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59章

作者:风兮破地

  “人民军不能首先使用毒气弹,但若是敌人先使用了,则可以使用相同的手段。”

  会议结束后,军委安排大家去训练场观看了中国自己的坦克。因为是1913年定型的,所以就叫做“13型坦克”,又被称作是二号坦克。13型坦克分为两种,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只是主炮的口径有所区别。13—A型号坦克上安装的是50mm滑膛炮,13—B型上装备的则是75mm短管炮。

  “........在下

  一代的13—C型上将会使用75mm长管炮,此外,还有用相同底盘的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突击炮数量是坦克的三倍,坦克歼击车则只是少量列装........”

  坦克歼击车主要是用来反装甲的,用来打步兵,以及用于摧毁地方火力点也行,跟突击炮在有些时候的作用差不多。之所以列装大量的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而不是全部用坦克,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省钱。

  打仗是非常烧钱的,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吧。

  为了统一后勤,军委已经决定停止生产13-A和13-B这两种型号的坦克,以后全力生产一号坦克和二号-C型坦克。中国的军工厂现在是三班倒,开组了马力生产各种各样的武器。

  时间进入到1914年,世界大战已经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已经精疲力竭,前线和后方都出现了问题。中国提高了战备等级,开始部分动员。虽然只是部分动员,但是第一波的动员人数就高达两百万人。

  大量的预备役被征召到了军队中,军校的招生人数暴增了三倍,还重新开设了“士官速成班”和“军官速成班”。政府对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了管控,很多东西不再被允许出口。

  在中国进行动员的时候,美国已经加入到了战争中。事实上,当德军兵临巴黎城下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决定参战。美国政府借了太多的钱给协约国,要是英法被打爆了,那些借出去的钱可都收不回来了。

  到1914年为止,美国总共向欧洲放了22亿美元的贷款,其中21.6亿给了协约国,只给了同盟国三千万美元。光看贷款的数量,就知道美国已经不中立了。

  1914年2月1号,美国正式宣布加入协约国,对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宣战。美国加入协约国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事情,哪怕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高涨,但没有什么是扭转不过来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新冠都能给说成是大号流感。

  美军越过大西洋,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不过美军的战斗力不是很好,更准确地说,是很不好。欧洲战场上尸山血海的惨烈让美军上上下下头皮发麻,潘兴带着几十万美军到了欧洲后,拒绝了将部队配属给英军和法军,坚持要有独立的指挥权。同时,潘兴还要求军队在后方进行三到四个月的训练,然后才能承担一些作战任务。

  实在是欧洲打得太惨烈了,一场战役下来,胜利的一方也能伤亡二三十万人,这简直就离谱。美国军方原本以为菲律宾战役就已经够惨了,但是跟欧洲的大战比起来,那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英法联军平均每个月伤亡四万人,潘兴号称美军名将,但是对这种伤亡速度也是胆战心惊。

  美军的战斗力低下,一时半会排不上用场,但是美国参战带来的不仅是士兵和军舰,还有对协约国无条件的100亿美元的贷款。经过三年的厮杀,欧洲的交战双方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人力与财力都消耗的差不多,谁能拿出最后的1美元,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这个时候,唯一没有参战的中国就显得很另类了。英国驻华大使紧急约见中国外交部长唐绍仪,要求中国加入协约过。“胜利已经被协约国握在了手中!”

  朱尔典这次算是吐气扬眉了,他瞧不上美军的战斗力,但是对100亿美元的威力非常清楚。英国一年的军费也就是20亿英镑,100亿美元,这个可怕的数字足以将德国人给砸死。

  “如果中国现在不站到正义的这一方面,在战争结束后,恐怕会有不少的麻烦!”

  朱尔典用威胁的口吻说道:“或许大英帝国要重新考虑太平洋上的问题!”

  唐绍仪的表情得体而疏远,“我再重申一边中国的立场:我们不会参加任何不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邪恶的德国政府先挑起的!”

