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77章

作者:风兮破地

  德皇威廉二世在和费迪南大公通话的时候非常自信,但是等到放下电话后,立刻就变得愁眉苦脸。军方一次又一次地给了他希望,然后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被击碎。

  鲁登道夫提出的“后退决战”计划看上去很好,但是真的能起作用吗?威廉二世失望了太多次,本来应该不抱有希望。但是当人在快要溺死的时候,哪怕是一根稻草也会被紧紧抓住。

  德皇威廉二世就是那个快要溺死之人,整个德意志都是。

  第六百六十五章 后退决战

  “瞧啊,中国人又在呼吁我们停止交战了!”

  “可恶的中国佬,要不是他们卖了那么多飞机和坦克给德国人,我们早就赢了!”

  丘吉尔的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根古巴少女卷的雪茄,他抽了一口雪茄,又喝了一口白兰地,在吞云吐雾的同时说道:“等打败了同盟国,我们再跟中国佬算账。3B轴心快要不行了,现在又有了莫斯科——长安的邪恶轴心,是的,邪恶轴心,我喜欢这个词!”

  德国政府曾经计划修建一条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的铁路,被称作是“3B铁路”。因此,温斯顿*丘吉尔用3B轴心代指同盟国。

  在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民忍饥挨饿,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但是丘吉尔先生却是肉眼可见的胖了起来。或许正是因为胖了,所以才会同时具有“心宽体胖”和“小心眼”这两种特质。

  丘吉尔一力主持的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造成了协约国的灾难,海军沉了好几条无畏舰,陆军死伤15万人,消耗了大量物资的资源,最后还是灰溜溜的撤走了。这么惨重的失败之后,丘吉尔不光是没有被追究责任,反倒是一路平步青云,由此可见邱胖子的本事。

  哦,也不是一点事都没有,英法联军从两个登陆点撤走后,丘吉尔从内阁辞职了。英国成立了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调查委员会,发表的报告说战争的失败跟这样那样的原因有关,但是跟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丘吉尔是信了。然后,他又重新回到了领导英国人民的位置上。因为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失败,丘吉尔一直对土耳其人怀有很大的怨念,打算在战争结束后严厉地惩罚土耳其人。

  “我们要将奥斯曼土耳其肢解成几块,土耳其人必须放弃所有欧洲部分的土地,它必须,也只能成为一个亚洲国家!”

  “俄国背叛了协约国的伟大事业,我们应当立刻在斯摩棱斯克登陆!”

  边上传来嗤笑的声音。丘吉尔在内阁和上下议员中都有不少的支持者,但是讨厌他的人更多。德国人在世界大战期间不忘内斗,英国人也是一样。应该说,全世界都一样。

  “丘吉尔又在发表那些幼稚的

  言论了!”

  “嘿,人家是温斯顿,就算幼稚,那也是一个幼稚的温斯顿!”

  “登陆斯摩棱斯克?这是要跟俄国和中国开战吗?”

  丘吉尔大声说道:“等打败了德国,就应当立刻对俄国用兵,我们要支持那些追求自由的斗士,要让俄罗斯重新回到正确道路上来!”

  “为了使自由世界的无数家庭得到安全,必须保护他们,使他们不受两个可怕的掠夺者——战争和暴政——的侵犯,为此,所谓的人类革新联盟应该被解散!”

  这句话倒是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不管是什么派系,都不会喜欢【人革联】这个组织。一个庞大的,不受英国控制的势力,都会遭受大英帝国的仇恨。

  人类革新联盟对英国的威胁比德国还大,有识之士都认为在解决了同盟国之后,就应当对【人革联】动手。不同的是,丘吉尔认为应当直接出兵,用武力迫使【人类革新联盟】解体,更多的人则是认为应该使用“经济”和“外交”手段,从内部和外界给【人革联】压力,又拉又打,合纵连横,拉一派打一派,那才是英国最擅长的。

  在西线战场上,德军正在节节败退,都快要退出法国了。英国佬和掐协约国成员都认为邓军即将战败认输,因此着手准备战后的事情。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英美的政治家也明白这个道理。各国代表在齐聚巴黎,商讨着如何瓜分同盟国的领土,以及如何对【人革联】进行打击。

  等到车翻了同盟国,那就变成欧美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对抗了。【人革联】的领土虽然广袤,但是协约国的实力明显更强。唯一要担心的,是【人革联】会趁着同盟国崩溃的时候大举西进,那就有些不好办了。

