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98章

作者:风兮破地

  “我已经安排好了,”袁世凯摸了摸光溜溜的脑袋,自得地道:“你们回去安抚好部队,随时准备听我的命令就是!”

  段祺瑞跟冯国璋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有掩盖不住的兴奋神色,齐声道:“遵命!”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今天,他们容易吗?袁老大磨磨唧唧的忒不痛快了,要不是孙文对大总统的宝座摆出势在必得的态势,袁大帅说不定还不能这么快下决心。

  回到军营后,段祺瑞让士兵们做好准备,然后就在那里等啊等,一直等到半夜,也没见到袁世凯派来的使者。他安慰自己,说不定是要在凌晨动手,凌晨的时候大家睡的正香,那才是动手的最佳时机。

  但是直到第二天的太阳都升起来了,还是没接到命令。难道是自己理解错了?段祺瑞正在生闷气的时候,忽然有士兵劳保,说是南京城里面乱起来了。再一打听,说是段芝贵的第七独立混成旅早上进了城,正在城里面大肆抢掠呢。

  段祺瑞瞪大了眼睛,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明明说安排好了的..........这就是袁大帅的安排?想通了这一截,段祺瑞怒极反笑,笑声未歇,又有消息传来,说是冯国璋带人进城平叛去了。

  “将军,我们要不要也进城去平叛?”

  平叛?平个毛线,当然是进程去跟着一起抢劫啦!六朝金粉的花花世界,要是能进去抢一把,那可就真的太爽了。段祺瑞对士兵们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他没好气地骂道:“一个晚上没睡,难道你们就不困的吗?都给老子滚回去睡觉!”

  第三百五十六章 纵兵

  段祺瑞多么聪明的人啊,他怎么可能看不出袁世凯的用意?冯国璋贪财,段芝贵是个拉皮条的,谁都不可能威胁袁世凯大当家的位置。以前还有个王士珍让袁世凯忌惮,现在就只有段祺瑞一个人对袁家的天下有威胁。被称作“北洋之龙”的王士珍是那么厉害的人,能文能武,在老北洋的时代为什么从军中淡出了?后来为什么会留在北京,没有跟着老袁一起南下?

  就是因为王士珍的能力太强了,所以才会自觉地不去碰兵权!

  现在的北洋集团里面,冯国璋有能力但是贪财,其他人的比冯国璋还不如,杨士琦、徐世昌那些人,要么性格上有缺陷,要么跟军队不沾边,真正能够威胁袁大头位置的,可不就

  是只剩下他段祺瑞一个了么?

  段祺瑞对这一切都看的很明白,心中的愤懑却没有半点消退。他之所以生气,倒不完全是因为被袁世凯放了鸽子的缘故。用兵打仗是国家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岂能这么儿戏?纵兵劫掠南京,是可以给袁世凯以合理的借口留下,但是这样一来军纪就荡然无存了!

  睡觉也没能睡踏实,没过一会就有士兵进来通报,说是袁大帅派人送来了书信和礼物。段祺瑞面无表情地将东西手下,挥手让其他人都离开后,他拿着袁世凯的亲笔信看了看,脸上忍不住地露出了冷笑。袁世凯的招数不稀奇,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以前就用的老熟练了。但他段祺瑞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一些财货就能把他给收买了?

  独立第七混成旅在南京城中大肆劫掠,还放火焚烧了一些店铺,惹得中外人士莫名惊诧。不少外国人想到了义和团,认为南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民族主义了。但是并没有,冯国璋的部队迅速入城,整顿了军纪,将乱军砍的砍,杀得杀,南京又恢复了海清河晏的气象,仿佛一切又跟从前一样了。

  但真的能一样吗?

  混乱中还有个小插曲,一伙乱军杀到了雨花台附近,跟孙文的人打了起来。乱军不光有机枪,还有野炮,孙中山的卫队只有步枪,当然不是对手,跟乱军交火的时候死伤惨重。好在那些卫队的军官和士兵忠诚度都很高,他们留下了一部分人坚持抵抗,其他的人带着孙文从后院墙跑了。逃出去之后,孙中山直接跑回了广州。南京这地方的人太不讲规矩了,动不动就搞肉体消灭,还是回广州才能安心。

