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在农村和乡镇,还有很多的黑社会团伙,那些人开设赌场,放高利贷,以各种名义盘剥百姓,政府和党在明年的工作就是要清理那些地方上的蛀虫。不光是要清理黑社会团伙,更要打击那些黑社会团伙背后的靠山。没有靠山,黑社会团伙是撑不了气候的,这其中又要重点清查公检法这些部门,当公权力很黑社会团伙结合起来.......”
林主席之前在“整风运动”的时候,说是要“一个不杀,大部不抓”,但还是流了血,抓了人,成千上万人被扔到西域去支援国家建设了。说的云淡风轻都有许多人头落地,现在说的杀气腾腾,那是要死多少人?
杨度坐在下面听林主席作报告,耳中听到的是洪亮的声音,眼前却像是看到了血海涛涛。
不过这样也好,不将那些前朝遗留下来的污秽清理干净,怎么能建立一个新的时代呢?杨度学的是“屠龙术”,对历朝历代的施政得失和存亡兴败都了解的很。可惜林主席不当皇帝,他之前学的那些东西大多是没什么用了。
好在他还可以继续学习,继续进步,以前跟着老师学的那些东西,虽然在明面上用不上了,但是在改头换面后还是能用的。屠龙术不光是在封建时代能用,在新中国里也能用啊。林主席有句话说的好,“除了技术进步,天阳底下就没有什么新鲜事”。
杨度神游物外,没怎么去听林主席的报告。稿子是他修改过的,都能背出来了,还听什么呢?作为党内首屈一指的理论家,他的地位非常高,能够跟总理和国防部长平起平坐。在从龙功臣之外,他是升得最快,升得最高的,以至于有很多南方来的同志都要忍不住在背后说些酸话。
林主席做完报告后,接着是王总理上台讲话,这次杨度就认真了一点。
在寒冬腊月中,人民政府的年末会议圆满结束。少数人从会议中领悟了许多东西,大部分人,特别是军方的那些人,在宣布结束后像是如蒙大赦。他们坐在大会堂里面,听着连篇的数据昏昏欲睡,还要摆出认真严肃的样子。
要是一两个小时也就罢了,大会一连开了三天,白天开会的时候要正襟危坐,晚上还要写学习报告,让那些旅长团长们个个是抓耳挠腮。他们中有很多人是识字的,但也就是识字而已,哪里懂得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工业化的自我增殖”之类的东西,囫囵吞枣地记几个名词就算是学习用功的了。
没奈何,大老粗们只能去找笔杆子帮忙。抱怨是不敢抱怨的,大元帅那是打败了八国联军,又车翻了老毛子的猛人,将领军官们只有仰视的份。就算真的要抱怨,也只会抱怨杨度这样的笔杆子。
“杨先生,你也太不够意思了,老张让你帮忙就行,咱的事就不行了?难道他们112团是长房的,我们107团就是后娘养........元帅!”
正在叨咕的将领猛然立正,利索地敬了一个军礼。林永昌朝对方还礼,瞟了一眼桌面上放着的稿纸,哼了一声,说道:“李云龙你还是不老实!让你写学习体会,那是让你继续进步,你居然找人代笔!”
李云龙曾经是关中军将领,后来被人民政府给收编了。刚开始被扔到白山黑水之间的时候,李云龙还很不服气,经常骂骂咧咧。后来渐渐地就不再发牢骚了,跟老毛子打仗是要人命的事情。哪怕是游击战呢,人民军一年也伤亡了将近万人。
到了辽东才发现,升允那次只能算是小儿科,老毛子那才是真的难对付。但就是让他头痛无比的老毛子,被大元帅三下五除二地就干掉了小十万人。战后李云龙跟一众将领在军校学习,曾经对着地图做复原,很是不明白,完全不知道林大帅是怎么敢那样用兵的,很多东西都不合常理啊!
难道真想传说中那样,俄军里面有很多我们的人?所以每次都能提前得到消息?
不合常理就对了,人家林大帅是开着全图在打仗,李云龙那些人当然是想不明白了。
“不是,我没有......我是来找杨先生讨教的!”
“行了,不要狡辩了,狡辩就是承认!我看你的政治觉悟不够,还要加强理论学习!”
