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唔,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但是我们也要尊重游牧民族的传统。”
在【天朝日不落】中,游牧国家烧地是能够得到很多点数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点数都能加得飞快,所以游牧国家一般都不缺点数,只要雪球滚起来了,一路战个不停就是。中国要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从电炉炼钢到龙门吊,从机械制造到化工合成,这些技术有的可以花钱从外国引进,但是要花很多钱,还免不了要被人卡脖子,有的技术连英国也没有,只能花点数去买。既然是这个样子,那就让李大眼带兵去烧地吧,也算是支援国家的建设了。
另外,亚历山大*林*罗曼诺夫*尼古拉斯在成长的过程中,触发了好几次【童趣】事件,还有【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等事件,也能带来不少的点数。为了多弄一些点数支援国家建设,林勇大帅决定多生孩子,乌云琪琪格和关晓彤经过不断的耕耘,都已经怀孕了。生男生女无所谓,男孩女孩都一样。
经过林永昌的解释,李大眼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虽然不符合人民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中亚的那些人也听不懂人民党的纲领,那就只能先用武力把他们收拾一顿,然后再好好地教育他们。现在是1905年,美军在菲律宾搞“三光”和“集村并寨”,英国政府对近在咫尺的爱尔兰镇压了一次又一次,这个世界还没有进入到需要爱与和平的时代。
“你先去把西域清理干净,然后就带兵西征,要是打不下去了就回总参来。”
“要是能一直打下去怎么办?终止线在哪里?”
战争总是容易发动的,往往却很难结束。李大眼需要知道战争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没有终止线,要是可以,就一直打到大海边上去!”
新月教的霸权已经衰落了,穆斯林从先进文明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几百年前,在夜袭群:陆九④⑨,③陆一③五“收复失地运动”中,穆斯林世界失去了伊比利亚半岛,从那之后,新月教的势力江河日下。奥斯曼土耳其被沙俄按在地上锤了一次又一次,要不是英法等国的支持,沙俄军队早就光复君士坦丁堡了。
“我明白了,明天我就带兵去西域!”
李大眼摩拳擦掌,准备在西域大干一番。他是邯郸人,家中也有一些田地,因此有钱供他读书。他却并不怎么喜欢读书,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都不合胃口,只有《史记》、《汉书》能看进去一些,最佩服的是冠军侯霍去病,长驱万里,横行匈奴,封狼居胥,登临瀚海,这才是男子汉应该干的事情!他的年纪比霍去病大了许多,可是依旧有着如同少年般的热情和浪漫。
“不用这么着急,先参加了开国大典再说。我跟你说,这可是要载入史书的。现在有照相机,咱们的样子都会被拍下来,
过上几十年,一百年,后来的人也都能看得到!”
“这不就是凌烟阁吗?”
李大眼想到了历史上的凌烟阁功臣和云台拜将,随即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中央军委要评五大上将,都有哪些人?”
“放心,肯定有你一个。”
除了在解放战争中立下的战功,李大眼还打了两次对法战争,虽然第一次是吴佩孚在前线带兵,但也要算在李大燕的头上,有这两次对外战争胜利的功绩,自然是可以从中将晋升为上将。至于元帅,暂时还只有林永昌自己担任过。
听说这一次晋升上将有自己的份,李大眼满意了。他对财富和美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也不怎么在乎名声和权势,但那可是共和国的上将,他自认为自己配得上那个响亮的称号。刘呈祥、赵壁等人认为李大眼是占了跟林主席认识早的便宜,这才得以身居高位。李大眼认为那些鸟人本事不大,口气却不小。晋升或者不晋升上将,李大眼其实是不怎么在意的,可是不能被刘呈祥那些鸟人给看贬了!
第四百二十七章 德皇
让李大眼去中亚折腾两年,他就应该知道回中央才是最好的选择了。现在铁路才修到宝鸡,中央没办法支撑一支大军长期在西域作战。要是咬咬牙也是可以,但是“五年计划”怎么办?