  报纸上说什么军队作乱,孙中山才没那么傻呢。又是机枪又是大炮的,这是乱军能干出来的事情?或许其他地方真的有乱军抢劫,但是攻打雨花台的肯定是国民军的精锐部队!要不然的话,孙中山的卫队也不会死伤那么惨重。那些可都是孙中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班底,是他跟南方的军阀们讨价还价的本钱,现在好了,一下子就报销了一半。

  回到广州后,孙中山心有余悸,他一方面在报纸上痛斥南京的某些人“假和平,真战争”的面目,一方面整军备战,准备应对国民军的又一轮进攻。

  南京城中出现了乱军劫掠的事情,张之洞收到消息后,当即就准备派兵出去镇压,但是被黎元洪等鄂军将领给阻止了。这里是南京,不是武昌,城中龙蛇混杂,谁知道乱军是怎么来的?要是大总统把军队都派了出去,有人打过来怎么办?在武昌城里没有这个问题,那里是鄂军的大本营,方方面面都是大总统张之洞的人。南京就不行。这里不光有三巨头中已故两位的旧部,还有袁世凯这个“活曹操”,袁世凯的大军就在边上,就算不是袁世凯,随便蹦出来个野心家,就能弄出大乱子。

  张之洞刚开始没想那么多,他的军旅生涯就是打强盗土匪,属于高中生殴打小学生的水平,他本人既不善于带兵打仗,也不善于挑选将领和练兵,听手下人一说,也不禁狐疑了起来、莫非真的是有人造反?

  现在是乱世,历史上每到乱世的时候,总有些头角峥嵘之辈喜欢铤而走险的。就在张之洞狐疑的时候,冯国璋的军队强行接管了城防,然后在城里平叛。这下事情就很明白了,事情就是袁世凯搞出来的,有动机,有事实,能调动段芝贵、冯国璋的,除了袁世凯还有谁?

  “好啊,袁世凯还真是活曹操!”

  张之洞愤怒已极,拍着桌子怒道:“为了一己之私,竟然不惜发动兵变!”

  刚开始是只有段芝贵的部下在城中劫掠,后来就有其他部队看着眼红,也加入了进来。金陵国民政府养了二十万新军,虽然很多部队大炮都没有,但光是步枪、军装、军饷等就要花掉一大笔钱。除了新军之外,还有很多的巡防夜袭群:陆玖四九,三六①叁五营、守备队之类的旧式军队,这么多部队要养,南京的财政状况比太原还要恶劣数倍,很多部队一个年只发九个月的军饷。即便是发饷,也还要七扣八扣,还要给长官孝敬,大家伙早就饿得两眼直冒绿光了。

  看到有人在城里面抢劫,那些饿得嗷嗷叫的部队还不得跟着捞几把?法不责众是很多人的心思,这么多人都抢了,总不能全部都给枪毙了吧?

  冯国璋带兵入城后,花了很多力气才把乱军给平了下去。他让执法队在大街上巡逻,看到乱军就当场打死,后来还做了三十几个乱兵,当众砍了脑袋,然后用竹竿调了起来。血淋淋的杀戮才吓阻了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冯国璋因此而得意洋洋,他不光是立了大功,还因此而大赚了一笔,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总统!袁大帅求见!”

  卫兵在门外高声禀报,张之洞闻言怒气更盛,“活曹操还需要求见吗?都带兵杀到城里来了!

  ”

  “大总统,还是见一下吧。”

  “是啊,总得有个说法。”

  “哼,让他进来!”张之洞被说服了,但是依旧处于愤怒之中。

  第三百五十七章 保证

  “大帅,要不要我们几个陪着您进去?”

  袁世凯摆了摆手,“哎,陪我进去干什么?这里是大总统府,又不是什么龙潭虎穴!”他让卫兵们留在外面,只带了两名亲随进去。

  张之洞的府邸他来过很多次了,可谓是熟悉无比,但是这一次,跟以往任何时候的心情都不同。往前快走几步,袁世凯大声说道:“大总统,让您受惊了!”

  “哼,还不是你干的好事!”

  “您这可就冤枉我了!”袁世凯的脸上露出悲痛的神色,“出了这种事,受损最大的就是我啊!吾练兵三十年,今日威严殆尽!”

  张之洞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依旧是怒气难平,“你知道就好!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办?”

  “还请您老出面安抚各界。您是国民政府的大总统,只有您出面了,大家才能放心。”

  张之洞“哼”了一声,讥笑道:“我这个大总统连手下的兵马都控制不了,还怎么让人放心?我看呐,这大总统的位置还是交给你袁慰亭为好,免得军队动不动就冲进南京城里来!”

