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25章

作者:风兮破地

  身体发福了的胡佛先生当上总统后意气风发,他在就职演讲之后的酒会上,向着全美国最有权势和财富的人们声称美国已经找到了永远处于繁荣中的办法,“........美国将会一直繁荣下去,直到审判日的到来。”

  成为了美国总统之后,胡佛的态度变得倨傲了起来,对以前的老朋友也没有了好脸色。他现在已经是总统了,赚钱的办法不知道有多少,哪里还能跟以前一样跟联盟黏黏糊糊的?

  当然,钱还是要赚的,但都是下面的人在座,牵扯不到总统先生的身上。

  胡佛总统在电视上发表公开演讲,将这个时代称作为“胡佛繁荣”。不可否认,当胡佛上台的时候,美利坚合纵国的确是充满了纸醉金迷的氛围,但是,所有美国人都充分享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繁荣吗?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的21世纪,某东方大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制造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汽车保有量上快赶上当时的美国了,可假如去问中国人,是否充分享受到了时代的繁荣,其实是存疑的。

  恐怕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日子还不够好,还很穷,尽管比起很多其他不发达的国家民众来说还是好多了。类似的,1929年的美国发展是不充分、不均衡的,尽管一般民众比起其他不发达的国家日子过得好多了,但仍然有别有用心的报告指出,到了1929年有多于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生活在该报告所描述的“最低舒适度”的水平,一半人徘徊或低于“苟活”或“贫困”的水平。

  当然,美国的“贫困”水平比其他国家的“贫困”水平肯定是要高一些的。

  第八百二十三章 调查

  从捷尔任斯基到斯大林,肃反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缩小了很多,现在主要干的事情是对内,对外的任务是由总参和几个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内的部门负责。

  日丹诺夫想要得到总参的协助,这是一件大事,两个情报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串联难免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任何部门天然地就有想要扩张的本能,尤其是强力部门。肃反委员会一度是【人革联】最大的情报部门,现在则是被总参的情报部门给压了一头。日丹诺夫上门来要求总参的协助,是不是出于斯大林同志的授意,想要借这个机会,将总参的情报人员和情报网掌握到手里?

  就算真的只是协助兄弟单位的工作,也有可能泄漏总参内部的机密,日后要是出了事情,算谁的?

  日丹诺夫不是没有想到这些事情,但是他还是提出了需要总参的协助。他在长安待了几天,然后得到了王副主席的接见。

  “这位是日丹诺夫少校,这位是黄思琪中尉。”

  王虎在办公室里将两人介绍给了对方,“黄思琪中尉是总参派给你的助手,将会协助你调查【屠龙】的事情。”

  黄思琪比日丹诺夫要年轻一些,身上有种刚强坚硬的感觉。日丹诺夫只是看了一眼,从对方挺直的腰杆,冷漠的眼神和粗壮,还有其他一些特征能判断出来,这位黄思琪中尉是上战场打仗的军人,而不是搞情报的。

  “你好,黄思琪同志。”

  年轻人向日丹诺夫敬礼,目光落在日丹诺夫的脖子、左胸等要害位置,让后者后背隐隐发凉。日丹诺夫对这种感觉很熟悉,肃反委员会行动组里面的一些人能给他类似的实质性的压迫感。

  日丹诺夫知道,总参派了这么个人过来,不光是要协助他调查【屠龙】的事情,也是对他进行监视和保护。外交系统是间谍案件高发区,情报战线上也经常出现背叛者,有的是因为钱财,有的是因为女人,还有的是因为仇恨,更多的是落到了敌人手里,熬不住拷打,从而变成了叛国者。

  王虎在边上说道:“日丹诺夫同志,你尽管放手去干,要是有了什么发现,记得及时向上级汇报。”

  日丹诺夫看了看边上的黄思琪中尉,“向哪个上级汇报?”