烧地只是顺带的,要是能解放几个斯坦什么的,那很好,但主要还是让李大眼不要继续折腾了。作为党和军队的创始人之一,李大眼应该在中央发挥更大的作用。至于西域那边的事情,相信李大眼会处理的很好。孟恩已经去了西域.......好吧,他也回来参加开国大典了。
伊斯兰世界的战斗力越来越渣了,或者说,不是他们的战斗力变弱了,而是这个世界的武力膨胀的太快,伊斯兰世界却还活在过去的时代。林永昌并不担心绿教徒会搞出前朝那样的大动乱,时代已经不同了。就算是有英国或者是俄国在背后支持,绿教徒的战斗力依旧很糟糕。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平叛,当地的驻军就能对付绿教徒叛军,即将到来的“国庆大典”才是头等大事。工人和农民,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人都动员了起来,整个太原城变成了一片火红的世界。到处都挂着红色的旗帜,仿佛这座城市正在燃烧一般。被人民政府动员起来的百姓们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大运动,将太原城打扫了一遍又一遍,到处都能看到热情洋溢的笑脸,这座城市白发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炽热情感。
无数人乘坐火车和马车,或者干脆就是步行来到了太原,在十月一号到来的前三天,太原城中的人口数量暴增了一倍,这给宪兵部队和警察部门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太原市长汪海不得不向中央请求派遣军队进城维持秩序。这给倒是很容易,在太原城周围最多的就是工人和军队,有将近三十万军队将会参加典礼,随便抽调一支部队过来就是了。
为了保证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内务部、政治保卫局、国安和总参等部门派出了大量的人手进行排查和摸底。得益于中国的户籍传统,排查的和摸底的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每个街道、大院和小区里的常住人口和临时居住的人口都被查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真的查出了几伙意图进行破坏的间谍和特务。看着被搜出来的82mm迫击炮零件,内务部的同志们忍不住冒出了冷汗。要是十月一号那天有一发炮弹落到了城楼上.........
“查!一定要查个底朝天!”
来太原的人太多,这给各部门的工作带来的很大的麻烦。但就算是再麻烦,也要检查一遍又一遍,绝对不能留下任何一点隐患。
到太原来参加开国大典的除了中国人之外,还有很多外国人,日本大正天皇,朝鲜总统,西伯利亚大公,还有琉球,蒙古等亚洲国家来的人,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也都有派遣大量的人来到太原。据说将会有几十万军人参加到中国人的开国大典中,这是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军队的最好时机,能够让各国更加准确地评估中国的军事实力。
在欧美国家中,英法美等国都是派了一些外交人员、武官和记者,只有德国最为特殊,德皇威廉二世乘坐着“图林根号”战列舰赶到了青岛,然后来到了太原,准备亲自参加中国人的开国典礼。这种超规格的待遇在欧洲引起了很多嘲讽,认为德国皇帝太掉价了,巴巴的赶着去给中国人捧场。就连德国国内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德国的《世界报》上就说“德国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摩洛哥,而不是遥远的中国”。
但威廉二世打定了的主意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在马克沁机枪刚出来的时候,顽固而保守的容克军官团们拒绝列装这种笨重而又浪费子弹的武器,是威廉二世自掏腰包给他的近卫团装备了200挺。在东亚发生的一连
串战斗证明,威廉二世是正确的,机枪是能改变战争形态的划时代武器。
英国的《泰晤士报》嘲讽威廉二世去给一个黄种人国家捧场,威廉二世却觉得英国佬都是傻X,摩洛哥危机中英国政府对法国的支持让这位德国皇帝十分愤,他对英国人的看法急转直下。黄种人怎么了?只要能帮德国打破英法俄建立的包围网就行!
要是中国人能从东边向俄国发起进攻,德国就不用担心被法军和俄军夹击了。要是来中国几次就能让中国倒向德国,威廉二世不介意每年都来一次,直到中国跟德国缔结军事盟约为止。德皇威廉二世带着无畏舰来东方,也有试探英国人的想法,不过英国政府也不是昭和参谋那样的傻蛋,没有干出不许德国舰队穿过苏伊士运河的事情来。此外,威廉二世最重要的想法是跟中国继续加强在海军方面的合作。
德国海军一直抱着祖传的280mm大炮不放,要不是威廉二世坚持,德国的第三条无畏舰上说不定还要用280mm45倍径的主炮。使用新式的炮弹是可以增加穿深,但是口径更大的火炮一样可以用新式炮弹啊!