李云龙忽然伸手抓住桌上的稿纸就往外跑,“元帅,我忽然想起来还有事......”
看着李云龙落荒而逃,林永昌在后面呵呵直笑。小样,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去?
杨度咳嗽了一声,问道:“总统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
林永昌脸上的笑容顿时散去,“蒙古人在库伦建国了。”
第二百一十一章 先礼后兵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原王朝能对蒙古高原上进行有效控制的时间几乎少之又少。除了元朝和前朝。其他的朝代几乎都没有过进行有效的控制。元朝能控制,那是因为元朝就是从那个地方过来的。前朝能控制,因为前朝本身自己也是少数民族,在入关之前就是先和蒙古结盟的。其他的朝代几乎没有过,确切的说汉人对这个地方的控制几乎是没有长时间的。
中国的国家文明属于大河文明,所有大河文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农业为主,也就是土地。所以早期我们的统治范围一般都是能耕种的土地这些。最北面就是现在的长城附近,因为再往北的话那边的地不能耕种,汉人是没有多大的兴趣的。
即便是占领下来了,也会发现在草原上驻兵一点都不划算,是入不敷出的事情。好几次中国军队把草原人杀的尸横遍野,但最终还是因为不划算从草原撤退了。军事问题在很多时候都是要落到经济问题上的,战斗胜负有士气,地形,武器,训练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没钱是大部分战争失败的原因。
等到明朝灭亡,大清.......大金国建立,蒙古大致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漠西蒙古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噶尔丹,因为这哥们在历史上叛乱,被康熙平定了。其他的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
前朝对蒙古人比较好的主要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由于噶尔丹的叛乱,被屠杀了许多人,几乎没有剩下多少了。总的来说,前朝对漠南蒙古还行,但是对漠北蒙古就很不好说。现在蒙古人是信仰佛教了,其实最初他们是不信仰佛教的,或者说没有现在信仰的这么虔诚。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朝廷对蒙古的政策造成的。
朝廷要蒙古人每家都要出一个人出出家,这就会导致蒙古的劳动力减少,还有这些人当了和尚是无法结婚的,所以会影响后代繁衍。当时蒙古有16部,朝廷对于那些比较壮大的部落有要求,叫“限丁令”,就是说你这么地方比如只有五万的人口名额,一旦多出来的话会被处死。
这样一来,导致整个蒙古人口迅速的下降,在前朝的时候一直不过是几十万左右,最多也不过百万。而且由于盟旗制,还有许多要编入军队,导致人口就更少了。也有像增格林沁和升允那样为朝廷卖命的蒙古人,但总的来说蒙古人是不会感激朝廷的,漠北蒙古就更不会了,因为朝廷更歧视漠北蒙古的部落。
所以朝廷灭亡后他们迅速的就搞起了独立。一方面是之前朝廷对他们确实不怎么样,还有就是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有这个传统。即便是前朝对蒙古草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实际上也是让蒙古人管蒙古人,算是附庸或者卫戍国,而不是进行直接的统治。
人民政府放开了对蒙古的很多限制,但漠北的蒙古人并不会感恩戴德,反而会觉得中原不行了。再说,不管谁上台统治蒙古,都没有他们自己独立建国来的好。从蒙古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独立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这是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天经地义,再正义不过了。
蒙古的事情跟西藏很相似,跟西北那边不一样。蒙古草原和西藏高原上的民族自古以来就跟中原不一样,不像是西北,在汉朝的时候曾经并入中国版图很长时间,有不少汉人曾经在那边居住耕种。
草原上的生活习惯一直是游牧,跟中原格格不入。青藏高原那边除了恶劣的环境,还多了高原反应,很少能有中原军队能在那边坚持下来。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能在高原上维持大军的国家也不多。阿三曾经试过,各种非战斗减员,这还是在没有发生战斗,没有剧烈运动的时候。真要是打起来了,怕不是整团整团的人都要因为喘不上气而挂掉。
在那边的人看来,他们祖祖辈辈都不是中原人,想要独立也是可以理解的,是吧?
但是从林永昌,从人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蒙古也好,青藏也罢,还有大西北,都是中国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算是有时候没有控制,但名义上也还是中国的,怎么就要独立建国了?
