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37章

作者:风兮破地

  还是林大帅厉害,全歼了八国联军。他对此很是遗憾,要不是自己被打中了肩膀,绝对不会错过歼灭洋鬼子的大仗。现在他的肩膀上还裹着纱布,也不理会董福祥,下马后就对林永昌喊道:“大帅,打东洋人要带我一个!”

  那边董福祥跟便宜老丈人俄日勒和克正在寒暄,林永昌看了一眼,然后对孟恩说道:“别闹,你的伤都还没好,打什么仗?先修养几个月,等伤好了,有的是仗打。”

  孟恩*孛儿只斤是俄日勒和克的第二个儿子,乌云琪琪格的二哥,勇猛是勇猛,就是太勇猛了,打仗的时候老是冲在第一个。攻打天津的时候,这厮带兵直接冲进了城区,亲手砍杀了好几个日军士兵,然后就挨了一枪,从马背上掉了下去,差点没被踩死。好悬被人给救了回去,修养了不到一个月,现在又来请战了。

  将乌云琪琪格他们安置下来后,林永昌又跟董福祥谈了一些事情,主要是西北那

  边的事情。新疆那边的情况很复杂,民族,宗教,人种,很多都跟内地不一样,还有沙俄这个庞然大物在边上虎视眈眈,英国对新疆也有想法,在这两大帝国的搅合下,当地的分裂倾向很强。

  要不是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历尽千辛万苦保住了西北的数千里疆域,几十年前那块土地就不是中国的了。当年左宗棠在西北打仗拼命的时候,李鸿章收了英国人和俄国人的贿赂,竟然挑起了“海防”跟“塞防”之争,还上表说什么要放弃新疆。仅此一条,就足够枪毙他李合肥十次的!

  同治中兴的那批名臣里面,林永昌就只佩服左宗棠一个,其他的什么曾国藩,李鸿章,不过是些废材裱糊匠。董福祥见他的话语中对左宗棠很是佩服,心中大生好感,像是从筒子里面倒豆子一样,将西北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倒了个干净。

  西北最主要的问题是回族,回族是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

  “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大约经历了200多年,在伊斯兰教影响下,以回回人为主体,融合了国内汉、维、蒙等多种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有着非常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倾向于跟中亚地区的其他伊斯兰信仰者一起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在几十年前曾经掀起过大叛乱,董福祥就是在镇压回族叛乱的过程中发家的。

  他本来是跟着甘肃灵夏那边的人一起造反,后来归顺了左宗棠,跟他一样的人当时有不少。因为种种原因,西北那边的人天然地就想要造反,从很久以前就是这样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人才

  回回的问题跟西藏和蒙古很像,却又更加的严重。在西藏和蒙古之外的地方,并没有一个类似伊斯兰世界存在,所以蒙古和西藏的叛乱都只能局限于一地,回回的分裂和独立倾向比西藏和蒙古更加强烈。

  林永昌现在对西北的事情是鞭长莫及,在铁路修到新疆之前,对西北用兵会是很困难的事情,就跟西藏那边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要有董福祥这样心向中央的强硬人士坐镇西北,才能避免当地的分裂主义进一步的滋长。

  但是董福祥已经老了,在这个年代,六十岁可以说是大半截身体已经埋进了土里。董福祥打了一辈子的仗,身上受了不少的伤,虽然现在看着还挺有精神,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倒下。

  林永昌对董福祥道:“等把大沽口的小鬼子赶走了,董将军要尽快回西北去,不光是凉州,还有西域的事情,将军也要一力承担起来。”

  董福祥摇了摇头,说道:“西域须得专门派一员大将去镇守才行。”

  “将军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马福祥或许可以。”

  “马福祥?听起来像是回人。”

  “大帅明鉴,马福祥虽然是个回回,却是心向中央的。”董福祥说道:“他就在外面,大帅要不要跟他交谈一番?”

  “马福祥可以用,但是不能主政一方!”

