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唉,这也不怪你们。”
幸德秋水摇了摇头,说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政府只让你们听到一种声音,他们说什么,你们就只能听什么。所以我才会在《万朝报》上写文章。林主席有句话说的很好,人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是什么事情,先不要轻易地相信,要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读书会的话题从战争变成了政治,幸德秋水早在二十年前就对政治产生了兴趣,他的学识非常渊博,能将道理掰碎开来,让普通人也能听得懂,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日本政府当局才会对他非常忌惮,在跟人民党关系缓和了的时候,还会继续派出军警监视。
幸德秋水给青年们讲了《林永昌文选》第一卷上的一些内容,忽地有人高声道:“警察过来了!”他立刻停止了演讲,说道:“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记住凡事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是不是,为什么!散会!”
他自己不怕死,但是不想让其他人也牵连进去,特别是这些年轻人。青年们站起身来,朝着幸德秋水鞠躬,然后陆续离开。他们出来后,看到街道边上的警察和陆军军官,眼睛里面冒出愤恨的神色,脚下却加快了几分。
日本的警察和军队是镇压百姓的机构,动手抓人杀人的时候是不会有半点犹豫的。不光是日本,其他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青年们是明白事理的,知道不能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不然的话,那些政府的爪牙就要借题发挥了。自己挨打不算什么,要是牵连到先生,就百死莫赎了。
等到青年们都离开了,阴沉着脸的军警走了过来,冷漠地说道:“幸德秋水,伊藤先生请你过去一叙。”
“伊藤先生”便是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他是明治维新的元老之一,日本的第一任首相,任过日本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官至从一位、大勋位。
面对这样一位大人物的邀请,幸德秋水依旧面不改色,没有日本人一贯的那种惶恐和紧张。陆军军官也走了过来,面带微笑地说道:“伊藤伯爵的马车就在那边,您是直接过去,还是先回去洗漱收拾一番?”
幸德秋水打量面前的青年军官,问道:“阁下是?”
那个警察他认识,是负责看管他的人之一,双方经常见面,但是这个军官却是没见过的。青年军官笑道:“在下大觉屋师真,奉伊藤大人之命来请幸德先生。”
幸德秋水朝对方点点头,说道:“稍等,容我清理一下。好歹是去见伊藤博文,不能失了礼数。”
大觉屋师真笑道:
“您请自便就是。”
伊藤博文创立立宪政友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日本政坛,起因是他提出的预算案和增加地税案被当时的议会给否决了。三年前他辞掉首相职务后,不顾山县有朋等人的劝阻,自己创立了一个政党,该党以官僚政客为基干,刚一成立,就瓦解了宪政党(前身是自由党),分裂了宪政本党(前身是进步党),拥有会员100万人,成了势力最大的保守政党。
在建党大会的致词中,伊藤号召“从事农、工、商者”入党,但并不是像人民党那样,是为农民和工人谋福利的,他所号召的人,是大地主,大商人和工厂主。之前在御前会议上,之所以会说要学人民党“分田免租”,只是“进二退一”的手段罢了,并不是真的想那么做。真要那么做的话,宪政党就要分裂了,伊藤博文还没有下定这样的决心。
人民党内部有各种各样的派系,明治政府内部也是一样。山县有朋等人劝阻伊藤博文,并不是出于为国家利益考虑之类,而是有着利益上的考量。长州藩和萨摩藩瓜分了陆军何海军,但是并没有完全控制明治政府,军队中还存在着不少非长州萨摩的将领和军官。
长州藩的人想要完全控制陆军,萨摩藩的人想要完全控制海军,伊藤博文则是想要将陆军和海军都控制起来。他的野心很大,什么长州萨摩的,都是国家的军队!军队就应该听从政府的指挥。而他伊藤博文,就是指挥政府的那个人。
山县有朋等人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这才出言劝阻的。事实证明山县有朋和桂太郎他们的担心没错,伊藤博文在组建了立宪政友会之后,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长州藩和萨摩藩任何一家的势力。
