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塔博里茨基
“我们没有错,铁基催化剂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战略预言委员会那群疯子一直在故意引导我们走向错误!”
“...我...谢谢。”恩格勒哽咽了,眼泪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滚落。
随着汽笛声响起,人们开始登上火车。这是一列特殊的列车,由十几节客车和几节装满设备的货车组成。每个车厢都被重新布置过,不再是传统的客运格局,而是小型的生活区和工作区的结合。
学者们和他们的家属被分配到不同的车厢,但大多数人选择聚集在一起交流。相比于单独的休息,他们更渴望思想的碰撞——这是他们在漫长监禁后最缺乏的东西。
"你们知道吗,维也纳大学的整座图书馆都没往后方运,都被运往了喀尔巴阡山脉的北部。”一位随行的年轻修士告诉大家,“还有布拉格、慕尼黑大学的大部分科研设备。”
“那很好了!”
列车缓缓启动,载着这群精神焕发的学者们驶向未知的北方。透过车窗,他们看到罗马的轮廓逐渐远去,而前方,是一片未知的希望之地。
火车穿过意大利北部平原,驶向阿尔卑斯山。一路上,沿途城市更多被释放的学者和技术神甫在各站登上了这列特殊的列车。到达奥地利边境时,这列车已经载着近五百名学者和他们的家属。
第二列、第三列也紧跟而来,这些年被迫害、流放的学者们都进入了列车,向东方去,离开这片故土。
列车在山谷间穿行,逐渐接近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边界。窗外的景色从丰饶的平原变成了起伏的丘陵,再到崎岖的山路。当列车驶入喀尔巴阡山脉的外围时,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这里并非荒芜之地——沿线已经建起了防御工事,不时可以看到穿着十字军制服的士兵在巡逻。
“看那边!”一个工程师指着窗外惊呼道,“沃登克里夫塔——绝对是特斯拉博士的作品!”
所有人都拥向窗边。在远处的山坡上,一座高耸的铁塔正在建设中,工人们就像蚂蚁一样在塔身上攀爬作业。
PS:尼古拉·特斯拉是奥地利出生的人哦。
“他们真的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弗利茨·哈勃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当列车最终到达大克尔季什站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学者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火车,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里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简陋营地,而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小城镇。数百顶帐篷整齐排列,几座坚固的石砌建筑已经完工,还有更多的正在建设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谷中央的一座大型工厂,烟囱正喷吐着浓烟,显示着它的活跃状态。
一队士兵迎上前来,为这些新到的“贵客”引路。尽管衣衫褴褛,尽管瘦骨嶙峋,这些学者们的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山谷里,等待他们的不再是束缚和禁锢,而是创造和探索的机会。
“欢迎来到喀尔巴阡1号营地。”带队的军官微笑着说,“尼欧斯司令正在等待与你们见面。”
恩格勒从哈伯的包中取出一张图纸,深吸一口气,看着远处工厂的轮廓,蓝色的眼睛中闪烁着泪光:“终于,我们可以继续我们的工作了。”
“嗡————”
一辆印着红十字的小车驶来,开车的皮埃尔·居里下车,和尼尔斯·玻尔来了个拥抱,
“听说你是自愿来这里的?”“对,卢瑟福那个老东西仗着有教皇给他撑腰封杀我的理论,那个老混蛋理论辩不过我就要发动宗教的武器来批判我!你呢?”
“我不知道啊,我听说这里不烧科学家我就来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群学者身上,为他们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在异端的阴影笼罩下,人类文明的火种正在喀尔巴阡山脉中悄然燃起。
PS:260票票下一更4.5k喵...
赤潮:1921 : 上架感言+考试请假
因为要考试所以今天请个假()早上九点开考,早点睡了,考完北宅就码字!!!
————————
孩子们,这本书最终还是走到了上架这一步。
怎么说呢,就还是心情挺复杂的。今年北宅面临的压力非常多,一方面要考各种证,一方面还要准备雅思,要在今年秋招之前考了。除去这两个,还有考研的压力,压力真的非常非常大。
今年还有个科创比赛,还有一个数学建模大赛和电子技术比赛要弄,不搞这些简历太空了。
越写越压抑...