  林永昌说道:“董天纯现在在干什么?”

  董福祥心中一动,回答道:“在老家务农。”

  他没有儿子,董天纯本是兄长的儿子,过继给他继承家业的。

  “可以让他出来为国家做点事情嘛,”林永昌笑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让他先跟着将军历练几天,然后去接管西域都护府,董将军以为如何?”

  董福祥还能有什么还说的?当然是热烈欢迎了。他都已经六十岁了,还能活几天?该是为家族考虑的时候了。以前朝廷对他们这些左宗棠的旧部是又打又拉,但是绝不愿意让他们的后代接任父辈的官职,不然的话董天纯也不会在老家种地了。

  林永昌就没有这个顾虑,干的好就继续干,干不好就撤职,他根本就不怕地上的势力做大。现在是没条件,等过几年,弄个几万人过去军屯,在西域设立几个建设兵团,当地的分裂主义者翻不起浪来!

  就是西域苦寒且荒凉,条件艰苦,只怕没多少人愿意去西域戍边。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总会是有办法的。实在不行就学汉武帝,弄些罪犯,赘婿过去。

  董福祥兴冲冲地接受兵员,装备和军饷去了,临走前将马福祥介绍给了林大帅。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马福祥是西北马家军的创始人之一,青马甘马等地方上的武装部队都是马福祥的后人。他是心向中央的,但是他的后辈就不一定了。

  林永昌知道马福祥这个人,对他安抚和鼓励的一番,但是对于马家军这种东西警惕的很,绝不会给马家军生长的机会。话又说回来,马福祥现在还是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大约还没想过要在西北建立独立王国。

  接见了董福祥和马福祥等人后,马上又有新的客人。这次来的是秋瑾和她的丈夫王廷均,他们都是湖南那边的人,王廷均出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秋瑾就跟着丈夫一起到京城来了。八国联军入侵,他们夫妻准备跑路回湖南去,半路上听说八国联军被林大帅打的全军覆没,秋瑾就极力要求跟林大帅见上一面。

  王廷均并不想跟强盗头子会面,但是拗不过妻子秋瑾的强烈要求,只能跟着返回了京城。

  “鉴湖女侠,”林永昌很是热情地上前跟秋瑾握手,“请坐,这是是王先生吧,也请坐。两位一起来访,可有什么要事?”

  秋瑾那是上了历史书的奇女子,巾帼不让须眉,林永昌是相当佩服的。至于王廷均,他之前甚至不知道这个名字。秋瑾不是那种特别漂亮的女人,她不够妩媚,不够艳丽,不够婀娜,却有着一种绝无仅有的英气,她是林黑儿那样的豪杰,而不是以容貌身段歌喉娱人的美人。

  “林总统,”秋瑾热情地跟林永昌握手,爽朗地说道:“听说总统全歼了八国联军,我们夫妇倍感振奋,所以冒昧前来打扰。”

  “不冒昧,不冒昧!哈哈!”林永昌说道:“如今共和国刚刚建立,正需要秋瑾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大才来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我诚挚地要求两位加入人民共和政府,不知道两位意下如何?”

  歼灭了八国联军之后,林永昌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声望,大量的人才纷纷来投。其中有的是想要为人民,为共和,为国家效力,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有的是为了投机,还有的是抱着其他的目的。

  大部分人都是惯会跟红顶白的,共和政府现在如日中天,天下间的英才自然纷纷来投。

  王廷均还是想要回湖南老家,但是秋瑾却是想要留下来加入人民共和政府。王廷均再一次的退让了,他选择了留下来。这就是王廷均,他不是斗士,不会为了原则而碰的头破血流也不改其志,甚至可以说,他并没有志向,也没有理想。在秋瑾面前,他是软弱的。

  林永昌用很短的时间就看明白了这一点,也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书上会有秋瑾的大名,而王廷均却默默无闻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男弱女强,在后世可能没什么关系,但是在这个时代就不太合时宜了。

