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58章

作者:风兮破地

  “阎百川,你这个骗子!”

  蒋志清抓住了阎锡山的衣领,狂乱地叫道:“把钱还给我!”

  “松开,松开!”阎锡山先是劝说,随后大叫起来,“救命!”

  但是很明显,这里的食客和餐厅工作人员都没有上来帮忙的意思。

  “你现在就算是喊破喉咙也.......”,蒋志清正在冷笑,就看到几个黑西装的光头佬从餐厅的角落里走了过来,他心中一惊,脱口道:“斧头帮?”手上不由自主地就松开了。

  斧头帮有好几千兄弟,跟上海滩的青帮洪帮抢地盘的时候,一点都不讲规矩,直接就上手枪炸弹了。大得最激烈的时候,连大炮都拖过来了。但是租界的洋人还不敢对他们怎么样,只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不是洋鬼子好说话,而是斧头帮来头太大,看着有几千人很吓人,但实际上“斧头帮”背后还站着一个邪恶的大光头,还有几十万大军在长江那边枕戈待旦,对上海是虎视眈眈。上海滩的那些洋人对林大帅可是又怕又恨。

  蒋志清对斧头帮是知道的,生怕对方掏出手枪或是炸弹来把自己给干掉了,只能是松开了双手。不然的话,他怕不是要掐死阎百川这鸟人。阎锡山能喘过气来了,他推开蒋志清,整理了一下衣领,喊道:“什么野人啊,就不能像个文明人那样说话?”

  听了这话,蒋志清的怒气又升腾起来了,“你这个混蛋!把钱还给我!”

  “什么你的钱?”阎锡山振振有词地道:“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难道你没听说过?我可没拿着枪逼你买股票吧?赚钱的时候也没看到你给我分钱啊,赚钱的时候看不到你,现在亏了就来找我还钱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

  道理?”

  “你亏了钱,我也亏了钱啊。难道你不知道?望至路那边的别墅都被人给收走了。”

  蒋志清:“........”

  他瞅了瞅边上的黑西装,痛苦喊道:“那现在怎么办?青帮的老头子正在找我逼债!”

  阎锡山叹了口气,认真地说道:“先躲一躲吧,不要留在上海了。”

  他伸手指着窗户那边,“今天都已经跳了十一个.........”

  “砰!”

  下面又是一阵惊呼,有人大叫道:“方先生跳楼了!”

  这里是上海滩最高的几栋大楼之一,下面围满了吃瓜的看客,就在等天台上的人跳下去。平时那些商界精英人五人六的,满口的“福报”“小目标”,大家伙对他们是又羡慕又憎恨。现在精英们倒霉了,大家就盼着他们勇敢地跳下去,好给大家一些乐子。

  “跳了那么多人了,马先生和许先生怎么不跳?”

  “霍,你还你知道?马先生早就跑路了,据说去了伊比利亚。”

  “伊比利亚?什么地方?”

  “欧洲吧。”

  “许先生呢?也跑了?”

  “早就跑啦,上次他呼吁我们接盘,自己就跑了。”

  “玛德,这帮鸟人!姓柳的不会也跑了吧?”

  “姓柳的?跟陈其美一样,回去当官了。”

  围观的吃瓜群众愤愤不平起来,还有人阴阳怪气地说了些什么“支持”,“有希望了”之类的浑话,边上的人也就跟着瞎嚷。阎锡山走过去将窗户关上,转过头来,对蒋志清说道:“第十二个了。你要是不想像那十二个人一样摔成肉饼,就赶快走。陈其美不是回去广州了吗?你也赶快过去吧。青帮和洪帮的势力再强,也只能在租界里面威风,出去了之后就没那么厉害了。”

  “唉,也只能这样了,那你呢?你怎么办?”