德国国内的工程师们一直都说无法造出13.5英寸的舰炮,但是据可靠消息,英国人已经研制成功了。要是英国人在下一条无畏舰用上了13.5英寸的大炮,而德国还在用12英寸大炮的话,德国就将丢掉好不容易抢到的海军优势。虽然很多人说德国海军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给超过了,但是威廉二世固执地认为,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德国还是有优势的。
他们已经有了全套的“超无畏——威廉皇帝级”的图纸,只要能将15英寸42倍径的主炮给造出来,德国就依旧是海军的领跑者。其他的子系统差点就差点,凑合着也能用,只要那16门15英寸大炮能够造出来,威廉皇帝级超无畏战列舰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战争机器!
第四百二十八章 鲁登道夫
“中国人都跑到太原来了吗?”
威廉二世从马车上下来后,对鲁登道夫抱怨道:“街道上到处都是人,我们在路上被堵两个小时!”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是个典型的容克,12岁读陆军幼年学校,二十多岁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进入军队,被授予少尉军衔。在陆军中服役了将近十年后,考入柏林陆军军事学院,这就注定了他将来会名列将官之列。只要他的运气不是太差。从柏林陆军军事学校毕业后,鲁登道夫进入了总参谋部工作,很受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的赏识。
如果远东没有发生变故,鲁登道夫会在总参谋部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被放出去带兵,然后一路往上升。本来应该是这样,但是人民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人民军击败了八国联军之后,跟德国搭上了线,当时的德国就对远东的人民军产生了兴趣。等到人民军跟俄国佬在东北打了起来,德国人的兴趣就更大了。
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林永昌想了很多办法,组建总参谋部就是其中之一。人民党从德国请来了专业人士,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总参谋部,当时还只是普通参谋的鲁登道夫就被派到了中国来。总不能让阿尔弗雷德*施里芬阁下到中国来吧?当然就只能从总参谋部挑选一批人了。
鲁登道夫和他的同袍来到中国后,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出了不少力,他们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无可挑剔,就是太喜欢推销德国武器了。德国大炮和战列舰好不好?肯定是好的,但也肯定是贵的。鲁登道夫这些人用很严肃的态度表示德国武器是世界上最好的,对得起那个价格。然而林大帅只买步枪,连德国钢盔都不想要。后来买了几条二手的生产线后,甚至连步枪都不买了。
虽然鲁登道夫老是推销德国的武器,但是林永昌依旧对这位冯将军很信任。德国被称作是“拥有国家的军队”,鲁登道夫在德国陆军服役,上面安排下来任务,他们这些人当然要想办法去完成。埃里希*鲁登道夫只管推销,但除非价格砍一半,否则人民党根本就不会买德国武器。只要是能够自己生产的,林大帅一个子儿都不想往外掏。
“太原平时的人也很多,但是没有这几天多。”
鲁登道夫说道:“陛下,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人口总数是德国的七倍!”
“可怕的数量!”德皇威廉二世在军官们的簇拥下走进了使馆,“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中国的林总统?”
“抱歉,陛下,我不知道。”
“你不是他的军事顾问吗?”
鲁登道夫是军事顾问没错,但也仅仅只是军事顾问,林总统要管的事情太多,鲁登道夫经常是几个月几个月地见不到林总统的面,也不知道对方在什么地方。很多时候,他是看了报纸,才知道林总统去视察了陕北的石
化工厂,或者是去哪里慰问了铁路工人。他向皇帝陛下解释了其中的原由,并分辨不是他们不努力推销德国武器,“林总统喜欢便宜又好用的武器,而且人民军是一支防御性的军队,他们不会追求霸权。”
“哼,不会追求霸权?他们是不需要追求霸权!”
