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因为康德拉琴科中将钉在华沙的缘故,鲁登道夫没敢继续向东追击,而是停下来拔除这颗钉子。火力越是强大,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就越高。华沙是波兰的首府和铁路枢纽,战略意义重大,不拿下这里,德军只能依靠骡马进行机动和补给,那可就太糟糕了。
华沙城中并没有列日要塞那样的永久性工事,但城市本身就是要塞。不过鲁登道夫并不认为康德拉琴科会守到全军覆没的时候,只要摧毁了城外的战壕,将炮弹轰进市区,俄军差不多也就该投降了。
德军一边往前线运输大炮和炮弹,一边加紧修复铁路,可恶的俄国人在撤退的时候炸毁了很多桥梁和铁路,现在都要靠德国人修复。而且俄国的轨距跟德国不一样,修复的时候要重新规划,铁轨都要从德国运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德军推进的速度。
对德国人来说,目前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是问题都不大。只要拿下了华沙,就能继续向东进军。鲁登道夫做好了的战争计划,准备再用一年的时间彻底地消灭俄国的威胁。
就在他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有噩耗传来,宛如晴天霹雳般将他打的晕头转向。不是德剧你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并不是那样,而是总参谋部决定停止向东线运输兵力和补给,国内的资源将会重点用于西线。
听到这个消息后,鲁登道夫足足楞了一分多钟,然后暴怒不已。东线的局面如此之好,只要在给他一年的时间,必定能杀到圣彼得堡去。结果总参谋部再次决定在西线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这一次,法尔肯海因他们把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要塞作为攻击的目
标。
“我们要让法国人在凡尔登流尽献血!”
法尔肯海因参谋长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用放血战术逼迫法国求和。这么离谱的主意居然得到了威廉二世的认同,鲁登道夫觉得法尔肯海因是个满口胡话的骗子,而皇帝陛下是个大SB。
他紧急从前线返回柏林,在总参谋部跟法尔肯海因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但是,争辩是永远不能分出胜负的,就像是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法尔肯海因现在是骑虎难下,只能拼尽全力去进行最后一搏。总参谋长阁下不得不这样做,要是承认“东守西攻”的战术失败了,他就要跟小毛奇一样被迫离职。
争吵的结果是鲁登道夫返回东线继续打仗,而总参谋部得以将他们新计划执行下去。不过在发起新的进攻之前,德国要先面对寒冷和饥饿缩带来的问题。
两大阵营的战争规模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半个世界都被卷入了进去,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开战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食物匮乏的情况。
因为食物开始紧缺,英国建立了统一食品管理机构,还颁布了《全国节约粮食战时联盟食谱》来指导人民群众怎样吃得又少又“好”。英国的海报也很有创意,告诉了人们一些小窍门,比如说,“吃慢一点,你就可以不需要那么多食物”。这就真是日了狗了,不管吃的再慢,摄入的热量是不会变的,难不成能量会凭空出现吗?
