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76章

作者:风兮破地

  用。但这款枪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有点高,不太适合亚洲人的体格,但是对东北人郭松龄来说,倒是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拉动枪栓,朝里面看了一下,发现没问题,然后朝里面装填子弹。等到将一切都准备好,时间只剩下了最后一分钟。郭松龄和其他士兵一样,静静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在反攻刚开始的时候,他是第一次以营长的身份指挥战斗,还会觉得紧张和忐忑不安。短短几天的时间后,他就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指战员。其他的军官和士兵经过战火的洗礼后,也都得到了成长。虽然人数变少了,还经过了一次补充,但是这个营的战斗力变得更强了。

  “咔”,五点钟到了。郭松龄从地上一跃而起,高声道:“跟我来!”

  之前已经展开的重火力一起开火,重机枪喷射出火舌,朝着俄军的方向猛烈射击。迫击炮组先进行了一发试射,接着调整角度,第二法炮弹落在了俄军的营地中,于是改成了急速射。迫击炮的精度和不如野战炮,但是射速极快,训练有素的炮组一分钟打出十来发炮弹是常有的事情。

  在重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下,士兵们弯腰朝着俄国人的炮兵阵地冲了过去。

  第二百七十五章 勇气

  俄军是一支凶残野蛮的军队,当他们处于上风的时候,会变得无比凶残,奸淫屠杀之类的事情是信手拈来。但是当他们处于下风的时候,士气滑落的速度比其他列强更快。在民族主义的浪潮卷起来之后,俄国人依旧只是压路机,而不能依靠庞大的体量杀入西欧。

  这些老毛子在东北已经待了三年多的时间了,最开始他们吹嘘“一个俄国士兵抵得上五个中国士兵”,那时候他们的确有吹嘘的资本,前朝在东北的军队都是些旧时代的武装,装备最多的是大刀长矛,当然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而且他们还有着兵力上的优势,就算换成是意大利人来了,在那种巨大优势下,也能轻松地取胜。

  在1900年,俄军依靠着先进的武器和数倍的兵力,占领了东北大多数的城市,剩下的时间里面都是在镇压各路反抗俄军的民兵,以及前朝的溃兵。那是俄军最惬意的时候,往往只要出动一个连的兵力就能将中国人撵得到处跑。

  到了十一月份的时候,情况就变了。东北的民兵和溃兵被人民党收编了。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后,之前的鱼腩居然翻身了。虽然人民党送去东北的武器不是最新式的的步枪和大炮,但也就是落后了最新式的武器一代。俄军使用的也不是最先进的武器,双方半斤对八两,俄国人的战损就变得难看起来。

  游击战一直打到了次年的年中,俄国人从到处镇压游击队,变成了到处修军事据点,以避免被游击队突袭。那些游击队神出鬼没,每次都是在局部战场上聚集起几倍的兵力和火力,将俄军的小股部队包围起来打,歼灭了俄军之后又很快消失不见。

  损失了一万多人的俄军受不了这样不断被放血的方式,集结了十二万大军向锦州的方向发起进攻,还派出了部队在舰队的掩护下在葫芦岛登陆,想要将人民军的辽西兵团全部吃掉。辽西之战的结果是俄军损兵折将,给帝国主义大家庭丢了脸。

  从那之后,俄军就再也不说什么“一个俄国士兵抵得上五个中国士兵”之类的话了,而是将中国军队当成了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们毕竟还是有些自尊心的,绝不肯承认人民军的战斗已经在俄军之上了。

  但即便嘴上不承认,身体还是老实的。在野外和据点里面受到袭击后,俄军大部分的选择不再是勇敢地冲上去,而是赶紧跑路。辽西兵团与热河兵团在第一千的指挥员和士兵都说俄军的战斗力下降的很快,变得好打了很多。

  之所以俄国人还没有溃逃,主要还是归功于尼古拉*尼古拉斯大公,他是沙皇的亲戚,所以能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对俄军做了一些整顿。但他也只是沙皇的亲戚,不是沙皇本人,做不了更多的事情。