  张之洞有自己的地盘和部队,其他将领也是一样,就连袁世凯也有了一小块地盘养兵。与其说张之洞是大总统,倒不如说他是军阀头子。李鸿章当总统的时候,张之洞竭力维持鄂军的独立地位,等他接了班,就改弦更张,想要整合所有部队,但是时间尚短,收效不大。袁世凯是半新半旧的人物,外表看着是新的,里面还是老一套。张之洞比袁世凯还要糟糕一些,虽然建了不少的工厂和学校,但用的还是老一套办法。他搞的那些东西放在几十年前还有点用处,在这个乱世里面就有点不够看了。

  袁世凯大惊失色道:“大总统说哪里话?除了您,还有谁能坐这个位置,敢坐这个位置?”

  不管袁世凯怎么惺惺作态,他今天过来的目的就是要抢班夺权的。就算他真的想要退一步,但是段芝贵冯国璋那些人可不能答应。张之洞是书生气重了一点,但也并不是好好先生,对于乱党从来都不会手软,以前杀革命党那叫一个爽利,抓到了就砍头。云南的唐才常、蔡锷那些人,湖南的黄兴等,可都是有亲朋好友被张之洞杀了的。要是今天不把事情落实了,转头老头子对他们大杀特杀怎么办?

  从段芝贵纵兵劫掠开始,今天的事情就注定了只有一个结果。张之洞也知道这一点,他还知道英国人是支持袁世凯的,除非他现在把袁世凯给杀了,然后跟英国人翻脸,否则就只能有接受的份。他臭着脸,没好气地道:“慰亭,好生去做,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英国人的军舰就停在南京城外,袁世凯的部队现在已经把大总统府给包围了,张之洞能怎么办?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袁世凯还能对他保持一份尊敬,就不要自讨没趣了。难不成还真的唤出五百校刀手,把“活曹操”给剁了不成?

  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被杀了之后,他手下的那些人是怎么干的?张之洞看了看家中的娇妻美妾和才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叹道:“罢了,我还是回武昌去吧!”

  袁世凯恭敬地道:“老大人这是说什么话?政府的事情还需要老大人多多指点。”

  张之洞的脸皮抽了抽,“也对,不把武昌吞下去,怎么能把老夫放走?纵虎归山这种事情想必你是不会干的。”

  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扯皮后,两人总算是谈妥了。张之洞出来发了个声明,说他年老多病,又染上了“足疾”,不堪重任,因此将大总统的职位交给袁世凯云云。拿到了声明后,袁世凯迅速地派兵前往武昌,其他的地方也就罢了,武昌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甚至比林永昌麾下的任何一处兵工厂都大,袁世凯可是眼热了许久。汉阳造步枪在世界上算不得是最先进的,但是在东亚绝对不差, 比日本人用的步枪还要好上不少。此外,汉阳兵工厂还能造大炮和重机枪,产量也都不低。

  张之洞能够拒绝英国人的贷款,就是因为手中握着有汉阳兵工厂,哪怕需要从外界购买合格的钢材才能维持运转,但汉阳兵工厂依旧是张之洞最大的功绩和依仗。当然了,袁世凯在派人去占领汉阳兵工厂的同时,也没忘了跟英国人签订“大借款”的条约。条约签订后,英国人拉来了一船又一船的武器,都是布尔战争中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装备。在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一口气扩编了几十万军队,仗打完之后,那些装备堆在仓库里面,因为数量太多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吃下。人民党买了一些,但是不多。日本人太穷了,宁愿用自己的老旧步枪,也不愿意去买英国人的装备。

  主要是英国人太鸡贼了,明明是二手货,硬要卖出比崭新武器还贵的价格,除了袁世凯这样的冤大头,没有谁会去买英国人的武器。有点心气的国家都是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的,不光是为了国防的需要,也是因为更便宜。

  借钱给袁世凯,然后把仓库里面的武器高价卖出去,英国人这就是一鱼两吃,从袁世凯身上赚钱了两笔,简直就是赢麻了。除了赚钱之外,英国政府还从金陵国民政府手里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把青藏变成一个缓冲区。《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在青藏拥有特殊的利益,中国政府不得在青藏驻军,不得从事反英活动等等。

  袁世凯的脸皮厚的很,张之洞不愿干不敢干的事情,他都愿意干,也都敢干。他对洋人是怕的要死,又迷信英国的武力,认为只要抱上了英国人的大腿,就万事无忧了。

  事实好像也是如此,有了沙利文和朱尔典的支持,袁世凯的势力像是吹气球一样的膨胀起来了。英国商船运来了数以万计的步枪和数百门大炮,英国人派来了军事教官,沙利文还向袁世凯保证,“在必要的时候,伟大的皇家海军会与盟友并肩作战!”

