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68章

作者:风兮破地

  美国有强大的工业实力,德国有一些先进技术,这两个国家要是勾搭上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都要变了。林永昌放出声去,说要搞“中美德”三国联盟,也没指望这事真的能成。王师实在是不给力,想要让王师在前面顶雷,纯属是想多了。之所以明知道不能成功也好药这么干,那就属于外交的范畴。

  英国人前一段时间实在是太恶心了,带英属于那种一边利用别人,还要一边给别人上眼药的。这边还在支持人民政府跟沙俄打仗,那边就玩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之类

  的把戏。这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在腾出手来之后,英国人又把目光转回了青藏高原。

  而且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人民军这么凶残,要是从高原上冲进印度怎么办?为了保护印度的安全,他们必须要占领拉萨,建立一个跟中国之间的缓冲国。西藏军队可不就是这么干了吗?

  但这个理由在林大帅这里就显得很不充分,他脑壳有包才会走青藏高原那边进攻印度。就算真的要攻打印度,肯定也是走东南亚,或者是直接用海运的方式啊!

  第二百四十五章 日奸

  奥尔加公主如今跟乌云琪琪格以及关晓彤住在一起,有时候林永昌会过来,然就是是三个人,或者四个人搞在一起。乌云琪琪格年纪还小,林永昌没有进入。小女孩见的多了,有时会很好奇,也会咬来咬去的。

  但他只是在想要放松调剂一下生活的时候才会过来,其他大部分时候都在忙着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青藏,西域和蒙古那些地方处于半自治状态,要管的事情不多,其他地方确实事无巨细,都要人民政府操心的。

  做的好了,百姓会看在眼里。做的差了,百姓也会看在眼里。

  还好,人民党到目前为止做的都很好,不光是击败了外敌,对内的民生工作也做的不错。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工厂区周围和铁路沿线。还有一些人的生活跟以前没什么区别,那个就暂时没办法了。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些住在山上的百姓依旧困苦。

  在那种环境下,产出只有那么一点点,想要摆脱贫困太难了。除了把人接下来安置在平原上,就剩下花费大价钱把路一直修过去。但有些百姓住在几乎直上直下的山上,就算是詹天佑来了也要发愁啊。

  总的来说,百姓对于政府的工作是支持的,认为人民政府办了不少的实事,对于征兵征粮是热烈支持,踊跃报名。人民党从上到下,不说全部,大部分人还是要讲“实事求是”的,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百姓的拥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前面朝廷的下限太低了,只要稍微做的好一点,那就是进步。

  但是在林永昌看来,他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取得的成果也只有那么一点点,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年末总结的时候,人民党内部的同志会为今年修了三千多里的铁路,多生产了五万吨钢铁,多收获了几亿斤粮食等事情而欢呼,林主席却永远都是谦逊的。

  林大帅在人民党内部总结大会上说道:“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才刚刚起步,远没到可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国家尚未统一,沙俄的军队还留在中国的国土上,这些都是巨大的威胁,请各位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不过该表扬还是要表扬,该提拔的还是要提拔。说了一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后,林永昌转而开始表扬今年各行业的优秀工作者,优秀工作者主要以一线的工人和农民居多。林永昌,王琦,还有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亲自上台给受奖者颁发奖状和勋章,以感激他们在过去一年中,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

  那些优秀工作者以前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大会堂里面可是好几千人,除了林永昌外,其他人几乎都要拿着喇叭说话才行。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能够表现得跟平常一样不是容易的事情。没经历过这种事情的,往往会手足无措。

  上台领奖的时候,不少人浑身哆嗦,手脚颤抖,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激动。林永昌露出最和善的笑容,热情地跟每个人握手,等到某一行业的人都上去了之后,林永昌便带头鼓掌,下面的人民党党员代表也鼓起掌来。

  掌声在宏伟的大会堂里面如同雷鸣般响起,炽热的气氛像是要将人都融化在里面一样。杨度坐在下面,一边鼓掌一边观察,他观察了台上和台下的人,看到了那些人激动的模样,特别是受到表彰的那些人,只怕是让他们为林主席去死也是心甘情愿的了。

  想到这里,杨度不禁哑然失笑。要是林大帅知道自己这么想,一定会说自己的觉悟不够,需要多加学习。但就杨度的观察,林主席说的和做的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林永昌口口声声说要相信人民,要相信我们的同志,但是转手就枪毙了许多人,送了十几万人去西域。

  虽然其中大部分的杀戮都是王总理下令干的,但是没有林主席的允许,那可能吗?