  即便是沙皇本人,不也是在各种政策上摇摆不定?光是一个“农奴制”的问题,就来回拉扯了好几次。所以俄国一直都是帝国主义中最薄弱的一环。

  连尼古拉*罗曼诺夫*尼古拉斯大公都放弃了进攻,改成挖坑蹲防了。可想而知俄国人现在的状况是多么的糟糕。但是俄军上下都习惯了“进攻”,转成防守后,一时半会间还不能领会“机动防御”和“防守反击”的精髓。

  具体到弓长岭这里,因为这里在辽阳防线的后方,俄军根本没想到人民军会打到这里来,他们就没做好战斗的准备,一旦被攻击,立刻就陷入到了混乱中。而且攻击还是来自南北两个方向,这让不少俄军士兵认为他们被包围了。

  十门迫击炮打出了连续不断的爆炸,炮弹以每秒钟

  两三发的速度落在俄军营地中。十二挺重机枪编织成了一张炽热的火力网,撞到这张火力网上的俄军无不是被撕成了碎片。

  “不要怕!那不过是子弹!”

  有俄军军官大声呼喊,命令士兵发起反冲锋。人民军的火力虽然凶猛,但是绝不可能将所有的俄国人都打倒。一些俄军士兵聚集起来,端着上了刺刀的莫辛纳甘步枪,呐喊着向重机枪和炮击跑的方向冲了上去。

  俄军被称作是灰色牲口,他们愚昧野蛮,但不可否认,他们还是勇敢的。

  郭松龄冲在队伍的最前方,见到俄军冲了下来,立刻喊道:“手榴弹!”

  身后的战士立刻掏出了手榴弹,拉弦后用力地扔了出去。射击,拼刺刀和投弹都是人民军战士需要掌握的战斗技能,只有训练达标的士兵才会被编入野战军里面。郭松龄这个营里的士兵不光是娴熟地掌握了战斗技能,而且多是有过战斗经验的老兵,不需要军官过多指挥就知道该怎么战斗。

  擅长扔手榴弹的士兵将手榴弹连续朝俄国人扔出,擅长射击的则是停了下来,采用站立射击或是蹲下射击的模式,对着俄军的方向迅速开火。郭松龄就跟他们就不一样,他左手拿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右手左轮对着敌人连连开火,但是因为距离尚远,好像是一枪都没有打中移动中的敌人。

  “该死!”

  郭松龄将手枪朝着迎面而来的敌人砸了过去,然后狂吼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他用最标准的姿势端着步枪,大步向前冲去。即便是已经参加过很多次战斗,但是每次拼刺刀的时候,郭松龄都会感觉头皮像是炸开了。血液用上了面颊,一股凉气沿着脊柱冲了上来,在这一瞬间,肾上腺素疯狂的分泌,时间像是变得缓慢了起来。

  跟着他一起冲锋的士兵同样发出了惊天怒吼,按照“三人一组”的阵型,撞进了俄军的队列中。俄国人的勇武不需要怀疑,但是他们遭受到了“突袭”,正处于混乱的状态中,士气也没有提升起来,所以并不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的战斗力。

  夫战,勇气也!

  碰撞的一瞬间,士气高昂的人民军战士瞬间就冲垮了俄军。勉强集结起来的俄军溃散了下去,他们扔下了受伤的同伴,有的人还扔掉了武器,仓皇地向着黑暗中逃窜。

  第二百七十六章 变化

  “大捷,大捷啊!”

  指导员兴奋地喊道:“我们一个营就打垮了俄军一个团,还缴获了18门火炮!战士们都是好样的!我要向团长给你们请功!”

