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估计不大可能。想要让英国佬将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把他们打服了。要不是八国联军覆灭的太快,要不是英军深陷南非战场,天津租界的事情也没那么容易解决。
朱尔典使用了武力威胁,提出了赔款,归还天津租界,在铁路沿线驻兵等苛刻条件,而且还跟俄国人联起手来向人民政府施压。英国人一边支持人民军在东北跟俄军打仗,一边又跟俄国联手向人民政府施压,看起来似乎是精神分裂了,但这就是英国人。
大国的利益是复杂的,内部也有各种派系,有可能在这里合作,同时又在另外一个地方斗争。英国人玩这些把戏玩了几百年,挑动地区强国之间彼此争斗,然后他们就帮助较弱的一方去殴打另外一方,就是不让欧洲大陆以及其他地方出现能够挑战英国霸权的国家。
英国佬是从全球扩张转向全球收缩了,但是依旧不能低估他们想要维持“殖民霸权”的决心。反正死的都是下面的人,国会里面的那些议员才不会害怕战争呢。另外一个时空里面,英国人在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是国困民疲,但还是拉出了多国联军去围殴苏联。
现在的情况就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像,人民政府跟苏联一样,不承认前朝所有的贷款和一切不平等条约,使得列强,也别是英国人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英国人刚刚打完布尔战争,情况比打完世界大战好多了,完全有可能像围攻苏联那样,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来。
人民政府里面有些人,特别是军方的将领和军官,认为他们已经连续两次打败了列强,不需要再看英国人的脸色了。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当然很好,但是在战术上还是要重视对手的。英国陆军的战术是过时了,但那毕竟是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世界霸主,有着很强的实力。
英军也会反思,也会进步的。只要死的人够多,英国佬进行军事改革的速度也很快。而且英国的海军力量举世无双,真要是打起来了,英军可以在北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登陆。为了应对最坏的情况,人民政府在1903年的工作将会以发展军事力量为主,将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到军事工业上。
除了发展军事力量,在外交上也要做一些让步和后退,要让英国人看到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希望。这不是说要做原则性的让步,主权问题是不能谈的,青藏,蒙古,西域等地方都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些都是底线,必须坚持。赔款和驻军也是,坚决不能给。
但是在其他方面,可以暂时做些让步。像是在经济领域,英国人想要磺胺的生产技术,这个可以谈。英国强在材料科学和造舰技术上面,在化学工业方面已经被德国人超过去了。英国人不光是想要磺胺,还想要很多其他化工品的生产技术,这些都可以谈。
英国佬想用技术抵赔款,伍廷芳拒绝了。怎么能白给呢?好歹也要掏出点东西来才行啊。朱尔典说大英帝国在华北损失了多少多少,伍廷芳就说八国联军在北平的大屠杀和劫掠。朱尔典要是说法律,伍廷芳就更来劲了,他平时没事就在研究这个啊。
林总统给的指示很明确,就是拖时间。让步可以,但英国人也不能什么东西都不给。人民军忌惮英国人再次组织起八国联军,英国人又何尝不怕人民军南下?失去了北中国每年六七千万英镑的收入,好歹还能在南方弄到一亿英镑。
要是打起仗来,肯定没有什么南方北方的区别了,英国人不光是拿不到在中国北方的手艺,连南方的利益也会损失很大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暂时做一些让步,等把俄国人踢出战争了,再跟英国人算账。”
林永昌随时跟进与英国政府的谈判进度,在听说朱尔典发出战争威胁后,对伍廷芳说道:“英国人这是黔驴技穷了,我们不会率先挑衅,但也绝不会屈服于英国政府的武力讹诈!你不要怕,只要撑过今年,到了明年的时候,我们的战略环境就会改善很多了!”