德皇威廉二世患有厄尔布氏麻痹,以至于左臂萎缩,在波茨坦的和平教堂接受了洗礼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医疗的和体育的治疗措施非但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反倒给他留下多年后仍然无法忘怀的的痛苦和折磨。这使得威廉二世变得非常敏感,经常在自负和自卑之间反复横跳。
人民政府对德皇威廉二世的来访很重视,这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列强君主,还是实权君主,而不是英国女王那种名义上的。威廉二世到了太原之后,人民政府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跟德国大使馆的相关人员进行接洽,表示可以在开国大典的观众席上给德国皇帝留一个位置,就在日本天皇的边上。等到典礼结束,林主席将会在第一时间会见威廉陛下。
听到楼下交谈的声音,威廉二世从方面里面走了出来,站在二楼的走廊上,注视着年轻的中国外交官。唐绍仪其实不年轻了,他是1862年生人,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不过他长的年轻,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年轻了十多岁,跟德国掌权的那群老头子比起来,肯定算的上是年轻人。
唐绍仪听到了二楼上的响动,抬头望去,见到了身穿华丽军装的威廉二世和边上的一群德国军官。他没见过威廉二世,但是见过威廉二世的画像,也在报纸上见过德国皇帝的样子。于是他摘下帽子向对方行礼,“林主席委托我向德国皇帝陛下问好。”
翻译将唐绍仪的话翻译成德语,威廉二世矜持地点了点头,“请替我转达德国皇帝对林总统的问候。”
等唐绍仪离开后,威廉二世再次问鲁登道夫,“听说中国的将军都很年轻?”
“是的。”
鲁登道夫对这一点很羡慕,德国陆军很强,号称是世界第一陆军,容克军官团的素质非常高,但是容克军官的人数太多了,而上面的位置是有限的。想要晋升为将军,先得从陆军幼年学校一路读上来,接着要在部队里面服役很长时间,还要在总参谋部熟悉各种军令,在各种职位上都要干上几年,才能有机会当上将军。这样做是能保证德国的将军非常优秀,但是对容克军官们来说,就未必是什么好事。就算是天纵之才,也要在各种职位上慢慢地磨,等到当上将军的时候,都已经五六十岁的年纪了。
看看人民军吧,二十岁的大元帅,二三十岁的上将和中将,跟德国军队相比,人民军的将军们显得太年轻了。
“古老的国家,年轻的军队。”威廉二世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能否安排我跟林总统提前见面?”
“可以让大使先生提交申请,但是清恕我直言,陛下,这多半是不会成功的。人民党很讲纪律和原则,没有特殊的理由不会更改安排好的计划。”
“即便是德国皇帝也不行?”
鲁登道夫没有回答,但是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第四百二十九章 王长昊的猫
三月份的时候,爱因斯坦先生在德国《物理年报》上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第一次提出了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四个月后,这篇文章出现在了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刊上面。
王长昊刚刚看完这片论文,就得到黄处长的通知,阿黄不见了。“怎么就不会见了呢?”
“舰队在港口停靠的时候,有人说看到阿黄跟一只小母猫跑了。”
“啊?”
王长昊先是惊讶,随即就明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学校周围的野猫发春的时候叫的那个凄厉,有时候半夜会吵的然人睡不着觉。阿黄既然是一只猫,当然会跟小母猫跑掉,这很合理。但是阿黄那么胆小,它跑出去后会不会受别的猫欺负?唉,也不知道它现在是不是还活着。或许还活着,或许已经死了。
惆怅之下,王长昊也没有别的办法,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因为受到爱因斯坦先生文章的影响,王长昊提出了一个假设,“既然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那么物质会不会也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他根据质能方程和量子方程推导出了物质波的有关公式,即:“一个实物粒子的能量为E、动量大小为p,跟它们联系的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的关系为 E=mc^2=hν;p=mv=h/λ”
随后王长昊同学在手搓汽油发动机之余,又将波函数扩展到了其他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并对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进行了扩展。但是对于这个时候的中国来说,量子力学显然有些太超前了。国防科技大学里面的老师对着
王长昊的论文研究了好些天,然后表示他们看不懂。校长专门安排了一次公开演讲,让王长昊同学当众回答提问,但就算是这样,能够完全听明白的人依旧是很少,准确地说,只有三个人能够理解,还不是完全接受。
黄处长当时就坐在的教室后面,像是在听天书一样。经过这些年的学习,黑板上的那些字母他都认识,合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玩意了。年过四旬的黄处长很受打击,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太笨了,但是看到边上大部分人也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他终于好受了一点。原来不是自己太笨,而是因为王同学太聪明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量子力学,王长昊又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名字就叫《王长昊的猫》,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并没有真的进行,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但是是不可能存在即死又活的猫,则必须在打开箱子后才知道结果。”
《王长昊的猫》就比一大堆的数学方程好懂多了,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早这样写不就好了?不确定性原理
这让王长昊哭笑不得,他用“猫”做假设,实际上是想要提出疑问,“在微观世界中,观测者会导致波函数坍塌”这一现象是否真的成立?会不会是因为观测手段不够先进?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与宏观世界中表现出来的本征态稳定性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释?