  似乎在林大帅的心中有一个标杆,平常会按照那个标杆去要求自己,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或者是需要做出重要决断的时候,林大帅又会抛开一切顾忌和束缚,选择最有利的那个选项。杨度看出了林大帅的表里不一,却并没有因此而心生去意,反而更加坚定了以前的想法。

  现在的中国,需要的不是

  圣人。他读晚明史的时候,常常叹息天不佑中华,扼腕于汉人中没能出现曹操朱温那样的枭雄,李定国忠勇可嘉,但对整个中国来说,要是李定国再多一些野心才是好事。

  他是学过“屠龙术”的,虽然现在学了另外一套理论和体系,但是在观察,研究以及评判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用上原来学的那些东西。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论《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西方的莎士比亚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就像是给优秀工作者颁发奖状和勋章这件事,杨度看到了林永昌蛊惑........鼓动人心的高超手腕,伍廷芳看到的是人民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对底层百姓的倾斜,陈天华,汪海,阎书堂,秋瑾,林黑儿,船越文夫等人看到的情况是一样的,感触也各不相同。

  为什么一个日本人也能参加人民党内部的总结大会?因为船越文夫是人民党的党员。不光是船越文夫,很多日本人都加入了人民党,特别是留在中国的那些第五师团的成员。中国这里能吃饱饭,他们就没有回去,不少人后来还将家里人也接过来了。

  在异国他乡讨生活总是不容易的,为了融入到周围的社会环境里面,一些人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自称是明末或者随便什么时候流落扶桑的华人后裔。还有一些人积极主动地加入了人民党,成为了光荣的人民党党员。

  有不少人是兼而有之,既给自己改了名字,也积极地加入人民党。当然,还是有一些人是能够坚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他们加入了人民党,同时也继续使用日本名字。不过这些人一般都会强烈要求人民军去解放日本列岛,在日本民间往往会被称为日奸.........

  第二百四十六章 回顾

  啪,很快,1902年就过去了,在“啪啪啪”的鞭炮声中,也在“啪啪啪”的鼓掌声中。

  回顾过去一年,发生了不少的大事。英国佬终于打完了布尔战争,总体战略始转向保守,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对青藏高原念念不忘,然后就产生了“中美德奥”大同盟的回响。可惜王师一直不给力,大同盟黄了。

  俄国人在东北努力的给自己找粮食吃,还一度跟日本走的很近,仿佛日俄要联起手来对抗中国了。但是老毛子贪得无厌,日本人精打细算爱占小便宜,两家终究是谈不到一块去。日俄之间的矛盾不可化解,没可能坐到一起。

  日俄联盟破裂,还有英国和美国的因素。美国不能容忍俄国和日本结盟,那样一来,夏威夷,乃至于整个西海岸都会受到威胁了。英国也不能容忍日俄达成同盟。英国在日本投了不少钱,将日本扶植起来是想要养一条凶猛的看门狗。

  看门的狗要是跑去抱别人的大腿了,那还养着有什么用?说不得,那就要杀了炖肉吃了。

  本来英国人在远东放了两条恶犬,但是其中一只说咱不做狗了,还跳上了桌子,让大英帝国的绅士们恨得牙齿直痒痒。中国人实在是太不地道了,拿了英国的援助(其实没有),还反过来跟英国在青藏那边作对。

  日本人看到中国人能不给大英帝国好脸色,他们也想试试,英国人拉了一下狗链子,于是日本政府又老实了。日本跟中国不一样,林大帅可以发狠把工厂修建在表里山河的晋省,日本人能跑到哪里去?

  日本四面环海,英军可以随时在任何一个地方登陆。甚至不需要登陆,只要把日本的航道掐断,它们自己就要饿死了。所以日本人跳了两下后,在英国人的威胁下,就不敢再跳了,还是老老实实,专心致志地做一个好打手。

  随即日本向英国提出了结盟的要求,如果能达成《日英同盟》,那么日本的安全就有保证了。日本的首相和夜袭群:⑥玖④⑨,叁⑥①三伍外交人员说了很多理由和好话,大致意思是:能做英国爸爸的狗,那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有了《日英同盟》,沙俄在朝鲜方向上的扩张也会收敛一些。只是收敛,并不会完全断绝,以老毛子对土地的贪婪,就算是大日本和英国结盟了,也挡不住他们的野心。

  日本国内的舆论急转,从联俄转向了联英。街上挂着的“沙皇万岁”条幅被撤了下去,换上了“爱德华万岁”。“日俄友好”,“沙皇万岁”之类的旗帜条幅没有烧掉,而是放进仓库里面保存起来了。现在是“爱德华七世万岁”了,说不定哪天上面风向又变了呢?