  不过这跟林永昌无关,秋瑾跟王廷均之间的夫妻关系是美满也好,是破裂也罢,夜袭群:陆九④九,三⑥①③五他并不关心,也并没有趁虚而入做曹贼的想法。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时间和精力都不太够用,没有精力和时间用在男欢女爱和风花雪月上面。

  在接见了秋瑾她们之后,又接见了杨度,王闿运等人,其中湖南人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在这个年代,湖南出了很多的人才,后来还有人喊出了“只要湖南人不死绝,中国就不会灭亡”的话。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因为湖南格外的人杰地灵,或者是天命在眷顾,不,并不是那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曾国藩打赢了,湘军带着大批的战利品回到了家乡。有了那么多的钱财注入,湖南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人才。

  这就跟日本一样,日本人打赢了甲午战争,得到了大量的赔款,得到了朝鲜和台湾,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那些事情。胜利才是第一位的,胜利才能带来国运,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第一百二十九章 碧蓝的世界

  东京。

  这已经是一个月来的第四次月前会议。针对中国的变故,大臣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一派认为应该立刻动员军队,组建新的师团,出动二十万大军,将整个华北全部吃下去!另一派则是坚持用谈判解决问题,坚决反对继续用兵。

  前者看到了甲午战争中轻松获胜后得到的丰厚收获,后者看到了国际上面临的巨大困难。此外,英国深陷布尔战争的情况也让伊藤博文等人警惕不已。日本的本钱可没有英国雄厚,英国派出了三四十万军队跟布尔人打仗都没能解决问题,中国人可比布尔人多得多,二十万日军就能解决中国问题?

  “大日本的武士岂是英国人所能比的?”

  大山岩拍着桌子,喝道:“应当立刻向北京进攻,只要占领了北京,中国人就不得不求和!若是能占领华北,哪怕是只有一半,帝国的实力也会有极大增强!”

  他出身于萨摩藩,在倒幕战争,甲午战争中都立下了极大的战功。大山岩亲眼见到了普法战争的过程,回国后清洗掉了谷干城、曾我佑准、鸟尾小弥太、三浦梧楼等陆军将领,舍弃了原先学习法国陆军的做法,转头师法德国陆军,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依靠积极的“进攻战术”击败了中国军队,因为功劳而晋升为兽皮陆军元帅,并且担任了日本的第一任陆相,是陆军中的实权派大佬。

  大山岩的意见代表了陆军中很多人的想法,他们只看到了战争带来的荣耀和好处,却对战争中所蕴含的危险视而不见。他本人已经是陆军元帅了,再往上是升不动了,但是陆军中的后辈们却还有上升的空间,个个都想着继续打仗,再来一次甲午战争的辉煌。

  伊藤博文不紧不慢地道:“英国人不会同意我们占领华北的。就算是占领了北京,要是中国人依旧不肯投降怎么办?八国联军没有占领北京城吗?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

  跟大山岩不同,伊藤博文出身于长州藩。萨摩藩控制着陆军,长州藩则是控制着海军。伊藤博文理所当然地代表着海军的利益,跟萨摩藩的陆军有些不对付,不过他的威望太高,手腕太强,不光是海军对他俯首帖耳,就连陆军也是一样。

  在伊藤博文面前,大山岩等陆军大佬都要礼让三分。这人的才能和本事都很好,就是有着日本人的通病,喜欢暗戳戳地搞些小动作,不够大气。在甲午战争后,伊藤博文逼迫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给了李合肥不少的好处,还帮李鸿章扬名,将李鸿章给洗成了爱国英雄,仁人志士的形象,还说什么“李鸿章的才能在我之上,只不过我生在了日本,他生在了中国”之类的话,着实是阴险的很。

  这就真正的“彼之英雄,我之仇寇”,伊藤博文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之一。

  伊藤博文慢条斯理地道:“诸君只看到了占领华北的好处,却没看到危险。俄罗斯人已经逼近了朝鲜,难道你们没看见吗?”

