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58章

作者:风兮破地

  在“布鲁西洛夫攻势”中,俄军歼灭了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差点将奥匈帝国打崩,还迫使德军抽调了许多精锐部队去支援奥匈帝国,完成了计划中的战术和战略目标,给巴黎争取到了布置防御措施的时间。

  然而这场战役将俄军积攒起来的武器弹药几乎消耗光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俄军都没有缓过气来。此外,“布鲁西洛夫攻势”让罗马尼亚人看到了机会,他们看到奥军被打的落花流水,以为同盟国覆灭在即,于是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战争中来。

  在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后,罗马尼亚已经是被同盟国给半包围了起来。四面皆敌固然意味着处境不利。但是反向思考的话,这也意味着罗马尼亚四周都是可以获得的土地。

  但是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很糟糕,战前的罗马尼亚连一支配备现代化武器的部队都没有,全国的兵力在进行动员后有55万人。55万人当然不算少,可是罗马尼亚没有什么重工业,那地方产粮产油,却没办法自己变出武器弹药来。

  俄国生产的武器装备不够俄军自己使用的,还需要大量从东盟进口武器装备,没有支援罗马尼亚的能力。英国和法国倒是想要支援罗马尼亚,可是丘吉尔发动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败了。50万英法联军在登陆场上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在伤亡了15万人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

  随着火力越来越强,人多势众不像是过去那么好使了。罗马尼亚军人数虽然不少,但战斗力比意大利军队还差。要不是看到奥匈帝国就剩了一口气的样子,罗马尼亚也不会急着跳出来。

  俄国的布鲁希洛夫攻势大获成功之后,德国立刻知会罗马尼亚,任何入侵奥匈帝国的行动都会招致德国的武力回击。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也依样画葫芦,纷纷强调自己同盟国的联盟立场、德、奥、保、土四国一边恐吓罗马尼亚,一边开始制定秘密入侵该国的计划。

  但他们低估了协约国的外交能力,没想到罗马尼亚会在“打败奥匈帝国国,瓜分领土”的诱惑下动心,而俄国在这场胜利攻势后的收获也帮这个摇摆不定的中立国下了决心。罗马尼亚和协约国在8月中旬签署了军事协议,之后的27日,罗马尼亚主动对同盟国宣战了。

  罗马尼亚对同盟国宣战的时候,德军的坦克部队正跟英国坦克在巴黎城外厮杀。飞机及大炮坦克一起上阵,德军和英法联军杀得难分难解。

  德国坦克实际上能被分到“突击炮”的行列,没有炮塔的坦克造价要便宜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相应的,攻击力也没削弱了不少。炮口转动速度过慢是德国坦克第二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可靠性不够,经常在半路上就掉链子了。“一号坦克”被直接击毁的数量,还不到因为技术故障而趴窝的一半。

  但不管怎么说,一号坦克是一种理念成熟的“坦克”,比英国佬捣鼓出来的“小游民”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早在1912年,也就是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海军大臣丘吉尔就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准备利用美国的拖拉机履带制造一种能越野行走与战斗的陆地战车。并在当年的8月就试制出了第一台样车。

  刚制造出来的陆地战车性能很糟糕,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道路良好的情况下,开不出几里地就会趴窝。遇到差一点的地形,整个翻过来也是常有的事情。直到1913年2月,陆地战车才算是勉强能用了,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毛病。

  就在英国人继续完善他们的陆地战车的时候,德国坦克在凡尔登一战成名,歼灭了三十多万法军,差点就杀进巴黎了,是俄军再一次拯救了协约国。

  德军一边分兵救援奥匈帝国,一边组织了新一轮的进攻。德国坦克和英国坦克在巴黎东北方向上尽情厮杀。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场坦克大战,德国的“一号坦克”和英国的MK坦克用机枪和大炮互相轰击,战斗的结果却是出乎了英国人的意料。

  英国人本以为双方能战个势均力敌,但是并没有,小游民被一号坦克吊打了。一号坦克的可靠性不是很好,悬挂系统和履带经常出问题,但德国人已经有了使用坦克的经验,对各种问题都做了准备。英军却是第一次将坦克投入实战,暴露出来的问题他们没办法解决。

  而且小游民,既MK型坦克在车身结构上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它太高了,重心不稳,很容易就侧反,或是干脆整个倒过来。虽然火力比一号坦克更强大,但是英国坦克有一半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动弹,变成了德国坦克和步兵的靶子。

  第六百零八章 抱歉,睡迷糊了......