  “若是跟中国区有关,那就向我汇报;若是跟日本区有关,那就跟大觉屋师真同志汇报。”

  王虎没说俄罗斯那边的事情,那是斯大林同志的自留地。日丹诺夫明白他的意思,于是点点头,说道:“若是有了发现,我会向上级部门汇报的。”

  【人类革新联盟】的版图实在是太大了,从南极到北极,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到处都能看到联盟的旗帜。这么大的地方并没有办法完全整合成一块,西伯利亚人民的生活方式肯定跟南洋诸国不同。即便强制推广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但是地域之间的差别是没有办法消除的。

  日丹诺夫带着黄思琪先在长安查看了一段时间的宗卷,然后

  乘船去了东京,同日本区情报战线上的同志们进行了友好交流,然后辗转去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日丹诺夫都是在忙碌一阵后,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有时候黄思琪中尉就在身边,他也毫不避讳,不过黄中尉是经过训练的,不会去看他在笔记本上写了什么,也不会问他到底是在干什么。

  从表面上来看,日丹诺夫的行为很像是拿着公款旅游,实际上......也很像。日丹诺夫手中拿着大笔的经费,在联盟广袤的土地上到处转,有时候是乘坐飞机,有时候是乘坐轮船、火车、汽车,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日丹诺夫有时候还会在路边拦下牛车,坐着老乡们的班车在乡间小路上溜达,这就让人有点不能理解了。

  现在更奇怪了,日丹诺夫带着黄思琪在雨夜中甩腿,拖着满身的泥泞在雨水中艰难跋涉。黄思琪中尉一直陪在他的身边,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是日丹诺夫不问话,他就一直保持沉默。

  “我觉得你不必要这么冷漠,”日丹诺夫甩了甩身上的泥浆,“军人不一定是非得板着脸才行。”

  黄思琪没有说话,只是挪动双腿,跟在日丹诺夫的身后。他的身体要比日丹诺夫粗壮得多,虽然满身泥浆,但是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吃力。

  “你一定很好奇,我这些天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黄思琪中尉依旧保持了沉默,日丹诺夫也不以为意,继续说了起来,他不并不需要回答,只是需要一个听众而已。

  “哗啦啦!”

  拉动枪栓的声响后,有人厉声疾呼,“什么人?”

  日丹诺夫立刻大声回答道:“我是肃反委员会的调查员,这是我的证件,这位是总参谋部的军官!”

  哨所中的卫兵听说是肃反委员会和总参的人,心中不禁一惊,但是依旧没有放下武器。澳大利亚这里可不是很太平,战争造成的仇恨几十年都不能消除,经常发生血腥的仇杀。在荒野中,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检查过两人的证件后,哨兵依旧保持着戒备,“站在那边不许动!井上,你看着他们,我给上面打电话。”

  很快,电话就打到了有关部门。哨兵得到了回复,确实是有这么两个人在澳大利亚活动。“两位同志就在这里等一会,等会有卡车来接你们。”

  澳大利亚还在建设,投入的多,产出的少。除了铁矿之外,牛羊肉的出口都很少,本地的粮食和肉奶制品需要养活本地的居民和移民。但就是靠着铁矿石,北澳大利亚政府的财政很是宽裕,本地居民的收入也很不错,很多家庭里面不光是养了马匹,还有汽车代步。

  南洋有石油和炼化厂,南洋又离澳洲很近,因此澳大利亚这里也不缺少汽油和柴油,有点钱的家里都愿意买一辆汽车。汽车的数量多了,加油站,汽车维修厂等配套设施也都修建起来。

  两个小时后,卡车的灯光刺穿了雨幕,发动机的声音远远地传了过来。

  第八百二十四章 天佑

  卡车是标配卡车,所谓标配的意思就是除了必要的功能外,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功能都没有,因此价格上要便宜一些,可靠性也会更强一些,不会因为道路泥泞就动都不动出故障。

  从哨所到三岔河的的路面上有铺碎石子,但是在雨天中依旧会出现坑坑洼洼,卡车开过去的时候,不时的会颠簸起来。

  日丹诺夫和黄思琪的武器都被收缴了,虽然上面暂时认可了他们的身份,但还是进行下一步的认证。

  卡车后面的车厢里面坐了八个人,日丹诺夫,黄思琪,还有六名北澳大利亚自治政府的士兵。日丹诺夫脱得只剩下了内裤,一边用毛巾擦身上的液体,一边跟几名跟士兵拉家常。

  “不是说澳大利亚缺水的吗?怎么也会下雨?”