  郭松龄累得不行,只是点头,却没有说话。拼刺刀真的是太考验意志和勇气了,体力消耗的也是飞快。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面,他就感觉像是过了一个小时那么漫长。好在终于是把俄国人打崩溃了,不然的话,只怕是要挂彩。

  大概是因为运气好的缘故,每次他都冲杀在第一线,但是一次都没有受过伤。以前每次都是以多打少,至少也是兵力相当,这次却是以寡敌众,让郭松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差一点,就只差那么一点,他就要被俄国兵给刺中了。

  万幸俄国人崩溃了,那个敌人扔掉了武器转身就逃,他也没有力气去追,就那么看着俄国兵窜进了黑暗中。休息了几分钟,身体中又渐渐地有了力气,郭松龄站起身来,对指导员道:“让士兵们再休息一会,然后抓紧时间准备防御。”

  弓长岭在辽阳的东南方,在俄军辽阳防线的后方。占据了这里,人民军能绕过尼古拉*尼古拉斯大公苦心经营的辽阳防线,直接打到沈阳去。可以想象,俄国人必然是要对弓长岭发起反扑的。

  步兵“渗透突击”战术很强,是二德子“暴风突击战术”的改良版,但是对军官和士兵的素质要求很高,还必须要士兵有很高的爱国热情,愿意为国家献身才能用的出来。渗透到敌人的放线里面,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搞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没有高昂的士气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渗透突击也有其极限,一个是步兵携带的弹药和食物有限,并不能支撑大包围,大包抄;二是受限于现在的通讯技术,渗透进去的部队很难跟上级单位及友军部队联系上,打起仗来对指挥官的要求很高。在周围全部的都是敌人,友军又联系不上的情况下,到底是坚守下去,还是见机不妙就撤退?

  部队的指挥官只能看到自己周围的情况,能掌握的只有自己麾下的部队,对整体战况是两眼一抹黑。坚守到底有没有意义?友军是在进攻还是撤退了?要是作战失败了怎么办?那些渗透到了敌人后方的部队相当于是主动跳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七十四师张灵甫想使用“中心开花”的战术,结果却是被包了饺子。

  郭松龄不知道张灵甫的“故事”,但是很明白他们现在

  的处境。在恢复了一些力气后,立刻就拿起工兵铲加入到了挖战壕的行列中。除了挖掘防御工事,他还派人去山岭下运了很多清水上来。清水在战斗中的作用很大,不光是能让士兵保持战斗力,重机枪也离不开水。

  连续射击的时候,要是没了水,枪管都要烧红了。

  挖了一会战壕,郭松龄朝正在挖坑的士兵那边喊道:“李成溪,李成溪!”

  “哎!”

  一个其貌不扬的年轻士兵跑了过来,“营长,有什么事?”

  “等下打起来,你不要上去拼刺刀,就在后面放枪。”

  李成溪不是东北人,而是江苏人,身材不算高大,看上去也不像是特别能打的样子。但是他在训练营里面的射击成绩非常突出,使用精心挑选出来的莫辛纳甘步枪,能在四百米的距离上打中一个西瓜。

  他是作为补充兵加入这个营的,郭松龄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士兵,还是指导员从士兵那里打听出来的。好几个人亲眼见到李成溪出枪如有神助,打死了好几个俄国兵。

  “哦。”

  李成溪也不问为什么,营长说什么,他就怎么做。服从命令,奋勇杀敌,当兵不就是要这样的吗?

  就在郭松龄营挖战壕准备抵挡俄军反扑的时候,整场战争的局势正在讯速地朝着有利于人民军的方向变化。尼古拉*尼古拉斯搞出来的辽阳防线的确很坚固,东线大本营调过来的重型榴弹炮轰了好几天才打开了一个缺口,还被俄军调来两个师将口子给堵上了,但是堵上了又有什么用呢?

  人民军只用了12万人就牵制住了辽阳城外的23.5万兵马,热河兵团的主力已经重新解放了松原等地,兵锋直指大庆,随时有可能向东去攻打哈尔滨。俄国人费尽了力气才将铁路修到哈尔滨,那里是东北俄军的补给中心,辽阳,沈阳等地俄军吃的喝的都要从哈尔滨用马车给运过去。要是哈尔滨被攻击了,在辽阳外围的俄军是回去救援,还是不回去救援?