很多时候北宅都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做不到。但每次北宅晚上躺到床上的时候做第二天的规划都会发现,日程加起来还不如高三的三分之二多,但北宅就是做不到完成这些日程。
北宅家里向来管的严,高中的时候因为玩手机被砸过两次,有一次直接砸了一部oppo,后来高二以后不玩手机了,晚上偷偷玩电脑,要么用电脑打群星要么钢铁雄心,直到高三压力太大的时候就开始玩galgame麻痹自己。
当时北宅是可以做到玩galgame到两点半然后第二天早上继续去上一天课的,现在不行了,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精力也跟不上了。
PS:北宅最喜欢的galgame是summer pocket其次是ATRI,当时玩了几次半夜给北宅在被窝里哭的不行了。
后来一毕业就放松了,疯玩,就像个弹簧一样要把过去十几年的压力都释放出来,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逼样子,绩点就维持在3.4(满绩点是5)左右,我们专业比较卷3.9才能到保研线.
前两年经济形势不太好,当时就决定本科毕业去国企应聘,要考一堆证还要准备行测申论这些东西。今年形势好一些了,北宅又比较怂,怕自己不给自己留后路太危险了,所以就又报了考研的培训班。
可以说北宅就是自己作的,北宅现在这么累也是北宅自己的问题。我相信这个社会不止有这一条出路,考不上大学的比比皆是也没见天塌下来,人总能找到出路的兄弟们。
书是肯定会写下去的,因为北宅真的能在写作中找到那么一丝快乐,每天抽出两个多小时的晚上时间码字。这是北宅每天最快乐的时间了,可以放空大脑,不去思考北宅的未来,不用去思考那些要去学习的知识,不用去思考考试和单词。
只用去思考这个小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写作已经是北宅最后的避风港了。
父母很多时候都劝北宅不要写了专心学习,可北宅离了这个北宅真的感觉自己会扛不住的。能不能站上人生的领奖台北宅不知道,但大概率是要上人生的天台的。
祝大家的人生都能像自己规划的那样前进吧,也祝北宅今年能抗住这波。
晚安,家人们。
赤潮:1921 : 第49章 尼氏制碱法,合成氨,以及沙林
1915年3月30日 喀尔巴阡山脉 一号营地
大克尔季什盆地位于喀尔巴阡山脚下,这里便是尼欧斯计划中的一号营地。
在不到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墟,残垣断壁之间杂草丛生,几栋半塌的农舍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荒芜之中。当时,尼欧斯率领的第一批军队抵达此地时,许多平民都曾暗自嘀咕:
“尼欧斯圣徒是不是选错了地方?这种荒山野岭,能有什么战略价值?”
如今,那些质疑的声音早已消失无踪。
砖瓦和石墙被重新修缮,道路上的瓦砾和杂草也被清理,这座小镇经过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在上万军民的建设下变成了一座小城市。尼欧斯当初带来的工业设备有将近三分之一都被安置在大克尔季什这座城市。
一座发电厂已经建造完毕,从布达佩斯带来的火力发电机组已经正常运行,但电力还是不够,居民用电还需要依靠河流的水力机组——毕竟,尼古拉·特斯拉博士的研究太耗电了。
没人知道那从早到晚一直发着光的房间里在发生什么,偶尔有好奇前往偷窥的孩童说他们看见了亮着白光不断发射电弧的光球。
山谷中央,一座工厂正日夜不停地生产着各种设备和物资,从北方的波兰立陶宛联邦送来的精密齿轮和在山脉中开采的矿石在这里组合。白天,烟囱喷出的浓烟在蓝天下形成一道淡淡的痕迹;夜晚,工厂里的灯火通明,工人们三班倒,不断地生产着各种工业设备。
为了保护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的上百名科学家,这座小城有着一个团的十字军守卫,他们手里有着最好的武器装备,因为这里除了军民,还有一个希姆莱精心修建的异端集中营。
一千余名被俘的异端士兵都在这座狭小的营地从事最艰苦的劳作,一天只能得到很少的食物和水,就这样还要承担采矿这种重体力活。没人同情他们,毕竟当他们选择投靠地狱的时候,他们便不再拥有人权。
集中营被铁丝网和高墙严密包围,每隔二十米就有一座岗哨,荷枪实弹的十字军日夜巡逻,铁丝网外还埋着地雷。异端们被迫在寒冷的冬季修建道路、挖掘工事、搬运物资。他们穿着褴褛的囚服,在鞭子和枪口的威胁下不停劳作,从黎明到黄昏,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当一个异端士兵因体力不支而倒下时,监工的皮鞭会毫不留情地抽打在他的背上,直到他再次站起来继续工作,或者永远地躺在那里。
“动起来!你们这些恶魔的帮凶!”一名监工怒吼着,皮鞭在空中发出尖锐的呼啸,“想吃饭就得干活!上帝不养懒人,更不养魔鬼!”