  一个小圆脸的士兵憨厚地笑着道:“很多地方都缺水,但也不是不下雨啊。要是一点雨都不下,连草都不会长了。”

  日丹诺夫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到了什么地方都能跟人聊起来。不过他也不是没有碰壁的时候,比如说黄思琪中尉,就从来不接他的话。

  到了三岔河军营后,日丹诺夫和黄思琪在这里洗了个热水澡,换上了干净的内衣和军装,日丹诺夫收敛起了嘻嘻哈哈的表情,看上去又有点像是军人了。

  至于黄思琪,不管干什么都是一板一眼的,一看就是当兵的。哪怕他穿着破衣烂衫,身上依旧有种逼人的气势。

  两人在三岔河军营里吃了顿好的,然后躺在真正的床上呼呼大睡。等日丹诺夫再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军号声将他从睡眠中吵醒,日丹诺夫穿好衣服出来,发现黄思琪中尉正在享用早餐。

  “起来这么早?”

  日丹诺夫并不需要黄思琪回答,他只是这么随口一问,

  然后要了一碗粥和两个饼,呼啦啦地吃了个痛快。

  刚刚才吃完反,就有士兵走了过来,将证件还给了两人,“梅上校命令将你们送往平南,两位,请跟我来吧。”

  平南城就是原来的耶堡,在澳大利亚战争中被驻澳军占领,然后就跟其他被占领的澳大利亚城镇一样,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日丹诺股根本黄思琪又爬上了卡车,在颠簸中去往另外一个地方。这次护送他们的只有两名士兵了,而且气氛比昨天轻松了许多。其中一名士兵给他们分了些肉干,在路上可以一直嚼着玩。

  到了平南后,日丹诺夫和黄思琪去找梅上校报道。两人才走进到办公楼大门口,就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呼喊着什么,接着好些军官一起振臂高呼起来,“板载!”

  “板载!”

  “板载!”

  日丹诺夫心中一紧,这是什么情况?难道这些日本人又要玩下克上了?作为情报部门的高层,日丹诺夫知道很多事情。比如说“梅上校”实际上是个日本人,原名叫梅津美治郎,现在改了个中国名字;又比如说,日本并入【人革联】以来出现了好几次叛乱事件,但都很快被镇压了下去。

  日本地区最后一次叛乱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怎么在澳大利亚这里又发生了?

  但是很快,日丹诺夫就知道是自己想多了。军官们高呼“板载”不是要发动叛乱,而是因为美国的股市在今天崩了,一天之内,纽约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超过了12%,是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大跳水。

  北澳大利亚自治政府最大的敌人是处于澳洲东南方向上的澳大利亚政府,双方曾经血战了一年半的时间,彼此之间差不多是杀红了眼。

  澳大利亚政府在战争中失去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实力已经不到战前的一半,又没有多少重工业,现在还能勉强支撑,是因为背后有美国人撑腰。是美国佬给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枪炮,这才使得澳大利亚殖民者保住了最后一块菁华地盘。

  现在美国发生了重大经济危机,应该是顾不上澳大利亚政府了,驻澳军是不是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夺取......解放澳洲全境?