边疆的穷乡僻壤是没有多少经济收益的,却是有着重大的国家安全利益,放弃了漠北,漠南就要直面他国的兵锋,就要在漠南投入许多兵力和经费。而且漠北的事情不光是蒙古人的事情,还跟沙俄有关。
漠北
的兵力是不值得一提,但是背后的沙俄却是一个庞然大物。要不是沙俄在后面拱火,库伦那边也不会这么快就跳出来。辽西之战在中国和其他列强看来,是中国打赢了,不过沙俄有另外一套说法,他们说中国人派出了二十万大军进攻俄军,大败而归。不是人民军赢了,而是俄国人赢了!
这种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从占据的地盘上来看,俄国人的控制区域一点也没见少。即便是到了信息时代,也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更何况是现在?巴托等漠北蒙古人就信了沙俄的鬼话,在收了一些枪械和卢布之后,就悍然在库伦城成立了大蒙古国,宣称所有的蒙古的领地,包括漠南以及中原等曾经被元朝占领过的地盘。
林永昌对杨度说道:“还是跟以前一样,我说你写,尽量用大白话,不要掉书袋,不要用典,要让所有人都听得懂。你再写一些蒙古的历史,告诉百姓蒙古对中国的意义,还有沙俄对中国的威胁,隔三差五地发一篇文章。”
“是。”杨度应承了下来,随即又问道:“大总统不准备派兵讨伐吗?”
“讨伐是要讨伐的,但是库伦远在一千公里之外,那边的环境也跟内地完全不同。拿下了库伦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我们先等一等,看一看,军队也要做好准备。在出兵之前,政府会派人去晓以大义。”
“只怕库伦那边不会悬崖勒马。”
“恩,这是肯定的。造反又不是过家家,哪里是动动嘴皮子就能说动的?但我们中国人是讲道理的,先礼后兵,等讲不通了,再派兵不迟。”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从龙
林永昌说对大蒙古国的处理不能急,但心中想的却是不能不急。蒙古的问题不光是蒙古的问题,它还是青藏,西北和东北的表率。西北的回回,维吾尔,青藏高原上的藏人,东北的旗人等,这些人天然的就有分离主义倾向,蒙古的事情要是拖的久了,其他地方的人难道不会群起模仿?
少数民族要是可以独立,汉人也可以再分,四川人,湖南人,广东人,广西人,河北人,天南地北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口味,连口音都不大相同,是不是也可以分家?
出现了苗头就一定要掐死在襁褓之中,不能给它们发展起来的空间。
从军事上解决蒙古国并不是问题,开全图打仗实在是太占便宜了,经过几次大战后,林大帅信心爆棚,要是俄国佬过来掺和进来那就一起给揍了。打,肯定是能打赢的,问题是打赢之后怎么办。
在铁路修到库伦之前,在漠北维持一支军队的存在是很花钱的。那么干脆把铁路从归化城延长到库伦?那就只会更费钱。越是往北,修建铁路的技术难度就越高,维护费用也会暴涨。有那个钱为什么不先把陕西,河南与山东的铁路修一修呢?
漠北人烟稀少,内地却是人烟稠密,修了铁路之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经济效益是立刻就上去了。而且漠北的生活环境跟内地大不相同,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制度去治理草原?前朝的那一套“减丁”制度肯定是不行,那么将人民党现在的制度和法律给移植过去如何?