  “欧洲爆发战争的原因是争夺殖民地,我国政府已经多次声明,殖民地体系是反动的,是不得人心的,是被所有追求正义和进步的人士所唾弃的!”

  朱尔典勃然大怒,“难道你们不考虑战争结束后的事情吗?”

  第六百一十二章 二月

  英国大使朱尔典勃然大怒,但是唐绍仪不为所动,他甚至有点想笑,“朋友来了有美酒,若是来了豺狼,我们也有猎枪。”

  “..........”

  朱尔典脸上的怒气顿时消散,换上了另外一副面孔。“大英帝国这都是为了中国好,同盟国覆灭在即,中国这时候加入协约,就能成为战胜国。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何乐而不为?”

  唐绍仪问道:“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这句话我就不赞同。不过我们先跳过它,大使先生说能有丰厚的回报,我就非常好奇,要是中国能加入协约国阵营,在战后能得到什

  么回报了?”

  朱尔典心中暗喜,“首先,成为战胜国能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唐绍仪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朱尔典只能放出一点诱饵,“其次,因为是盟友的关系,帝国将会给与中国更多的支持,还可以考虑将香港提前还给中国。”

  唐绍仪笑着摇了摇头,“朱尔典先生,中国是有信誉和讲究契约精神的,香港的事情不急,等到时候了是会收回来的。只要英国没有和中国处于战争状态,我们不会提前收回香港的。”

  朱尔典的眉头一皱,面色顿时阴沉下来,“部长先生是在对大英帝国发出战争威胁吗?或许,帝国应该重新考虑中国在澳洲的探矿权和开采权。”

  澳洲发现巨大储量铁矿的事情已经被披露了出来,各国报纸上充满了对英国佬的冷嘲热讽,以及对中国和日本的羡慕。铁矿不算什么,全世界都有。超大型铁矿也不算什么,美国、巴西,非洲等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澳大利亚的铁矿不光是储量超大,而且品质非常高,纯度高达60%以上的超大型铁矿,那是很少的,全世界大概就那么三四个。

  英国政府将黄金卖了个白菜价,现在肉疼的厉害。已经有政府高层建议重新审理跟东盟签订的商业合同,也有人说要将那六亿人民币的贷款直接扣下,还要另外让中国政府出钱的。

  《泰晤士报》和《伦敦日报》等报纸上大造舆论,连带着其协约国的其他成员国的报纸上也都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想要以此来逼迫中国和日本做出让步。对此,中国的态度是完全不予理会。

  至夜袭群:六九④⑨,③陆①③五于日本,则是加紧了在澳大利亚的基地建设。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日本已经向澳大利亚运去了两万多人,包括一个团的武装部队,以及一千户农民。

  澳洲缺水,缺少耕地,这在日本人看来都不是事。跟动不动就地震的日本列岛比起来,澳洲绝对不算差。那边不光是有铁矿,还有大片大片的草原,耕地少不要紧,放牧也是可以的。

  要是肯在海水处理设备上多花点钱,也不是不能种地。加上滴灌技术和室内栽培技术,能保证基本的粮食产量。要是粮食产量不够,大不了就多吃点鱼和牛羊肉好了。

  朱尔典提到了澳洲铁矿的事情,唐绍仪的目光也冷淡下来。中国是一个大陆军国家,拥有着全世界第一的人力,无惧于任何陆地上的挑战。但澳大利亚距离中国有6000公里,中间隔着茫茫大海,中国庞大的陆军有力气也使不上。

  唐绍仪冷笑道:“如果贵方要重新考虑澳洲的探矿权和开采权问题,那么中国也要重新考虑东南亚的人权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东南亚人民的基本人权得不到保证。”

  他和朱尔典相互对视,都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厌恶。不过他们是外交人员,不是军人,不会在谈判桌上大打出手。谈判这种事情,谈不出什么东西来才是正常的。一次两次谈不拢,那就继续谈,就算谈出来了什么东西,那也不用高兴,撕毁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经常干的事情。