陆军连续战败,又出了军费被亏空那档子事情,越发的萎靡不振。海军则是受到了伊藤博文的拉拢,态度暧昧,现在的明治政府里面,伊藤博文还做不到一言九鼎,但是瞧那架势,估计迟早能有那么一天。
第二百六十二章 280mm
伊藤博文也是实用主义者,只要有用就行,并不在意是什么手段,这可能跟他在青年时代的经历有关系。年轻时候的伊藤博文跟很多日本青年一样,沉迷于“尊王攘夷”的思想,还曾经跟十几个浪人一起,焚烧了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
但是在前往英国留学,亲眼见识到大英帝国的资本主义和物质文明后,他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伊藤博文认识到认为仅仅凭着一股保卫民族独立的热情去盲目攘夷,决非上策,只有开国,向西方学习,才能成就倒幕大业。
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试图让日本变成东方的英国,在政治制度上全盘照抄带英,直到后来日本的路越走越窄,他自己也被政党斗争弄得精疲力尽,这才巨鼎干脆自己建立一个政党,然后发号施令就好了。
人民党崛起后,伊藤博文组织了人手研究林永昌的那一套理论和制度,得出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他本人是不在乎用什么制度,什么理念的,只要好用就行,日本学英国的海军和军事制度,学法国的陆军,等到色当战役成就了辱法名场面,日本讯速地抛弃了法国陆军,转头去学德国陆军,这些他都是同意的。
只要是有用的,全部都拿来用,人民党的长处自然也是可以学的。但日本不是中国,日本的国情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别的不说,他在御前会议上试探性地提了一句不那么重要的,立马就引得陆军,海军和银行业财政部的人联手围攻,只能立刻鞠躬道歉。
日本没有中国那样广袤的国土,而且就现在的情况,伊藤博文要是敢继续往人民党的方向走,怕不是要落得西乡隆盛那样的下场。那就只能学习英国好榜样,全世界去抢殖民地了。可是这已经不是大航海的时代,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供殖民,算来算去,还是只有回到最初的道路上来,借钱扩军打仗,打赢了用战利品去还钱。
要是打输了呢?仗都打输了,那还管什么?
在英国人的压力下,日本政府制定了夺取库页岛,海参崴等地的作战计划,但是军方认为那些地盘远远不足以解决国内的问题,陆军暗中制定了另外一套作战计划。新计划的胃口很大,简直是将整个日本都拿到赌桌上一把梭哈。
伊藤博文是不赞成陆军那些疯狂想法的,可是他也不能阻止。兵败辽东之后,日本国内的情况越发的糟糕,赤色份子是被赶走了,但只要国内的经济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各种各样的非国民还是会不断地冒出来。
没了赤色分份子,还有蓝色份子,绿色份子,与其在无尽的内斗中消耗元气,还不如将所有的筹码都压上去赌一把。人民党为什么能顶住英国人的压力?还不是因为他们能打。只要日军表现出比人民军更强的战斗力,日本就能将逝去的国运重新夺
回来!
在真正的计划暴露之前,还需要释放善意,幸德秋水这样的人就用的上了。
跪坐在榻榻米上,伊藤博文闭目沉思,盘算着整个东亚的局势。外面传来脚步声,门扉被拉开,卫兵的声音随即传了进来,“大人,幸德秋水到了。”
伊藤博文睁开眼来,起身走到房门口,穿上木屐,沿着廊檐快步朝大门口走过去,在见到幸德秋水的身影后,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幸德先生,久闻大名,惜乎缘悭一面,今天总算是能和你见面了。”
幸德秋水没有被伊藤博文的示好打动,他的面色冷峻,但也没有失去礼数,“伊藤会长!”
英国人布局全球,意图按照他们的想法操纵世界,但日本人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同样的,人民党也有人民党的打算。三月份的时候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就已经打了起来。
人民军在经过逐步抵抗后,将深入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的部队给撤了回来,解除了对齐齐哈哈的半包围状态。人民军向后撤退,意图吸引俄军追击,然后看能不能抓住机会歼灭一到两个团。但是俄军并没有上当,他们在追击了一段距离后,就撤回了据点。
尼古拉*尼古拉斯在进攻辽西失败后,痛定思痛,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法,转而学着人民军开始挖起战壕来了。堑壕,铁丝网,地雷,重机枪加大炮,这些东西学起来并不难。英美等国对辽西战役中出现的新式战术战法并不在意,圣彼得堡也没有将中国人的小玩意放在心上,但是尼古拉斯大公却不能不重视。