  这个时空中的世界大战提前了三年,但是在前期,战争走向跟另外一个世界几乎是一模一样。德军还是祭出了“施里芬计划”,还是落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历次战役除了伤亡人数有所差别外,似乎跟另外一个时空中的世界大战没什么区别。

  但终究还是有些东西不同了,不断积累的量变达到了阈值,量变引发了质变。德军在凡尔登取得了西线最大的胜利,并且兵临巴黎城下。在全歼了英国的32辆小游民坦克后,德军趁胜对巴黎外围的防线发起了进攻。

  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德军还是英军,都将坦克当成是一种对付堑壕战的利,将之看做是伴随步兵前进的大炮和机枪火力点。虽然在后勤部门工作的海因茨*威廉中尉认为坦克不应该这样使用,但是谁管他呢?

  德军看到了坦克(实际上是突击炮)在堑壕战中的巨大作用,开组了马力生产,但是受限于德国的工业产能,在进攻巴黎的时候,德国总共只攒出了41辆坦克。

  41两坦克在野战中损毁了7两,出现机械故障的有23两,还有5辆坦克翻到在了炮弹炸出来的坑坑洼洼里面。德军没有用于拖曳夜袭群:陆九四⑨,三六壹三五坦克以及把坦克从但坑里面调出来的机械装备,只能看着那些宝贵的战争机器躺在泥坑里面。

  据说后方正在制造相应的救援和维修装备,不过前线暂时是用不上了。德军对巴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坦克在进攻中发挥了很强的作用,一连打穿了英法联军两道防线,但终究还是未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被德军视作杀手锏的坦克在战斗中大放异彩,但是英法联军早有准备。英法联军和巴黎城中的居民挖掘了好几道反坦克战壕,宽达五米的战壕挡住了坦克的去路。德军步兵上前用树木与沙袋壕沟的时候,遭到了机枪和大炮的猛烈轰击。

  英法联军还将20mm防空炮放平了直射,那些防空炮射速很快,放平了之后打坦克很好用。此外,英法联军还埋设了大量的地雷,让德军吃足了苦头。

  这个时空中没有了索姆河战役,英军将预备队全都调到了巴黎,三十个师的兵力,数千门大炮和迫击炮,足以将的德国战车挡在巴黎城外。

  德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弹药,补充了几次后的坦克只剩下了不到十辆。巴黎的血腥战士持续了一个半月,等到罗马尼亚对同盟国宣战的消息传来,德军只能无奈地撤离了巴黎。

  罗马尼亚的一纸战书宣判了法尔肯海因总参谋长头衔的死刑。这位总参谋长误判战局。以为俄国不会在1913年发动攻势,更连

  累德军部队在巴黎死伤无数,德国野心勃勃的将军和政客们早就想把他赶下台了,现在有这么多小辫子可抓又哪里还会手软。

  巴黎战役结束后,法尔肯海因签署了辞职信。作为“反法尔肯海因”小集团的首脑,来自东线战场的高级将领陆军元帅埃里希*鲁登道夫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从此负责指导整个德国战车的走向。而以他和兴登堡和霍夫曼等人为核心组建的参谋机构则被称为“第三最高指挥部”。

  为什么是第三最高指挥部?战争开始时是小毛奇,之后是法尔肯海因,现在轮到鲁登道夫来指挥德国战车了。鲁登道夫的出身较低,不是容克传统豪门,原本是不可能当上总参谋长的。即便他在东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那也不行。

  但是鲁登道夫背后站着小毛奇,还有一大批在东线刷战功的将领。军队是尊重强者得到地方,西线的将军们在英法联军的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的战果却远不如东线。

  诚然,英法联军的战斗力比俄军强得多,但这不正说明了鲁登道夫“西守东攻”战略的正确性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鲁登道夫当上总参谋长后,立刻开始对付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在8月份调集了四十万大军,想要趁火打劫。但是罗马尼亚军的战斗力太渣,40万大军被不到5万奥军打得大败亏输。

