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33章

作者:风兮破地

  第八百四十九章 洪水

  联盟的疆域是如此的广大,每年都会有天灾出现,洪水、干旱、蝗灾、地震、台风........等等,中央政府每年都会准备一笔钱用于救灾,各地的仓库里面也储备有救灾的物资。

  这套制度在过去的时间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里出现了天灾,中央都有足够的资金和物资去救灾。

  1931年,降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6月28日到7月12日,为时大约半月,许多地方雨量在400毫米以上,有的地方雨量一天就超过200毫米。

  第二个阶段为7月18日到28日,历时11天。不论是近江还是离江较远的一些地方,都留下连降暴雨的记载,譬如安徽的安庆“连日大雨如注”,铜陵“急雨倾盆,连绵十数昼夜”......第三个阶段为7月底至8月15日,此期主要雨区北移至黄淮之间和汉水下游,有山东平阴两天雨量约达370毫米、湖北钟祥三天雨量达250多毫米的记录。

  与“雨情”相连的是“水情”,因为入江各河流的汇聚,今年长江汛期来得颇早,4月下旬湘江长沙站就出现了每秒12500立方米的洪峰,赣江也出现23米多的高水位。

  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随之迅速上涨,汉口站在5月10日超过22米,7月5日接近24米,8月19日超过28米,最大洪峰流量接近每秒60000立方米。而此前10来天,宜昌站水位超过55米,洪峰流量达到每秒64600立方米。汉口及以下的九江、安庆、芜湖、南京等沿江城市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历时,长达两三个月。

  葛洲坝及一系列的水库、水电站修建好后,对于长江流域的水位由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今年的降雨量实在太大,已经超过了葛洲坝的调节范围,只能开闸放水,不然的话,耗费巨资修建的水坝有被冲垮的危险。

  汛情来的如此猛烈,长江中下游多处出现了险情。中央成立了“抗洪抢险总指挥部”,统筹指挥整个长江流域的抗洪抢险工作。

  党员干部,除了极少数因为身体原因确实不能上堤的之外,都要轮流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负责水利的干部差不多是住在了堤坝上,其他党员干部可以轮换,但是水利口的就不能换了,在汛情结束之前,所有的干部都得住到堤上去。

  不管是什么原因,水利口的干部都得要战斗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如果是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上线前线,比如说重病之类的,那就直接撸掉,让能干活的接替上来。

  干部只是起带头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民群众,长江流域的地方政府都动员了当地百姓,以十天或15天为一个班次,分批到堤坝上看着。

  出现洪峰的时候,白天黑夜都有人对堤坝进行检查,要是哪里发现了冒水,就要立刻进行抢修。

  长江流域的人民对于洪水有刻在骨子里的恐惧,政府大动干戈并没有引发百姓的不满,绝大部分人反而是因此而对政府有了更多的认同感。

  中央政府拨出了大笔的资金用于抗洪抢险,并且打开了战略储备仓库,拉出了大量的物资。各地的堤坝上都分发了许多的麻袋和米豆,前者用来装土堵缺口,后者是给抗洪抢险的人员吃的。

  报纸和电视灯媒体每天都会播报汛情和洪峰的消息,有时候出现了紧急情况,电台和电视会在半夜或是凌晨会进行紧急播报。

  联盟在欧洲的部分对长江洪水的感受不是那么强烈,因为他们没有感同身受。在亚洲和南洋,汛情则成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很多地方的人纷纷自发地捐款,好吧,也有些不是自发的,而是上级强行摊派下来的。

  身为人民党的党员,必须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住在长江两岸的人民对汛情尤其关注,真要是哪里的堤坝崩溃了,可是要出人命的。洪峰到来的时候,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是岌岌可危,人们将家中值钱的东西都收拾好了,还准备好了木盆、木桶之类的东西,要是洪水灌了进来,一家老小就能扒拉着木盆木桶逃生。

  联盟中央对今年的汛情非常关注,不光是发动了党员干部和群众,还派出了军队到第一线,这些举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好些次堤坝出现了涌水现象,都被人民群众和人民的子弟兵给堵住了。