  现在的日本群魔乱舞,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联俄,盟英,加入美国,脱亚入欧,让中国人来解放日本........各种各样的方案,主题思想只有一个,找根粗大腿抱抱,

  找个金主爸爸罩着。

  对外的政策一日三变,对内的方针那就是一点儿都不能动。什么?想要学人民党那一套?那肯定是“非国民”!是要被仁人志士们“天诛”的。说这种话,是陆军吧?陆军一定要知耻!

  在连续失败后,陆军在日本国民中的声望一落千丈,有时候会被人指着鼻子骂。日本的统治阶级搜刮得比中国前朝还厉害,农民和其他底层百姓早就忍无可忍了。农村里面的青年男人只有当兵才能吃上白米饭,年轻女人去南洋卖身才能活下去。

  但就算是忍无可忍也得忍下去,日本的统治阶层镇压百姓老有经验了。

  陆军失败后,还从中国带回来了许多“歪理邪说”,搞得人心惶惶。军部不得不整肃了不少士兵,还将一些军官赶出了军队,这才算是将事情给压了下去。但事情还不算完,前往中国旅行和经商的人太多了,说不定就有谁被“赤化”了。

  内部压力过大,日本政府只能继续向外扩张,所以他们要搞《英日同盟》。在英国人那边是《英日同盟》,在日本国内的宣传则是《日英同盟》。军方的人鼓吹《日英同盟》是仙丹灵药,只要跟英国结盟了,事情就会变得好起来的。

  恩,果然《日英同盟》就黄了。人民政府以不跟德国缔结军事盟约,换取英国不能跟日本结盟。要是英日联手,人民政府为了自保,哪怕美国人不加入,也只能向二德子靠拢了。经过艰苦的谈判,说艰苦主要是指体力上,人民政府跟大英帝国达成了共识。

  消息传出来后,日本举国震惊,舆论哗然。日本人已经震惊好多次了,俄国人向朝鲜扩张他们震惊,陆军在辽东撞得头破血流他们震惊,现在日本人又震惊了。按理说,震惊了这么多回,日本人应该习惯了,但是他们还是要闹事。

  愤怒的日本青年冲进了中国公使馆,将房子给点燃了。但里面根本就没有人民政府的人,因为日本政府不承认中央人民共和政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反而跟金陵的国民政府有外交关系。中国大使馆里面住的是张之洞派来的人,无缘无故地就遭了一顿打,后来明白了原委也不知道该找谁哭诉。

  北方人民政府干的,关他们国民政府什么事?

  但是日本人才不管这么多,青年们被这世道压迫得满腔愤怒,不找个地方发泄出来,就要把自己憋死了。国民政府怎么啦?那也是中国人!别说是一个外交官了,就算李鸿章从土里爬出来,也得要挨一顿打!

  当年李鸿章跟日本人谈判的时候,就挨了刀子。只是动手的浪人武艺不大好,砍了好几刀都没能杀了李合肥。所以说,搞刺杀还是要用枪,要与时俱进才行,武士刀那种东西真的不好用啊!

  就算是在古代,武士刀也就能砍砍无甲的杂兵,只能在混战或者是街头斗殴的时候用。真正打仗还是要靠长枪才行。

  第二百四十七章 照旧

  因为人民政府的反对,大英帝国表示不能跟日本结盟,但是双方在经济上加强了合作,卖了很多的机械设备给日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各种用来制造战舰和枪支大炮的机器。日本人在想方设法地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军事装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弄到了3亿两白银,那些钱极大地改善了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时间已过去了六七年,战争红利早就吃光了,日本政府又陷入到了没钱的困境中。

  即便是没钱,日本人也要继续加军事力量,他们重建了第五师团,还增加了三个常备师团,海军也在增添战舰和辅助舰船。为了筹集资金,日本不光是找英国贷款,还找上了法国和德国,接了前者的高利贷,还在德国下了一条铁甲舰的订单。