比起协约国来,同盟国受到的影响要大得多,协约国运输货物的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出法国在大西洋上的口岸,而被夹在中欧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就惨了,他们遭到了英国的封锁,根本没办法从海外购买补给,有钱买也运不过来。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影响,但是时间一长,同盟国就遭遇了饥荒,因为谁也没想到仗会打这么长时间。
战前,德国本土的粮食自给率只有80%,剩下的都要依靠进口。战争爆发后,德国征召了大量的青壮年进入军队,这使得德国出现了大面积的减产。军队的口粮一降再降,民众也是一样。到了冬天,德国人不光是缺少食物,也缺少燃料。
英国人相信封锁会让德国人因饥饿而投降,因为德国只能生产所需粮食的80%。起初德国人还很嚣张,今年9月的时候,德国人用一艘齐柏林飞艇轰炸了伦敦,除了炸弹之外,飞行员还用降落伞投下了一大块带骨猪肉,上面写着:来自饥饿德国的一份礼物。可见彼时的德国人还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随着战争的持续,很快同盟国就经不起这种“消耗战”了,德国人连能开玩笑的猪肉也没了,因为他们为了节省喂猪用的粮食,把几百万头猪都宰了。这导致了猪肉价格的暴涨,政府只好规定周二和周五不能吃肉,周一和周四禁止吃油。为了贯彻这一规定,变态的政府派出了专门的检查团挨家挨户地抽查,看看谁违反了当天禁止吃肉的规定,如果被发现有超标的食品统统没收。两年里,德国的粮食产量已经下降了一半,食品物价上涨了200%,而且往往是有价无市,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于是德国开始发行粮票,施行粮食定额配给制。
英国因为有制海权,能够从全世界源源不断地得到食物,所以粮食匮乏的情况不像是德国那么严重,但这只是刚开始的时候。等到德国政府发现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打败法军,公海舰队又没办法打破皇家海军的封锁网之后,德国人开始了潜艇战。得益于中国的技术转让,德国人拥有了“威力巨大自九三式酸素鱼雷”,以及七八百吨,乃至于上千吨的潜艇图纸,德国人决心切断英伦三岛的补给线,让可恶的英国佬也尝尝饥饿的滋味。于是英国也开始出现食物匮乏的情况了。
法国的情况没能好到哪里去,德军已经杀进了法国的东北部,西线的战事都是发生在法国的土地上。来回拉锯将法国的东北部变成了一片焦土。法军的“进攻”精神使得军人伤亡惨重,为了继续打下去,政府征召了更多的青壮年加入军队,这导致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下降。到了1912年底,法国不得不拿出大批的真金白银从中国和美国购买粮食。
因为需要买的东西太多,法国人的贵金属已经接近于枯竭。中国政府不肯收法郎,也不肯贷款给法国,最后中方提出了建议,让法国人拿从圆明园抢走的文物换粮食。在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的情况下,法国人只能不情愿地同意了。
然而中国专家将价格压得很低,法国外交人员愤而离场,又在两个小时后回来。相比于饿肚子,其他的事情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第五百九十三章 一个问题
和英法德三国相比,俄国虽有足够的粮食,但悲催的是这些粮食没办法从乡下运到城里去,因为运输军队已经让铁路不堪重负,管理的无序加剧了混乱,城里的妇
女每周要花40 个小时去排队买吃的。几百万吨的剩余粮食堆在黑海的港口,但因为无法通过达达尼尔海峡所以根本运不出去。
俄国不支持协约国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恶果已经显现了出来,其出口已经下降了95%,能用的口岸只有一年里有半年上冻的阿尔汉格尔和远在8000 英里外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但战争没完没了,俄国的粮食供应也顶不住了。
马恩河战役结束后,交战双方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战场上陷入僵持。协约国集团中的法国建议采取“外围战略”打破僵局,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立即响应,提出凭借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从而把土耳其逐出战争,然后从南线攻打同盟国集团中的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最终减轻沙皇俄国在高加索方向对德作战的压力。