  但是,在长江的中下游还是出现了堤坝崩溃的情况。当地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人力能晚会的。

  8月18日,第N次洪峰到来,水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湖北荆州

  孟溪的堤坝在凌晨时分崩溃了,洪水灌入围子里面,将上前堵口的干部群众冲出十多米远,还有人消失在了洪水之中。

  水流太过凶猛,扔下去的麻袋直接就被冲走,手拉手下去堵口子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徒增上网而已。看着口子越来越大,堤坝内侧混黄的水面越来越高,边上的群众中有不少人放声痛哭起来。

  天亮之后,良田和居住地变成了泽国。成千上万人不得不紧急转移到堤坝和其他高出。孟溪是一个围子,跟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一样,四周有人力修建起来的堤坝,这使得洪水被困在孟溪这一小块地方,没有蔓延到整个江汉平原。

  孟溪溃堤的消息很快就上报给了市政府、省政府,抗洪抢险指挥部,直到中央领导的案头。王琦是这一届的联盟主席,已经六十多岁了,连夜乘坐飞机赶到了武汉,他还想要坐汽车奔赴荆州的,但是被林永昌给劝阻了下来。

  具体的事务应该有总理和省政府、市政府的干部去处理,王主席坐镇武汉,进行物资上的调配就好了。越俎代庖并不能对抗洪抢险起到正面作用,反而会干扰前线的抢险工作。

  王琦是关心则乱,被林永昌劝阻之后,这才打消了亲自前往荆州的想法。

  第八百五十章 抗洪

  孟溪破口后,情况并没有变好,长江的水位只是下降了一丁点而已。降雨在持续,长江的水位很快达到了新的高峰,多处堤坝出现了危险的迹象,虽然人民群众和军队将那些口子都给堵住了,但是水位一直在升高,武汉三镇那边的降水即将要冲破堤坝的约束了。

  “叮铃铃——”

  深夜,林永昌接到了王琦从武汉打过来的紧急电话,“这么晚了,是有什么急事吗?”

  “水位还在升高!”

  王琦的语气中充满着焦急的情绪,“为了保住大武汉,必须要炸开荆州和江西一带泄洪区的堤坝。”

  林永昌拿着话筒,听王琦快速地将事情说完,“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要有顾虑,我来给部队下这个命令。”

  为了保住武汉三镇,而主动让其他地方被洪水淹没,这样是不是不公平?的确是不公平,下达这个命令的人,将来说不定要被人反复拎出来议论。

  但是,作为国家主席,王琦别无选择。被划分为泄洪区的地方没有什么工业,每年的产值比不上武汉的一个零头。武汉不光是有钢铁厂,还有军工厂和许多的重工业与轻工业,为了保住武汉的那许多工厂,只能采取“弃车保帅”的策略。

  消息在早上两三点的时候下发到了个泄洪区的村委,村里的喇叭反复播报这个消息,为了防止有人半夜睡的太死没有听到,村干部连夜打着手电筒一家一户的去通知。

  听说要将自己主的地方变成泄洪区,当地的百姓并没有抱怨,而是忙着将家中的老人孩子叫起来,收拾细软和锅碗瓢盆,准备天一亮了就到堤坝上去。

  江汉平原没什么高地,也就一圈又一圈的堤坝能躲避洪水了。

  天尚未亮,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家中的房子和地利的庄稼。因为连续几个月的阴雨天,这一季的庄稼已经注定了要减产,多少还能有些收获。家里的房子虽然可能不是很好,但终究是自家的窝,被洪水浸泡了,会不会出现问题?

  人群中议论纷纷,有对未来的担忧,有对洪水的担忧,倒是没有人觉得国家为了保住武汉而泄洪的举措有什么不对。

  天终于亮了,人们停止了交谈,返给家中,准备去堤坝上暂住。等洪水退了,他们还是要回来的。

  但就在这个时候,村里的喇叭又响了起来。

  “洪峰已经过去了,水位正在逐步下降!”