那些挂在铁丝网上的俄军尸体经常出现在尼古拉*尼古拉斯的梦中,让他夜不能寐。等打退了日军后,尼古拉斯大公就让人仿照着人民军的阵地修了一段,然后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的结果很明确,除非是用重口径榴弹炮将那些阵地给炸开,不然的话,必须要付出最少两倍的伤亡才能达成突破。
对付躲在战壕中的敌人,使用能曲射的迫击炮效果会好一些,但那需要大量的迫击炮,以及数量更多的炮弹。他曾经写信给圣彼得堡,想要仿制人民军的82mm迫击炮,并且寄出去了样品。
远东没有大型兵工厂,也缺少熟练的工程师与工人,所以只能改装几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没有这些问题,按理说,迫击炮的结构并不复杂,本质上就是臼炮的改良,圣彼得堡应该很快就能造出数百上千门的,但是并没有。
圣彼得堡没有送来数百上千门82mm口径的迫击炮,倒是通过海运送来了四门280mm口径的臼炮。俄罗斯的事情就是这样糟糕,总会是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状况。收到大炮的时候,尼古拉*尼古拉斯大公就开始思考,要怎么将这些笨重的大炮运到锦州城下去。
但是想来想去都没有什么好办法。人民军的防御阵地很坚固,可是战斗风格更强调“机动”和“灵活”,等这些280mm口径的臼炮拉到战场上的时候,中国人早就跑没影了。而且这些大炮的炮弹数量不多,打一发就少一发,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只能干看着不能用。
尼古拉*罗曼诺夫*尼古拉斯最后只能安慰自己,有总比没有好,有了这些大家伙,守城的时候会更有利。他打定了主意先坚守各处要塞和据点,等到沙皇许诺的五十万大军到齐后,再从防守转为进攻。
在那之前,就用中国人的战法来对付中国人。想到这一点,尼古拉斯大公和很多俄军将领就觉得心中充满了快意。
第二百六十三章 拖拉机
面对铁丝网,战壕和地雷阵组成的防御体系,人民军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林永昌是从美国引进了拖拉机厂,但那个工厂现在真的只生产拖拉机,不生产坦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就算勉强拼凑一两台出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林大帅也能在德国或是美国人那里订个一百台,将“多铆蒸刚”........咳,坦克还是用汽油机或者柴油机的好,蒸汽机是不行的。也不要搞什么多炮塔,铆钉结构和刚性悬挂倒无所谓,大不了就是可靠性不大好,再就是驾驶员整天骂娘。
从国外订购的想法也曾经有过,但是经过再三考虑后还是放弃了。不是害怕设计概念泄露出去,而是因为现在的技术达不到碾压战壕的要求。要是真想弄出实用的坦克,林永昌必须先把大功率发动机,新式的传动系统,新式的滑膛炮,还有很多的前置技术给点出来才行。
就算有了图纸和技术,距离制造出合格的坦克还有很长时间。光有原理和技术是不行的,还必须将整个国家的制造能力都提升一大截才行。帮助德国或者美国提升国力?也不是不行,至少可以帮忙分担一些英国带来的压力。
但时间上还是来不及,等到坦克造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面对俄
军的战壕铁丝网,人民军的选择是尽量不碰,能绕过去就绕过去,或者是平行地挖掘出一段战壕,将俄国人给围困起来。人总是要吃饭的,俄国人在东北堆积的兵力太多,补给跟不上,很多人都已经很长时间没吃饱过了。
人民军的补给情况比俄国人要好不少。经过几年的时间,铁路已经修到了锦州,并且一直延伸到了大凌河,运输补给和兵力的效率提升了十倍不止。俄国人也将铁路修到了哈尔滨,但是在没有连接到欧洲的菁华地带之前,在东北的俄军只能依靠俄国的远东部分——主要是滨海省——提供补给。
俄国在远东人口数量一直就不多,1862年的时候,沙俄出台了鼓励向远东地区移民的法令,但只实行了三年就废除了。在铁路没修过来之前,想要让百姓甩腿横穿西伯利亚到滨海省定居,难度实在是有点大。
以俄国在远东的人口和产出,是养不起三四十万大军的。大部分的粮食都还是要从欧洲运来,或者是从美国购买。尼古拉斯大公想尽了办法,也只能让士兵们吃个六七分饱,他不能将宝贵的运力全部用来运粮食,还需要运机枪,大炮,铁丝网,军装,靴子等各种各样的东西。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俄国人还在继续向远东增兵。林永昌也不得不佩服俄国佬的坚韧,也更加坚定了必须要尽快将俄军赶出去的决心,就算有日军在侧也顾不得了。俄国人想要等中国人去进攻,那么人民军就去进攻好了。
从四月份开始,人民军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火车昼夜不熄地奔行在铁路线上,将大量的兵力和技术兵器运到了前线。因为“情报”上的绝对优势,总参谋部对俄军的兵力部署一清二楚,制定了针对性的作战计划。