  在欧洲的战争结束之前,英国不会真的对澳洲西部的铁矿动手,那样有可能将中国推倒同盟国那边。英国政府宣称协约国马上就要取得胜利了,但是并没有,德军还盘踞在法国的东北部,意大利已经被打的快要崩溃了。而俄罗斯,这个帝国主义大家庭中最薄弱的一环,崩溃的速度之快,远超各国的预料。

  从1912年开始,俄国的革命运动因战争而重新发展起来。在统治阶级内部,内斗愈演愈烈。朝廷内外,丑闻百出。亚历山德拉皇后甚至被怀疑是德国的间谍。朝廷内部也有人在酝酿废黜尼古拉二世,另立沙皇。

  到了1913年,主持俄国改革的斯平雷托被暗杀,改革成果毁于一旦,俄国陷入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尼古拉二世及其宠臣甚至暗中跟德国人联系,想要停战罢兵,先回头镇压了国内的革命再说。但是德国人要价太高,加上英法的施压,沙皇尼古拉二世终究是没敢单独退出战争。

  又过了一年,俄国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2月上旬的时候,圣彼得堡的70万工人上街游行,要求能够得到面包填饱肚子。十天后,游行示威变成了武装起义。这就是震惊了协约国阵营的“二月革命”。

  革命发生在二月份是有其原因的,这个时候的圣彼得堡冰雪漫天,没有足够的食物是会饿死人的。而事实上,城中确实是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这才逼得工人们不得不拿起了武器反抗。

  武装起义发生后,尼古拉二世慌了手脚,连忙诏令彼得格勒军区司令,“着令于次日将圣彼得堡的骚乱悉行制止”。就像是八年前那样,军队开进了圣彼得堡,在屋顶和角楼架起了机关枪,向示威的群众射击。

  但是,事情终究跟八年前不一样了。尼古拉二世的血腥镇压没能解决问题,血腥的杀戮之后,事情变得越发的糟糕。支持沙皇的将领和军官在战争中大量阵亡,剩下的支持者也都在前线。军队早就受够了没完没了的战争......进入圣彼得堡的部队中有一部分倒向了武装起义的工人。

  尼古拉二世既然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国家杜马趁机对他施加压力,并排代表劝其退位。

  “这是可耻的背叛!”

  尼古拉二世的相貌颇为英俊,平时也很注重外表,但是这时候却像是被困在风箱中的老鼠。“我是沙皇,绝不会放弃皇位!”

  代表冷笑着道:“那我们就不能保证陛下和您家人的安全了。”

  “...........”,充满尼古拉二世全身的愤怒像潮水那样褪去,只剩下悲哀和恐慌。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了?自己昨天还是高高在上的沙皇,怎么今天就要被杀全家了?

  第六百一十三章 沙皇

  沙皇尼古拉二世知道自己不可能被俄国人接受了,俄罗斯人只会尊重强者,而他已经失败过两次。要是继续恋栈不去,说不定........不,不是说不定,而是一定会被杀的,谋杀、暗杀,或者是什么其他的方式。

  像是法国皇帝那样被推上断头台也是有可能的,而且还会连累妻女。尼古拉二世看了看泪水涟涟的亚历珊德拉,他绝不相信自己的皇后是德国间谍,但是外面的人却都这么说。

  “我........我决定了。”

  尼古拉二世低声说道:“我会退位的,可是罗曼诺夫家族的皇位不能断绝在我的手上。”

  他的声音大了一些,“我会将皇位传给尼古拉斯大公,由他来解决这些问题。”

  阿列克谢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然而阿列克谢的年级太小,让他当沙皇无异于将其送上了断头台。更主要的原因是阿列克谢遗传了英国皇室的血友病,虽然皇后亚历珊德拉对外宣称阿列克谢的血友病被治愈了,但是遗传病哪里是那么好治的?宣称不过是宣称罢了。

  皇后亚历珊德拉:“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可以让将军们带着军队回来!”