  世界大战打了四年,除了美国之外,其余的交战国都快被耗死了。不修整一段时间,协约国联军的战斗力不能恢复到最强状态。

  英法美以为胜券在握,德军高层也悲观地认为没可能取胜了。但是鲁登道夫还是决定要做最后一搏。为此,他建立了一条又一条的防线,让军队逐步后撤。

  虽然那些战壕是匆忙挖掘出来的,防御效果比不上永备工事,但只要协约国不将重炮拖上来,不投入大量的坦克部队,就没可能打穿那些看上去简陋的防线。

  在德国总参谋部的调动下,德军的右翼退得更快,英法联军追着德军的脚步杀入了比利时境内,而德军的左翼还占有半个凡尔登。

  这是作战计划中的一部分,也是德军不得已的选择。协约国有绝对的海军优势,有可能在舰队的支援下实施两栖登陆,从德军的后方发起进攻。

  协约国仗着兵力多,将战线长度延伸到450公里,依靠强大的兵力和火力,打得德军节节败退。美军的技战术水平提高了一些,还是没办法跟德军相提并论,但是美国的军工产能异常可怕。

  在世界大战的刺激下,美国的钢铁产量从1911年的2700万吨提高到了1914年的3400万吨,在1915年的上半年,美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2000万吨,年产量估计能超过4000万吨。

  在美军正式参与进攻后,协约国军队的火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德军在进攻凡尔登之前,炮击了8个小时,就被认为是前所未有,而协约国在这一次的进攻钱,用大炮轰击了整整七天,直接将德军的第一道战线给炸平了,连带着将第二道战线摧毁了不少。

  在排山倒海般的炮击面前,德军的技战术几乎没有发挥的余地。要不是重炮群的运输和部署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德军连重整防线的机会都没有。

  在撤退的时候,德军炸毁了所有桥梁、铁道枢纽、水坝,成功延缓协约国的进攻步伐。但拖延是没办法取得胜利的,只有进攻才能取胜。

  眼看得英美法联军快要收复整个比利时,即将攻入德国本土,协约国上上下下兴奋异常,而同盟国这边则是愁云惨淡。

  “我们还要退到什么时候?”

  德皇威廉二世对鲁登道夫问道:“再退下去,敌人就要踏上德意志的土地了!”

  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般

  按照鲁登道夫的本意,是想要继续后退的。英美法联军的锐气和进攻势能已经被削弱了很多,但是削弱得还不够。然而德国已经不能继续等下去了,作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不能只考虑军事上的事情,还要考虑政治和外交。

  继奥匈帝国暗中同协约国谈判之后,保加利亚也发生了动摇。奥匈帝国在世界大战中表现就比意大利好一些,单独对上俄军每次都是伤亡惨重。但奥匈帝国好歹还是列强之一,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甚至都不是列强。

  保加利亚位于欧洲东南,面积仅为11万平方公里加利亚,既没有足够的人口,也没有强大的工业实力,连战略纵深都没

  有,放到世界大战的环境中,完全就是大国之间对垒的炮灰。

  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三世是不想参加世界大战的,他自己的皇位都是俄国帮着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抢来的,他并不想跟俄国为敌,可周边国家搞了个“反俄同盟”,保加利亚如果不加入同盟国,继续做亲俄国家的话,说不定德国还没和俄国开战,自己就先被老邻居们给生吞活剥了。

  其次,保加利亚的军队有“东方普鲁士”之名,从字面上就能看得出,德国的军事制度在保加利亚的军官圈子里有非常强的向心力,将领和军官们都是亲德的。如果不及时放弃俄国,可能保加利亚国内就会发生亲德军官的政变。

  欧洲开打之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诸国展开了一系列宫廷活动,双方都对有“东方的普鲁士”之称的保加利亚开出了一系列报价:正企图强行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协约国开出的价码是让它重获丢给土耳其的色雷斯(君士坦丁堡除外)。

  而同盟国的报价更加诱人——整个马其顿、西色雷斯、南多布罗加和萨洛尼卡全部归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本土的尼什以及阿尔巴尼亚的几小片地区则作为额外的奖赏。相比之下,同盟国开出的价码更加的诱人。

  在军方的强烈渴望下,亲俄的保加利亚皇室被迫同意加入同盟国。在战争爆发之后,保加利亚被安排了守卫多瑙河的任务。

  在战争之初,保加利亚跟奥匈帝国联手打败了塞尔维亚和希腊等国假的军队,攫取了大片的领土。但这是世界大战,一时间的胜负算不得什么。两年后,保加利亚就将吞下的土地又给吐了出去。

  世界大战的消耗远超以往的任何一场战争,保加利亚只有400多万人口,却动员出了120万军队,这证明了保加利亚军事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也说明了保加利亚打空了人力。

  前后四年,保加利亚战死了35万人,青壮年死伤殆尽,连女人都扛起了武器。德国最近征召的新兵都是少年和老年人,而保加利亚是军队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了。这个小国实在是打不下去了,不得不准备向敌人求和。