  俄国政府在事前就很担心罗马尼亚人的战斗力,事实证明,俄国人的担心是对的。罗马尼亚军队没有起到正面效果,40万大军一触即溃,罗马尼亚人一退再退,先是丢了多布鲁达省,接着又在阿尔戈斯河之战中被击溃,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力量。

  8月上旬罗马尼亚对同盟国宣战,当年12月,罗马尼亚被同盟国军队占领了全境。英国人在最后关头炸毁了罗马尼亚的炼油设施,并烧毁了大量的粮食,这给同盟国造成了一些麻烦。

  鲁登道夫并不像小毛奇和法尔肯海因那样执着于速战速决,他在的“西守东攻”战略就是立足于战争长期化而展开的。在西线,德军在战线后方二十多里的地方重新构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然后逐步撤退,依托连绵的战壕进行防守。在东线,德军在占领罗马尼亚后,从当地掠夺了上百万吨粮食和石油。

  罗马尼亚的工业实力步枪,却是盛产粮食和石油,正是现在的德国所需要的。可以说,应为罗马尼亚的参战,使得德国食物和油料严重匮乏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不过罗马尼亚人也减轻了英法联军在西线的压力,也不算是一点用处都没起到。

  为了应对战争长期化的情况,鲁登道夫还在国内展开了进一步的动员,实行了配给制。很多年前,鲁登道夫就写过《总体战》,现在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应对这场世界大战了。

  德军调整了战略, 在西线采取守势。主要兵力用于东线和南线作战,作战目的从长远来看是迫使俄国或意大利退出战争,从短期来看,是掠夺当地的粮食、布匹,金属和木材等资源,以支持德国能继续打下去。

  去年的冬天有不少德国人冻死饿死,今年德军在战场上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但是国内的经济状况和生产情况越发的恶化了。可以想象,德国在今年冬天会有更多的人挨冻受饿。

  德军现在的首要目的不是歼灭多少俄军,而是想方设法地多弄到一些粮食,以免国内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

  第六百零九章 改变

  由于大战没完没了,双方民众的生活开始受到影响,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够了。

  在前线,军官们会好心地告诉他们的士兵少吃点——其实本来吃得就不多,因为前线的伙食太难吃——吃得少可以减肥,减肥的必要性体现在战壕容不下胖子,瘦子比胖子更安全,所以如果想安全一点的话就少吃点。

  一名在意大利前线的士兵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晚餐吃的是医护兵捉来的青蛙。”后来连充当连队吉祥物的狗也失踪了,得知这消息的士兵们的第一反应是: “它为复活节烧烤献身了……”

  在战场上,狗不仅是士兵们亲密的朋友,也是他们形影不离的战友。连朋友兼战友都成了餐桌上的食物,其惨状可想而知。

  除了狗,猫也成了美食。前线的战壕里面有太多的老鼠,由此引发了很多疾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方送了很多猫到战场上去抓老鼠,这跟船上都要养猫是一个道理,可是连猫也被吃了。甚至于还有人开始吃老鼠,当然,这些都是偷偷偷摸摸的,不管是吃狗还是吃猫和老鼠,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191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马铃薯成了粮食的替代品,但是因为劳动力的缺少和化肥农药的不足,马铃薯的产量也下降了一半。要想买点吃的就得排队,每天早晨成群的人都会带着

  椅子或坐垫去商店门口等,累了的话你可以坐下来歇会儿,就是躺下睡一觉也没关系,因为当你醒了之后会发现,还没轮到你呢。

  在奥地利,几万匹马被杀掉,因为粮食已经极度缺乏,维也纳的街道上只能用狗来拉车。柏林的情况要好一点,他们是用马戏团的大象来拉车。后来连狗拉的车也见不着了,因为狗也被吃掉了。

  动物园里的动物也遭了殃,德国动物园里的袋鼠都被人杀掉吃光了。最高兴的可能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了,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当兵去了,学校停课,高年级的学生则被责令去地里参加劳动。为了获得更多吃的,市民们开始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上种菜,在公园里种马铃薯,在阳台上种土豆,在墓地里种山药蛋……..