  “我不能那么做,”尼古拉二世摇了摇头,“如果将军队撤回来,德国人会趁机发动进攻的。”

  亚历珊德拉抚摸着沙皇消瘦的脸颊,“唉,那就这样吧。”

  她深知俄罗斯民众对自己的厌恶,也知道尼古拉二世做出这个决定有多么的不容易。可是事到如今,也只有这样了。

  但是令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亚历珊德拉惊讶的是,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尼古拉斯大公拒绝了沙皇的宝座。现在的圣彼得堡就是一个大火坑,或者说是一个大火药库,尼古拉斯大公自认为没办法解决70万工人及其家属的吃饭问题。

  在圣彼得堡之外,还有莫斯科等大城市中也有很多的工人,那些人也都是饥肠辘辘,眼冒绿光。饥饿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即便是纪律严明的军队也会因为饥饿而变成野兽,更不用说是普通百姓。

  因为被尼古拉二世解除了最高统帅职务的缘故,尼古拉斯大公对沙皇是有一些怨恨的,但这种怨恨并不足以让他看着尼古拉二世一家去死。尼古拉斯大公不喜欢亚历珊德拉,认为德国人是故意将血友病带给了罗曼诺夫家族,但是他对几个孩子很是喜爱。

  因此,在发回来的电文中,尼古拉斯大公在拒绝了沙皇的头衔之余,给尼古拉二世出了一个主意,“传位给奥尔加大公吧。”

  奥尔加*诺曼罗夫是尼古拉二世和亚历珊德拉皇后的第一个孩子,是亚历山大*林*罗曼诺夫*尼古拉斯的母亲,而亚历山大是林永昌的长子。

  拿到尼古拉斯大公的回电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先是愕然,然后露出深思的表情。皇后亚历珊德拉则是有些忧虑,“奥尔加怎么能当沙皇?这会害死她的!”

  “.......不,这或许是一个办法。”

  奥尔加现在还不到二十岁,在尼古拉二世和亚历珊德拉的眼中还只是一个孩子。在父母眼中,子女永远都是孩子。奥尔加是没办法处理俄国内部混乱的局势的,但是奥尔加身后的那个男人或许可以。

  尼古拉二世想到了更多的东西,尼古拉斯大公是不是受到了林永昌的指使才会那样说的?若是中国军队能够加入到战争中来,或许他的皇位还能保住?

  朝着外面看了一眼,尼古拉二世否定了这种可能性。一次惨败就足以要了沙皇的性命,而他已经在对外扩张中遭受了两次惨败。那么,就将沙皇的位置传给奥尔加吧,这是最后,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尼古拉二世对林永昌的态度很复杂,首先,因为中俄战争和奥尔加的缘故,他对那个东方统治者恨之欲其死。但

  是,中国的变化沙皇陛下是看在眼里的,能够统治一个五万万人口的国度,尼古拉二世又有些羡慕,乃至于崇拜的情绪。

  毕竟,尼古拉二世也是一个俄罗斯人,崇拜强者是被刻在了骨子里的。林永昌大概不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中国的国力还是比不上美国和大英帝国,要是德国能从战争中走出来,说不定也能比中国更强,但林永昌是白手起家,赤手空拳地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自称是人民共和国,但是在欧美列强看来,就是一个新的帝国),在这一点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德国皇帝都比不上。

  若是那位林主席愿意出手相助,俄国的局势是能稳定下来的......吧?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奥尔加大公的电报被广而告之,这激起了圣彼得堡国家杜马的愤怒..........及恐惧。国家杜马的那些家伙都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杀别人的时候是异常痛快的,当他们自己有可能被杀的时候,软弱性和色厉内荏的面目就暴露无遗。

  沙俄在前线还有几百万军队,布鲁西诺夫和尼古拉斯大公等将领都是罗曼诺夫家族的支持者,国家杜马有什么?七十万工人吗?工人们要得并不多,只是想要填饱肚子。他们不喜欢沙皇,也不喜欢国家杜马的那些老爷。