  “正是因为看到了危险,所以要尽快占领华北!”

  大山岩慷慨激昂地道:“只有尽快地增强帝国的实力,日后才能更好地对抗俄国人!”

  儿玉源太郎,东乡平八郎,乃木希典,松村本务,山县有朋,松方正义,西乡从道,松方正义,黑田清隆等人分成两派,元老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师团长们则是一致要求“膺惩暴支”,第五师团的覆灭大大地挫伤了军队的士气,甲午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对中国人的心里有事被打破了,军队和民间都非常的愤怒,已经有愤怒的百姓砸了山口素臣家的玻璃,还有人叫嚣着要把山口中将家的房子给烧了,甚至于让中将的家人去死。

  伊藤博文的威望虽然高,但是并不能完全压到其他人的意志。在年轻的时候,他跟高杉晋作,久坂玄端等人一起潜入英国使馆放火,醉心于“攘夷”的事业,后来才转变为“开国派”。过往的经历让他知道是无法用言语说服其他元老的,要是他们自己的思想不能转过来,别人说什么都没用。因此他将明治天皇搬了出来,要用“御裁圣断”的办法来统一元老们的意见。

  明治天皇对于军头们还是很警惕的,在日本的历史上,天皇被将军架空,将军被大名架空,那些事情不能不让明治天皇引以为戒。伊藤博文大力推行“宪政”,对明治天皇和皇室都是有好处的,明治天皇也知道伊藤博文的做法才是正确的,现在的日本本钱太小,军舰钢铁火药机械原材料等,都要依靠从英国购买,经济,技术等也都需要依靠英国,根本就没有能力跟列强掰腕子。

  但是军方的呼声也不能不听,明治天皇便采取了和稀泥的折中办法。既在派出外交人员跟北中国的人民政府谈判的同时,加强西宽二郎的第二师团,默许第二师团向对面的敌人发起进攻,要是打赢了,那就按照军方的意思办,扩大在华的地盘和利益。要是不能顺利地击破当面的华军,就将第二师团撤回国内。

  就算是不打仗,一个师团放在大沽口也是要消耗很多资源的,每天的军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消耗。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赶紧撤回来,杵在那里干什么呢?

  伊藤博文对明治天皇和稀泥的表态很是不满,折中的办法看上去两全其美,两边都照顾到了,但这种做法往往是最糟糕的。要是想要开战,就应该将所有的本钱都压上去孤注一掷。要是想用外交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应该释放善意,立刻将军队撤回来。

  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可是却不得不选

  择最糟糕的做法。伊藤博文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等着第二师团的消息了。

  现在的明治政府是长州藩和萨摩藩联合执政的,没有谁能够一言九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家商量着来。明治天皇名义上是最高统帅,实际上的权利并没有那么大,陆海军的大佬们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

  除了伊藤博文之外,其他人比李鸿章之流也好不到哪里去。山县有朋挪用陆军的军费去做生意,把一年陆军预算的十分之一给亏掉了,要是换了朱元璋李世民之类的雄主,早就把山县有朋的脑袋给砍下来了。

  但是明治天皇拿山县有朋这样的陆军大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假装没有这回事。

  甲午战争日本能战胜中国,不是因为日本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中国的朝廷更烂。

  第一百三十章 船越文夫

  第二师团的进攻只是做了一个样子,军队展开后向着天津前进了几百米,在遭到人民军的炮击警告后,立刻就退了回去。西宽二郎不是蠢蛋,他知道凭借手中的一万五千人根本就没办法击败对面的敌人。

  山口素臣的第五师团全军覆没了,第二师团难道会比第五师团厉害很多吗?要是真想击败中国人,就像五年前一样,在国内进行动员,把军队全部都拉出来,那才是打仗的样子。现在让他进行试探性进攻,他就只能做试探的事情。

