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爱世人,魔只爱神
听罢,李润石说道:“我和书记的意见是,不要搞农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和政府合一了。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党、政、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石类乙表示坚决贯彻中央指示。
这天,在一日的调研结束后,三人来到一个村头的小屋前稍作歇息。微风轻拂,李润石点燃了一根烟,望着不远处一片忙碌的田地,目光深邃。
王春江趁机打破了沉默,心中一直压抑的问题终于脱口而出:“总里,您认为,苏炎未来的农村,将会是个什么样子?会是人民公社吗?”
王春江并不显得拘谨,他知道李润石是沐源最亲密的战友,在他面前无需避讳太多,很多疑问都可以直接请教。
李润石听罢,微微一笑,轻轻弹了弹烟灰,语气平和坚定:“这个问题,我和书记已经讨论过多次。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的农村政权形式,将是一个个共产主义的公社。至于名称怎么叫,可以叫人民公社,也可以不叫人民公社,我们俩的意见是,就叫人民公社。
我们的设想是,在未来,每个人民公社都会拥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很多学校,孩子们可以在公社的学校里从小学读到高中,甚至大学。”
何青一直在旁边仔细听着,忍不住插话道:“那岂不是和城市一样了!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在那个时候,就真的消失了啊!”
李润石微笑着点头,继续说道:“没错,每个公社里不仅有学校,还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行业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督察等等。
而这些农村的公社,将与这些公社围绕着的城市紧密结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到那时,我们距离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远了。”
两人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激动:“这样的大公社,真是一个伟大的蓝图!”
李润视察三省的情况,新炎社很快作了报道,标题上赫然印着——《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沐源为这篇报告写了按语:“人民公社不是党内预先进行的部署,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一次伟大实践。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提倡不断革命、破除迷信,敢想敢说敢做,人民群众便先我们一步,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勇敢地建立起了人民公社。
而党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把公社的道理,理顺说清,让公社的道路,越走越明。”
报道写道:“李润石同志在谈到人民公社问题时指出,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
所谓的‘大’,就是指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广,生产规模宏大,涉及农业、工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而‘公’则代表着公有制下的集体生活,做到生产资料的公有,生活方式的集体。
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共产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伟大实践,有着共产主义的萌芽,不仅给出了制度上的方向,还给出了思想上的答案。
在制度上,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将党政工农商学兵结合,将农林牧副渔统筹发展,实现了政社合一,这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政权形式。
在思想上,人民公社的【七结合】要求,对破除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炎社报道的刊发,“人民公社”的名字,立刻传遍了全苏炎。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
...
PS:
第一个公社是巴黎公社。
而沿用公社这个词汇的人民公社,不是一种经济组织,而是一个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
不过,在某个时代后,公社全部解散,基层政权又回归了几千年以来那种老一套的组织形式。
省市县这套政权分层,其实也在某个时代变化了,不过运动失败后也被修正了。
黑暗森林·解放三体 : 第210章 韩明: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和埃德加一同来到苏炎调查的,还有一位来自阿麦国的著名作家,他在苏炎的名字叫韩明。
韩明早年间曾参与了晋西省张家村的土地革命,并在村子里生活了一两年,亲身经历了苏炎农民翻身的艰苦斗争。
在朝国战争爆发前不久,韩明回到了阿麦国,带着他在苏炎的丰富经历,带着许许多多的资料纪录,写了一本描绘苏炎土地革命的纪实著作——《农民的翻身》。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革命的教科书,一经出版便迅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各国共产主义者了解苏炎土地革命与开展本国土地革命的重要参考。
全书以张家村的革命历程为中心,让人看到了苏炎农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忍受剥削的苦难岁月,也详细描绘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党领导张家村的贫下中农组织起来,向地主阶级发起了进攻,拿回了自己的土地。
当然,韩明也在书中坦诚提到了土地革命初期出现的一些偏差。群众的革命情绪高涨,斗争中有时难免过火,侵犯了中农的利益。