  尼古拉二世的电文传到远东后,奥尔加大公在海参崴登基称帝,是为奥尔加一世,并任命林永昌为莫斯科大公,首相,以长子亚历山大*林*罗曼诺夫*尼古拉斯为皇太子。

  因为情况危急,奥尔加一世并没有举办登基典礼,只是宣布了这个事实,然后在海参崴的万众欢呼中带着军队一路向西。

  西伯利亚大公国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动员,这时候有了一个军四万五千人的兵力。不光是俄罗斯人加入了军队,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也都踊跃参军。这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在西伯利亚挖土豆可不是什么好体验,还是当兵打仗去吧。只要能立下战功,就能摆脱挖土豆的悲惨命运。

  第六百一十四章 纲领

  同样的,在漠北也有大量的人员加入了军队。不过那些新招募的部队战斗力很差,需要先完成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才会有一些战斗力。

  按照中国总参谋部的计划,完成新兵训练后的部队会被安排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一边负责保卫铁路的安全,一边进行技战术的进一步训练,并且会安排一些老兵和有经验的军官和新兵进行混编,以尽快帮助新部队形成战斗力。

  真正用于前线作战的,还是人民军的常备军。奥尔加一世宣布继承了俄国的皇位后,人民军就沿着铁路线向西,控制了沿途所有的城市和火车站。比军队来的更快的,是奥尔加一世公布的《告俄国人民书》,也就是女皇陛下的施政纲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退出世界大战,俄国人的鲜血不应该这样毫无意义的浪费;第二,废除农奴制,使耕者有其田;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八(十)小时工作制,保证工人的权益。第三,整顿吏治,消除腐败;第四,厘清税收制度,减租减息。

  明面上这是奥尔加一世的施政纲领,实际上是林永昌捣鼓出来的。前线的军队都不想打仗了,所以《告俄国人民书》里面的第一条就是“退出世界大战”。农奴制是沙俄帝国的顽疾,反反复复上百年了,现在还在纠结这个事情。去年的时候,斯平雷托还因为解放农奴的事情被人给暗杀了。

  林永昌也不搞什么解放农奴了,准备直接上“土地革命”,至于整顿吏治和减租减息,这也都是在中国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手段,一经宣布,就立刻在全俄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农民和农奴们自然是高呼“奥尔加陛下万岁”,在圣彼得堡的国家杜马和资产阶级内阁则是陷入到恐慌之中。国家杜马的议长宣布不承认奥维加是俄国的新沙皇,并准备派兵去阻挡从东边滚滚而来的百万大军。

  但是国家杜马掌握的军队并不多,他们能控制的只有一少部分军队,以及一些工人武装。很大一部分工人站到了弗拉基米尔*伊利奇那边,弗拉基米尔同志在八年前就领导过俄国革命,但是被沙皇的狗腿子给镇压了,这一次卷土重来,很快就掌握了一支武装部队,于是圣彼得堡出现了两个政权。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也从西伯利亚跑路去了圣彼得堡,这些年他在海参崴混的风生水起,房子、车子、票子和妹子都有了,但是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党人,认为只有弗拉基米尔*伊利奇同志才能拯救俄国,于是抛下了在西伯利亚的一切,义无反顾地追随真理去了。

  本来约瑟夫还想在海参崴发动起义,然后占领整个西伯利亚大公国的。但是这里的反动势力太强大了,奥尔加一世又擅长

  收买人心,他才露出了这个意思,两天后就被抓到了监狱里面。

  不过海参崴的警察并没有为难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而是将他和他的党羽都塞上了通往欧洲的火车。有人说约瑟夫同志是被赶走的,这存粹是污蔑,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同志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就算财产不被没收,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在奥尔加登基称帝后,沙皇俄国的大部分将军都宣布向女皇陛下效忠。负责高加索地区军事行动的尼古拉斯大公自然是站在女皇陛下这边的,其他的布鲁西洛夫、科尔尼洛夫,高尔察克等人,也都站在了奥尔加一世这边。

  这很正常,将军们都是沙皇的死忠,跟国家杜马的那些人尿不到一个壶里面去。但是将军们也有些疑虑,他们大多是贵族,家中是有大庄园和农奴的,女皇陛下要解放农奴,会不会让大家的利益受损?