这个“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堪称完美,可惜最终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馊主意。丘吉尔,就是那个拉开了铁幕的胖子,认为大英皇家海军天下无敌,只要把舰队开过去就能把土耳其人揍趴下。大英皇家海军的确是天下无敌,但是英国海军将领早就说过,“只有傻瓜才会用战舰去对抗炮台”。
丘吉尔就是那个傻瓜。
英法联军虽然舰炮火力强大,却遭到了土军的顽强阻击,扫雷作业停滞不前,战争进展极为缓慢。等到好不容易将水雷排除干净了,英法舰队对土军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统共有3支舰队参加战斗,但是损失也最惨重,有3艘无畏舰触雷沉没,2艘遭重创。兴师动众却屡遭挫折,使得英法两国战争决策层愈发认为,如果没有岸上的支援,单纯依靠海军舰队打通达达尼尔海峡的做法根本行不通(这简直就是废话),于是决定在盖利博卢半岛实施登陆,更加悲剧的一幕发生了。
英法联军共出动了五十多万陆军,在经历了漫长的战斗后,伤亡达到了十五万。英法联军向内陆仅仅推进了几公里,除了两个纵深很浅的登陆场之外,几乎一无所获。
不过英法联军的撤退很成功,毕竟他们有强大的战舰火力支援,土耳其人没办法把他们歼灭在登陆场。然后英国和法国开动了宣传机器,大力吹嘘这次成功的撤退行动。旁人看了,还以为英法联军取得了什么辉煌的胜利呢。仔细一瞧,好嘛,原来是撤退的胜利,或者叫胜利的撤退。
丧事喜办,这也算是传统。这样的胜利要是多来几次,同盟国就可以宣布胜利了。这就是掌握了话语权的好处,坏事也可以说成好事,指鹿为马,颠倒黑白都只是等闲。
德国人在报纸上对英法联军的撤退冷嘲热讽了一番,认为协约国败势已显。德国的报纸不会比英国和法国更有节操,说的也都是些屁话,协约国和同盟现在都已经陷入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在欧洲,除了食物以外,汽油、电力、煤炭都开始实行配给制。为节省燃料,电影院和戏园子都停止了演出,巴黎唯一开放的地方就是荣军博物馆,为的是用专门的展出鼓舞人们的爱国热忱。晚上不到10 点,冬天甚至不到5 点,不夜城巴黎就漆黑一片了。政府规定每家每户在每间屋子里只能开一盏灯,如果你多开了灯就会受到断电3 星期的惩罚。
因为缺煤,冬天的暖气也断了,为了取暖,德国人只好自力更生,创造了“自我发热法”,即:在屋里穿上几乎所有的衣服,然后在屋子里来回不停地遛弯,但效果很不好,因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来说,运动时间长了就会又饿了。
战争吞噬了金钱、物资和人命,将一切都消耗得干干净净,而不会有任何的产出。唯有美国和东盟这两大势力从战争中得到了好处,美国在战前是最大的债务国。打了一年半后,美国人的债务已经还的差不多了。东盟捞到的好处比美国少一点,毕竟东盟的生产力还比不上美国,离欧洲的距离也要比美国更远,但是中国和日本等国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尼古拉斯*凯奇在《战争之王》里面这样说: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只有军火商笑到了最后。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
欧洲大战已经烧光了英法等国的黄金储备,现在他们要靠借债度日了。中国允许英法两国用从中国抢走的文物换取物资,美国人则是扯下了中立的面孔,开始给协约国发放贷款。
如果协约国没钱购买美国物资,不但英法的仗没法打了,美国经济也会因为贸易萎缩,产能过剩再次衰败。手里没黄金,但英法又必须买美国的军需物资,怎么办?
英法只有两条路:一是贱卖手中持有的美国资产换美元。因为华尔街已经重新开门,而且交易火热,英法开始用手中的美国股票换美元,摩根银行帮英格兰银行一次就贱卖了价
值30亿美元的美国股票,这笔交易不但让摩根银行赚了一大笔手续费,而且大英帝国在美国积攒的财富以及曾经控制的美国工业的所有权,从此就完全回到了美国人手里。
美国是中立国,中立国是禁止向交战双方贷款的,如果美国借钱给协约国,那就相当于资助协约国打同盟国,美国中立的立场就不存在了。但是战争带来的商机太大,美国政府经受不住巨大的利益诱惑,立场悄然改变。
赚钱嘛,不寒碜。
美国向协约国发放了贷款之后,同盟国的局势越发的困难。中国国内展开了辩论,为是否要像美国那样给协约国发放贷款而进行了辩论。
工商界肯定是愿意发放贷款的,这样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卖得出去。农业部也赞同发放贷款,协约国现在不光是缺少工业品,也缺少食物。没饭吃是真的会饿死人的,中国正好趁机将陈粮都卖出去,仓库用来装新粮。银行业和财政部也都赞同放贷,九出十三归这套把戏英法玩了很久,现在终于轮到他们被玩了,何乐而不为?
光靠文物什么的,英国和法国是支撑不了太久的。要是不给协约国放贷,美国会很乐意占领这个市场。与其给美国人赚钱,为什么我们不自己赚?