  嗯,英国外交家的保证就跟那啥一样,分分钟就能不算数的。

  第三百五十八章 存在舰队

  “轰!”“轰!”

  “轰!”

  接二连三的炮弹落在汉城里面,将日军炸得叫苦不迭。重型榴弹炮的威力不是迫击炮和山野炮所能比的,每一发炮弹落下,大地都像是在颤抖一般。联合国军根本不在乎城里那些巍峨的宫殿,也不在乎朝鲜末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李熙的死活,一个劲地朝着城里面发射炮弹。在把港口炸得稀巴烂了之后,又将大韩帝国的皇宫炸成了废墟。

  朝鲜人民共和国总理安重根倒是对李熙有几份感情,总统金在熙也觉得最好能和平接受汉城,但是他们在联合国军中没有什么分量,说话不管用。朝鲜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已经有了五万多人,主要任务还是负责解放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肃清各种跟日本人合作的“朝奸”。在安重根和金在熙等人的强烈要求下,有一个旅的朝鲜军跟着人民军一起痛殴小日本,但也没怎么参与作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鲜人的意见被无视了,前线的将领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围困汉城的人民军一点都不着急,日军已经无路可退,先用炮弹和饥饿摧毁日本人的士气和战斗意志,然后再去夺取胜利就行。在前线观测员的引导下,人民军的重炮团一点一点地啃掉了日军的防线。

  跟汉城这边的战斗不同,刘呈祥率领的东路军在朝鲜战场上打的极为激进,这位年轻的兵团司令在北平待了三年,也憋了三年,率军进入朝鲜后,一路狂飘突进,仗着火力优势和骑兵多,各种穿插和侧击,一次又一次击溃当面的敌人,现在都已经推到了釜山边上。直到这个时候,刘呈祥才算是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为了保住釜山这个据点,日本政府拼了命的往包围圈里面运输军队,一船船的日军被送了过来,然后在惨烈的战斗中变成了尸体。

  等到林永昌解决了海参崴那边的事情,快马加鞭地赶回朝鲜的时候,刘呈祥还在跟釜山中的日军较劲。日本人的大炮和重机枪都在外东北丢光了,但是他们将战舰上的火炮拆了一些下来,布置在了釜山周围的防线上。联合舰队的主力还冒着搁浅和被击中的风险,抵进海边,用战列舰的主炮支援陆军作战。300mm口径以上的大炮是战场上无可置疑的王者,一炮下去,方圆百米内的士兵即便没被炸死,也会被震得东倒西歪。要是运气不好,一发炮弹就能报销一个连的部队。

  哪怕人民军在进攻的时候队形拉得很开,也在联合舰队的狂轰滥炸中伤亡惨重。刘呈祥是在华北跟八国联军血战过的,当时洋人的大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之后,他就坚定的支持“大炮兵主义”。但是跟联合舰队的炮击比起来,八国联军的大炮就像是小水管一样,威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大帅,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海军!不然打起来太吃亏了!”

  林永昌“嗯”了一声,将望远镜放下,说道:“釜山这里就不要大规模的进攻了,先把日本人围起来,等我们把那几门280mm的榴弹炮拖过来再说。”

  沙俄的波罗的海舰队就停在青岛的港口里面,要是能开出来进行破交,或是对汉城、釜山这边的日军舰队发起进攻,必然会有很好的效果。之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已经答应了将舰队的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但是现在情况又出现了变化。圣彼得堡发来了新的指示,让罗日捷斯特文斯海军中将暂时按兵不动。据总参谋部的情报部门收集来的消息,是英国人在背后展开了外交攻势,才导致了现在的情况,法

  国人似乎也参与了进去。

  刚刚回到太原的外交部长陆征祥得知情况后,焦急无比,都准备冒着风雪再赶回圣彼得堡去。在他看来,这是外交部的重大失误。在对日作战的关键时刻,外交部出现了这样的失误,他是要给国人谢罪的。

  还是王总理稳重些,他将相关情况通过电报发往平壤,又通过几道转手跟林主席联系上,双方讨论过后,否决了将陆征祥再次派往圣彼得堡。“我早就说过了,没有张屠夫,咱们也不吃带毛猪!”林大帅很硬气,“没有沙俄舰队的帮助,我们也能打赢日本人!”