内地的生活方式跟草原上截然不同,定居生活跟游牧不是一回事,不同的生活方式能用一样的制度?明显是不可能的,强行移植过去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的。
所以,林永昌需要等一等,不光是等军队做好出动的准备,也是要跟政府的相关部门及一些蒙古人商议商议,到底要在草原上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如果决定要实行人民党的制度,又需要做哪些修改夜袭群:陆九肆⑨,三⑥①三⑤。
蒙古人闹独立的事情刚开始并没有捅出来,人民政府并没有将大蒙古国的事情看的多严重。连大蒙古国背后的沙俄都揍了,自然会觉得现在不过是小场面。报纸上只是随便提了一下,表示政府会采取必要的行动。
真正对这件事谈论的比较多的是德国和英国的报纸,在青岛和上海的租界里面,德国和英国的报纸上大肆炒作库伦那边的事情,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中国跟沙俄继续打下去,最好是两边都打的精疲力尽。
英国人需要持续不断地给沙俄放血,免得这个庞然大物挣脱了牢笼。德国人也希望俄国将注意力都放在远东,法俄同盟对德国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德军虽然能打,看着前面后面的两大强国也有点发憷。能够一次只打一个那是最好,就算不行,把俄国人在欧洲的百万大军给调走一半也是好的。
但是中国人的表现让英国和德国失望了,在辽西大战结束后,人民军又恢复到了游击战的模式,只顾着收复农村和乡镇,对辽阳,沈阳等大城市像是没有兴趣似的。好像中国人打仗就是为了从美国佬那里骗贷款,现在贷款到手了,就又变成了不温不火的状态。
英国人是玩挑拨离间的好手,在英国人的炒作下,北方人民政府还没什么反应,南方倒是形成了舆论,许多地方都在讨论蒙古独立的事情。国民政府和军政府刚刚遭受了股灾的暴击,也希望让人民政府吃点亏,这样大家才能继续保持实力均衡,跟着英国绅士在那里大造舆论。
蒙古独立的危害大吗?肯定是大的。但是南方的各大势力只是嘴上嚷嚷,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也没有给一毛钱的援助,光是嚷嚷又有什么作用呢?
说实话,林永昌是不太想这么频繁地打仗的,好歹也休养生息几年再说啊。打仗真的很花钱,一场大战下来,就有十多亿人民币花出去了。这还是他亲自指挥的时候,作战效率特别高,加上打完后就立刻撤兵,不待半点犹豫,才能这么省钱的。
但是没办法,既然漠北的蒙古人跳了出来,不想打仗也要打了。
英国人和德国人其实不必这么跳的,林永昌是绝不会放任大蒙古国那档子事不管。在过年前后的那几天,就忙着准备出兵漠北的事情了。哦,还要商量该在漠北实行什么制度。
人民政府的官员都倾向于将现有的制度移植过去,哪怕是做一些修改也行。蒙古王公像是俄日勒和克等,则是想要维持蒙古现有的制度,他们可不希望在草原上搞“分田地,斗地主”那一套。他们想多了,就算林主席在草原上搞土改,也只会是“分牛羊,斗王公”。
不过那些蒙古将领军官和士兵和王公们的想法又不一样,对于“分牛羊”“分草场”的兴趣很高。蒙古的王公们过的是不错,但是下层的牧民就很贫苦了。各旗的牧民更像是奴隶,不光是没什么财产,连生命都掌握在各旗旗主贵族的手里。
绝大部分给林大帅扛活的蒙古人都不想回草原上生活,在林大帅这里,他们是受尊敬的勇士,是受到林大帅庇护的。回草原上了又变回了奴隶,生活水平降低了一大截不说,连生死都操于人手,傻瓜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即便是受伤退役了,也能在政府或者是国营企业里面谋到一份还算是不错的差事,不管怎么算,都要比回草原上更划算。
孟恩*孛儿只斤是俄日勒和克的第二个儿子,按理说他应该跟老爹一样的立场,但事实上并不是的。孟恩没有继承权,跟八国联军和毛老子打过仗后,开阔了眼界,也瞧不上家里的那点牛羊和牧场了。
他给林永昌出了一个主意,漠北的蒙古人不是搞了个大蒙古国,巴托不是自称为蒙古人皇帝么?为什么林大帅自己不当蒙古人的皇帝?
这个念头不是临时冒出来的,而是之前就有了的。乌云琪琪格*孛儿只斤对这个提议很赞同,女孩子认为蒙古人就是需要一个暴君,要用鞭子抽着他们才行。要是林大帅当了皇帝,那她就是皇后啊!
很多女孩子都有当公主的梦想,乌云琪琪格更进一步,她想要当皇后。但是人民政府是共和国,是没有皇帝了的。那么退而求其次,当蒙古人皇帝不就行了?至于林大帅不是蒙古人?这也没关系。蒙古人更看重实力而不是血统,以林大帅现在的武功,把所有的反对者给车翻了就行。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蒙古铁骑】的赞同,要是林大帅当了皇帝,他们就是从龙功臣,是直属于皇帝陛下的部落,不光是他们自己,子孙后代都有了保证!