前线的每一支部队都被分配了明确的作战任务,或是阻击,或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还有专门负责架设桥梁,排雷等活的,运输队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另外,罗科索夫斯基的步兵团换上了俄军的军装,拿着莫辛纳甘步枪,准备在战役发起之后,到俄军后方去搞破坏。
跟以前一样,林永昌将国内的事情都交给了其他人,亲自带着部队坐镇锦州,准备根据战争的进程随时做出调整,并在关键时刻带着【蒙古铁骑】和【近卫军】加入战场。或者用来应对某些突发情况。
打仗的时候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手中必须保持有一支强大的预备队才行。
要是晚上三十年,电台能够配备到各支部队中,指挥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要是早上三十年..........考虑到克里米亚战争中庞大兵力,三十年前的交战部队也不少,但好歹没有这么多的铁路,可以打得更加灵活一些。
现在也不错,兼具有得心应手和机动灵活。
俄军学着人民军挖战壕,拉铁丝网,但只是学了个皮毛。防御不是死守,抱着头挨打是不行的,也不能摆成一字长蛇阵,处处防御的结果就是处处挨打。防御的目的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士气,为接下来的决战积累优势。
但是从俄军的兵力部署上看,尼古拉斯大公并没有明白这一点。或许他明白,只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俄军可以学人民军挖战壕,但是他们过于笨拙,没有办法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也就只能这样了。
更灵活的战术需要高昂的士气,需要军官有足够的战术意识,需要士兵发挥主观能动性,俄军的士气算不上高昂,只能说比之前好了一些。经过尼古拉斯的整顿,俄国将领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些,但农奴兵肯定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灰色牲口普遍都是文盲,他们最擅长的是拼刺刀,而不是执行复杂的战术任务。指挥着这样的士兵,俄国人的战术选择不多,自然就会显得很呆板。俄军主要布置在几个大城市和铁路沿线,看上去防守的密不透风,实际上到处都是破绽。东亚不是欧洲,没有密密麻麻的铁路网,也不可能将战壕一直修到大海边上去。
在这里要么就是沿着铁路线集中兵力打大仗,俄国人的意图就是如此,尼古拉斯大公准备得到足够的兵力和大炮之后,再发起雷霆一击。之前他也是这么做的,不过兵力和大炮的数量都不够,没有防守好侧翼。俄国人的思路一贯如此,大棒解决一切问题,若是没有解决,那就加长加粗;
要么就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拉扯敌人的兵力,然后在野战中消灭敌人,人民军在过去就是这么做的。这一次,人民军依旧会这样做,只是规模会更大,等到在野战中歼灭了足够数量的俄军,然后才会去攻打俄军的要塞和阵地。
要是真到了必须强攻要塞的时候,也不能像日军那样拿人命去填,而是要充分发挥炮兵的威力。另外一个时空中的儿玉源太郎就干的很不错。
第二百六十四章
似是故人来
幸德秋水在大沽口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上旬。这个时候冰雪已经消融,但天气依旧有些寒冷,地面还未干透,到处都是泥泞。幸德秋水拿着伊藤博文的亲笔信,并没有直接去跟人民政府的官方机构接洽,而先去天津城里找了船越文夫。
船越文夫正拿着算盘在核对账目,不经意地抬头,看到了迎面走来的幸德秋水,不由得愣住了,但是在下一刻,他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幸德先生......好久不见!”
从日本跑路来中国后,船越文夫依旧在做中日之间的进出口生意,他的交易对象里面就包括三井,三菱等财阀,以及跟日本军方有关的企业。他知道日本国内的情况正在变得更糟糕,明治政府的统治也随之而越发的严酷,一直担心着留在日本的幸德秋水。
这时候见到故人安然无恙,船越文夫很激动地都快要说不出话来了。他握住幸德秋水的手掌用力地摇晃,连声说道:“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幸德秋水不是武术家,被船越文夫捏得手掌生疼,笑容都扭曲了起来。边上有人大笑道:“船越师父要是再不松手,幸德桑的手掌就要断了。”
船越文夫这才发现了不妥,连忙松手,他尴尬地笑了两声,接着问边上那人,“阁下是?”