  德国驻保加利亚的大使将消息传回了柏林,“保加利亚即将退出战争”。

  鲁登道夫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旦保加利亚投降,将会对他的声望造成极大的打击。更糟糕的是可能会形成连锁反应,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很可能会紧随其后。

  除了盟友的情况不容乐观,德国国内的情况也不允许鲁登道夫继续拖下去。当俄军进入东普鲁士的时候,小毛奇不得不从东线抽调军队回去防守,不然容克们的口诛笔伐就能让小毛奇下台。

  现在也是一样,容克军官团不能接受敌军杀进德国本土。要是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即便没有兴登堡在边上虎视眈眈,鲁登道夫的总参谋长也是当到了头。

  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还有政治和外交问题。

  “既然这样,那就开始吧。”

  随着命令的下达,德军停止了继续后撤,转而依托列日要塞进行了坚定的防御。列日要塞群还剩下几座要塞没有被摧毁,德军就以那些要塞为支撑点,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轰!”“轰!”

  “轰!”

  105mm榴弹炮展开后不断开火,炮弹在德军的防线上砸出一团团的火球。在欧洲战场上,这种榴弹炮只能算是轻型火炮,对列日要塞并不能造成威胁。

  炮弹摧毁了一些德军的战壕,摧毁了地雷场和铁丝网,随后英法联军用步兵发起了进攻。

  协约国的军队也已经抛弃了密集冲锋的战术,并且装备了大量的轻机枪,能够给冲锋中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最有效的火力支援还是来自于坦克。而且说实话,协约国的轻机枪和冲锋枪的质量很差,有着而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战场上经常发生卡壳等故障,没法跟德军从联盟购买的14式轻机枪比。

  十多辆英国坦克穿过子弹和炮弹横飞的战场,带着轰鸣声来到了战壕边上。坦克上的机枪对着战壕和所有德军存在的地方扫射,等到坦克停稳了之后,车身猛然一震,炮弹便飞向了一处机枪火力点。

  “轰!”

  人类的肢体和金属零件溅射,压制住步兵的火力点被摧毁。英军士兵冲了上来,往战壕中填充各种东西,想要给坦克填出一条前进的道路来。

  这支英军步兵实际上是来自印度的英印军队,部队中除了少量的白人军官外,大部分的士兵和士官都是印度人。

  英国的人力也用的差不多了,不得不从各处殖民地——主要是印度——征募大量的军队。在战场上,不管是白人、黑人还是印度人,都只是炮灰而已。

  英印军在军官的带领下勇敢地冲了上来,他们一边朝着敌人开火,一边给坦克铺路。步枪子弹和机枪子

  弹在身边横飞,不少人被子弹击中,倒在地上惨叫不已。

  这里的战斗激烈程度只能算是一般,既没有大规模的毒气弹轰击,也没有坦克集群的冲锋,真的只能算是很一般,但是对于英印军来说在,这里就跟地狱没什么区别。

  “砰!”

  “哒哒哒哒哒!”

  几名士兵正在费力地将木头和尸体填进反坦克壕中,忽地一串机枪子弹射了过来,有几人被当场打死,剩下的或是被打断了胳膊,或是被打断了大腿,摔倒在地上发出非人般的惨叫。

  第六百六十七章 激战

  见到同伴惨叫着倒地,有人想要上前去救助,也被机枪打倒。剩下的人都是面目恐惧之色,忙不迭地躲在坦克,或是其他能够躲避子弹的掩体后面。

  坦克的炮口缓缓转向,指向另外一处机枪阵地。被瞄着的机枪组吓得魂飞魄散,连马克沁机枪都顾不得转移,扑倒在堑壕里面,手脚并用,连滚带爬地躲避开。

  “轰!”

  车体再次震动,炮口火光一闪,不远处的机枪阵地上爆炸开来。马克沁机枪碎裂成几块,其中一块被气浪抛起,飞出几十米远的距离。

  随着更多的英法坦克抵达战壕边缘,战况向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倾斜。虽然德军士兵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一辆坦克的履带,但是并没能挡住其他坦克前进的脚步。

  等到反坦克壕被填平了几段,坦克大摇大摆地冲了过去,用机枪和大炮摧毁着一切有抵抗的地方。

  当协约国的坦克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时候,天空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德国空军在战术上有些许的优势,但是并不明显,在这个双翼飞机和单翼飞机都存在的时代,空战主要还是看数量。

  哪一边的飞机更多,哪一边的飞行员更多,哪一边就能占据优势,这才是最主要的事情。此外,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

  四架涂着铁十字的飞机从半空中扑下,朝着敌人凶猛地扑去。子弹从机头方向射出,曳光弹勾勒出射击的轨迹。一架“骆驼”飞机被击中左翼,机身上冒出黑烟,打着转向着大地坠落。