  现在他试探了,中国人毫不犹豫地开炮,西宽二郎立刻就将军队给收撤了回来。

  第五师团还有一些人逃了出去,在日军的宣传中是遭受了一些挫折,并不是全军覆没,但那只是对国民和军队的宣传,西宽二郎的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对发生了什么事情清楚的很。八国联军全军覆没的事情让日军的将领们极为震惊,国民和军队叫嚣着要复仇,大本营只能顺从民众的呼声,大山岩和山县有朋等人嘴上说着要“膺惩暴支”,暗中却是要西宽二郎小心谨慎,大日本帝国承受不起再损失一个师团了。

  现在最主要的事情是将山口素臣中将和一众被俘将士救回去,要弄明白战败的原因,不然的话,下次跟中国人开战还要吃亏。为了将山口中将等人捞回去,日本政府想出了很多办法,派出了外交人员和许多对中国很有了解的人士。

  现在的日本和中国一样,有很多人认为外交是依靠私人之间的关系达成的,不少的外交官实际上是买办,是站在外国的立场上说话,他们依靠跟外国沟通的权利从中为自己捞好处,不能理解外交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

  或许他们不是不理解外交的本质,只是想要为自己捞好处的心思盖过了为国家谋取利益。就像是李鸿章,治国三十余载,割出去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自己是捞的盆满钵满,国家利益却是遭受了极大的损害。李鸿章在任上的时候大捞特捞,以至于有了“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可见其人品之卑劣。

  为了将山口素臣等人捞回去,大量的日本人来到了中国上下下活动,其中就包括了“唐手宗匠”船越文夫。船越文夫是琉球人,琉球国被日本吞并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作为日本国内的拳法达人,武学宗师,船越文夫跟霍元甲等很多人相善。霍元甲现在是天津市的市长,船越文夫受命前去跟霍元甲等人拉关系。

  “公元1900年,也就是明治三十二年的时候,我被陆军部命令随军进入中国。本来,我是一个浪人,按理说是不应该参加这样的军事行动的。可是,陆军部的将军们说,大家经过研究决定了,就让你去。于是我就到中国来了。在收到回复的那一刻,我当场就念了两句诗...........”

  ――《中国战线从军记》船越文夫

  被陆军部的大佬们命令跟着第二师团来中国的时候,船越文夫已经快四十岁了。在他年轻之时,正是倒幕派和维新派杀得天昏地暗的时候。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三十多岁的大叔可不像是那些饱受着武士道精神洗脑的年青人,船越文夫并没有所谓的武士的气节,对天皇也没什么特别的尊敬。在日本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天皇都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在船越文夫和他朋友在私下交谈的时候,他们一致认为,现在的情况也没什么改变,军阀和财团们一样是把天皇架空了。

  经过十几年的维新,国家的力量是变强了,可是国民们的日子却似乎并没有变好多少。横征暴敛,残酷镇压,贫民们卖儿卖女的事情随处可见。就算是在几年前的甲午战争中获胜,可是日本的情况还是那个样子。靠着残酷剥削朝鲜人,日本的经济变得好了那么一些。然而这种战争红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日本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船越文夫对此很是悲观,身处社会底层的他,见多了底层百姓的悲惨,却对此无能为力。他愤概于财团

  和军阀们的残暴,但是却不能提出一个更好的治理国家的办法。等到年岁渐长,他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反正世界上本来就是如此的黑暗和残暴,既然不幸,那就期待来生吧。

  抱着这样的信念,他跟随着其他人一起来到了中国的天津。天津是这个时代中国北方的第一大港口城市,地处渤海湾之中。一年以前还是租界,在庚子年的战争中几易其手,现在又被中国人收复了。

  在战争的前半段时间,船越文夫在国内的报纸上见识到了洋人的残暴,那是一种把其他国家的人民视为牲畜的残暴。日本的警察和军队也很残暴,但那还算是人类之间的行为。与那些洋人的行径一比较,军纪森严的日本军队都可以称之为可爱了。