伍廷芳笑道:“我倒是不怕,就是听说陆部长在圣彼得堡急得跳脚。”
陆征祥是好样的,虽然信了新教,但还是坚持自己是个中国人,对工作也是尽心尽责。他明知林永昌将他派往俄国是有别的想法,但还是竭尽全力地为中国争取利益。就是在听说英俄有联合起来的迹象后,不免肝火太旺,嘴角都起了好几个水泡。
第二百五十章 白和
跟英国政府的谈判旷日持久,朱尔典是“切香肠”的老手,深谙此道,能够收发自如地切换不同的面孔。威胁恐吓的时候,朱尔典表现得凶恶无比,但是下一秒,他又能变的温文尔雅,像是一个好好先生。
伍廷芳抖擞了精神,跟朱尔典大战了几个月,精疲力竭之余,也不得不佩服对方实在是难缠。朱尔典这家伙虽然是凶恶的敌人,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些本事的。但是朱尔典之所以这么有战斗力,主要还是因为背后有大英帝国撑腰。
如果朱尔典是某个非洲部落的人,就算他的外交能力翻个倍,看会不会有人鸟他?
外交很重要,军事和政治同样重要。人民党的政治制度独树一帜,比英国德国强一大截,发展速度比欧洲的列强更快。但是因为起步太晚,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不得不用外外交手段来避免落入到被围殴的处境。
伍廷芳,唐绍仪他们顶着各种压力,在跟英国佬进行艰苦的谈判,陆征祥与俄国人的谈判也不顺利。老毛子对土地的贪婪是永无止境的,即便是在辽西被打痛了,也不肯放弃到手的土地和利益。
对沙皇和俄国的统治者们来说,就算打输了,也不过是在偏远地区的局部失利。中国人就算再能打,也没办法对俄国进行打击。所以林永昌才会劳师远征,跑了几千里去攻打伊尔库兹克,就是要让俄国人知道,人民军也有进攻俄国的能力。至于抓了沙皇的女儿,那只是顺带的。
伊尔库兹克在贝加尔湖边上,那是苏武曾经牧羊的地方。跑了一趟伊尔库兹克之后,林永昌是不想再来一次了,除非是非去不可,或者是乘坐火车过去也行。依靠两条腿在冻土带上行军实在是太艰苦了。
【蒙古铁骑】跟【近卫军】不算,那是林大帅开了外挂的。罗科索夫斯基的那个步兵团和其他的蒙古骑兵,还有蒙古牧民,在寒冬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冻伤情况,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失去了战斗能力。
在铁路没修到库伦之前,林永昌是不会在冬天的时候去进攻俄国了,冬将军的威力不是盖的。不过俄国人不知道这一点,他们认为中国人来了一次,就能来第二次。伊尔库兹克被攻陷,加上后来落入陷阱的军队,总共也才损失了三万兵马,但是在圣彼得堡造成的震动比辽西之战更大。
中国人这一次是退走了,下一次要是不走呢?
俄国的版图非常大,东西横跨万里,这是优势,也是劣势。只要从中横插一刀,就能将俄国砍成东西不能相顾的两段。要是出现那样的情况,俄国东方几百年的扩张可就是要付之东流了。
恐惧之下,加上奥尔加公主的事情,圣彼得堡才真正的开始跟中国谈判。
刚开始,中国要求俄国人赔偿对东北百姓造成的损失,要求俄军完全退出东北。俄国人则
是要求中国政府承认俄军所占东北土地的合法性,还要赔偿对伊尔库兹克造成的损失,也就是割地赔款那一套。
双发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数据,搬出了一套套的法理,在谈判桌上吵得脸红脖子粗。俄国人的外交逻辑很简单,“大棒解决一切问题”,要是不能解决,那就“加粗加大”。可想而知沙俄帝国的外交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陆征祥在圣彼得堡好几次面临人身威胁,最后在太原的指示下,放低了谈判的底线,提出双方可以无条件议和,也就是所谓的“白和”。具体条件就是俄军撤离东北,释放战俘和掳掠的百姓,人民政府同样释放战俘和掳掠的百姓。双方都不再追究对方的战争责任,也不再向对方要求战争赔款。
按理说,这个条件对现在的俄国来说,算是不错了。人民政府固然是面对一堆的问题,沙俄又何尝不是?俄国人的传统是打了败仗就会有人闹事,俄军在远东的连续战败,使得俄国内部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停止战争,回过头来解决国内的问题,将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起来再考虑扩张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皇后想早点看到女儿,对人民政府提出的“无条件议和”很是心动,但是众多的贵族大臣们却想要就地停火,以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作为中俄两国新的国境线。贵族们有他们的理由,因为俄国之前是不承认中央人民共和政府的,要是签订了无条件议和的合约,那就是承认了人民政府的合法性。
在俄国宫廷的大臣们看来,人民政府想要获得俄国的承认,就必须要付出代价,旅顺,辽阳,沈阳,一直到海参崴的那一大片土地就是一个不错的筹码。为了逼迫陆征祥答应俄国人的条件,毛熊使用了非常简单的人身威胁手段,但是陆征祥不为所动。
于是毛熊又送上了大把的金卢布,并声称事成之后还会再给五百万卢布。陆征祥报之以冷笑,“我不是李鸿章!”