  “市政府暂时停止泄洪,请大家有序地返回家中。”

  于是人们发出一阵阵的叹息声,据说泄洪之后,每户人家都有补助可以拿的。三峡那边修大坝,被迁走的人家都住上的二层小洋楼,不少人幻想着国家也能给大家修楼房,再安上电话空调,那可就美滋滋了。

  这样想的人并不多,但还是有的。现在上面又发布了通知,不炸堤坝了,那些爱幻想人难免有些失落。

  水位的确是稳步下降了,这让王琦和湖北省委下定的决心成了一个笑话。要是他们能多撑两三个小时,什么事情都不会有。但是如果水位没有下降,反而是不断上升呢?

  要是没有做好预防措施,武汉的堤坝被洪水冲垮了呢?

  不能因为洪峰过去,水位下降了,就否定政府部门之前做的预案。社会上并没有这样的声音,今年出现的是百年一遇的汛情,放在过去,那肯定是要将长江中下游变成水国,死伤要达到十万几十万,并会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的。

  在联盟中央的调配下,在各地干部群众和军队的努力下,长江两岸的堤坝并没有出现大

  规模的决口,超强的降雨量引发了几十年来最大的汛情,但是并没有演变成洪灾。

  社会各界没有去指责政府部门的,虽然有军人和干部群众在抗洪抢险的过程中丧生,但那是因为天灾,而不是人祸。能做到现在的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国家和地方为了抗洪抢险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8月中旬的洪峰是今年来最危险的时候,水位达到了今年的最高位置,再然后,雨季结束了,水位不断下降,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

  到了九月份,水位已经落回了警戒线以下,雨季也已经结束,长江在今年不会再有什么幺蛾子了。军队返回了驻地,防汛的干部群众也渐渐地少,只留下了一两个人守在堤坝上。

  抗洪抢险获得成功,百年一遇的汛情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波及数省,造成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中央政府制作了许多抢洪抢险的报道,并加强了对中下水利设施的维护与修建。要不是挖了许多的水库,并且疏通了各地的河流,今年的汛情未必能扛过去。

  此外,葛洲坝也为抗洪抢险出了大力。中央加快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进程,如果三峡大坝已经修好的话,下游也不会如此的危险,武汉差点就变成了湖泊。

  在最危险的时候,武汉的很多地方水深一米多,内部的积水排不出去,住在一楼的人们不得不离开了住所,在更高的地方搭起帐篷,或者露天席地的生活。

  人民党解放全中国后,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长江沿岸都要持续好几个月的防汛。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每年来上这么一会,但以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汛情是有,并没有严重到危急许多人生命的地步。

  今年的情况特别严重,连武汉都差点淹了,孟溪和其他几个地方的堤坝被冲毁,数万人不得不依靠政府的救济才能活下去。水位达到顶点的时候,中央都准备炸毁堤坝主动泄洪了。

  1931年的特大洪水,将会成为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抹除的记忆。

  人民党解放全国后,太原已经不适合继续作为中国的首都,党内同志曾经讨论过要将首都迁往何处。当时的武汉有亚洲第一的钢铁厂,有耗费巨资建成的汉阳兵工厂,很多同志认为武汉位居国家中央,既有钢铁厂和兵工厂,又有大量的轻重工业,作为首都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林永昌最终还是选择了以长安作为新的首都,武汉什么都好,就是容易发洪水,在上游的三峡大坝没修好之前,这里并不适合作为首都。

  等到很多年后,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先后完工,长安已经确立了首都的地位,武汉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了。

  第八百五十一章 大萧条

  1931年的特大洪水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弦,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中,抗洪抢险是联盟最热门的的话题,远远超过了对经济危机的讨论。

  虽然影响很大,不过今年的洪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人员伤亡很少,经济损失并不算太大,对国家建设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海原大地震和东京大地震后,中央专门发行了债券用于救灾,今年的洪水百年一遇,却并没有发行债券,只是组织了不少的救灾捐款活动。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决堤溃口,另一方面,则是联盟的实力增强了许多,中央的财政收入状况良好,不需要发行债券就能将事情处理好。

  第三个五年计划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更宽松,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要将钢铁产量给翻个两三倍,联盟的体量太大了,想要继续维持之前的那种高增长是很困难的事情。