  为了给澳大利亚政府施压,北澳大利亚自治政府在战争结束后依旧保留了六万部队,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部署在和澳大利亚政府接壤的边境线上。

  要是能解放整个澳大利亚,就不需要保持这么多的常备军了。维持一支军队是要花很多钱的,武器装备,粮食弹药,还有士兵的薪水和训练中的消耗。

  给国家和政府省钱是明面上的理由,不能说的理由则是军官们需要打仗才能往上升。日裔是【人革联】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裔海军将领和海军军官差不多达到了联盟海军的五成。

  在澳大利亚,陆海空三军中日裔的数量超过了七成,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建功立业。人民军中的晋升和提拔主要是看战功,有了足够的功绩,不光是能获得提夜袭群:⑥⑨四玖,三六①三五拔和奖励,还能被推荐去念士官学校、军官学院或是陆军大学。

  军官们不需要念士官学校了,但若是能被推荐进入陆军大学,那就相当于一脚踏入了将官的门槛。陆军大学也可以凭借真本事考进去,就是太难考,录取率太低了。

  除了想要建功立业,驻澳军还想要复仇。澳大利亚殖民者在战况不利的时候,派出游击队对联盟来的移民进行了针对性的烧杀,加上之前的屠杀有色人种事件,使得驻澳军充满了对那些欧洲来的家伙充满了仇恨。

  日丹诺夫不禁皱起了眉头,驻澳军热衷于打仗他是知道的,但是不知道这些日本人的热情会高涨到这样的程度。党指挥枪是原则,绝不能反过来让枪指挥党。联盟中央对澳大利亚的投入很多,却对于这里的管控不够!

  “够了!你们的工作干完了吗?”

  有人高声喝道:“你们是军人,不是菜场里面卖土豆的!”

  日丹诺夫闻声望去,就见到一个身穿上校军装的人争吵他们这边望了过来。“日丹诺夫少校?”

  “是,我是日丹诺夫。”

  “我是驻澳军上校梅津美治郎,你也可以叫我梅念笙。”

  梅津美治郎在对日丹诺夫说话,眼角的余光却在打量边上的黄思琪中尉。

  第八百二十五章 过剩

  日丹诺夫看到了梅津美治郎的小动作,不过没有表露出来。他早就发现了黄思琪中尉身上的不寻常之处,肃反委员会行动组的那些家伙的力量和耐力堪比大牲口,但是黄中尉比行动组的那些大牲口更强。

  好几次日丹诺夫累得不行的时候,黄中尉还是游刃有余的模样,这可不是一句训练有素就能搪塞过去的。人类的体能有其极限,想要依靠“根性”来战胜一切困难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不管日丹

  诺夫怎么旁敲侧击,只要是跟任务无关的事情,黄思琪中尉都是一言不发。

  现在驻澳军的上校又对黄中尉有些异乎寻常的关心,日版懦夫心中顿时生出了好些个想法。梅津美治郎偷眼瞧了黄思琪几次,接着表情严肃地对日丹诺夫说道:“长安有电报给阁下,请跟我来。”

  日丹诺夫看向边上的黄中尉,然后回答道:“是。”

  在跟随梅津美治郎离开的时候,日内丹诺夫听到有人在黄思琪中尉的边上说些什么。他极力地去倾听,但只听到了“神尾将军........”

  神尾光臣上将曾经是驻澳军的总司令,年满65岁后退役离开了军界,现在北澳大利亚自治政府做顾问。这样的大人物是怎么会跟一个中尉扯上关系的?

  嗯,能在总参谋部做事,多半是有背景的,或者是有特别出众的能力。日丹诺夫想到黄思琪中尉那比大牲口还变态的耐力,觉得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

  日丹诺夫在走出大门的时候,心中暗道:难道黄中尉是搞情报的天才?连自己看走眼了?