气急败坏的俄国外交官猛地拍在桌子上,大叫道:“你会后悔的!”
陆征祥没有丝毫畏惧,站起身来同样一掌拍在桌面夜袭群:六玖④九,叁⑥①三伍上,“看看谁会后悔!”
听说外交人员拒绝了中国人的提议,皇后亚历珊德拉*费奥多罗芙娜冲进了寝宫,对沙皇尼古拉二世喊道:“你才是沙皇!不能让他们这样对待我们的女儿!”
尼古拉二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即便亚历珊德拉是“血友病”的携带者也不介意,但这个时候他不能站在妻子这一边。“亲爱的,奥尔加不会有事的,她会得到最好的待遇。中国人已经同意了我们派人去看望奥尔加,你很快就能跟她通上信了。”
亚历珊德拉怒气未消,“奥尔加才十四岁,又长的那么可爱,你就忍心让她待在野蛮人的国度?”
尼古拉二世年幼的时候体弱多病,兼且优柔寡断,当了沙皇之后性格变得坚毅了一些,但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他有些无奈地说道:“我是沙皇,沙皇是不能打败仗的。”
第二百五十一章 算账
沙皇尼古拉二世年幼的时候体弱多病,性格软弱,但毕竟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对政治和军事都不陌生,他知道俄国现在面临的困境。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俄国内部的资产阶级随之膨胀,有钱了就想要更多的权利,不光是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但是尼古拉不想给。他坚信君主享有绝对权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改革,并公开驳斥地方自治组织。
资产阶级想要更多的权利,波兰人,乌克兰人等少数民族也想要自治的权利,尼古拉二世都不想给。受过完整而严格教育的尼古拉知道,权利只要开始流失,就不会停下来。国内动荡不安,那就向外扩张好了,很多大臣都是这么建议的。
几百年来,沙俄帝国都是这么干。向外扩张成功了能攫取土地和财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的矛盾。要是扩张失败了,也能消耗许多青壮。没了年轻人,就算是有人造反也弄不出多大的动静。
正所谓:打赢了灭外敌,打输了灭内患,怎么都不亏!
尼古拉二世对皇后说将要对中国人发起更大的进攻,必须要让中国人得到惩罚。亚历珊德拉忧虑地说道:“可是,我听说铁路被中国人挖断了。早知道我就不应该让奥尔加......”
“亲爱的,这跟你没关系。”尼古拉二世握住了妻子的手,“铁路是被拆毁了一部分,但只有两百里,大臣们说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重新修好。放心吧,不会有问题的!”