  林主席向来都是“以我为主”的,手段上可以融通,底线不能突破。外交部还想继续做一些努力,陆征祥跟沙俄的外交人员反复沟通,最后开出价来,愿意出一亿卢布作为沙俄舰队的出动费用。圣彼得堡对于这个价格有些心动,但还是说要考虑考虑。考虑来考虑去,圣彼得堡的大人物希望能将价格提升到两亿卢布,要是战舰出现了战损,人员出现了伤亡,都要人民党买单。

  陆征祥很是延厌恶俄国人的反复无常和贪婪,但是现在也不得接受了俄国人的条件。他将最终达成的条件送到了总理办公室,王琦在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原样抄送至平壤。总理办公室主要是处理各种政务的,在国策和外交大方向上,还是要林大总统拍板才行。王总理只是在电报的末尾提了提要建立人民海军的事情。

  出乎陆征祥的预料,林大总统拒绝了花钱获取沙俄舰队指挥权的提议,他本来以为这样的条件虽然有些离谱,但还是能接受的。不是从沙俄那边得到了六亿卢布的战争赔款吗?拿出一半来打仗不是不行。

  但是林大总统果断地拒绝了这种提议,他没有雇佣沙俄舰队,而是放出风声,说是准备向德国和法国订购新锐战舰。人民党正在跟德国人合作开发“超无畏舰”,即便暂时还造不出来“超无畏”,能有“无畏舰”,或者是一些老旧战列舰就行。联合舰队的火力很好很强大,但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无畏舰”出来后,以前的所有战列舰都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也就日本这种快要破产的国家,才会把联合舰队的那些破烂当做是宝贝。

  哦,还要加上沙俄。停在青岛港口里面的沙俄舰队都是些什么破烂啊,俄国的战舰本来就不算好,勉强能摸到世界一流的边。现在“无畏舰”出来了,沙俄的那些破烂都可以拆掉算了,最多拿去当做岸防舰。

  第三百五十九章 何以自安

  陆征祥乘坐马车前往沙俄使馆,在路上还在盘算该怎么应对。要是能让俄国人把条件降下来一些,说不定大总统就能同意了。当他站在安德罗波夫面前,正准备开口的时候,后者已经抢先说道:“抱歉,陆,圣彼得堡有了新的指示,你们必须出3亿卢布才行!”

  之前四十万俄军覆灭在了东北的大地上,陆征祥穷凶极恶地逼迫沙俄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条约,现在是人民党有求于沙俄,沙俄的外交人员就重新抖了起来。陆征祥将拿出来的备忘录又收了回去,他沉默了片刻,语气平淡地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安德罗波夫先生,希望你们记得今天的决定。”

  安德罗波夫轻蔑地看着陆征祥,“伟大的俄罗斯当然会记得,也希望你们中国人能够记得。”

  “我们会的。”陆征祥表情严肃,他在心里又补充了一句:至少我会记得!

  《人民日报》上面说,每个俄国人剖开来,会发现里面都是一个蒙古人。还说俄罗斯的民族成分太复杂了,必须要有一名暴君,用鞭子抽着他们才能让这个老大帝国快速前进。陆征祥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中俄之间打了三四年,停战后一度走的很近,让不少人看到了中俄达成同盟的可能,但是现在可能性破灭了。圣彼得堡传出来消息,说俄国有可能退出联合国军。林大帅表示来去自由,并让外交部跟沙俄签署一份新的协议,正式表明俄罗斯退出了对日本的联合作战。但是圣彼得堡那边又变卦了,说这件事还需要再商议商议。

  这个时候的俄国内部正处于动乱中,冬宫广场的血迹还没有干,沙俄帝国没办法对远东进行任何干涉活动。要不是中国人开放了港口给新组建的太平洋舰队驻扎,罗杰斯特文斯基海军中将率领的沙俄舰队将会被联合舰队消灭在大海上。现在他们仗着中国人需要他们,在收了英国人好处后,还狮子大张口,想要从人民党身上把战争赔款又给捞回去。前朝的时候,沙俄的外交人员对中国进行了各种讹诈,而且还屡次得手。甚至还摆了李鸿章一道,说只要李合肥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就给李鸿章一大笔好处费。