  联盟的发展速度从最开始的14%降到了11%,又从11%降到了10%,有那么一段时间,政府将保住10%的发展速度当做是头等大事,为此还弄出了一堆新的统计方法。

  但是很显然,10%的发展速度也是没办法一直保持的。林永昌非常讨厌修改统计标准的做法,严厉处置了一批欺上瞒下的干部,这才算是刹住了党内的一股歪风邪气。

  发展速度降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联盟发展的越好,增长速度就会变得越缓慢。这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为人类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除非是出现了重大的科技突破,发展速度才会冲洗能提升上去。林永昌倒是能拿出来许多新的科技,不过要先将基础夯实之后再说。他不会学牙膏厂一点一点的挤牙膏,但也需要考虑联盟的生产加工能力。

  从技术上达成突破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工程师们一遍遍地尝试。联盟已经有了核弹的理论和一些数据,但还是需要用离心机一点一点地对原料进行提纯。

  其他的科技转化成实际应用不需要像“祝融计划”这么麻烦,但是花费的时间也不少。

  此外,

  随着联盟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可避免地,联盟也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第三个五年计划除了发展军事工业外,主要是进行产业升级,对环境污染的事情也不能视而不见。

  治理污染的技术是现成的,工厂排出来的污水和浓烟只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就能将污染减少八成以上。问题是,有毒气体和液体的处理都是要钱的。

  要是让所有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废液都达到排放标准,要花费很多钱。国有企业可以用政府拨款处理污染的问题,民营企业怎么办?

  民营企业要是拿不出处理污染的钱,是不是要被强制关闭?一个工厂或是一个企业倒闭了,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失业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促发展和稳就业是排在前列的,强制关闭工厂和企业,会导致失业率的增长,这会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林永昌并不怎么在乎会造成的影响,民营企业只是说起来好听,实际上不就是私人企业吗?由市场进行选择和淘汰,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别说是民营企业了,就算是有地方政府参股的企业,或者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要是产能落后了,那也是该关停的就关停,该转并的就转并。

  不将落后的产能淘汰,怎么能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产生一些阵痛,但那都是值得的。不要老是想着“和谐”,和谐只是将问题掩盖在了看不到的地方。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积累起来在将来一次性地爆发,还是发现问题了就立刻解决?这是一个问题。

  有的时候,需要将问题留待日后,因为发展会解决很多的问题。有的时候,就需要发现了就解决。

  联盟足够广大,要是关闭了工厂和企业后,导致失业率太高,那就将人运到穷乡僻壤去种地或者是放牧好了,再要不就去挖煤或者是开采石油,总归是有事情可做的。

  不过选择那样做的人很少,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往城市里面跑。城市里的各种公共服务齐备,还有各种新奇好玩的东西,许多年轻人都是宁愿在城市里面晃荡,也不愿意去边远地区种地和放牧的。

  联盟的发展依旧迅猛,虽然发展速度已经跌落了10%的分界线,但是从绝对增量上来说,依旧是处于全世界的第一位位置。

  在这如火如荼的时代,发展掩盖了很多问题,但是也有很多新的问题冒了出来。比如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夜袭群:⑥⑨④九,叁六①③⑤的问题、城乡二元制的户籍问题、教育公平的问题,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的博弈问题..........等等。

  林主席曾经感慨过,其他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坑,联盟大概是要都去踩一遍的。即便原本没有坑,也要先自己挖一个,然后跳进去试试看。

  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特别是美国——来说,联盟现在面对的问题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烦恼,美国从经济危机进入带萧条之后,失业率再创新高,更多的工厂和企业倒毙,更多的工人失业,这都已经不算是新闻了。

  在德国率先实行了外汇管制后,美国也随即跟进,并开始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这实际上是让美元和黄金脱钩了,美元放弃了金本位制,变成了一种信用货币,可是现在的美国又有什么信用可言呢?