  “我还能怎么办?”阎锡山摊开双手,“当然也是要避一避了。”

  不跑路不行,他欠了钱庄太多钱,还欠了很多大佬私人的钱,不跑路就等着“被自杀”吧。早知道会是如今的结果,在上个月的时候就应该跟上面的人一起把股票卖了。那个时候卖掉还能大赚一笔,比现在负债累累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但是千金难买早知道,世界上也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阎锡山的抗打击能力还是要比寻常人强一些的,这得益于他们家里已经破产过一次的经历。上次破产跑路去太原的时候,撞到了林大帅的部队,阎家才东山再起了。辛辛苦苦干了几年,现在又回到了从前。

  破产就破产吧,再重来一次就是了。

  金陵,总统府。

  李鸿章手脚冰凉,站起身来,颤巍巍地指着儿子李经述,怒道:“你居然把钱都给亏掉了!那可是六百万两银子!是政府的军费!袁慰亭就等着这笔款子发军饷!”

  李经述知道自己是闯了大祸,但还是分辨道:“之前都是赚的,谁能想的到,股市突然就崩盘了呢?都怪英吉利人,是伦敦那边先崩的!”

  他亏掉的不只是六百万两白银的军费,还有李鸿章贪污卖国攒下的上千万两银子。要不是李鸿章看的紧,家产怕不是要被李经述给败光了。李鸿章挣的钱当然不止千万两银子,天下间都在说“宰相合肥天下瘦”,哪里能只有一千万两银子?

  李鸿章爱财那是出了名的,为什么洋人都喜欢跟他谈判?因为只要给钱,李鸿章那是什么卖国条约都敢签啊。跟俄国人签约那一次,李合肥还被俄国佬给耍了。在签约前,俄国人说只要签了就给钱。李鸿章兴冲冲地把割让土地给沙俄的条约签署了,结果俄国人吃相太难看,转头就翻脸不给钱了。

  但最可笑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事后李鸿章居然有脸找上门去找俄国人讨钱,这就离谱。

  什么“东方俾斯麦”,什么“铁血宰相”,那都是小日本拿来恶心中国人的。李鸿章自称是“裱糊匠”,实际上他连“裱糊匠”都算不上,慈禧那才是“裱糊匠”。

  第二百零八章 人之将死

  李鸿章早就病入膏肓,受到李经述把军费和家产亏了许多的刺激,这才垂死病中惊坐起。他发怒地吼了几声,忽地手脚一抽,向地上摔去。虽然被侍女扶住没有真个摔了,但是李鸿章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此后的一个星期,李鸿章躺在床上讯速地消瘦,眼看的就要咽气,张之洞和刘坤一等国民政府的文武官员都赶来大总统的府上探望。李鸿章眼看就要不行了,几位大佬来主要是想要送老朋友最后一程,同时也要商议一些重要的事情。

  现在的中国有好几个政府,肯定是不能长久。追求统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要是哪个政府没有了进取之心,手下人很快就会投到另一边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阶层还是前朝的那些人,他们肯定不能接受人民党的那一套

  的。

  但是北方的人民军看上去猛的很,南边的军政府也是顽固的很,金陵的国民政府估计打不过人民军,又收拾不了军政府,接下来该怎么办?

  李鸿章已经是出气比进气多的模样,他强撑着说道:“当今首要之事,是选出新的大总统。我死之后,香帅可以继之!”

  香帅不是楚留香,而是指张之洞。张之洞字“孝达”,号“稥涛”,被称作“张香帅”。因为他是南皮人,又被称作“张南皮”。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夜袭群:⑥九肆⑨,③六一③五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广雅书院等。

  他在?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广州去湖北上任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了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

  随后国民政府在金陵成立,张之洞出任总理大臣,跟刘坤一和李鸿章并称为国民政府的“三巨头”。李鸿章即将病逝,刘坤一的身体也不好,而且名望实力都差了一些,第二任大总统的位置只能让张之洞去做。

  张之洞倒是当仁不让,但是对于怎么打开局面也是一筹莫展。

  国民政府跟军政府的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多,看不到一点希望。在人民军跟俄国人在辽西大战的时候,国民军也曾经北上中原,跟河南的民军打了几场,刚开始的时候占了一些小便宜,然后就发现当面的敌人越打越多。国民军装备精良不假,但是人数太少了。

  人民军走的是“人民军队”的路线,光是在河南就有五万大军,要是将那些民兵,工程兵之类的算上,怕不是有十几万人,这还是在经过了一轮裁军后的。人民军总体上的装备是差了一点,枪械型号杂了一点,但是总的来说枪炮数量也不少。河南的人民军光是大炮就有上百门,真打起来,国民军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河南一动,陕西,江苏等地的人民军也动了起来,到处都是人民党的武装部队,粗略一数,怕不是有二三十万人,吓的国民军连忙撤了回去,然后声称是剿匪追过界了,不是有意为之。

  人民政府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东北方向上,对内一直宣称要用谈判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得了个台阶也就顺势下去了,这才没有跟国民政府打起来。

  张之洞问李鸿章,“中国之事,当如何处理?”