  李鸿章欣然同意,提笔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割出去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后沙俄就翻脸

  了,说从来就没有什么好处费云云。气得李鸿章大骂俄国老毛子不讲诚信,许诺给他的好处又没有了。这件事传出去后,有识之士无不痛骂李鸿章这个卖国贼,居然还有脸去找俄国人讨钱,简直就是无耻之尤。

  沙俄在左右横跳,金陵国民政府也派出人员来,希望人民党收兵罢战,说了些得饶人处且饶人之类的。再加上英国、法国和美国,隐约已经有了一个包围网出现在了人民政府的周围。

  陆征祥和伍廷芳、唐绍仪他们对于这个趋势十分担心,或许现在的人民党已经不畏惧任何一家列强,但是若是这么多人联起手来,就算强如林大帅也只能退避三舍吧。他们想错了,林大帅头铁的时候是真的头铁,面对隐隐约约将要成型的包围网,在釜山城外指挥作战的林永昌毫不在意。

  因为采用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策和“人民军队”的路线,人民党的军事实力膨胀得非常快,现在已经有了一百万军队和武装人员,要是把西域都护府,青藏和蒙古的军事力量算进来,军队数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二十万。那些铁道兵和生产兵团都是半军事化组织,只要有需要,拿上武器就能拉到战场上去。人民政府在过去的几年里还大力发展了军事工业,现在每个月能够生产上万条步枪,几百门迫击炮和相应的子弹炮弹,身管火炮也能制造一些,虽然离工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但就凭着年产百万吨钢铁的实力,已经不畏惧任何陆地上的挑战。

  “他们以区区之数,又何以自安?”

  林大帅如是说,然后给釜山城中发去了最后通牒,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哀的美敦书”,勒令成中日军放下武器投降,不然就要把他们统统消灭。守卫釜山的是奥保巩大将,他既不属于长州藩,也不是萨摩藩的人,能获得大将的职位,靠的是一路杀上来的战绩。在一个月前最危险的时候他都没有投降,现在得到了英国爸爸的支持,就更加不会投降了。

  奥保巩没有回复林永昌的“最后通牒”,他将通牒撕得粉碎,然后让全体将士打起精神,准备应对中国人的进攻。

  “马上就要过年了!中国人说要在过年前拿下釜山,但只要我们奋勇作战,他们就不可能做到!”

  奥保巩给军官们打气,“天闹黑卡,板载!”

  “板载!”

  奥保巩再次高呼,“板载!”

  气氛热烈起来,“板载!”

  作为从军几十年的将领,奥保巩还很有些本事的,他并没有将兵力全部收缩在釜山城里,而是分别驻扎在城外的各个山头和高地上。之前一路败退下来的时候,他手中只有几万残兵败将,得到了从本土紧急送来的三个师团后,好不容易才将中国军队挡住了。英国人给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明显要比日本人自己的步枪好一大截,从轻武器方面来说,日军已经赶上了人民军,再加上那些从船上拆下来的各种口径的大炮,还有英国人送来的大炮,奥保巩宣称釜山的防御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在派出军舰将大韩帝国的开国皇帝李熙给接走后,日本政府实质上已经放弃了汉城,现在正全力加固釜山的防线,想要以拖待变。日本的参谋本部还制定了一个在朝鲜南部登陆,反过来把人民军包围的大计划。以英国远东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应该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只要这个计划能够实施,只要英国人发起了进攻,一切就会好起来了。

  第三百六十章 天高三尺

  日本人指望英国派出大军在朝鲜南部登陆,从而实现战场上的大反转,但是这又怎么可能了?从来都只有英国人拿别人当刀使的,英国怎么可能费那么打的力气去帮助日本人打仗?现在给日本提供帮助是因为有利可图,而且日本本土还算是安全。人民军再怎么能打,也就是在陆地上蹦跶,没有制海权,那道狭窄的对马海峡就是绕不过去的天堑。