林永昌知道放贷给协约国能刺激经济,还有其他的好处,但是国家领导人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将来的事情。是像另外一个时空中那样,让协约国战胜同盟国,还是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嗯,这是一个问题。
第五百九十四章 有什么
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还是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问题。林永昌对此有些拿不定主意,这种情况跟在他身上很少出现,他向来都是很有主意的。
人民党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既要民主,也要集中。所以要先让同志们进行讨论,各自将看法都说出来。当然,林永昌给出的题目掩盖了真实的意图,同志们讨论的是要不要贷款给英法。
除了在中央讨论之外,王琦王主席还让地方上的同志参与讨论,除了总结出来的那些理由之外,要是有什么新的看法,都可以给中央发报,或者是写信。
因为战争的缘故,德国的钢铁产量一度掉到了1300万吨/年,不过德国政府在1912年对工农业进行了调整,钢铁和其他与战争有关的物资生产都达到了新高峰。但只要德军无法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生产再多的钢铁都无济于事。
在这次世界大战——姑且称之为世界大战吧,林永昌认为现在还只能算是欧洲大战——中,钢铁和炸药很重要,人也很重要,因为这场战争,人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了。
数十上百万青壮男子战死,英国、法国和德国都出现了人力不足的情况。不是前线的士兵不够,而是后方的生产者不够了。年轻人不光是军队的主力,也是生产的主力。英国可以从广阔的殖民地中抽调人手,丘吉尔可以大放厥词,“在死掉最后一个印度人之前,大英帝国决不投降”。英国可以从全世界获得人力和物资,法国没办法这么干。
法兰西本土的人口数量只有四千万,殖民地也不如英国广阔。在青壮年都被征发去当兵或是进入军工厂之后,法国的农业遭到了重创,法国政府需要数以万计的壮劳力去打理庄稼和挤牛奶。或许不是那么政治正确,但是黑叔叔的确不是干农活的好手。
法国政府从非洲运了几千黑人到本土干活,惹出了非常多的麻烦,损失比收益更大。法国使用非洲人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将黑人编入军队,当做是炮灰使用。为了拯救法国濒临崩溃的农业,法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了请求——派遣十万以上的农民和工人到法国去干活。
对于这样的请求,人民政府没反对的理由。法军在中国烧过圆明园,还在北京搞出过大屠杀,但是后来也有很多法国志愿者在菲律宾帮亚洲人民对抗美国大兵。林永昌访问法国的时候,跟当地的夫人贵小姐发展了很多超友谊的关系,不少人还曾万里迢迢地跑到了远东来再续前缘。而且法国政府不是不给钱,于情于理,都应该派一些农民和工人过去。
此举遭到了德国大使的强烈抗议,中国派遣二十万人去法国,法国就能多征召二十万士兵。人民政府无视了德国的抗议,要是德国人能找到一条稳妥的道路,中国也能送二十万人去帮德国人搞农业。
既然已经派了工人和农民去法国,为什么不能向法国发放贷款呢?还有人认为,欧洲的战争造成了那么多的伤亡,中国为什么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工业国,应当负担起大国的责任来。
林永昌主义培养出了不少的理想主义者,特别是那些年轻人,他们不光是想要解放整个亚洲,还想要解放全世界。
当中国重
新回到了亚洲的中心之后,亚细亚主义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有理想是好事,但是也要脚踏实地才行。
中央和地方上的大部分同志都倾向于放贷给英国和法国,激进一些的认为应当加入协约国,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还有想要趁着欧洲大战的时候,把整个亚洲都变成亚洲人的亚洲。
想要加入同盟国的也有,毕竟德军一直都是压着协约国在打。世界第一陆军强国名不虚传,西线杀入了法国境内,东线把俄军打得灰头土脸。只要中国从东面发起进攻,俄国肯定招架不住。车翻了俄国,德军就能全力西向,打垮英法联军不是不可能。
民间和军方的战争热情有点高,但是在看了返回来的战场上的照片后,就没有那么多人想要打仗了。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实在是可怕,随便一场战役就要消耗几万发炮弹,伤亡成千上万。
德国和英法的医院里面塞满了伤员,凄惨状况无以复加。毒气弹造成了大量双目失明的伤员,爆炸损害了士兵们的听力,弹片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恐怖的伤痕。虽然中国发明了好几种抗生素和消炎药,往全世界售卖,但是依旧有大量的伤员在医院中哀嚎着死去。
战争是如此的残酷,以至于原先狂热支持开战的民众大多都冷静了下来。法军厌烦了没完没了的战争,士气一落千丈。德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前线作战的军队中普遍产生了抗拒的情绪。
“同盟国处于劣势,但也不是没有胜利的机会。”
林永昌一挥钓竿,池塘中的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波纹。他没有戴头盔,坐在一个马扎上面,手中握着钓竿,标准的钓鱼佬模样。
“如果我们站在协约国这边,不会付出什么,但是也不会有什么回报。如果趁着这个时候在南洋动手........”