  鲁登道夫当上总参谋长后实行了严格的配给制度,使得大量的平民免于饿死的悲惨命运,大部分人依旧被饿得双眼冒绿光。罗马尼亚的参战牵扯了德军的兵力,但是让德国得到大批的粮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德国严重缺少粮食的窘迫情况。

  德军,奥军,保加利亚军和土耳其军在罗马尼亚进行了彻底的搜刮,几乎抢走了一切能抢走的东西。罗马尼亚人肯定会在这个冬天陷入饥饿,但是谁在乎呢?

  抢劫填补了一部分粮食缺口,可是这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德国还是严重缺少食物、布料和其他民用品。德国政府颁布了服装法令,规定每个公民只允许拥有2 套西装、2 件长罩衫、2 条裤子、1 件大衣、3 件衬衫和内裤、3 双靴子和4 双袜子,超标衣物一律没收。在奥地利,一些平民在冬天只能穿着用纸盒做成的鞋(他们的皮鞋可能不是被吃掉就是被征用了),用马粪纸和秸秆来做鞋垫。前线的士兵只能用纸做的绷带和纸做的内衣——因为棉花也没有了,前线救护站的被褥里也填充了报纸碎屑,军方说这样的好处是“轻盈保暖方便随时更换,清洁卫生防止病菌传播”。

  这种鬼话听得多了,以至于前方的士兵和后方的百姓都将政府的公告反过来听。战争之初,各国百姓踊跃参军,到了现在,大家都尝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了,战争热情消退得干干净净。

  俄国本来是不缺粮食的,但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大量的青壮年被送上了前线。一场战役下来,就是二三十万人的伤亡。这还是大打了胜仗的时候,第一次加利西亚战役中,俄军消灭和俘虏了超过40万奥军,自己也付出了22万人的伤亡。

  要是吃了败仗,那伤亡的人数还会翻上好几倍。到了1914年,俄国也开始缺少粮食了。俄国政府得到了3亿人民币的贷款,全部用来购买军火。圣彼得堡的高官们很是困惑,俄国地大物博,怎么会缺粮食呢?

  但是俄罗斯确确实实地发生了饥荒,农村可能会好一点,城市里面挨饿的人比比皆是。近70 万人参加了在彼得堡的大罢工,因为连首都都只有几天的粮食储备了,莫斯科的面包房外面经常挂着“今天整天没面包”的牌子。

  但是统治者们还是要坚持打下去,已经下了那么大的赌注,若是不能打败敌人,从敌人的身上刮上一大笔战争赔款回血,政府就要破产了。

  为了继续战争,各国政府喊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强迫工人加班加点无限制地工作,男的不够女人来凑。工人们每天4 点半就得起床,而且没有礼拜天。为了反对剥削和压迫,英国伯明翰和考文垂军火厂的工人发起了大罢工,他们罢工的目的是要求增加工资。直到劳合*乔治威胁说要把他们送入军队,他们才回家。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民主国家后来干脆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罢工属于叛国罪!而在德国,工会干脆通过了“为祖国辅助服役”的法令,规定对17到60 岁的男性实行义务劳动制, 谁罢工就把谁送到前线。

  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已经精疲力尽,到1914 年,英法两国伤亡总数已达到300 万,平均每个月4 万人。1914年开始后,奥匈帝国已开始征召16 岁的新兵入伍,因为没有棉花,只好用纸来制作绷带和内衣供应给士兵。人们已经忍受到了极限,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也不是没有人从这场世界大战中受益。美国和东盟都在这次大战中大发横财,由于交战双方的需求大增,美国和中国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因为生产粮食变得有利可图,中国政府在平原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开肯了更多的耕地,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了一成。

  为了运输粮食和其货物,汽车,卡车和三蹦子的销量也增加了不少。在1911年,中国的汽车还只是有三四千辆,两年后,包括卡车在内,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一万两千多辆。这还不包括大量的三蹦子和三轮车。

  因为机械车辆的增多,对于燃油的需求大增,大部分县城里面都有了加油站,还有汽车修理厂。按照报纸上的说法,情况不是小好,而是大好,非常好。

  在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由林永昌和王琦牵头,召开了几次秘密会议,开始为战后的局面做准备。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现在协约国和同盟国还在激烈地厮杀,但林永昌断言,情况很快就会出现改变。

  第六百一十章 坦克

  “据悉,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都爆发了工人游行示威的事件,这证明俄国的局势已经失控。而且德国调整了战略重心,将会优先打击俄国,沙俄帝国已经支撑不了太久了。”

  在闭门会议上,林永昌先起了个头,然后由总参和军委的同志们介绍了俄军在东线战场上的情况,接着是外交部和财政部的同志发表意见。

  “俄国内部的动荡已经超过了1905年,当年可没有出现70万工人一起罢工游行的事情。”

  “.........俄军没能挡住德国人的进攻.......”