  俄国人太贪婪了,要是他们肯放弃旅顺,辽阳,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将主要兵力囤积在哈尔滨,人民军可能会觉得很头痛。强攻用战壕,铁丝网和地雷围起来的城市肯定会有很大的伤亡,哪怕人民军点出了“渗透突击”战术也是一样。

  这是由这个时代的军事科技所决定的,防御方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不是每一次都能打成弓长岭那样的状况。但是俄国人太过于贪婪了,他们将主力囤积在辽阳,剩下的部队摆出了一字长蛇阵。从哈尔滨到旅顺,这么长的战线,就算是五十万大军也不够用,而尼古拉*尼古拉斯大公手中的兵力只有三十五万,在辽阳就有23.5万人,其他的地方能有多少人呢?

  连哈尔滨那样的重要城市也只有3万兵力而已,其他的地方就更少了。只要能看住辽阳的这坨俄军,其他地方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如果在辽阳这边不能将俄军拖住,深入敌后的部队就有被包围的危险。

  那么,只用一半的兵力,能不能拖住辽阳的二十多万俄军?

  林永昌觉得还是很有把握的,不光是能拖住俄国人,还可以尝试发起进攻。尼古拉*尼古拉斯把军队缩在了一起,摆明了就是让人民军去进攻的。既然这样,那就不要辜负了俄国人的期待。

  第二百七十七章 炮击

  辽阳,鞍山。

  这里在不久前驻扎了一个旅的俄军,是俄军“辽阳防线”的外围阵地之一。在经过一番激战后,俄军撤回了防线里面。人民军解放鞍山后,在这里修起了炮兵阵地,将大本营直属的远程加农炮和重型榴弹炮都布置在了这里的几处炮兵阵地上。

  打仗的时候,大炮一般是不会长久地放置在一个地方的,为了防止被敌人的炮火击中,会经常进行转移。但是这个时代的反炮兵技术还很落后,大部分时间都是直瞄射击,间接射击的技术还没有完善,所以也不用打上几炮就换一个地方,两三天换一次都没问题。

  编号为丁-9的炮兵阵地上,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正在打盹的军官北京新,他立刻用左手将话筒抓了起来,“喂......哦,请讲.....是,坐标XXX,XXX,重复一遍,XXX,XXX。”

  他一边打电话,一边将指挥中心发来的坐标记在了纸上。等到按下话筒后,军官抓起纸张走出房间,大声道:“射击准备!立刻!”

  炮兵们忙碌起来,他们揭开盖在大炮上面的雨布,将弹药和药包用小车拉到对应的大炮边上,然后按照指挥中心传过来的坐标打了一发试射。远程炮兵一般是看不到他们射击目标的,射程太远,炮弹射出去后,只能听到大地的震颤和远方传来的爆炸声。战场上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爆炸和轰鸣,有的时候,连爆炸声都听不到。

  炮兵们大多塞着耳

  塞,戴着耳罩,以免被震聋了。他们打了一炮后就停了下来,因为看不到是否击中了目标,很多时候需要等待前线的反馈,然后调整射击的角度。要是乱开炮,炮弹说不定会掉到自己人头上。

  很快,房间里的电话又再次响起。新的命令到了,“命中目标,齐射一轮!”

  “嘿哟!”“嘿哟!”

  两名炮手用大钳子将炮弹夹了起来,送入炮膛,然后再将火炮发射包塞进去,关上炮闩,这便做好了发射准备。“一号就位!”

  “二号就位!”

  “三号就位!”

  .......................

  ......................

  “发射!”