而对于那些被迫加入异端军团的平民百姓,他们在经过尼欧斯的法术核验确认过后,便会重新获得人类的身份。这些重获新生的平民百姓将尼欧斯视作他们的救主,有些人甚至被异端虐待的伤口都没好就要下地劳作。
在大克尔季什城外,一排排崭新的温室正在建设中。虽然严冬尚未离去,但工程师们设计的这些玻璃房已经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在温室内,农艺师和平民们正小心翼翼地照料着幼苗,这些植物将是他们来年的希望。
毕竟,美洲还没发现,没有土豆、红薯、玉米这种高产作物,欧洲人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育种、改良、杂交。
“看,这是我们从维也纳大学带来的杂交小麦种子,据说产量是普通小麦的两倍,它的杆很低,抗倒伏,抗虫害,技术神甫们说它还融合了一部分燕麦的基因,理论上能在三月份的喀尔巴什山脉种植。”一位农艺师正向周围的平民解释,
“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培育,几个月就可以收获了!”
PS:北宅不知道小麦和燕麦能不能杂交成功嗷,但以喀尔巴什山脉的条件感觉种植水稻不太现实,北宅就设定种杂交小麦了。
——————————
“有了这东西,管他几个月收获!我们一次收获就能顶他们三倍!玩弄基因那团屎山代码算什么,我们的氨肥才是王道!”
大克尔季什的中心,一座古堡被改造成了农业研究院。这座城堡原本属于当地的一位贵族,但在战争中被遗弃。如今,它的石墙内回荡着科学家们热烈的讨论声。
一间宽敞的实验室里,弗利茨·哈伯正和他的导师恩格勒一起调整着一台复杂的设备。这台设备由数十根管道、金属容器、反应釜和压力阀组成,看起来就像一个奇特的迷宫。
“再调高一点温度,哈伯。”恩格勒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专注地盯着压力表,“我们需要接近500度的高温才能让反应充分进行。”
“温度提升那么高得不偿失,之前上千度的高温和三百个大气压也只有不到零点五的产率,还得是催化剂吧?!”
PS:原本历史上哈伯在1020度的常压条件下,他仅获得了极微量的氨(产率仅为0.005%),后来用极其稀有的金属锇作为催化剂,在300个大气压和700度的条件下达到了6%的产率。但锇在当时的工业水平下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等重的黄金价格十几倍。
弗利茨·哈伯一边说着,一边调整着控制阀,手稳定如磐石。周围的几名年轻的助手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在他们眼中,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实验,更是人类对抗饥荒的希望。
“还记得我们在卡尔斯鲁厄时的讨论吗?”恩格勒一边调整设备,一边问道,“你当时就坚信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会结合——只要有合适的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
哈伯点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是的,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小型实验室和几台简陋的设备。战略预言委员会的那些狂热分子认为我们研究的是'亵渎技术',说什么‘上帝允许的化学反应无需人为干预'——
我去他妈的吧!”
“真是一群疯子。”恩格勒低声咒骂,“如果我们能早点取得突破,欧罗巴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饥饿而死,难道上帝也想要看到我们挨饿吗?”
哈伯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没关系,以后不会了。”
在他们身后,几名平民工人正小心翼翼地搬运着金属构件,按照科学家们的指示组装设备的其他部分。这些人中有些脸上还带着伤痕,那是异端留下的印记。但现在,他们眼中只有专注和敬畏,他们知道,这些奇怪的设备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小心那个接口!”哈伯突然转身喊道,看到一名工人差点将一根管安装错误的位置,“那必须连接到催化室!”