  恩,德国一边跟人民政府合作研究“无畏舰”,一边跟日本人谈战舰的买卖。大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往往非常复杂,经常是既合作又斗争,即斗争又合作的关系,后世还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夫妻关系呢。现在的情况只是洒洒水,林大帅看到相关的情报后,只是盖了个“知道了”的章,然后就没管了。

  日本在德国订购新锐战舰,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买战舰,而想要以此来讨好德国人,免得德国人站在了俄国那一边。所以当德国政府表示可以直接将新下水的战船出售的时候,日本人同意了。甲午海战的时候,德国船还是挺能扛揍的,日本人对德国货的质量很有信心。

  但是德国人并没有安好心,战舰是新下水的没错,但都是“前无畏时代”的产品。一条战舰从设计,施工,到下水试航,一般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德国海军部拿到“无畏舰”的设计后,那几条战舰已经完工了大半,虽然还没下水就已经过时了,但总不能说把它们给拆了。

  好歹是主力舰,就算过时了,也

  能多抗几炮。拿到“无畏舰”的设计图纸及一部分的相关技术后,德国海军欣喜若狂,认为英国人的庞大舰队全都成了过时的玩具。同样的,德国已经建好的,正在建造的战舰也都变成了玩具。正好有日本人送上门来,不宰他们宰谁?

  德国想将这两年下水的主力舰都卖给日本,日本政府表示他们很想要,但是没钱........

  光从英国和法国贷款还不够,日本还加大了对内剥削,于是日本列岛上演了传统的“米骚动”套路。好在军队对镇压百姓很有经验,在枪毙了十几个,抓了几百个后,事情被压了下去。

  明治政府对内的压迫已经是非常重了,再加大盘剥力度,怕不是要出大问题。已经有不少日本人拖家带口的跑路去中国了,那些非国民,根本就不懂得为国家奉献!

  中日“一衣带水”不是乱说的。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人划船去中国了。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受了船越文夫等逆党的蛊惑,或是乘船,或是甩腿,进入中国地界后,摇身一变就成了中国人,立刻分了土地,政府还会免费发放一些种子和口粮。

  跑路事件在第五师团的士兵回家后达到了第一次高峰,船越文夫等人在日本宣传“人民政府免费分地”,又掀起了第二次高峰。东北地广人稀,生产兵团就是用了拖拉机,也种不了那么多地,分一些给“归化日本人”种,也挺好的。

  那些日本人可爱吃大米饭了,每次有日本人跑路来中国,在天津或是葫芦岛那边吃上大米饭后,都会泪流满面。刚开始的时候,负责接待的同志还以为是自己人的工作没做好,有人欺负了从扶桑来的农民。

  后来搞清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日本政府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的前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府,军阀,财阀,这些人勾结了起来,他们不光是要掏空六个钱包,拿走最后一个铜板,还会想方设法地让百姓欠下大笔的贷款,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清的那种。

  日本说是通过“明治维新”开化了,但他们只是做到了中央集权,看着比以前强多了,但是本质的东西,像是“生产关系”,“生产资料”这些东西都没怎么变。而且他们的政府跟财阀深度的捆绑在了一起,形成了官僚资本,是所有资本形式里面最坏的那一种。

  日本政府在日本列岛上已经不能榨出更多的又睡了,就将目光放到了朝鲜半岛上。他们还不能明目张胆地将大批日本人赶进矿场,但是对朝鲜人就不用那么客气了。虽然以前他们也就没客气过。

  各大财团都在朝鲜跑马圈地,陆军和海军也参与了进去。他们能不花钱都拿到矿山,能不花钱就能弄来大批的青壮挖矿,所要付出的仅仅是一些看守人员和发霉变质的粮食。反正军队闲着也是闲着,让他们去看守苦工挖矿也不会有额外的支出。

  这样的生意简直就是无本万利,财阀和军阀都很喜欢。财阀后来干脆就跟军阀勾结到了一起,双方紧密合作,一起赚大钱。不过这些东西毕竟是上不得台面的,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人反对,所以规模都不大。但是现在日本已经快要自爆了,也就顾不得吃相难不难看了。

  在日本政府的默许下,日本陆海军跟各大财团在朝鲜扩大了生意的规模,得来的钱财先各家分账,剩下的才交了上去,用以充作扩军备战的军费。政府还没下决定要怎么打,是打俄国人,还是连中国人也一块儿揍了?