  “沙皇已经没办法解决俄国的问题了.........”

  俄罗斯人生活在高纬度地区,艰苦的环境让他们养成了崇拜强者的传统。自从俄罗斯这个国家出现后,只要对外扩张失败,就会引发内部的矛盾。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在俄罗斯这种情况更加的严重。

  沙皇尼古拉二世已经失败过一次了,中俄战争失败后,尼古拉二世用尽了手段才将国内的反对声音给镇压下去。过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尼古拉二世又遭遇了更大的失败,沙俄内部的反对浪潮随之水涨船高。

  之前沙皇还能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最高统帅和前线指挥官的头上,但是他解除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尼古拉斯大公的最高统帅职务,自己御驾亲征,然后遭受到了更加惨烈的失败。要不是布鲁西洛夫给他争回了一点颜面,说不定就要被人打黑枪了。

  布鲁西洛夫攻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果,却也将俄国的元气消耗得一干二净。在德奥联军发起的反击中,俄军被打得一败涂地,伤亡超过二十万,这还是因为德奥联军的注意力放在罗马尼亚人身上的结果。

  除了惨重的伤亡,俄军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逃兵。去年的时候俄军就出现过逃兵,但是今年特别多,据驻俄大使馆弄到的消息,逃亡的俄军士兵达到了6万人。这是有统计的,没有统计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大规模的出现逃兵说明俄国不光是国内的情况压不住了,前线的军队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前线尚且能够支撑,军队的组织度怎么说也比百姓要强得多,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沙俄国内。

  为了应对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罢工浪潮,尼古拉二世选择了跟上次同样的办法——调兵镇压。但是镇压就能解决问题吗?只要没饭吃,工人迟早还是要闹事。除非尼古拉二世能把圣彼得堡的七十万工人和家属全部干掉,不然饿极了的人依旧还是要闹事。

  八年前俄国是依靠英法的贷款撑了过去,现在英法自顾不暇,沙皇尼古拉二世又能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我们要做好俄国崩溃的准备。”

  在同志们介绍完情况后,林永昌让大家讨论了一会,然后说道:“西域都护府和李大眼那边都要做好战斗准备,但最主要的还是蒙古,漠北军区要动员起来。库伦城的仓库要尽快扩建,嗯,铁路工人的培训要跟上。”

  “国内其他地方也要开始动员,军官和士兵们要立刻取消休假,架子师要补满兵员,新兵的训练也要跟上。先将陆军数量增加两百万人吧,后面根据局势的变化再做调整。”

  “我们的最低目标是保证西域、蒙古和东三省不会受到俄国崩溃的影响,要是有更大的能力,可以帮助俄国稳定局势。”

  这些都是中央政治局和军委都讨论过的,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现在只是明确地提出来,让更多的同志了解中央的政策。没人怀疑林主席的预测会出现错误,十年前林主席就说过欧洲必然有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对抗的主体是英国和德国。虽然欧洲有很多人做出过这样的预测,但是在亚洲,只有林永昌在公开的媒体上做出了这种预测。

  不过郭松龄以前没参加过这么高级别的会议,他不像其他人知道的那么多,因此很快就提出了问题,“如果我军介入帮助俄国稳定局势,要帮到什么样的程度?”