真的没问题吗?看着强自装出信心满满样子的丈夫,亚历珊德拉心中泛起哀愁。
她的父亲是黑森和莱茵大公路德维希四世。她的母亲爱丽斯公主,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次女,跟尼古拉是一见钟情。结婚后尼古拉对她很好,但
是俄国人都不喜欢她。三皇同盟无疾而终的原因就是因为两国之间的矛盾,俄国人这时候普遍不喜欢德国佬,连带着也就不喜欢亚历珊德拉了。
即便她改信了东正教,还起了一个符合俄罗斯习惯的名字,依旧不能改变俄国人对她的讨厌。贵族们不喜欢她,资产阶级也不喜欢她,除了少数忠心耿耿的仆人,亚历珊德拉在宫廷里找不到几个愿意与她交谈的人。
她不能参与到宫廷内的各种会议和讨论中,反而比别人看的更清楚。不管是贵族,还是那些商人和市民的代表,都是将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或是亲近,或是逼迫,都是为了从沙皇的手里获得更多的权利与好处。
大臣们热衷于谈论在远东夺取了多少土地,每年能有多少卢布的收入,但亚历珊德拉只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尽快的回到自己身边。至于远东,看在上帝的份上,俄国的土地已经够大了,更多的土地只会让俄国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这些话她没办法跟别人说,即便是尼古拉二世也不行。现任沙皇虽然性格不够强硬,却一直相信扩张的那一套。以往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那就一定是对的吗?亚历珊德拉不知道,她所能做的,只是用笔将思念写下。
中俄谈判破裂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来,圣彼得堡是藏不住秘密的。被拆毁的铁路有两百里,但是沙俄一年内又岂止修了两百里的铁路?沙俄拒绝了人民政府白和的提议,向远东派出了更多的军队,决意依靠庞大的体量压到对手。
消息以电波的形势传播,各国的情报机构在几天后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英国人得知了之后,底气变得更足,在谈判桌上变得更加强硬,而且更加的无耻。伍廷芳算是修养很好了,跟英国人谈判的时候,也被气得几次拍桌子。
在向林永昌汇报谈判情况的时候,伍廷芳的脸上没有了怒意,而是眉头紧锁,“大总统,英国人不会是真的想要动手吧?”
“怎么?你怕了?”
“我是不怕的,但唐绍仪他们有些支撑不住了。”伍廷芳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英国人的威胁?他只是愤怒于英国佬的蛮横无理,也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心。
大英帝国是在走下坡路了,但它是从巅峰往下滑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从“最强”的位置掉下来。人民政府发展的很快,可是起步太慢,加速度再快也需要时间发育。对现在的人民政府来说,大英帝国还是一个不可撼动的庞然大物。
林永昌听完了伍廷芳的讲述后,思索了一会,说道:“照我看,英国人还是在使用讹诈的手段。他们应该没有下定决心开战。”
这是必然的,刚刚打完布尔战争,英国人绝对不会再踩进同一个坑里。布尔人有多少?中国人有多少?要是打成布尔战争那种烂仗,唐宁街的老爷们又要头痛了。英国人威逼利诱也好,释放善意也罢,都是为了赚钱,布尔战争那种赔本生意,他们是不想再干了。
“但是英国人正在武装袁世凯的部队,还在跟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商量借一大笔钱给金陵,据说数额会高达一千五百万英镑!”
一千五百万英镑,差不多一亿两白银,比得上人民政府一年的税收了,对人民政府和金陵的国民政府来说都算很多,对日本来说也很多,但是对英法来说就算不上什么了。布尔战争英国政府一共支出了2.5亿英镑,也有说是4.5亿英镑的,不过林永昌觉得后一种说法太夸张了,就算英国动员了四十几万军队,也应该花不了那么多钱。
4.5亿英镑,那能造多少条主力舰啊?但就算是没有4.5亿,2.5亿英镑也是一个让很多人头晕目眩的天文数字。一千五百万英镑实在是算不上什么大钱,而且据金陵那边传来的消息,这笔贷款还会先扣掉一半,作为各项到期外债和赔款的本息。就算谈成了,能落到张之洞手里的也只有七八百万英镑,能用到军队上面的数额最多五百万英镑。
伍廷芳道:“就算只有五百万英镑,那也很多了。”
人民政府最开始发行纸币的时候,非常的谨慎,六千万两白银才发了1.2亿人民币。等到百姓和市场都接受了人民币之后,才渐渐地降低了准备金的比例,发行的货币两年间增加了十倍。去年人民政府的岁入约为90亿人民币,军事支出,包括武器装备,军事工业和其他开销,占30%,也就是27亿人民币,差不多460万英镑。
也就是说,如果借款的事情成了,金陵的国民政府额外能用来够来洋枪洋炮的钱,比人民政府一年的军费开支都多。虽然就只多了五十几万英镑,但是人民政府那边不是所有的钱都换成武器装备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了扩建兵工厂和修建军事基地,建设补给仓库上面了。
这么一算的话,情况似乎就真的有点
危险了。但也只是似乎,因为除了这样算以外,还要那样算。
第二百五十二章 钢多气少
“那样算?”伍廷芳有些不解,“那样算是怎么样算?”