  李鸿章闭着眼睛沉默了一阵,在大家以为他已经走了的时候,又睁开了眼睛,含混地说道:“跟孙文谈一谈吧。要是.......要是能够混一南方,然后徐徐图之,天下.....不足定也!”

  在李鸿章床前的现在就张之洞跟刘坤一两个人,长子李经方,嫡子李经述等亲眷虽然是李鸿章的血亲,却都被挡在了外面。这是应有之意,李鸿章虽然为自己家里考虑的多,为国家考虑的少,但张之洞和刘坤一的身份放在这里,其他人都只能给两位大佬让路。

  张之洞并不是很愿意跟孙文黄兴那些反贼和谈,庚子年的时候他还镇压了自强军的起义,砍了不少起义领袖,跟唐才常黄兴那些人是有血仇的。但是局势如此,张之洞也没有别的办法。

  张南皮办了跟多的大学,修了很多工厂,虽然在汉阳钢铁厂的事情上没办好,在步枪的问题上被德国人骗,但还是干了不少实事的,在洋务运动的成就上比李鸿章的北洋更强。问题是张之洞本人不擅长打仗,他手下也没有段祺瑞和冯国璋这样的人才。

  晚清四大名臣里面,也就左宗棠骁勇善战,其他人都要差一大截,湖北新军打不赢南方的那帮家伙,可不就只能和谈了么?办了那么多实业又有什么用?经济和工业实力要是不能转化成战斗力,也就是看上去很好。

  张之洞想到这里,不禁有些意气消沉,他叹了口气,说道:“即便是要和谈,也要打赢了才行。”

  “那就重用袁世凯!”

  袁世凯本来是李鸿章的人,甲午战争后看老李不行了,就转投到了荣禄门下。按照林永昌的看法,原来的公司黄了,跳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袁世凯的行为就形同于叛主,是要受到正人君子们唾弃的。

  袁世凯南下之后,李鸿章一直对其不假辞色,没想到临了居然又推荐了袁世凯。

  虽然说这是因为金陵国民政府没有帅才的缘故,但张之洞还是有些惊讶。他沉吟了片刻,转头去问刘坤一,“砚庄你以为如何?袁世凯能重用吗?”

  刘坤一也是湖南人,跟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一起,参与过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他是地方上的实力派,形同于一方诸侯。甲午战争的时

  候,被授予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关内外陆军百余营,但在辽河全军溃败了。

  虽然打了败仗,但是刘坤一依旧坚持主战,反对跟日本人议和。当年太平军闹得那么凶,官军吃了无数的败仗,还不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时的输赢不要紧,要紧的是要继续打下去。

  他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上说:“‘持久’二字,实为制倭要著。”应当说,刘坤一的持久战略是可行的,但主和派和速胜派都不买帐。慈禧和那些女真贵族的想法跟刘坤一不同,还有那些所谓的名臣,想法也是跟他不一样,甚至连李鸿章也赞同赔钱割地,那就没办法了。

  说实话,对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的表现,刘坤一是有点瞧不上,但是他的实力比不上手握淮军和北洋的李鸿章,在朝堂上也说不上话,只能带着湘军返回了老家。

  面对张之洞的询问,刘坤一点了点头,说道:“袁世凯是有能力的。”

  张之洞叹道:“有才者无德,有德者无才,难啊!”