  会议室中的众人互相看了看,眼神中的意味各不相同。郭松龄是军中的后起之秀,相比开国的那一批将领来说,资历上差了不少。但是因为雷厉风行地处理了“装甲钢配方泄密案”,得到了林主席的青睐,现在已经能够参与中央最核心的会议了。

  郭松龄是踩着五虎上将之一的王传珠升上来的,这让很多

  人心中不服。王传珠上将还为此搭上了一个儿子,军中不少人觉得郭松龄就是个酷吏,对他没有什么好脸色。而且王传珠上将现在就在会议室里面,这就让很多人的表情有些微妙。

  林永昌将与会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不过并不怎么在意,他还是愿意相信同志们的觉悟。“这个问题嘛,请王主席给我们解释一下。”除了郭松龄,也有其他同志并没有事先了解详解。

  王琦点了点头,说道:“如果沙俄还有能力稳定局势,我们就只管亚洲的事务。如果俄国的局势彻底失去了控制,那我们就要保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正常运行,并尽量使莫斯科以东的地方恢复秩序。”

  闻言,郭松龄和几个民政部门的同志露出了震惊的神情。保证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常运行就已经够离谱了,还要恢复莫斯科以东的秩序?这是要吞并.......解放整个俄国吗?

  王琦笑了笑,说道:“要是可以,我们也应当保证圣彼得堡的人民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郭松龄皱起了眉头,“这不光是要跟俄国人打仗,还要跟德军打?”

  英国和法国陆军算是第一流,俄国陆军算是第二流,奥匈帝国陆军算是第三流,意大利陆军是不入流,罗马尼亚陆军则是连讨论的价值都没有。

  德国陆军在世界大战中表现出了非一般的战斗力,独一档,超一流。郭松龄对人民军的技战术水平和士气都很有信心,有林永昌思想加持,人民军的士气在这个世界上属于独一档,超一流,比德军的士气还高。

  考虑到德国人已经在战争泥潭中挣扎了快三年,人民军的士气能比德军高出一大截。但是,德军的装备可比人民军好的多。以步兵师的大炮数量而论,德国陆军的火力是人民军的两倍。

  中国的解放战争结束后,因为暂时没有外敌入侵的可能,人民军的步兵师火力没有太大的变化,重火力放在了军一级,或者是集团军一级。当有战争的时候,上级单位会有选择地给步兵师加强炮兵力量。

  郭松龄一直都在军中,对军事力量的变化很清楚。人民军在机动灵活上是超过了德军的,但是在进攻力和防御力上,都比不上德国陆军。

  而且,“德国陆军有坦克!”

  郭松龄并不清楚中国卖给德国军事技术的事情,他对“坦克”非常重视,“我们暂时没有对抗坦克的好办法。如果遇到德军的坦克,部队会有很大的伤亡。”

  第六百一十一章 人心

  郭松龄和其他将领一样,一直在关注着欧洲的战事,各种报纸都被翻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欧洲战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式武器,飞艇、飞机、毒气弹,现在连坦克都出来了。

  他相信指导员和战士们的英勇,就算是碰到了最艰难的情况,人民军也能完成任务。但是,用血肉去对抗钢铁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做的事情。能有更好的办法,那一定要用更好办法的。如果是需要牺牲,他不会有任何的犹豫。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都能毫不犹豫地被扔到战场上去。

  可是,如果能减少一些伤亡,还是尽可能的减少一些吧。

  郭松龄对德国和英国的坦克很忌惮,德国坦克在巴黎城下完胜了英国坦克,这让他越发的担忧。不过,当郭松龄将这话说出来之后,军委和总参的人却笑了起来,这让他很是不满。他是在认真讨论问题,这有什么可笑的?

  “咳,这个问题就由我来说吧。”

  林永昌说道;“其实,德国的坦克技术是我们转让给他们的。”

  郭松龄和其他几人脸上都露出愕然的神情,“那么........”

  “对,我们也有坦克,而且比得国陆军的更好!”

  转让给德国人的“一号坦克”实际上是突击炮,没有炮塔,炮口转向很慢,用来当丛步兵的火力支援平台是够的,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坦克。这倒不是为了坑德国人,而是为了简化工序工时和省钱。

  德国的军火生产计划已经排满了,重新调整生产计划会打乱整个工业生产体系,能省一点工时都是好的。

  “除了坦克,我们还需要防毒面具和其他物资。”

  郭松龄于是没有继续说坦克的事情,而是说起了毒气弹和防毒面具,“如果介入了俄国的事情,我们可不可以使用毒气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