  但不管怎么样,多捞钱,多扩充部队肯定是对的。就算是天皇,也不能改变这个思路。

  朝鲜人被日本人奴役,本就怀着满腔的怨恨。现在日本加大了搜刮力度,露出了穷凶极恶的面目,连很多亲日派也改变了态度。不少地方爆发了朝鲜人起义的事件,但都被日本陆军给镇压了下去。

  不过那些人并没有死完,一部分人被捉回去干苦力了,还有一部分人想方设法地逃去了中国,然后向中国寻求帮助。明朝的时候,就是中国帮忙打退了倭寇,现在又来了一次,那就用旧方子治旧病,一切照旧就是。

  第二百四十八章 带英重新抖了起来

  在1902年的下半年,东北还发生了一起比较重大的事情。不是打仗,打仗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中国人跟俄国人已经在东北打了几年,什么时候打起来都不奇怪。虽然不是打仗,但是发生的事情还是让人闻之色变,在很多时候,瘟疫比战争更可怕。

  俄国人控制下的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爆发了霍乱,成千上万人被感染。这场瘟疫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死了四五千人。这件事只能算是比较重大,虽然是死了四五千人,搞的俄国人和中国人都人心惶惶,但终究还是被控制住了。

  在瘟疫刚爆发的时候,林永昌就得到了消息。在【天朝日不落】里面,爆发瘟疫后,会“噌”地跳

  出来一个事件,有“隔离”和“放任不管”两个选项。选前者会扣掉50行政点,选后者则是会产生瘟疫蔓延的后果,还要扣掉10行政点。

  那个时候林永昌已经不是极度缺少点数了,当然选了“隔离”这个选项,因此瘟疫在人民军控制的村庄中得到了控制。但是人民军只能管住自己,管不了俄国人。俄军控制的铁路线和哈尔滨等城市里面瘟疫蔓延,一度闹得人心惶惶,还是契诃夫想办法搞来了许多磺胺,这才将霍乱给压制住了。

  大善人契诃夫不光弄来了磺胺,还捐出了10万卢布,用以救治那些在瘟疫中失去了劳动力的家庭。恩,大概是他和安德烈在这次瘟疫中赚到的领头。没错,瘟疫也是可以发财的。瘟疫可不管是中国人还是俄国人,也不分穷人和富人。穷人得了病只能硬挺着,富人感染了之后,那还不得拿出真金白银来救命啊?

  磺胺对于治疗霍乱的效果不是很好,只能在症状较轻的时候起作用,但就算是这样,也是市面上能找得到的最好的药物了。契科夫和安德烈是俄国园东区的大人物,能量很大,路子很广,当很多富人也被感染了之后,他们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花费十倍的高价从黑市上买到了救命的药物,然后以很低廉的价格,也就是加了个两三倍,将药物卖给需要的人。

  光是这一笔生意,契诃夫他们就赚翻了,而且还获得了好名声。

  中国方面对祸乱进行了详细的追踪报道,在报纸上连篇累牍的介绍瘟疫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需要注意事项等。还发动了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到每一个村子,每一条街道里面去进行宣传。特别是在东北靠近哈尔滨的那一块,村子里面都不让外人进了。

  瘟疫在中国很多地方又被称作是“人症”,一死就是一整个村子,有时候上百里地人都会死光。百姓们对瘟疫是闻之而色变,听说俄国老毛子那边闹瘟疫,百姓们很是配合政府的工作,积极地消灭“四害”,也就是老鼠,苍蝇,蚊子以及臭虫这四种最容易传播疾病的危害生物。

  这次麻雀逃过了一劫,臭虫代替麻雀上榜了。

  因为瘟疫的事情,沙俄在东北的统治越发的困难,而人民政府的威望则是再次得到了提高。不少人知道了磺胺和一些其他药物是中国人发明的,对中国的影响有所改观。不过大部分人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不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而是在英国,在伦敦。超长待机的爱德华在六十多岁的时候等来了登基加冕的机会,却因为阑尾炎而不得不取消了加冕仪式。这个时候现代医学还不是很发达,医生们诊断了半天也不知道国王陛下到底是怎么了,只能按照老传统,给陛下灌了一些罂粟汁,又给爱德华七世放了血,总算是把国王给抢救了回来。