这些问题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用“猫”作假设,一来是想到了阿黄,二来是想到了林主席的“黑猫白猫”,王长昊是想要有人能跟他唱唱反调,找找推论中的不足之处的,但是结果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就在王同学准备继续就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思考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九月份。这个时候,整个太原城因为开国大典的事情几乎沸腾了起来,王长昊也就将“黑猫白猫黄猫”先放在了一边,加入到了大扫除和清理“四害”的活动中。除此之外,抓间谍的活动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几所大学里面都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还有一些人加入了街道和社区的巡逻队里面。
王长昊经过极力争取,成为了国防科技大学巡逻队中的一员,他和几个同学背着步枪在校园周围往来巡逻,见到可疑份子就上去检查介绍信。
几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十月一号的凌晨。太原城内外军警弥补,参加阅兵仪式的部队从凌晨三点钟就开始入城,十多万军队和大量的重装备都进入到了预定的位置。
天还没亮,街道上就已经挤满了人。王长昊跟小伙伴们一起举着旗帜进入了指定的位置,抬头望去,到处都能看到锤子镰刀红旗。有些旗帜是挂在建筑上面,有些是被人们拿在手中。不少人家是连夜绣的红旗,女人们白天要上工,晚上在油灯下用针线绣出了一面面的旗帜。在这如火如荼的热烈气氛中,以往经常抨击政府的那些人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他们要是再敢叽叽歪歪,就会被正义的铁拳所镇压。
像是吴稚辉和张静江那些人,这时候都闭上了嘴巴。他们是孙中山的人,看在孙先生的面子上,人民政府容忍了他们的一些出格言论。像是什么“中国只有独裁,没有民主”,“只有两党轮流执政才是中国的未来”之类的话,林永昌看到之后也只是一笑置之。
但这是开国大典,人民炽热的情绪像是要将要这座城市给融化。已经有人因为出言不逊被群众给痛殴了,吴稚辉和蔡元培等人还是识时务的,特别是听说抓到了好一些特务,还搜出了迫击炮之后,他们连忙跟某些人和势力进行了切割,将他们自己给撇清了。这倒是让国安部的同志们很是失望,他们本来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把吴稚辉蔡元培之流给抓起来审一审的。
林主席一直压制着各个情报部门,也不允许公安部门搞刑讯逼供,每次整风都是从人民党内部下手,太原城里的反动分子就以为他们可以无法无天了。这次开国大典,中央决心要把太原城打扫一遍,结果吴稚辉蔡元培那些人又缩了回去。大鱼没抓到多少,公安部门和安全部门的同志们就只抓到了一些虾兵蟹将。
第四百三十章 典礼
从六点开始,广播中开始一遍又遍地播放人民军的军歌和人民政府的国歌,只有曲调,没有歌词的那种。国歌跟军歌一样,也是林永昌“写”的。既然秉承着拿来主义,那就不妨多拿来一些。
太原的外城已经被拆掉,内城也被拆的差不多了,
剩下的一小段在今天派上了用场。中央的几名常委,军方的五名上将都站到了城楼上,其他的中将少将和党外人士,外国友人,等等,就只能站在下边的观礼台上了。七点五十分,播音员开始念事先就写好的稿子。但是大家都不关心播音员说了什么,大家更想听林主席讲话,或者是看参加阅兵的部队。
林永昌“写”的《阅兵典礼方案》基本上也是抄的作业,按阅兵式、分列式的程序组织阅兵。阅兵式在静态下举行,受阅部队以太原东城楼为中心,按序列在长街两侧列队,接受林大帅的检阅。分列式在行进中举行,受阅部队依次由东向西通过太原城东城楼,接受林主席和王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然后横穿太原城,返回营地中去。
阅兵能够看出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几十上百万人的组织和动员是非常繁琐的事情,要是能办好阅兵,也就能组织好几十万军队的后勤补给。现在战争里面,兵力越来越多,组织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在和平时代,能通过阅兵典礼窥见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此外,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也能看到一支军队的武器装备和精神状态。战斗力的高低无非就是看武器和人,人民军勇猛善战是无可置疑的事情,那就要看看人民军的装备了。