">
第二百一十三章 要钱
东京,千代田区。
明治天皇眺望远处,二重桥和广场都已经被白雪覆盖,显得非常素雅。人民政府在过年前后有很多会要开,日本政府也差不多。这两年日本的运势不太顺,先是在北中国损兵折将,然后是出兵辽东一无所获。
因为这两次的事情,明治政府对北中国的人民政府非常不满。在河北那次也就算了,进攻辽东那次,要不是林秃子把军队撤走,大日本帝国的军队肯定拿下了辽阳!辽阳一下,俄军必然守不住旅顺和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方也能顺利拿下,将俄国人赶回黑龙江的另一边不是问题。
但是中国人撤兵了!岂可修!明治天皇对此很是愤怒。
日本人惯会将问题都推给其他人的,好像他们是白莲花似的。在出兵辽东之前,明治政府没有给中央人民共和政府任何的通报,打到辽阳城下后,面对人民政府的电报询问,日本政府又采取了“拖”字诀,想要占领整个辽东,形成事实后再说。
可惜日军不给力,在战斗中并未能表现出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白刃战的时候,人高马大的俄军士兵占据了很多优势。对射的
时候,日军的步枪和火炮也都不占上风,激战了几天都没能攻下辽阳。
随着俄军从辽河前线返回辽阳,日军越发的吃力。想要追加筹码吧,日军还没有完成换装,武器装备还很糟糕。从国外买武器是很贵的,日本没那么多外汇去购买武器。自己生产吧,钢铁产量又不够。
筹备了三年,花费了许多金钱的八幡制铁所在今年年中的时候开工生产,但是试产失败,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熔融的铁不能流出。前去观看的两院议员,当局大臣等都是目瞪口呆。
好运气像是离开了日本,不再眷顾明治政府一般,一整年净是出些幺蛾子。十一月的时候,上海股票崩溃,使得山县有朋的投资血本无归,那可是陆军的军费!因为军费打了水漂的缘故,山县有朋不得不躲进了一名歌妓的家里躲避风头,直到要召开御前会议了,这才啊出来见人。
明治天皇想着这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长长地叹气,然后转过身来,对房间中的众人说道:“如今的局面错综复杂,胜于从前,国家该何去何从?诸位爱卿,还请畅所欲言!”
现在的东北是三国志,俄国人的实力依旧是最强,中国跟日本就是蜀汉和东吴,若是两国联手,对抗俄国不在话下。但就跟历史上的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差不多,人民政府跟明治政府有合作的需要,却又不可能精诚合作,因为双方达不成共识。
人民政府要复兴中国,宣称所有的中华故地,不光是包括东北,还有朝鲜和越南和台湾。日本呢,不光是想要将朝鲜吞下去,还想要东北。现在日本政府的胃口没那么大了,但也还想要整个辽东,最少也要赔给明治政府一大笔钱吧?
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问题没得到解决之前,没可能携手合作,两边不打起来就算是好的了。林永昌看的很开,俄国是敌人,日本也不是朋友,做生意就行,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北中国现在发展的很快,每年的钢铁产量达到了五十万吨,修铁路的速度也很快,等到铁路修到锦州了,自己就能把俄国佬给推了,不需要小日子过得不咋地的小日本帮忙。
面对人民政府希望加强经贸合作的要求,明治政府提出双方先签一个条约,要承认日本政府对台湾的主权,以及在朝鲜的特殊利益。外交部长陆征祥对这个提议是有些心动的,俄国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包围了中国,给人民政府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要是能更日本联手对抗俄国,战略态势会改善很多。
但是林大总统直接就拒绝了,这让日本人很受伤,他们都已经主动释放善意了,中国人还是这么不上道。不承认大日本帝国对台湾的主权,以及在朝鲜的特殊利益,这是想干什么?想要再来一次朝鲜战争吗?