  梅津美治郎离开后,大楼中的人又开始讨论起美国股市崩溃的事情来。这可是震惊整个世界的大事件,有可能会影响整个世界的走向,驻澳军的军官们没办法对此保持平静。

  尽管这个时代的美国有了工会,也有资本家惧怕工会从而为工人们提高收入,但总体来说,工人工资增长的幅度,要远低于产品和利润增长的幅度,特别是那些非技术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的幅度微乎其微。在1920年到1926年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提高了七成,但绝大部分工人的工资增长幅度仅仅略高于2%。

  这就意味着,购买力是分配不均的,这导致了消费需求的减弱。只有较少一部分利润分配给了农民、工人和其他潜在消费者,但是这些消费者远远没有足够的钱去支撑一个足够大的、能够容纳大量商品的消费市场,市场的需求远远赶不上供应。

  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没人要,而更是很多人其实想要,却没钱。谁不想要开好车?谁不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还不是因为没钱闹的。

  “分期付款”和“裸贷”等各种金融创新给美国的经济添了一把虚火,让没钱的人也能先享受再说。早买早享受嘛,资本主义世界可不就不是如此?

  这把虚火烧了好几年了,烧出了一个人均产值世界第一的美利坚合众国。但是,金融创新并不是万能药,虚火烧了这么久,早就烧的差不多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老百姓就像是花生,越榨越有油”,可是美国人民已经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能榨的油水都给榨出来了,哪里哪能继续出油?

  有的时候,科技上的进步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保护劳动者,则会加剧分配的不平等,进一步让产能更加过剩。先进的科技能提高产量,也能让更多人失业。而且技术越先进,产能越过剩。

  比如农业部门,应用了更多新技术。美国农场中的拖拉机数量在20年代增加了三倍,它们帮助开垦了3500万英亩新土地。杂交技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促进了农产品产量提高。

  但是人们需要的农产品本来就有限,农产品生产过剩导致了食品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也在20年代初减少,超过300万人在最近10年间离开了农业。还有一些农民了留下来,他们大部分都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向银行和其他地主贷款和租赁土地。

  去年年底的时候,经济危机就已经露出了端倪。汽车工业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很多产业,创造了很多就业,然而汽车工业的新故事也会逐渐讲完。1928年前的最后一个季度汽车的销售额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但是美国还在沉浸于繁荣年景,在这种年头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压倒了担忧,对产能过剩视而不见,继续扩大对生产的投资。

  很多公司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这在以前是对的,但是到了1929年,资本投资制造了太多不能被有效利用的产能,工厂制造了太多消费者买不起的商品。一旦人们开始节省,商品需求量下降的产业就开始裁员,裁员后这些丢了工作的人,购买能力进一步削弱,又会让商品需求下降,进入恶性循环。

  在形势好时加上的杠杆能够帮人有效地利用远期资金,对未来更有信心的人自然不会拒绝。可是到了危机积累之后,杠杆反倒成了催命符。

  分期付款不可能无限期的推迟,收到账单的时间是固定的,民众却未必能如期足额地取得预期收入。

  假如有人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悲观,就会在购买价格昂贵的商品前迟疑一阵,想一想未来还会不会有足够收入,还要不要再加杠杆。这么一犹豫,可能消

  费者只是暂停购买,都会降低需求,加剧产能过剩。

  像分期付款这样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普及了,可是兜底保障的机制,比如失业保险和食品券之类的东西,在1929年的美国可没普及。不光是美国没有普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普及。

  联盟有救灾的传统,但那是针对各种天灾而设立的。在赈灾的时候,发放的食物只是让人饿不死,想要吃饱是不可能的,而且所有的青壮年都会被组织起来进行劳动,干得多才会有更多的食物配给。

  联盟有着近乎无穷的基础建设需求,不管是修铁路,修公路,还是挖水渠,挖水库,都需要海量的劳动力。发生了的天灾之后,招募青壮年去工地上干活,这就是联盟的兜底保障。

  所谓“以工代赈,两难自解”是也。

  第八百二十六章 友谊

  每次经济危机,人类都会针对它进行充分的研究,并不断完善经济体系,借以提高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一次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危机,也就会把教训抛诸脑后。投机不会变,人性不会变,你不做别人也会回去做,做多了风险也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