杨度笑着问道:“难道英国人还有能力管荷兰的事情不成?”
加里曼丹,爪哇和印度尼西亚都在荷兰人的手里,而荷兰的实力不强,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没办法跟东亚联盟的对手。
“荷兰不是协约国的成员,英国现在也没有力量管南洋的事情。”杨度说道:“天赐不取,反受其咎。这样的机会以后可未必会有。”
“我们有解放南洋的力量,现在可以做,以后也可以做,我考虑的不是南洋,而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杨度的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请,南洋有石油,有橡胶和香料,澳大利亚有什么?除了牛羊袋鼠之外,就只有一群强盗和罪犯了吧?考虑到林主席一贯正确,莫非澳大利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第五百九十五章 两全其美
澳大利亚有什么?
那里有着中国附近储量最多,品质最好的铁矿,甚至可以说,澳大利亚的铁矿储量世界第一。中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也拥有世界储量第五多的铁矿,但只要继续发展下去,肯定有不够用的那一天。并且中国的铁矿大多是贫铁矿,国内的铁矿石无论是前期开采还是后期加工,都比富铁矿要麻烦许多。所以,中国将来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作为铁矿石储量世界第一的澳大利亚就成了一个很难绕开的存在。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独占了一整块大陆。在这里蕴藏着大约1500亿吨铁矿石,占世界总储量的18%,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澳洲的铁矿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特别好,这些富铁矿开采出来的矿石,几乎不用处理就可以直接装船起运。
这个时候还没几个人知道澳洲有着如此丰富的铁矿,就如同没几个人知道中东的沙漠下面埋藏着黑色的石油一样。总参三部曾经秘密派遣人手前往澳洲考察,确认了几处大型铁矿的存在。相关的档案时最高机密,只有国家主夜袭群:陆九四玖,叁陆①三⑤席才能查看,连总理都不行。
杨度虽然是中央的高层,但是他也没有权限去查看相关的信息,因此对澳大利亚有丰富的铁矿石这件事并不知情。但是,即便澳大利亚没有那么多的铁矿石,它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如果中国走向海洋,需要在全世界修建很多的海军基地,澳大利亚怎么都绕不过去。
林永昌没想过将澳大利亚合并进中国的领土,澳大利亚人虽说是一群强盗和罪犯的后代,也盛产人渣和变态,但是澳大利亚人真心强硬,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好吧,主要是澳大利亚的宗主国不好对付。
没理由现在跟英国人打起来,那样就从隔岸观火变成了赤脚下场,绝对不符合中国和东盟的利益,也对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没有什么帮助。
如果不以吞并澳大利亚为目的呢?比如说,只是在澳洲的西部地区要一个落脚点,这应该不会激怒英国人吧?澳洲的菁华部分在南部的堪培拉附近,西部是一片
不毛之地,几乎没有人定居。如果中国以向英国发放贷款为条件,索取澳大利亚西部的探矿权和开采权,英国政府应该是能够答应的.......吧?