  炮兵阵地上猛然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烟尘大作的同时,十几发重炮弹飞向远方。不一会后,炮弹落在了俄军的一处炮兵阵地上,爆炸的气浪和炮弹碎片横扫了整个阵地,将阵地上的俄军撕成了碎片。在重型榴弹炮的面前,即便是修了壁垒也没用。

  连续几轮齐射后,俄军炮兵阵地上一片狼藉,没有人能在这样猛烈的炮击中活下来。

  从整体上来说,人民军在轻型火炮和步兵方面完胜俄军,但是在重型火炮方面的力量是比不上俄军的。俄国人共有100mm以上口径的大炮260多门,人民军只有100多门。俄夜袭群:陆玖④⑨,叁陆一③五国人还有十门280mm口径的臼炮,这种武器中国是一门都没有。

  人民军有一些从英国人那里购买的要塞炮,使用的是退役了的海军舰炮炮管,威力不比俄国人的超口径火炮差,就是数量少了一些。数量少没关系,将大口径火炮集中起来使用就好了。俄国人将大炮平均分配给军队,效果就要差很多。

  另外,由于有【天朝日不落】系统的存在,人民军使用远程火炮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林永昌在地上指指点点,炮弹就像是长了眼睛似的将俄国人的兵营,马厩和大炮都给炸得稀巴烂。

  俄军修了坚固的防线,等着人民军在他们的阵地上撞得头破血流。人民军是发起了进攻,但是进攻的方式并不是俄军想象中的那种方式。在第一次进攻中,东线大本营的直属炮兵旅,跟辽西兵团的远程炮兵一起,用精准的射击摧毁了三公里长的俄军防线,然后发起了进攻。

  那次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人民军前进了五里,但是被撕开的口子很快就被俄军的机动兵力给堵上了。俄军在内线调动兵力的速度比人民军更快,依靠步兵的两条腿,是很难达成连续突破。

  俄军的大炮对着破口处猛烈轰击,阻断了人民军后续兵力的投入。人民军还是能继续向前进攻,但是那样做的话,伤亡必然直线上升。第一次进攻只是尝试,战斗的结果证明了人民军有能力打穿俄军的防线,可是打穿了“辽阳防线”也并不能使俄军崩溃,辽阳城已经被俄国人改造成了一座巨大的要塞。

  想要将辽阳打下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这期间,俄军庞大的兵力将会从两边挤压过来,人民军将会处于极度不利的局面。顿兵于坚城之下,还遭受敌军优势兵力的夹击,怎么看都像是要全军覆没的节奏。

  既然俄军的战斗意志尚在,那就只能先将部队撤回来了。强攻伤亡太大,林永昌和总参谋部的将领们商议过后,决定还是使用大范围的包抄和穿插,切断辽阳俄军的补给,将他们给围困起来再说。

  虽然用在辽阳战场上的人民军只有十二万人,差不多是俄军的一半,但谁说人少就不能包围了?人少一样可以包围!俄军在防守的时候还是很能打,在野战中已经完全不是人民军的对手。不光是可以将辽阳包围起来,还能将沈阳,旅顺等地一并围起来。

  要是俄国人从防线后面出来了,那就在野战中击败他们。要是俄军不出来,那就继续围着,先攻哈尔滨,打掉俄军在东北的后勤补给中心,然后沿着铁路一直杀到海参崴去。

  辽阳这里有一大坨敌人,沈阳,旅顺等地方的兵力就少的多了,但只要是坚城和要塞,人民军都先不打,继续围困就行了。其他的像是齐齐哈尔,本溪,抚顺,铁岭,开原,双阳,吉林等地方都可以拿下。

  先分割包围,然后再集中火炮和兵力,将被包起来的饺子一个个吃掉。只要饺子皮不被撑破,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其他地方的俄军数量较少,不用担心那他们杀穿包围圈,给我军造成威胁。只有辽阳这里俄军数量太多,要是俄国人不计伤亡地发起强攻,说不定能成翻盘。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是没有。为了将十拿九稳的事情变成十拿十稳,林永昌组建了第三军,亲自带兵在辽阳这里看住俄军,这样就万无一失了。除非三十万日军从鸭绿江那边杀过来,不然的话,俄军的失

