您对现在的海军军备竞赛怎么看?”

  林永昌偏过头来看了看,却是个老熟人,提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出身于澳大利亚的英国记者莫里循。莫里循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一口中国话说的很地道。

  “乔治先生,您问的问题太多了。”

  林永昌松开了握住威廉二世的手,笑着说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所以我们不会参与到海军军备竞赛中去。”

  嗯,的确是不会参与进去,但是并不妨碍提供技术给德国和日本。技术转让也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或许不是那么商业,但绝对正常。

  “威廉陛下来到中国,仅仅是出于中国跟德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并不意味着中国和德国会缔结军事盟约。对于欧洲现在的情况,因为离的太远,我们并不能得知准确的消息,所以不便发表评论。但是,我们希望各国能够坐下来进行和平的谈判,不要将所有的问题都诉诸于武力!”

  “.........”,莫里循有些无语,中国人是如此的好战,打了俄国打蒙古,战争刚结束就马不停蹄地宣了日本,然后南下打败了英国支持的袁世凯政府,接着又跟法国人在东南亚打了起来。就这样还敢说自己是热爱和平的?

  他在心中感慨政治家都是一样的无耻,口中继续提问,“那您对于发生在西域的宗教冲突怎么看......总统先生,总统先生,你先别走.......威廉陛下.........”

  卫兵将莫里循和其他记者都给拦了下来,“好了,诸位,请不要继续往前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皇帝和容克

  “英国记者跑得可真快!”

  林永昌在会客室里面接待了威廉二世,他先调侃了一句,然后说道:“感谢陛下在百忙之中前来中国,这份友谊中国人民将会牢记在心。”

  威廉二世为林永昌流利的德语再次感到惊奇,“总统先生,你的德语带着柏林的口音,难道总统先生曾经在柏林住过一段时间?”

  “这倒没有,不过我对柏林很熟悉。”

  红军将红旗插上帝国大厦的图片老经典了,林永昌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此外,在【钢铁雄心】里面,他曾多次从柏林出发蹂躏整个世界,或者是发动“大雷雨”狂暴轰入柏林。

  威廉二世说道:“既然总统先生会说德语,那么能否让翻译和其他人暂时离开?”

  “既然陛下这么说,那当然是可以的。”

  中国和德国方面的翻译、随从和武官络绎离开了房间。大门紧紧地关上,没人知道林总统跟德皇在方面里面谈了些什么。只知道两个小时后,威廉二世离开时脸上有着掩盖不住的兴奋。

  回到大使馆后,德皇威廉二世依旧兴奋异常,他高声说道:“我就知道,林总统是一个聪明而勇敢的人!”

  威廉二世刚提出加强军事合作的建议,林永昌就答应了,并且还说可以将日本拉进来,三方合作,共同研制超无畏战列舰。虽然中国还是拒绝了签署军事同盟条约,但德国本来也没指望跟中国陆军进行配合。隔着半个世界,想配合也配合不起来,只要能把超无畏战列舰造出来,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德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和话语权。

  无论是威廉二世还是容克军官团,都没有准备要去打一场漫长的世界大战。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普法战争的时代,想要用一场有限的、短促的、决定性的会战,来夺取战争的胜利。认为只要打败了法军的主力,对方就会赔款割地求和,这样德军就能把军队调回来,从容对付东边的俄国。

  外界无从得知中国和德国之间密约的具体条款,但是毫无疑问,这是存在的。德国派遣了更多的工程师和军官来到了远东,这么多人的行踪是不可能完全隐藏。朱尔典没能弄到中德密约的文件,但是发现了日本和德国开始靠近的证据。德国帮助日本建立了三座发电站,并且卖了几台水压机给日本,这将极大地提升日本建造战船的能力。

  英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认为德国的荒谬举动危害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安全。德国方面则表示这都是商业活动,要是英国人需要,也可以把水压机卖给英国。不光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