他能看出来边上这人是个日本人,但到底是谁就不知道。那人对船越文夫微微弯腰,说道:“在下宫崎滔天,见过船越师父。”
船越文夫恍然大悟,“原来是宫崎君。”
宫崎滔天在日本也是享有大名的人物,跟幸德秋水一样,都是明治政府眼中不安定因素。不过跟夜袭群:陆玖四九,叁六一三五幸德秋水专注于理论研究和传播知识不同,宫崎滔天在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建术,而是积极奔走,投身于中国的革命。
他在1891年的时候就西渡上海,后来几次前往中国,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事成之后,又拒绝了高官厚禄,跑回日本去想要给孙中山拉赞助,但是失败了。后来人民党崛起,宫崎滔天又认识了幸德秋水,很自然地也变成了一个林永昌主义份子。
他跟船越文夫彼此都知道对方,不过因为种种关系,一直没有见过面,直到今天,这才在天津城里碰面了。船越文夫同样鞠躬敬礼,然后支起了身子,高兴地道:“这真是太好了,一天之内见到了两位好朋友!”
幸德秋水笑道:“之前你跟宫崎都没见过面,什么时候变成好朋友了?”
宫崎滔天道:“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彼此意气相投,那就是好朋友了!”
船越文夫:“正是如此!”
随即他又一拍自己的额头,说道:“你们来之前也不给我派个电报,不然我好去接你们。”
“因为我跟幸德他都是穷鬼。”宫崎滔天疑惑地问道:“即便如此,为什么你要拍额头?”
船越文夫有些无奈地道:“算账刚算到一半,因为太高兴,现在全忘了,等下要重头再来了!”
宫崎滔天先是一愣,随即放声大笑。他笑得肆无忌惮,引来了不少旁人的注视,却也一点都没放在心上。船越文夫也跟着笑了起来,但是笑着笑着,眼眶就湿润了,幸德秋水亦是如此。
一个小时后,宫崎滔天拍着肚皮道:“好久没吃这么饱了,船越师父,你现在可是大财主了。”
“是赚了一些钱,但能帮助的人还是太少。”
船越文夫本来是不会打理生意的,他是个武术家,跟人打架就很在行,做生意就不是那块料了。但是因为背靠着人民党,他名下株式会社的生意是越做越大,连日本陆海军的人都要找上门来买东西及卖东西。赚钱嘛,不寒碜。
赚到了一些钱后,船越文夫将之用在了赈济百姓,特别是那些孩子的身上。他是个武艺高超的武术家,被称为日本第一唐手,心肠却是很软,性格也不够强硬。以前当教头的时候,微博的薪水要分出大半去救济他人,现在成了会长依然如此。
幸德秋水道:“量力而行,无愧于心就行了。我们有多大的力量就做多少事情。”
“你说的对!”船越文夫点点头,然后问道:“你们两位怎么会一起来天津?我记得宫崎君去广州了,现在应该在孙文身边出谋划策才对。”
幸德秋水便拿出了伊藤博文的亲笔信,“这是前首相伊藤博文让我转交给林永昌先生的。”
船越文夫的脸色变得有些阴沉了,他摸了摸左肩,那里曾经受过伤,每到下雨天的时候都会有些隐隐作痛。“伊藤博文这是什么意思?”
宫崎滔天在边上道:“大约是想要缓和跟中国的关系。”
“哼,我看他没安什么好心。”
宫崎滔天在甲午战争期间曾经拒绝陆军部的征召,因为他认为那是不义的战争。听了船越文夫的话,他很是赞
同,“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只要可能改善中日之间的关系,哪怕是只有一丝的机会,我们也不应该放弃。”
幸德秋水道:“只要日本政府不改变现在的政策,中日关系是没可能改善的。即便改善了,政府(日本)也不会减少对国内百姓的压迫。”
宫崎滔天笑道:“要是关系改善了,我们不就能更好的在国内传播先进的思想?”
船越文夫道:“宫崎君说的有道理。这样吧,我带你们去见霍元甲,他应该有办法直接联系上林先生。”
“有劳船越先生了。”
霍元甲是天津市长,平常很忙,在东北战火重新变得炽热的这个时候更忙。不过在听说船越文夫到访后,他立刻就抽出了时间来跟几人见面。听说了几人的来以后,霍元甲拍了电报去太原,并在一天后得到回复,说是会有人带几人一起去锦州跟林主席会面。
“林先生在锦州?”
宫崎滔天提出问题,但是不等别人回答,他自己就肯定地回答了,“林先生必然是在锦州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见闻
前来接洽的人身穿人民军的军装,但一看就是个日本人。中国人见面的时候,说的是“你好”,而不会弯腰说“空你急哇”。
“空你急哇。”
“空你急哇。”
永尾少校抬起头来,说道:“我奉命前来,带幸德秋水和宫崎滔天两位先生前往锦州。船越师父,这两位就是我要找的人吗?”他曾经在船越文夫的道场学习“唐手”,因此一上来就执弟子礼,显得非常恭敬。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