  败已成定局面。

  第二百七十八章 讹诈

  日本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动员,总兵力已经达到了32.4万,这么庞大的兵力,肯定不是为了好玩。30万大军不管是用于进攻俄国人的远东地区,还是攻入东北,都有可能改变东北战场的局势。

  在鸭绿江的另一边,已经出现了数个日军师团的番号,林永昌不知道日本人到底是想干什么,只能让华北兵团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让辽西兵团派了一个师又一个旅到鸭绿江边,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辽西兵团被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加入第三军,再分出了三万人围住了旅顺,剩下的军队都用来防备日军了。

  明治政府跟人民政府联系的时候,说会对俄国宣战,但是知道现在也没有动作,只是在一味地厚实兵力。对于这种反常的行为,不光是林永昌犯嘀咕,很多对日本抱有好感的人也觉察出了情况不对劲。

  伍廷芳连续多次会见英国的外交人员,询问其中缘由。英日同盟没有达成,但日本还是英国的小弟,日本那边的事情,只要找英国人就对了。朱尔典先是说了一大堆外交辞令,然后又提起青藏,西域和中国南北分治,以及海关和前朝的欠账赔款问题,大有趁机讹诈的意思。

  英国政府需要有人挡住俄国的扩张势头,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对人民政府施压。

  伍廷芳原本是对英国很有好感的,他是香港立法局的第一位华人议员,可是自从跟英国的外交人员打交道以来,他对大英帝国的好感度就急转直下。英国外交人员的傲慢和无耻嘴脸在谈判桌上暴露无遗,就算朱尔典打扮的像是个绅士,也掩盖不住粉脂下面的恶臭贪婪。

  “是不是说如果我们不答应贵方的条件,日军就会对中国宣战了?”

  伍廷芳不想跟朱尔典鬼扯什么国际法和公约,直截了当地问道:“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朱尔典面带微笑,“不,我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希望你们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再次考虑大英帝国的建议。”

  “...........”,伍廷芳常常对人说他自己还年轻,但是他都已经六十好几了,跟英国佬来回扯皮说轱辘话,让他觉得很是疲惫,“我知道贵方的意思了,会将你们的提议上报给国务院和总统办公室的。”

  朱尔典道:“希望林总统这次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不要将时间拖的太久,不然的话,帝国也有可能控制着不住局势。”

  伍廷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来,跟朱尔典握手,“再见。”

  德国人的“无畏舰”已经下水,正在试航,欧洲人惊呼二德子引领了海军的潮流。大英帝国在欧洲全力应对德国人的挑战,但是唐宁街的绅士们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其他国家的压迫。北中国这么大的一块蛋糕,英国人没可能拱手让给美国和德国。

  英国人的战争威胁被送到了国务院,然后又转到了身处辽阳战场的林永昌手中。

  “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英国人是靠不住的!”

  林永昌早就知道这一点,帝国主义是老虎,是要吃人的,不管他们表现的多么温情脉脉,最终还是要撕下面纱吃人的。但林大帅觉得自己现在棒棒哒,不需要喝酒也能上景阳冈去打老虎。

  “让外交部继续跟英国人谈,但是那些损害中国主权的条件我们一个都不答应!”

  信息通过电报在太原和辽阳之间来回传播。外交部的人害怕谈判破裂后,日军真的会杀过来,那就有可能重演“一片石”的故事了。人民军的精锐主力大都投在了东北战场上,要是那四十万精锐损失掉了,不光是人民政府的威信会遭到极大的打击,还有可能被外敌直接杀到太原来。

  但是林永昌的态度非常强硬,即便是日军杀过来,也决不能在原则性的问题上让步。大不了就是把山东河北等地打成一片废墟,想要杀进山西,那也得日本人和英国人有那个本事!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把山西的工业都给打光了,也不能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有半点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