  既然日本本土的安全有保障,那么做出一些投资就是很合理的。为了挽救已经崩溃的战局,日本政府在情急之下将能卖的主权都给卖了个干净,从此以后,日本几乎就变成英国的附庸了。这是饮鸩止渴,本来日本政府已经快挣脱狗链子了,这下可好,几十年的奋斗付之东流。但即便是饮鸩止渴,明治政府也不得含着泪把毒药喝下去。人民党开出的条件太苛刻了,要是签了翻版的《马关条约》,那就是给中国人当狗了。

  既然避免不了要当狗,与其给中国人当狗,还不如给大英帝国当狗好了,好歹英国是世界霸主不是?明治政府的高层们也经过了激烈的辩论,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不归路。日本想要跻身于列强,就必须要先占领朝鲜,然后再吞并东北,继而是整个中国,这是由日本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东边是美利坚帝国,北边是荒凉的西伯利亚冰原,就算是占了下来也没多大收

  益,南边的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其他地方也都被英国、法国和荷兰等殖民时代的先发者占据了,看来看去,也就隔壁的中国好欺负。之前都是顺风顺水,从中国身上割了一大块肥肉,谁知道突然间老大哥又重新支棱起来了呢?而且还表现得那么凶残!

  现在中日之间结下了了仇怨,想要不被中国人清算,就只能抱着英国爸爸的大腿了。英国人不想给日本人卖命,但是对于那个在朝鲜南部登陆的计划还是很有兴趣的,朝鲜那个狭长的地形,天然的就让人有登陆绕后的欲望。可是两栖登陆是非常困难的行动,差不多能跟敌前撤退相媲美。三年前俄国人在葫芦岛的登陆变成了一场大灾难,送上岸的一万多俄军全军覆没,连同六条战舰都变成了中国人的战利品。

  要是在朝鲜南部的登陆重蹈了俄国人的覆辙.......英国可不是俄国那样的路权强国,能够在损失五十万人后依旧稳居列强的宝座。要是大英帝国损失了五十万陆军........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多送个几万人上战场。即便是损失了五十万军队,那也没什么,大不了找美国孝子再续一波。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英国政府从来不会在战败的协定上签字。

  在南朝鲜登陆的计划看上去很好,英国人不想自己下场,那么袁世凯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还在努力收拾局势的袁世凯听到沙利文说的计划后,整个人都懵了。不是,广州的孙中山正在整军备战,准备发起第三次北伐呢。在这个时候让国民政府派出十万大军去朝鲜玩两栖登陆?要真想跟人民党打仗,跨过长江就是了,何必千里迢迢的跑去朝鲜?

  现在该考虑的不是去跟人民党的泥腿子拼命,而是要防备人民军打过来啊!

  沙利文表示有大英帝国的舰队在,人民军纵有百万之众,也不可能越过长江天堑。即便沙利文再三保证,袁世凯还是不同意将自己的本钱扔到朝鲜去。打赢了他自己没什么好处,要是打输了,即便孙文那帮乱党不会杀到南京来,国民政府内部的那些军阀也会起来闹事。

  夺取了国民政府大总统的位置之后,袁世凯才发现这就是一个大火坑,下面那么多派系,各个都是桀骜不驯的主。就连武昌城他都没能完全控制,最后还是跟鄂军达成了和解,这才对汉阳兵工厂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袁世凯现在心心念念的就是把二十万新军练好,然后一波把孙文黄兴乱党给推平了。只有先把南中国整合好了,才有实力北上跟人民党一较高下。

  除非大英帝国亲自下场,像是在南非那样,派出个四十万大军。要是真的那样,袁世凯二话不说,立马就跟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进行了一波大规模的动员后,唐宁街的老爷们再也不想来第二次了。烧钱烧的太厉害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总动员会损害英国的国家体制,更准确地说,是会损害英国统治阶层的利益,这就跟德国的容克军官团不能容许平民染指军权是一个道理。

  “铁血宰相”俾斯麦放出了终结旧世界的怪兽——王朝社会主义,从而带着孱弱的普鲁士军官团和总动员的庞大军队击败了法国,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容克们立即解散了动员起来的军队,尽力地消除了非容克阶层对军队的影响。

  英国的政治家和政客们对此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布尔战争之后,英国也是匆忙解散了军队,或者人家隐晦地说,“准公民大军”。英国在布尔战争后进行了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的调整,但所有的战略发展和技术兵器指向都是避免总动员和任何社会改革让步。老大帝国天生就得把各种武器细分专业化,坚决不能实现某种简单统一。护国公克伦威尔除了一个就够了,少量的精锐部队才是英国绅士的秩序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