  于是美元大幅度地贬值,就算是这样,也没能挽救处于大萧条之中美国。数百万人失去了工作,被房东赶了出去,不得不在大街上流浪。

  很多人搬回去跟父母居住,这样能省下租房的费用。还有不少人返回了农村,或是投奔了身在农村的亲戚,不管怎么说,在农村里面还能有一口饭吃,有一个睡觉的地方,不至于饿死冻死在大街上。

  某个州招聘4个清洁工,结果有将近一千人去应聘,其中包括以前的大学教授。有人在森林里面放火,以便于自己能获得消防员的职位。

  在很多地方,女孩子们不得不为了一块面包出卖肉体。她们站在大街上,撩起裙子,快进快出,忍受着对身体的摧残和性病的危险,只是为了赚取能填饱肚子的报酬。

  联盟中央政府认为国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可是在美国人看来,那些问题根本就不算是事啊!再糟糕难道还能比现在的美国更糟糕吗?

  在美国也出现了德国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大量的美国人挤在联盟的大使馆和领事馆门口,只为了获得一张去联盟的签证。

  联盟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一直都在努力地从全世界招募人才。大萧条使得招募的工作容易了一百倍,以前是外交人员上门做工作,现在则是人才纷纷涌上们来,就为了尽快离开美国。

  第八百五十二章 远征军

  时间很快就

  来到了1932年,这一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无数美国人认为这是改变美国的最好机会,经济危机和大萧条让底层民众对现任总统胡佛充满了怨念,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比胡佛总统更糟糕了吧?

  经济危机之后,由于美国经济不断恶化,失业者饱受饥寒之苦,他们在全国四处流浪,有时露宿在丛林,公园,街头,车站,有时住在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的破屋里,靠少得可怜的救济活命。昔日繁华的大街上出现了用旧铁皮,纸板和粗麻布搭起的棚户区,这和胡佛在竞选时所宣称的繁荣大相径庭。

  到了1931年,对胡佛的救济理念人们越来越愤怒。但他还是坚持让社区去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无家可归的失业者在大城市用边角废料修筑遮风挡雨的棚户,这些悲惨的城市贫民区被称为“胡佛村”,用来讽刺胡佛当局面对金融危机时的束手无策。即使以富豪如云闻名的纽约曼哈顿区,这样的“胡佛村”也有两个。

  1929年胡佛就任总统时,发表就职演说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我们的生活和安定已达到了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然而不到3个月,一场历史上空前深重的经济大危机就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首当其冲,损失也最惨重。

  公允地说,经济危机不是胡佛的错,是前几任总统时埋下的锅。但谁叫经济危机爆发时,胡佛坐在了总统的位置上呢?

  面对经济大危机,胡佛政府最初不承认有什么危机。在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又不愿由政府出面实施救济和扭转局势的措施,而是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让人们自已想办法摆脱困境。

  于是人们在失望和愤怒之余,开始发出抗议:在危机中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一排排用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铁罐、碎木片、纸板和粗麻布搭起的,临时居住的小棚子,被称作“胡佛村”,失业者手里提着的捡破烂的口袋叫做“胡佛袋”;晚上裹在身上御寒的旧报纸称作“胡佛毯子”;里面翻过来空空如也的钱袋,叫做“胡佛旗”。这既是对胡佛这位曾被称为“救济工程师”,现在被唤作“饥饿总统”的讽刺。

  虽然大批的底层百姓对胡佛充满了怨念,但是美国的大财团和银行,那些真正的统治者对胡佛的态度还算不错。在统治阶级看来,胡佛是他们的自己人,坚守住了美国的自由底线。

  有着大银行和大财团的支持,胡佛觉得他还是有机会连任的。底层的民意不算什么,竞选总统是个烧钱的游戏,只要有足够的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竞选中差了那么一点,这不是还有修改选票的办法么?

  这种招数也不是什么秘密,在美国的历史上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身为总统,胡佛可以动用的手段不知道有多少。就在胡佛先生摩拳擦掌地想要再干一任的时候,发生了“退役金大进军事件”。

  在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政府没有对战后美国老兵复员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复员过程进行得异常混乱,数百万士兵在身无分文、没有任何安顿计划和救济的情况下就被送回了美国。

  战争期间,美国政府承诺所有欧洲远征军的士兵,都可以有每天1美元的薪水及25美分的补贴金。但是当战争结束后,这笔钱还是没有发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