当然,不能光说要澳大利亚,还要混入几个其他的目标,比如说想要在斯里兰卡获得一个港口之类的。斯里兰卡是印度边上的一个热带岛国,现在是英国政府的殖民地。斯里兰卡离印度太近了,英国政府绝不可能答应租借一个港口给中国。
这就好比说要去把别人家的墙壁都给砸了,肯定没人同意。然后再说只开一个窗户就好,这样受到的阻力肯定就会小的多了。
杨度扯了扯鱼线,什么都没有,他也不以为意。钓鱼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谈话。“主席应该不光是惦记着澳洲吧?不管是为了什么,都要快点拿个主意才行。讨论一个多月了,要尽快让全党、全国统一思想。三军之害,首在狐疑啊!”
林永昌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不管是做什么决定,都要比什么都不做的好。上面的意见要是不能达成统一,下面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然后就会产生混乱。在人民看来,政府就会像是精分了一样。
但是,他所要考虑的事情是在是太过重大,由不得他不去小心斟酌。澳大利亚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代表着战略方向,能决定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走向。
左右无人,林永昌将自己的想法跟杨度说了。杨度收起了诧异的表情,皱着眉头思索一阵,然后问道:“主席认为,俄国将会最先倒下?”
“这是肯定的。俄国的经济最差,偏偏沙皇又要主动发起进攻,一仗下来就能没了三四十万人。沙俄帝国的人力很多,可也经不起这么个死法。”
“不过尼古拉二世也是没办法,俄国的传统是只要打了败仗,国内就会出现暴动和叛乱。上一次俄国在东北损失了四十万部队,就使得俄国动荡了好几年。现在俄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百万,沙皇需要一场胜利。普通的胜利还不行,必须要是酣畅淋漓的大胜。”
“但是俄军的战斗力远远比不上德军,进攻只会更快地消耗俄国的元气。要不了多久,俄国就会出现更大的动荡。那个时候,就是解放俄国的最好时机。”
杨度明白了林永昌的意思,“中俄两国靠拢,将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庞然大物........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还有在太平洋对面的美国,都不会乐意看到那种情况。”
“到了那个时候,在澳洲的投入多半是打水漂了。”
林永昌所考虑问题的本质,是陆权和海权之争。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海权论》大行其道,欧美世界宣称: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陆权强国数次挑战海洋霸主,但终究还是被压制了。林永昌并不是很认同《海权论》的观点,但是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因此顾虑也就更多。
杨度却没有这样的顾虑和担忧,在他看来,不管怎么样都是好事,区别只是赚多还是赚少。相比于十年前势若累卵的局面,现在中国的战略环境无疑要好的太多。
“将澳洲给日本去经营就好了,日本海军的实力还是不错的。”杨度云淡风轻地说道:“兼顾陆海,两全其美。”
一直以来,林永昌对日本都有着提防和戒备的心思。别人不知道,杨度是知道的。不过这些年来日本政府都很恭顺,伊藤博文将身段放的很低,虽然也有争夺利益的时候,但大多时候都是非常配合中国,搞得林永昌都不大好意思去坑日本人了。
杨度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怎么能叫坑呢?要是澳洲却是存在着某种巨大的利益,日本是得到了好处。若不是东盟在背后撑腰,英国会拿正眼去看日本吗?”
“唔,你说的不错,不过我还是要先跟伊藤首相通个气,将其中的利弊说清楚。既然是盟友,还是要以诚相待才好。你去一趟东京吧,当面跟伊藤首相分说,免得走漏了消息。”
“好。”
杨度应承了一声,随即手中一重,他立刻拉起钓竿,鱼儿从水中被拉扯了出来,“噫,上钩了!”
第五百九十六章 不肖
既然决定让杨度去日本,那么林永昌边向他诉说了澳大利亚真正的价值——无与伦比的巨大铁矿,足以让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每年一亿吨。
杨度很少露出惊讶的神情,但是这一次他却是震惊得目瞪口呆。年产钢铁一亿吨?把全世界的钢铁产量加起来,然后还要x2才能有这么多吧?澳大利亚真的有那么多的铁矿?
“不但有,而且品质很高,能大幅度减少冶炼的程序,这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使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可以将钢铁的价格压倒现在的三分之二,乃至二分之一。”
杨度用了好一会才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并没有怀疑,既然林主席这么说,那么必然就是真的。“要
讲这件事告诉伊藤博文吗?”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