  边上的另外几架“骆驼”战斗机立刻散开,依靠良好的机动性能和更小的转弯半径和德军飞机进行搏斗。金属单翼飞机有更快的速度,但是双翼飞机也不是没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可靠,其次是优秀的空中格斗能力。

  而且英法也不是没有金属单翼飞机。很快,协约国一方的单翼飞机就出现在了空中战场上。空战变得越发的混乱,大编队已经被证明不可行,现在交战双方都在使用小编队模式。

  不同的是德国空军已经从三机编队改成了双机编队,而英法美这边还在使用还三机编队。无他,协约国的飞机更多,飞行员更多,燃油也更多。

  步兵夹杂在坦克中向前冲锋,空中不时有飞机冒着黑烟落下。当飞机坠向大地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急促,让人忍不住心惊胆战。

  第一道战壕中的德军基本上已经被肃清,在协约国的步坦协同战术面前,德军要么被打死,要么仓皇逃窜,剩下的只能选择举手投降。

  “继续进攻!不要停下来!”

  坦克车长探出身子,打量着周围混乱的战场。忽然,眼角的余光中有金属的光辉闪烁,定睛看去,不由得汗毛倒竖。在德军第二条防线上,忽然出了好些37mm反坦克炮。

  德国人的反坦克武器数量严重不足,因此不得不精打细算。大量装备的37mm反坦克炮都是从中国进口的,配合上钨芯穿甲弹,足以在300m的距离上穿透英国新型坦克的侧面装甲。

  但37mm反坦克炮还不是最大的威胁,在第二条防线上,还有很多的野战炮被推了出来。更粗的炮管赋予了野战炮更强的动能,即便是使用普通的榴弹也能对坦克造成很大的威胁。

  车长钻进了坦克车内,炮口随即向着德军火炮阵地的方向旋转,但终究还是慢了一步。“噌”,金属撞击,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随后才是爆炸声。

  打头的坦克猛然起火,却还是蹒跚着继续向前开出了一段距离,然后才变成了静止不动的火炬。顶部的舱门被打开,身上冒火的驾驶员惨叫着向外爬,却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子弹击中,当场身亡。

  尸体的上半截露在外面,火焰在尸体上熊熊燃烧,散发出焦臭的气味。

  一些德军大炮被坦克摧毁,但更多的是英法联军的坦克被击中起火。剩下的坦克一边拼命还击,一边向着来时的道路撤退。

  伴随坦克前进的步兵趴在地上进行反击,也有一些步兵在军官的带领下冲向了德军的第二条战线,但是那些人很快就被机枪的侧射火力消灭了。其他士兵只能继续趴在地上射击,并希望后方能派出援军来支援。

  英法联军现在身处两条战壕之间

  ,向前无法打穿德军的防线,向后撤退也很困难,就只能指望援军了。

  在步兵的身后,撤退中的坦克慌不择路,一头栽倒在了反坦克壕里面。炮管戳进了泥土里,一条履带悬在半空,不停地转动,却始终未能翻过身来。

  至此,协约国投入这次战斗中的坦克部队全灭。

  步兵并没有等来援军,而是得到了猛烈的炮火支援。105mm轻型榴弹炮群朝着交战区域猛烈开火,每一轮射击都有几十发榴弹落下。

  在经历了四年的战争后,法军的炮兵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前线观察员的引导下,炮弹炸出一道道的火墙,在德军的第二条战线上来回鞭挞,将那些来不及转移的机枪、反坦克炮和野战炮,跟德军士兵一起炸成了碎片。

  同样被撕碎的,还有被遗留在战场上的英印军士兵,

  不过印度人本来就是炮灰,被炸死了也就炸死了,没什么大不了。法国当局早就干过将老兵送上战场给德军屠杀的事情,炮击英印军对他们来说,不值得去进行讨论,甚至不会引起一丝波兰.........波澜。

  没过多久,德军的远程炮兵对着协约国的炮兵阵地发起了发“反炮兵作业”。重炮弹落在树林,田地和村庄中,爆炸的气浪掀飞了周围的一起东西。

  协约国士兵听到有火车呼啸的声音传来,有经验的军官们脸色大变,“列车炮!”

  只有用铁路进行机动的超口径大炮,也就是那些口径在280mm以上的大炮才能造成这样的动静。德国陆军中列装了大量的280mm和305mm这两种口径的榴弹炮,给协约国士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前线的军官们是闻之色变。

  “躲避!”

  “快,躲起........”

  “轰!”“轰!”

  “轰!”“轰!”“轰!”

  “轰!”

  天地间的一切都失去了声响,只有爆炸的声音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