  乘坐着“朝日丸”到大沽口,然后换乘马车到了天津。船越文夫见到了被拆掉城墙,又饱受战火摧残的天津城,还有城外像是蜘蛛网一样的堑壕。通行的人低声窃窃私语起来,他们听军人说了中国人挖的堑壕,还看过人民共和国总统林永昌写的《防御战术》那本书,对所谓的“堑壕战”很是好奇。

  堑壕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自从燧发枪出现后,堑壕就在战争中经常出现。但是将堑壕跟“防御战术”结合到一起,并且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在军事史上还是第一次。日本陆军学习的是德国陆军,强调“进攻”和“主动”,大山岩为了推行德军的“进攻理念”,清洗掉了大批的将领。

  不是说把那些将领杀了,而是将他们赶出了现役部队,要么是转入了预备役,要么是被开除了军籍。现在中国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军事理论,日军该怎么办?是跟进,还是假装根本就不存在这回事?

  军事理论的问题不光是军事理论的问题,还是大山岩拥有的权利的合法性的问题。陆军中萨摩藩一家独大,但是反对萨摩藩的人也有不少。中国内部的分成很多派系和势力,日本也是一样。

  第一百三十一章 烤火

  “俊卿兄,叨扰了。”

  船越文夫放下筷子,客气地对霍元甲道:“军部派我过来的意思你应该明白,我本来不想承揽这个差事,但是一来我那个道场穷的叮当响,二来,我认为中日两国之间应该携手共进,共同承担起领导黄种人的职责来。”

  霍元甲如今是天津市的市长,从一个脚行的打手一跃而成为了高级官员,算得上的是鱼跃龙门,所以显的意气风发。他大笑着说道:“船越先生说的是哪里话?你我相识于微末之时,是意气相投的朋友,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下,霍元甲的大门都是为你敞开着。”

  船越文夫露出笑容,“本以为俊卿当了大官就会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看来,俊卿还是俊卿。我再敬你一杯。”

  霍元甲摆了摆手,“不喝了,真不能喝了。政府严厉禁止官员喝醉,要是被纪检部门的人发现了,我这个市长就当到头了。是船越先生来了,我才破例陪你喝了两杯。”

  船越文夫讶然道:“贵国的政府管的这么严?”

  霍元甲摊开双手,“就是这么严。”

  “会不会太严格了?”船越文夫放下酒杯,“过犹不及的话,只怕会引起很多人的抱怨。”

  霍元甲笑道:“谁敢抱怨?大元帅武功盖世,威名赫赫,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武功”一词的本意不是指个人武力值的高低,而是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勋,功绩。前朝的乾隆皇帝自称有“十大武功”,不是说他的拳脚功夫或是刀法剑术很好,而是指官兵平定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大小和桌之战等。

  “就算有抱怨,也只敢在私底下抱怨。”

  船越文夫听霍元甲这么说,若有所思地道:“俊卿你对大元帅的某些政策不以为然?”

  霍元甲左右看了看,然后低声道:“大元帅什么都好,奈何身边有一些幸进小人。”

  随即他又笑道:“但不管怎么说,总统打败了洋人,大涨了中国人的志气。过一段时间总统要在北平公审那些洋人,要不是天津这边的事情太多走不开,我也要去北平看公审洋人的。”

  “公审洋人?”

  船越文夫对这个事情很感兴趣,“怎么回事?”

  霍元甲为老朋友解释了一番其中的原委。那些洋人在中国犯下了各种罪行,林大总统为了振奋士气,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便准备将洋人都拉出来公审,该砍头的砍头,该判刑的判刑,一切都公开进行。

  歼灭了八国联军之后,人民军,也就是以前的义军缴获了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八国联军在北平搞大屠杀和奸淫掳掠时拍下的照片,那些都是无可辩驳的罪证。《共和报》将照片,影像,文字等证据不断地报道出来,用以进行宣传,并顺便坐实了袁世凯“二鬼子”的称呼。

  《共和报》及人民共和政府的各种报纸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