  第二百零九章 小目标

  李经方面无表情地站在大门口,对边上的窃窃私语只当做没有听到。他是李鸿章的长子,却是过继的,而不是亲生的。他们李家的情况就跟袁绍家一样,他是袁绍,李经是袁术,但是李鸿章明显更偏爱亲生儿子,干什么事情都把李经述带上。

  就在两天前,李鸿章还对英国公使朱尔典说“吾儿经方,不堪重任”。

  不堪重任?嘿嘿,李经方面无表情,心中冷笑,自己再怎么不堪重任,没有败掉三分之一的家产,没有把军饷都给输个精光吧?老头子真是太偏心了!

  他心中积累了太多的不满,却一点都不能表现出来。李经方是作为替代品来到李鸿章家的,原因是李鸿章的亲生儿子早夭了。当时李合肥已经四十岁了,膝下无子,便过继了一个。但是没几年,李鸿章的另一个妻子生下了李经述,这就让李经方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

  按照儒家的法理,他是李鸿章的儿子,还是长子,理应继承家中的一切,但是现实中却实处处受制。老头子临死了还不忘踩他几脚,很明显是要将家产和政治遗产都留给亲生儿子。呵,一个挪用军费,弄得前线士兵哗然的亲生儿子!

  在外间等着李鸿章断气的,不光是有李经方和李经述,还有李家的各种亲戚。这些人按照血缘的亲近,地位的高低,彼此间的关系形成了远近不一的好几个团体。站在最前面的,当然是李经方和李经述这对兄弟。

  张之洞和刘坤一已经在里面待了很长的时间,李经方的身体中渐渐有了酸涩之感,但是他仍旧一动不动,维持着仪表,不像是边上的的李经述动来动去。

  “大哥.......”,李经迈想要说些什么,被李经方瞟了一眼,便再次沉默下来。

  忽地,里面传来张之洞的声音,“都来见少荃最后一面!”

  孝子贤孙们一拥而入,随即哭声大作。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国民政府第一任大总统,毁誉参半的李鸿章就这么死了。有很多人说他是被儿子给气死的,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事情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说李鸿章是如何如何的双目圆睁,是如何的大小便失禁,很多人都信了。

  国民政府当然不可能接受这一套说辞,官方给李大总统的说法是“积劳成疾”,“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之类。不过这个时候中国的官方不止一个,其他官方对于死人李鸿章没有说什么坏话,但是很显然,也不可能说什么好话。

  李鸿章死了之后,嫡子李经述忽然暴毙,据说是因为太过于孝顺,在李鸿章死后茶饭不思,所以病故的。但也有说法,说是李经述被上海滩来的人打了闷棍。在上海滩的时候,李经述借钱买了那么多的橡胶股票,最后欠了一大笔钱,人家是讨债来了。

  不管怎么说,李经述是死了,李经方全盘接受了李家的财产和政治遗产,代表金陵国民政府和英国人商谈通商条约的事情。至于李经述?人都死了,自然是没有人去管了。李经方对于李经述欠下的那些债务是一概不认,有种就去找李经述讨债。

  再说,李家死了一个二公子,他没找那些人的麻烦就是好的了。真以为李鸿章不在了,李家就完蛋了?张之洞第一个就不同意。他们这些人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现在李鸿章人走茶凉了,李家就被欺负,张之洞他们迟早也有这么一天,难保不会落到同样的下场,

  维护李家就是维护张家,刘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资本家要比无产阶级更团结。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无产阶级的抱团非常容易让统治阶级警惕,不是他们不想抱团,而是一旦有报团的迹象,就会受到来自政府的铁拳。

  南方的纷纷扰扰并没有影响到北方的发展,林永昌听说李鸿章死了,并没有趁机发兵南

  下的打算,倒是让严阵以待的袁世凯部白等了一个多月。人民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整风运动”上,为什么要整风?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是永远无法根除的,至少在目前的调价下是无法根除的,需要时时刻刻地清理。只有先将官员清理干净了,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和军事。后世经常冒出一些歪理邪说,像是什么“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好像不搞腐败就不能发展经济一样。

  这都是借口,是那些腐败分子为他们的贪污腐败行为找出的理由。林永昌从来就不信这一套,有贪污腐败的,全部抓起来查,该砍头就砍头.....好吧,人民党现在已经不兴砍头的那一套了,都换成了枪毙。剩下的通通送去西域都护府戍边。还有为腐败问题说话的知识分子,一样全部打包送去了西域。