  不然的话,爱德华七世就要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嗝屁着凉了。

  这是大英帝国最为鼎盛的时代,也是大英帝国走下坡路的开始。唐宁街的绅士们知道以往的全球扩张战略是不行了,需要进入到新的阶段,可是原有政策的惯性不会那么容易就消失。带英在总体上转向了保守,但是在某些局部地区,还是延续了之前的扩张政策。

  不管是维多利亚女王,还是大难不死的爱德华七世,他们的存在只是象征性的。英国的国策从来就没变过,一直都是在玩“离岸平衡手”那一套。他们对欧洲,对亚洲,对全世界的态度都是一样的,盎格鲁萨克逊匪帮不管怎么涂脂抹粉,都掩盖不了身上的血腥味和搅屎棍的本性。

  爱德华七世登基后,人民政府发去了贺电,但林永昌从来就没指望英国老爷们发善心。即便是在辽西之战中证明了人民军的实力,英国人在谈判桌上也是一点都不松口,而且还在继续打藏南的主意。

  为了逼迫人民政府在谈判桌上让步,英国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的各方面都采取了动作。他们的军舰还在长江上游弋,布尔战争后的有很多军火被卖给了金陵的国民政府,还在跟张之洞谈“借款”的事情。

  布尔战争结束了,带英终于腾出手来了,可以拿回在北中国失去的利益了,虽然那些利益本来不属于英国,但他们觉得就是他们的。

  新年的假期刚结束,英国公使朱尔典就发来了照会,要求重新启动有关于西藏,关税,赔偿和欠款等一系列问题的谈判。去年的这个时候,带英在南非囤积了四十五万大军,没有能力管远东的事情,朱尔典稍微收敛了一些。现在仗打完了,朱尔典便又恢复了盛气凌人的态度。

  外交部长陆征祥正在圣彼得堡跟沙俄进行艰苦的谈判,招待朱尔典及其他各国外交官的事情就落到了伍廷芳和唐绍仪的身上。外交嘛,本质上就是利益交换,是要依靠背后实力做后盾的。光耍嘴皮子是没用的,国

  际法背的滚瓜烂熟也比不上武力强大管用。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这句话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依然管用,在列强们毫无顾忌地使用物理的1903年,自然也是管用的。朱尔典使用了利诱的计策,说是只要中国在一些方面做出让步,那么大英帝国就承认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伍廷芳和唐绍仪等人不为所动,承不承认不是英国人说了算的。就算英国人不承认,难道中央人民共和政府就不存在了?

  随后朱尔典开始进行威逼,威胁将要使用“经济封锁”,“战争威胁”等招数。

  第二百四十九章 外交

  老实说,对于“全球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带英,林永昌是非常忌惮的,忌惮的程度远在沙俄与日本之上。这年头的大英帝国就好比后世的美利坚,那真的是满世界的搞事情。或许在影响力与蛮横方面跟米利坚还差了那么一些,但是阴险狡诈绝不在美国佬之下。

  英国人是威逼利诱,无所不用积极地在全世界巧取豪夺,毒气弹是他们最先搞出来的,集村并寨,三光政策也是他们最先搞出来的。最让林永昌忌惮的还不是英国人强大的实力跟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是英国人在外交方面的实力。

  拿破仑打仗够厉害吧,英国人硬是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出钱又出力的把拿破仑给耗死了。要是被英国人列为“宿敌”,人民政府可扛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围攻。就算是开了挂,打仗还是需要士兵们一个村庄一个城镇地去争夺,也是要死人的。

  前几年英国人是将军力财力都用在了南非,这才没有组织第二次八国联军,现在英国人抽出手来了,情况不同了。虽然说就算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林大帅也有信心能打赢,但是能不要被围殴,那还是不要被围殴的好。

  所以人民政府在进入1903年之后,并没有继续挑动英国人那脆弱的神经。在外交部跟英国国外交人员谈判的时候,军队也还是用在了东北,而不是转头南下。去东北跟俄国人打仗,是符合英国利益的,南下统一中国是不符合英国利益的。

  当然,统一大业是民心所向,任谁都挡不住。不过还是不要树敌太多,先收回了东北,再掉头南下不迟。要是前两年不管西域和蒙古,直接率领大军南下会如何?英国人有可能坐视不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