工人连忙道歉,在另一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重新安装。哈伯长舒一口气,转向恩格勒:“这些人很勤劳,但对精密仪器的理解还有限。”
“那是因为他们没机会接受教育,如果战争结束了,教育普及了,我相信他们也会变成一名名技术员和工程师的。”恩格勒温和地说,
“记住,弗利茨,我们要放下学者的高傲,我们只是更幸运地接受了教育,而且尼欧斯大人也说过——科学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些少数人,而是为了所有人。”
哈伯点点头,继续调整设备。过 ( 一)起仪散侕児鸸去几周里,他们已经进行了无数次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每次失败后,哈伯都会彻夜不眠地分析问题所在,修改实验参数。
有时候,疲惫和挫折会让他几乎想要放弃。但每当他走出城堡,看到外面那些饥饿的面孔,看到士兵们疲惫却坚定的眼神,他就会重新振作起来。
“我们必须成功。”哈伯经常七+删淋si(九)琦删在深夜的实验室里自言自语,“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终于,在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后,进行了数次测算和分析总结后,他们再次准备开始一次新的尝试。
“所有阀门检查完毕!”
“催化剂已更换!”
“压力稳定在一百四十个大气压!”
哈伯深吸一口气,看向恩格勒,老教授点点头:“开始吧,弗利茨。”
哈伯小心翼翼地打开主阀,混合气体开始流入反应室。整个装置发出轻微的嗡鸣声,金属部件因高温而发出轻微的膨胀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收集器,希望看到液态氨的出现。
一分钟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五分钟过去了,依然没有反应。
有人开始叹息,有人开始低声交谈,认为这次尝试又失败了。
就在这时,哈伯突然指着收集器底部喊道:“看!那里!”
所有人都凑上前去。在容器的底部,一滴透明的液体缓缓形成,然后是第二滴、第三滴...氨气特有的刺鼻气味开始蔓延!
“快!”恩格勒激动地喊道,声音因兴奋而颤抖,“测算产率!!”
哈伯迅速记录下读数:“一百四十个大气压,四百七十度,产率有15%,我们成功了!!!”
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科学家们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恩格勒紧紧抱住了他最得意的学生:“弗利茨,你做到了!你真的做到了!”
“我们做到了!”哈伯十分激动。
他们的欢呼声传遍了整个城堡。在楼下工作的平民们好奇地抬起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一名技术员跑下楼,激动地向他们解释:“工业合成氨技术被我们搞出来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挨饿了!!”
平民们面面相觑,不太理解什么是“工业合成氨技术”,但他们听懂了最后一句话。一名年长的工人立刻对其他人喊道:“我们不会再挨饿了!新技术突破了!”
这个消息像野火一样在整个城市蔓延开来。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每传递一次都会添加新的细节或省略一些细节。
“什么?不会挨饿了?!我们可以直接凭空生产食物了?!”一名士兵惊讶地问道。
“是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能凭空制造粮食的机器!”另一个人回答。
消息继续传播,变得越来越离奇:“传下去!科学家们可以直接制造食物了!”
到了傍晚,当这个消息终于传到城市另一端尼欧斯的司令部时,它已经面目全非:
“科学家们可以批量制造尼欧斯,每个制造出来的尼欧斯都带着无限的五饼二鱼给大家充饥!”
正在处理文件的尼欧斯听到这个消息时,差点把手中的钢笔折断。他无奈地摇摇头,放下笔,吐槽道:“这是什么浮夸风,给我干哪个时代了?”
他站起身,穿上外套:“带几个人,我们去农业科学研究院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尼欧斯一行人抵达城堡时,整个农业研究院已经沉浸在狂欢的氛围中。科学家们在主厅里开了几瓶珍贵的香槟(这是他们从罗马带来的为数不多的奢侈品),正在举杯庆祝他们的突破。
哈伯看到尼欧斯进来,连忙上前致意:“尼欧斯司令!我正准备派人向您报告我们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