林永昌于是跟伍廷芳好好地算了算,“张之洞就算拿了英国人法国人的钱,肯定是要找英法买军火的。从洋人手里买枪炮,跟自己造是一样的吗?李鸿章说造不如买,那是人数较少时候的做法,是紧急情况下才用的。在张之洞那里,五百万英镑能买到的武器,我们自己造只要一半,甚至更少的钱就够了。”
“可是听说汉阳造的价格跟洋枪的价格差不多。”
“唉,张之洞夹带里的人太多了,沾亲带故的,一大堆人上下其手,那价格可不就上去了吗?不说南方了,就是我们这边难道就没有腐败问题吗?我看不见得。跟腐败分子作斗争是个长期化的事情,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只能隔段时间来个大扫除。”
慈父在这点上就做的很好,在慈父统治苏联的时代,官员也只是消耗品,隔几年就会来一波清洗。反正苏维埃有那么多受过教育的青年,找人顶上就是了。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想当官的人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不过这种政策注定是长久不了的,人亡政息是必然的结局。
“洋人的东西都卖的很贵,武器商人也是要赚钱的。五百万英镑听起来很多,但是能武装多少军队?十万?二十万?一支步枪要十几两银子,一门大炮要好几万,加上子弹炮弹,我看能武装起十万军队就算是不错了。”
林永昌说道:“十万大军不是说光有装备就行了,还要有军官,还要训练,等到形成战斗力,最少也要到明年。就算形成了战斗力,十万人能干什么?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但是没办法扭转战略态势。”
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在扩军,十万人真的不多。广东一地的军队就超过十万了,四川更厉害,有编制的军队都超过二十万了,还有大批的民兵,保安团之类的没有算进去。把各个政府和独立势力的军队全部算进去,中国怕不是有两三百万军队。
这其中应该有很多吃空饷,虚报人数,滥竽充数之类的行为,但光是这么多人,就挺震撼了。除了各个政权的军队,还有土匪啸聚山林,地方上的豪绅也组织了家丁,各国的军火商是使劲地往中国卖各种老旧武器。
林永昌并不畏惧带英武装张之洞政府,那说明英国佬暂时没有组织新“八国联军”的想法。或许是伍廷芳唐绍仪他们的努力起了效果,或许是人民政府跟俄国的战争即将陷入漫长化,也有可能是人民政府不像拿破仑法国和列宁苏联那样,给了英国太大的压力,所以英国人并没有将人民政府当成是非消灭不可的敌人。
在大英帝国的绅士们看来,现在的情况就很好。中国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北中国还在跟俄国打仗,南中国已经被英法给瓜分了,不过他们还想要更多,所以在谈判桌上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人民政府跟俄国打仗,要钱要武器吧?不要老是跟美国德国眉来眼去,大英帝国也有很多好东西。只要给钱,都可以谈的。朱尔典还想要帮人民政府建设海军,就跟以前帮助女真人建立海军一样。
英国的好东西是不少,但真是太贵了........