要是在七年前,日本人会很乐意再打一场,然后勒索一大笔赎金。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太凶残了,干脆利落地全歼了八国联军不说,又干掉了小十万俄军。日本人刚开始以为是俄国人拉胯了,所以派兵越过鸭绿江,想去捡个便宜,然后就被俄军胖揍了一顿。
日本人这才明白,不是俄军拉胯了,而是中国人变的凶残了。
御前会议上,明治天皇跟大山岩,伊藤博文等元老们商议到底该怎么办,绝口不提山县有朋挪用陆军军费的事情,这让山县有朋慢慢地放开,也参与到了讨论中来。
“必须要尽快更新陆军的装备!我们需要更多的大炮和机枪!”
这是所有元老的共识,陆军的落后让所有人都有了紧迫的感觉。不管将来怎么样,帝国的陆军已经不能压制中国人了,也对付不了俄军,不加强陆军的话,朝鲜可能就保不住了。要是朝鲜丢了,日本列岛也就危险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逻辑。为了保证日本列岛的安全,他们需要占领朝鲜。为了朝鲜的安全,需要占领东北,为了东北的安全,需要占领华北.......反正套娃就对了。这套把戏英国人也玩的很溜。朱尔典就公然对人民政府宣称,为了保证印度的安全,所以要让西藏独立建国,成为中国跟英国之间的缓冲区。
帝国主义列强总是能够找到一套说辞,以证明他们行动的合法性。这就跟统治阶级总是能找到一套理论,以证明他们统治和剥削的合法性一样。
大山岩和山县有朋要加强陆军,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紧接着海军也提出了他们扩军计划,被海军部称之为“六六舰队”,也就是六艘战列舰+六艘装甲巡洋舰组成的日本联合舰队新核心。甲午海战的结果让日本抛弃了防护巡洋舰和三景舰那样的缺乏装甲保护的旧式战舰,转向欧洲寻求吨位更大,武备更强,装甲更厚的新式战舰。
中国人在迅速扩张军队,俄国人也在不停地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为了迎接下一次的战争,日本海军需
要更强大的战舰。
“如果跟中国联手,就能在路上击败俄国,海军不需要更多的战舰!”
“但是人民党一直不肯承认台湾归帝国所有,据说还暗中支持了简大狮那些叛逆!”
“那就联合俄国人,干掉人民党!”
“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海军!”
陆军要扩军,要增添武器装备;海军也要扩军,还要向外国购买战列舰,这都是要花钱的。而众所周知,日本是个穷国。不可能在大力发展陆军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海军,海军和陆军必须要有一个侧重。
这才是御前会议的主题,陆军要钱,海军也要钱,夹在中间的松方正义表示钱是有数的,给海军多了,那么拨给陆军的钱就少了。双方争执不下,就只能召开御前会议,将大伙儿一起找来,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第二百一十四章 艰苦朴素
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长州藩和萨摩藩分别掌控了陆军和海军,天然地就存在矛盾。陆军在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那么多问题,在华北吃了败仗,进攻辽阳被反推了回来,损兵折将,再加上山县有朋的那一档子事请,他们在气势上就输给了海军。
海军里面的烂事也是一大堆,但是最少没有爆出来,这就要比陆军强了不少。即便是吵到了御前会议上,海军派也是占了上风。海军元帅西乡从道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六六舰队”计划得以继续实行,还额外得到了扩充辅助舰船的份额。
西乡从道是老牌的军国主义份子,在其兄西乡隆盛死于“西南战争”后,他就成了萨摩藩的领袖。他本是陆军出身,后来当了海军大臣,对海军的事情是一窍不通,也不打算去了解。对于自己海军大臣的职位,西乡从道有他自己的理解,在这个位置上,懂不懂海军没关系,只要能帮海军要到钱就行了。
因为不太知道海军,西乡从道听人给他介绍情况时常常会作恍然大悟状:“原来如此”。那帮自认为是水兵的人很不服,看他不起,帮西乡大臣起了个绰号叫“原来如此大臣”。
西乡第三次当海军大臣的时候,后来的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已经当了一年官房主事了。西乡让主事帮他弄一份海军情况概要来,山本给了他一份,过几天去问看了没有。西乡回答说已经看完了。
这一下主事大佐爆发了:“不可能,准备这份资料花了7个月,大臣怎么能五天就看完了,你根本就没有看。”
西乡从道笑道:“你还挺聪明,我确实没看”。山本怒不可遏:“身为大臣,怎么可以如此不负责任?对部下的心血不屑一顾?”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