伴随着雄浑壮烈的军歌,一个个步兵方阵由远处向东城楼这边走来。整齐划一的脚步踩在地面上,发出暴雨倾盆般的声响。在人民军中,【近卫军】成军算是较晚,但自从成军后,参加了每一次大战,好几次都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所以他们是第一个出场的。一个步兵方阵正面25人,纵深14排,加上在方阵前方的两名领队,一共352人,不到一个营的兵力。
但就只是这不到一个营的【近卫军】,就有种钢铁般的强硬。播音员快速地介绍起【近卫军】的历史,着重介绍了突袭河内,攻占西贡的战绩,对俄军和日军的战斗只是稍微提了提,并没有详细地说。观礼的外国友人里面有大正天皇和奥尔加大公,这两家现在不是盟友就是附庸,人民政府还是要给人家留些脸面的。
德皇威廉二世站在观礼台上,举着一个望远镜朝远处望去,就见到一片钢铁的丛林此起彼伏,严整肃杀几乎不在德国陆军之下。他看了一会,放下望远镜,对边上的鲁登道夫道:“中国军队的步伐跟我们很像。”
他的声音很大,不如此不足以让边上的人听清楚。鲁登道夫同样大声地回答道:“是的,陛下!中国军队称呼他们训练时候的步伐为正步,称我们德国的为鹅步!”
威廉二世想了想,觉得“鹅步”这个词很形象。
德国人在高声讨论,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等现场的观礼人员也都在讨论。大正天皇和明治都检阅过日本陆军,跟日本陆军比起来,人民军杀气腾腾显得十分凶恶。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日军在朝鲜和外东北败的太惨,所以才给了他们这样的感觉
日本政府派来了庞大的观礼团,除了大正天皇和明治外,还有陆军的很多军官,秋山真之、船越文夫、三浦梧楼和鸟尾小弥太等人都来了,不过伊藤博文没来。来了这么多人,除了观察中国和人民军的实力外,更主要的是进行外交活动。为了跟中国媾和,日本政府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包括让琉球重新建国和在北海道建立阿依努公国。琉球也就罢了,北海道却是被日本当做是本土了的,在付出巨大代价打赢了法国远东舰队后,日本人认为他们可以将北海道收回来了。
此外,日本需要更多的技术转让,希望在中日之间实现零关税,就像是中国和朝鲜、西伯利亚大公国那样。他们还想要得到中国在经济上做出更多的让步,这个就有点过份了,不过试一试又不会怀孕,万一中国方面答应了呢。
【近卫军】出场之后,是其他功勋部队和【羽林军】的步兵方阵。【羽林军】成军时间更短,只参加过一场战争,就是在东南亚和法国人之间爆发的第二次战争。播音员又再次着重介绍了各支部队是如何吊打法国人的.......
好在法国外交人员大多听不懂中国话,不然的话,他们的表情就不只是严肃了。
在15个步兵方阵之后,是重机枪方阵和迫击炮方阵,然后是骑兵方阵、民兵方阵、赤卫队方阵、工人纠察队方阵和水兵方阵等,最后出场的是炮兵方阵。一门门大炮被擦的锃光瓦亮,被重型挽马拖曳着从东城楼面前通过。因为重量的原因,被拉出来的大炮最大口径只有150mm,那些280mm的巨型榴弹炮没有出场。
一支支部队从远处过来,通过东城楼,然后远去。24个步兵方阵,10个骑兵方阵,4个重机枪方阵,6个迫击炮方阵和十二个山野炮方阵,共计两万五千多人的部队全部通过了东城楼之后,就进入到了开国
大典的最后一个环节,由林主席做讲话。讲话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两句,一句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另外一句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两句话很朴实,也很有气势。三十万将士,数百万百姓在广播中听到了林主席的简短讲话。说完之后,林永昌站在城楼上朝着下面的人群挥了挥手,立刻便有山崩海啸般的呼声响起。
“万岁!”
“万岁!”
“万岁!”
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但是除了山呼万岁之外,人民群众没有更好的言语来表明他们炽热的情感。震天的呼喊声像是要将太原城都给翻过来。即便是到了几十年后,曾经参加过这次典礼的人依旧清晰地记得这如同山崩、如同海啸、如同雷鸣的欢呼声。
第四百三十一章 兵棋推演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