  不过这只是小问题,历代沙皇都说要解放农奴,这都多少年了?总是有办法让女皇陛下改变主意的,现在主要的是想办法给军队弄到食物。前线的状况非常糟糕,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方爆发了武装起义后,跟德军对峙的部队就断了补给,再不想办法让给前线提供食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军队就崩溃了。

  俄国国土广袤,虽然有一些地方因为战争导致了粮食减产,但是有着英法的援助,总体上来说,俄国并不缺少食物,沙俄缺乏的是将食物运到需要地方的能力。

  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业城市粮食匮缺,但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却有大量粮食、肉、鱼烂掉。因为铁路调度系统的混乱,储存变质的粮食达15万车厢。海运也不妙。波罗的海、黑海早被德国、奥斯曼帝国所封锁。俄国和盟国的联系主要通过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崴。

  但是内地和摩尔曼斯克之间没有铁路。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沃洛格达之间的铁路是窄轨,运输不便。海参崴离俄国腹地又太远。结果,大批货物被堆积在港口,无法运入内地。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码头堆着一箱箱供兵工厂使用的车床。在摩尔曼斯克,船只等待卸货要等几星期、几个月。

  食物是一方面,武器弹药是另外一方面,从战争爆发以来,俄军一直缺少武器装备。沙俄帝国的军工厂产能不足,没办法将上千万人的军队都给武装起来。加上俄军经常打败仗,一仗下来,损失的技术装备不知道有多少。

  奥尔加女皇——实际上掌权的是林永昌——同样没办法将俄军武装到牙齿,即便是中国能生产那么多武器弹药,在铁路系统恢复运作之前,有再多的物资都没用。

  不过林永昌也不是对东线战场不管不问,他以奥尔加一世的名义,让尼古拉斯大公负责东线所有的俄军,并下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后方撤退,尽量保存有生力量,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

  沙俄最强的不就是广阔的国土和冬将军么?干什么要跟强敌硬拼了?只要让德军不能在俄国掠夺到足够的物资,拖也把德国人拖死了。

  现在俄国的情况跟另外一个世界中的民国很像,外面有强敌打了过来,内部还乱成了一团。在这种情况下,正面战场上肯定是要吃亏的。但只要咬牙坚持下去,肯定能等到否极泰来的时候。

  第六百一十五章 委员会

  奥尔加一世宣称要退出世界大战,这让圣彼得堡炸开了锅。国家杜马中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那些人是绝不同意退出战争的,那意味着他们预期中的收益都不存在了,此前对战争的投资也全部打了水漂。

  要是不能击败同盟国获得大笔的战争赔款,三年来的付出岂不是全都浪费了?沉没成本太高,以至于资产阶级不能想象退出战争后会有怎样悲惨的未来。

  但是圣彼得堡暂时对奥尔加一世没有什么办法,也对东线战场上的俄军没有什么好办法,圣彼得堡正处在混乱之中,各个派系在竭力扩大手中的权利。十几个团体和派系都自称是人民的代表,这些团体之间互相争斗、谩骂,又相互联合,试图在选举中夺取更多的席位。

  但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圣彼得堡逐步产生了秩序,并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最后圣彼得堡形成了两大派系,或者说是两个政权,一个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另外一个是弗拉基米尔*伊利奇和托洛斯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建立的苏维埃政权。

  孟什维克从自身所处阶级的利益出发,力图限制革命的范围。他们认为推翻沙皇制度后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资产阶级,苏维埃只能对资产阶级施加压力,促使它向左前进。布尔什维克则是反对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在3月初的苏维埃全体会议上,莫洛托夫代表布尔什维克党批判了苏维埃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