现在英国人一边武装国民政府,一边支持中国跟俄国打仗,还在谈判桌上逼迫人民政府做出让步,不光是想要重新控制北中国的关税,还想将青藏变成独立国家,等等。漫天要价,着地还钱,谈判嘛,就是这样了。
但是只要带英今年不动手,林永昌就不怕。不是说到了明年人民政府的实力就压到了带英,而是到了明年,德国基尔军港的“无畏舰”就会下水了。“无畏舰”的出现,将以前的所有战舰都变成了过时的大玩具。
到了那个时候,英国人要是不想被德国人在海军方面追上,就只能跟着一起造无畏舰。法国也不会闲着,欧洲的强权一起玩“军备竞赛”,东亚的事情就好办了。
林永昌计划的很好,今年车翻沙俄,将俄军彻底地赶出东北。稳定了东北之后,等到明年德国的无畏舰出来,那就到了南下的时候。期间肯定还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变数,英国人也不会干看着。
但到了那个时候,想必英国人的顾虑会更多一些,在远东打一场大仗的意愿会降低不少。
不过“无畏舰”的事情是最高机密,除了总参和海军的几个人外,就没有人知道。政治局七人组里面都有不知道。林永昌也不准备将消息透漏给伍廷芳,只是让他要对政府有信心,政府是有底气的。
他对伍廷芳说道:“去年我们生产了67万吨钢铁,造了六万条步枪,今年我们能生产出更多的军火,还有迫击炮和轻型火炮的产能也上来了,再也不是几年
前只能干挨打不能还手的时候了。”
伍廷芳捻着胡须笑道:“这都是大总统的功劳。”
林永昌连连摆手,“主要的功劳都是人民的,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微不足道的工作。还是那句话,英国人要谈,那咱们就跟他们谈,但绝不接受盎格鲁萨克逊匪帮的讹诈。四年前我们什么都没有,照样拉起了队伍。现在咱们生产了这么多钢铁,不能说反倒比不上当初一无所有的时候,钢多气少的事情咱们不能干。”
两人又商量了好一会,伍廷芳这才起身走人,在从廊檐下经过的时候,一眼瞟到了传说中的奥尔加公主,不由得脚下一顿。大总统当然是英明神武,天降猛人,但是在挑女人方面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嗜好?
乌云琪琪格是蒙古人,关晓彤是前朝余孽,现在又来了一个罗刹女人..........出了门之后,伍廷芳想了想,决定去找杨度谈谈。他自己的知识相当渊博,但要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还是比不上杨度。
第二百五十三章 南北朝
杨度的办公室在另外一个院子里,离的不远。门口荷枪实弹的卫兵在检查过伍廷芳的证件后,双手将证件还给了他,然后敬礼,“伍同志,您请进。”
伍廷芳朝对方点点头,将证件放回口袋里面,快步向里面走去。经过了一重门户,还没有到正屋,就已经听到了杨度的声音。他不禁笑了起来,这可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杨虎禅的性格是外圆内方,跟红楼里的那一位大不相同。
“林主席思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你们再写一篇关于实事求是的文章,要结合最近的时事........”
杨度看到了门口的伍廷芳,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走了出来,“文爵找我有事?”
伍廷芳捻着胡须朝里面看了一眼,笑道:“汪精卫也到你这里来了?”
杨度有些无奈,“终南捷径谁人不想?”
汪精卫那些人错过了人民党迅猛扩张的时候,没可能再像李大眼,王琦,刘呈祥等人那样一飞冲天。在经过了猛烈的扩张后,人民党和人民政府的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后来的人想要进步,要么就熬资历,要么就立下功劳。
前者要时间,后者要天份,或者是要上战场拼命,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人类总是想要走捷径的,林大总统他们攀附不上,于是有很多人就想办法在杨度,伍廷芳,秋瑾等人身边专钻营,以期获得更快的提升。
伍廷芳身边也有这样人,对这种事情很了解,他笑呵呵地说道:“汪兆铭还是不错的,他叔叔还是京兆尹呢。”
京兆尹本是汉代的官职,现在则是指首都的市长。汪兆铭的叔叔汪海在北平干了几年后,被调到太原来当市长,这个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要知道,汪海是最开始跟随林大总统的人之一,当年那批人里面,王琦都当上总理了,李大眼也是兵团司令了。要不是他在林大帅起兵后跑路,现在就是他当总理了。
太原市市长跟总理之间,差了五六个台阶,而且很有可能永远都追不上。
后来林大帅打进北平城了,眼看有建立新朝的气象,汪海又带着侄子北上,厚着脸皮谋了一个职务,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年,这才被调过来当了京兆尹。汪海对当年跑路的事情有他自己的解释,但是伍廷芳和杨度都是知道其中详情的。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