  西域那边有回民,有维吾尔,有英国人,有俄国人,保准能让很多人记忆深刻。

  要是不喜欢西域,也可以去西藏高原,那边的喇嘛们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去了一定会超喜欢。林大总统一般不杀人,多半是流放.......大部分时候不用“流放”这个词,而是叫做支援国家边区建设。

  一个人贪污了,然后全家都去祖国的边疆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这很合理。当然,在走之前,吞下去的钱财是要全部吐出来的,还要按照案件的不同,贪污受贿的程度乘上一个系数,得出来的数目是罚款。

  纪检部门的同志很会为人考虑,总是让那些人轻装上阵,一点多余的东西都不会有。

  南边的很多人以己度人,认为人民军的实力这么强,必然是要趁着军事上占优势的时候南下,混一大江南北的。但是他们想错了,人民军在辽西跟俄国人打了一仗之后,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内部的整顿和发展上。

  不是林大帅不想南下,而是没有那个力量了。俄国人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为了跟俄国人作战,人民政府已经将全部资源都给用上了。等辽西打完了之后,必须要缓上一缓,先喘几口气。别的不说,光是机枪子弹和炮弹就要攒好长时间才行。

  而且他认为时间是站在自己一边。随着时间的流逝,北方的优势会变得越来越大。别看南方经济发达,那都是泡沫,就跟另外一个世界中KMT的“黄金十年”一样,是当不得真的。

  老张,张之洞的汉阳钢铁厂一直处于难产的状态,钢铁产量一直提不上去,影响了汉阳兵工厂的产量,也影响了国民政府整体经济的发展。广州呢,在重工业方面的发展还不如张之洞。

  不久之前,上海爆发的股灾还沉重地打击了南方的工商业,而北方却是从中捞到了一大笔钱,能够继续修铁路和建工厂。这一进一出,南北双方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林永昌不急,慢慢来,一次一个小目标。

  第二百一十章 李云龙

  时间进入到农历的腊月,天气已经很是寒冷,表里山河的晋地已经是银装素裹。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们大多窝在了自家的炕上猫冬。因为马上就要过年,铁路工地上也停下了大半,工人们领了分发的几斤肉,火柴,肥皂及红糖等东西,回家过年去了。只有工兵部队的人还在继续干活,他们是义务兵,至少要服役两年,即便是到了过年的时候,也不能回家。

  为了让大家安心在工地上干活,政府部门从蒙古那边买了许多的牛羊来给大家改善生活,差不多一个连能分到一头牛和四只羊,够大家过个肥年了。这还只是工程兵部队,还有数量庞大的野战军部队,民兵部队和各级政府部门,刚刚才划到财政部门的钱很快就流出去了许多。

  林永昌挣钱挣的不少,花钱的速度更快。撒币的效果很明显,吃的好,工资发放及时,再加上“公平, 公开,公正”的态度,士气想要不旺盛都不行。就是这一套真的是太费钱了,以至于林大总统只能压缩高官们的福利,还砍掉了许多中间商。

  他自己以身作则,每个月只拿三级两百多块钱的工资,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当然也就等而下之了。也有能拿到二级工资的,但那就是技术大拿或大科学家,绝大部分官员的生活都还算过的去,大富大贵就不要想了。

  官僚们对人民党的这些政策并不满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抗,然后就有了“三反五反”和“整风运动”。对官员进行了一番清理之后,各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明显地提升了。

  林永昌站在主席台上,对着人民党的代表和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做报告,主要是今年的工作总结和明年的工作重点。“.......今年的整风运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明年开始,我们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地方上去.........”

  先清理官员,然后再让官员去清理地方,这很..

  .....慈父?好吧,跟慈父还是无法相提并论。不过慈父虽然厉害,但还是比不上导师。导师留下的那些人,慈父无法驾驭,只好送他们都跟导师走了。

  林永昌念着杨度润色过的稿子,声音铿将有力,极富有感染力。他只用了五分力气做报告,不然的话,大会堂里的人都要被他震晕了。

  “......今年我们生产了26.7万吨钢,22.1万吨铁.....到上个月结束为止,新修建了832里铁路,水库37座.........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旧存在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