不过很快,苏炎中央便派出了专项工作队,开始了一段时期内全国范围内的纠“左”。
在张家村,的广大群众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重新划分阶级,严格区分中农和富农之间的界限,对利益受到侵犯的中农进行了退赔,将他们团结到了革命的队伍里来,这让整个村子的革命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张家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村子的翻身,它实际上是整个苏炎人民翻身斗争的缩影。
苏炎人民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斗争与纠错,在不断的前进、纠正偏差、继续前进中,日益变得聪明和成熟起来,完成了亘古未有的大业,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彻底送进了坟墓。
韩明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张家村的故事,也为全球的共产主义者提供了一面镜子,照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这本书在阿麦国出版后,阿麦国逮捕了韩明,认为他涉嫌参与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发表煽动性的“反政斧言论”,将他携带回国的所有资料全部没收封禁。
这激起了阿麦国内许多人的愤怒和不满,许多的左弈作家站出来公开为韩明辩护,指出逮捕韩明是一场政治破害,政斧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压制言论自由。
阿麦国的共产``党也动用了社会力量,将韩明保释了出来。
韩明的律师也坚持不懈地为他辩护,向法院提交大量证据,证明韩明的活动并不涉及任何暴力或违法行为,而仅仅是基于思想自由和学术研究的写作。
打了几年的官司后,法院最终宣判阿麦政斧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韩明从事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宣布他无罪,取消了限制他出境的措施。
于是,韩明再次来到了苏炎。
和埃德加不同的是,他想回到曾经待过的张家村看看。
几年前,他离开苏炎时,张家村还在土地革命的新生中逐渐发展,贫下中农刚刚开始适应新生活。而如今,苏炎的“人民公社”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张家村也不例外。
他想看一看,这个村子,如今变成什么模样了。
黑暗森林·解放三体 : 第211章这便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啊
飞机平稳地飞行在辽阔的平原上,韩明的目光透过舷窗,不断地向外望去。
窥一斑而知全豹,眼前的景象令他不禁屏住呼吸。
在那辽阔的平原地带,在村落和连接它们的道路间, 有着整齐的方形的长方形的土地, 绿色的、 黄色的、 褐色的,一直延伸到地平线。
“了不起。”
韩明不由得轻声说道,心中感慨万分,在阿迈国的空中往下看,便同样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
然而几年前,他离开苏炎时,看到的还是完全不同的画面。
那个时候,苏炎大部分地区已经土改完成,苏炎的十五亿亩耕地分给了五亿多的农民,每个人平均下来仅有两三亩地,这个平均数还不断随着人口的增多而减少。
所以在飞机上从上往下看,细碎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排成零散杂乱的图形, 蔓延上千公里。
那些土地是那样狭窄, 以至于马车经过时,一个轮子在这个人的土里,另一个轮子就压到了另一个人的土里。
传统的小农经济是没有前途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农业科学家,都能认清这个事实。
韩明也曾思索过,若是苏炎停留在那种私有化的土地分配阶段,每个农民拥有两三亩的狭小田地,前景将极为黯淡。
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农民以锄头耕作的方式低效而落后,他们拼尽全力去挥舞锄头,一年的产量最多也不过能够收获一吨左右的粮食,这是他在宾州用拖拉机机械化耕作产量的八百分之一。
而这一吨粮食的价值,只有区区一百多美元,这便是小农经济的上限了。
停留在小农经济,也就意味着哪怕过去五十年,一百年,农民的生活水平再高也不会超过那个数字。
当然,这已经不是封建田园时代了,社会的发展不会为小农停留,小农们无论在这短暂的时间享受着怎样的繁荣, 都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小农经济必然会在发展中被摧毁,要么以资本主义的方式,出现一小撮农业资本家和数亿的破产农民,这便类似曾经维多利亚的“圈地运动”,数亿农民要么主动要么被迫离开土地,自生自灭,全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代价”。
而要么,如苏俄、苏炎那样,国家机器发力,一边推动机械化、一边推动合作化,直至完全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农村的合作化,那时,农民的生活水平便至少是现在的数百倍,也不存在这个年收入一百美元的上限。
从这一点看,韩明十分佩服苏维埃的领导者,他们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农业道路,相比封建时代的农奴和资本主义下农民的破产,在苏维埃,农民的未来,是肉眼可见的光明了。
想到这里,韩明的心情逐渐变得激动起来。
他忍不住转过头,看向身旁的陪同者,这是一位苏炎的高级官员,此次亲自陪同他前往张家村。
“何部长,我对张家村的现状是越来越期待了。”
韩明笑着说道,语气真诚,同时仔细观察着面前之人的反应。
说实话,他有些疑惑,他不过是一位外国作家,通常只需要一位外交官员爱负责接待他,却没想到,此行会由这位何部长亲自陪同。
这也太过重视了。
面对他的搭话,何青微微一笑道:“张家村距离常治市区比较近,那里的公社发展的比较好,你去了,或许会大吃一惊。”
她补充道,目前,苏炎的公社有20%发展得较好,60%发展得一般,20%没有发展好。
而张家村公社,属于前20%的那一批。
她继续说道:“韩先生,你的那本《农民的翻身》写得很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沐书记说,一个张家村的翻身还不够,每个市都要有这样的翻身纪实,将整个苏炎的翻身面貌,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沐书记...”
韩明的思绪突然被拉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革命时代,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核心人物,沐源的名字早已举世闻名。
他似乎明白些什么,让何青这位文化部长陪同他前往张家村,这或许便是那位沐书记的意思。
不过,究竟是想干什么,他暂且不知。
...
出了机场,迎面而来的景象让韩明一时间有些恍惚。
道路两旁的树木成排,排列在街边的三层或四层的楼房,粉刷得一尘不染,散发出一股现代化的气息。
他停下脚步,仔细端详四周,过去的痕迹不再有了。
他记忆中的常治还是一个破败的县城,老旧的城墙蜿蜒围绕着整个城,砖面斑驳,像是岁月的痕迹烙在了大地上。而如今,那象征着旧城的威严城墙,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韩明有些恍惚。
“这里居然是常治?”
他所熟知的常治,破败的县城,年久失修的衙门,成群的挤在一起的家庭,无人问津的庙宇, 处处野草,零落不堪,可现在,这儿已成了繁荣拥挤的城市,宽敞的大路,现代化的建筑,具有与京城这样典型的都市一样的公共设施。
“常治发展得不错。”
何青在一旁说了几个数字,工厂的数量,工人的数目,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总值,人口的增长。
这些数字让韩明忽地有些明白。
对西方参观者来说,苏炎的京城似乎仍然落后,仍有农村气息,而眼前的这一幕,便是其原因之一:苏炎的财富不仅仅只是注入了京城、魔都、港都那少数的几个大城市,来促进它们超常的、 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而是或多或少地分到了全国,县城和地区也可以夸耀他们具有那些被中心城市引为自豪的市政设备,服务设施。
很明显,使京城这些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减慢的因素,便是常治这些城市的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
韩明深吸一口气,望着眼前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这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啊。”
...
...
PS:
不忙了,继续。
黑暗森林·解放三体 : 第212章 工业化的巨兽,喝命三山五岳开道!
“我想步行过去。”韩明提出这个要求时,脸上带着微笑,语气却很坚定。
常治市区距离张家村有15公里,步行的话,大概要花三四个小时。
韩明想慢慢地用双脚走在晋省乡间的路上,看看熟悉的景色,听听熟悉的声音,闻闻熟悉的气味,这样可以帮他做好再次回到张家村的准备。
这个要求让负责接待的地方领导们有些措手不及,他们的神情瞬间僵硬。
“韩先生,现在通往张家村的路早已不是当年那条泥土小道了,已经修成了交通繁忙的柏油马路。走路不仅危险,还很乏味。”一位领导试图用理性劝说他。
另一位领导也补充道:“这可是足足三十里路啊,到了张家村时,您肯定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现在天气酷热难当,走那么远的路又饿又渴,身体会吃不消的。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坐车呢?省时省力,还能高高兴兴地到那里。”
他们的声音里似乎夹杂着关切和隐隐的担忧,但韩明只是温和地笑了笑,似乎并不为所动。
他回头看了眼远处的山脉,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地上,那片广袤的乡村景色在他的眼中闪烁着记忆的光芒。每一片树叶、每一缕风仿佛都在呼唤他,仿佛在等待他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重温过去的岁月。
“谢谢你们的好意,”他轻声说道,“但我这次真的想靠双脚走过去,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到那个村庄。”
领导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劝说,他们看向何青,等待这位大领导的意见。
步行...这不得累个半死啊,他们肯定是吃不消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吃不消没事,但是这位大领导可不能出事啊。
“听韩先生的,那就步行吧。”
何青拍板道。
...
上一篇:与手游后宫的星海帝国
下一篇:魔女,火球与蒸汽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