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的人民公仆 第58章

作者:夏虫之语

  哈尼耶夫觉得自己如果早个十年二十年还敢想想争取去当司机踩刹车,可是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哈尼耶夫觉得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在苏联这辆大车坠毁的时候保全它的残躯不会被摧毁的太严重,然后最大程度的去继承这辆大车的设备。

第155章 汇款

  经过父亲弗拉基米尔的指点后,哈尼耶夫明白了此时此地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最多的政治好处。

  作为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哈尼耶夫从来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也不在意违心的言行,因为相比拯救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相比掌握走上巅峰的权利而言,受一点委屈真的算不了什么。

  之后的几天,哈尼耶夫每天都忙着跟自己的老朋友们见面或通电话。

  原来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同事关系都很不错的,对于自己已经调离基辅,这些老同事老下属还一直带着礼物来家里看望的哈尼耶夫也专门打去电话问候了一下,并邀请他们去雅尔塔市度假旅游。

  虽然哈尼耶夫已经不是雅尔塔市的当家人,但是他毕竟是重用而非平调或者降职,不管是按照政治规则还是靠他提拔的那些老人还在位的香火情,暂时他还是能掌控半个雅尔塔,更何况哈尼耶夫为了能继续掌控着保健公司还专门把维雪斯基留在当地做了卫生和社会赡养委员会书记兼主任兼保健公司总经理。

  在雅尔塔这块土地上,哈尼耶夫即使离开了,目前仍旧能做半个主,对于保健公司这一块毫不客气的说,市委书记和市长也没有哈尼耶夫说话管用。

  哈尼耶夫也想要多多少少回报一下自己的老同事老下属和亲朋好友们,所以准备新年前后请他们去雅尔塔度度假,消遣一下。

  由于哈尼耶夫上次去莫斯科前已经跟塔季扬娜订婚了,虽然只是两家人一起吃了顿饭,但是从理论上讲塔季扬娜就是哈尼耶夫的未婚妻。

  当时时间匆匆,订婚后哈尼耶夫就去莫斯科赴任了。

  这次回来后,哈尼耶夫一家和塔季扬娜一家又坐在了一起定下来了两人结婚的时间,大约就是新年前举行婚礼,然后新婚夫妇去阿塞拜疆、中亚等国度假旅游。

  所在商量完结婚的诸多事宜后年,两家人吃了一顿饭,而塔季扬娜没有跟她的家人回去,而是住在了哈尼耶夫家里。

  从身份上看,这点毫无问题。

  之后的几天里哈尼耶夫也算提前体会了婚后生活。

  对于普通的苏联民众而言,一对新人想要结婚首先要解决的是婚房问题,苏联人虽然不反对婚后一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为了方便起见,大多数年轻夫妇还是会要求有一个他们自己的家。

  不过苏联现在资源紧张,房屋分配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全国绝大多数民众对住房、食物、收入等等各个方面都不满意。

  不过哈尼耶夫家却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弗拉基米尔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为儿子争取一套农业委员会的家属院宿舍,不过那种老房子哈尼耶夫未必看得上。

  即便不靠父亲,以哈尼耶夫现在的身份地位,他去哪里工作,组织上都会给他分配一套面积相当不错、家电齐全,可以拎包即住的宿舍,而且居住期间水电气的费用全免。

  因此哈尼耶夫要结婚,他的父母从来不去考虑为他购置婚房,只需要盘算邀请那些亲朋好友和同事来参加儿子的婚礼。

  在回家的第六天哈尼耶夫约见了波罗申科,并且从他那里连分红再借钱,带回来了8万卢布,加上家里给的,哈尼耶夫已经凑够了10万,只差维雪斯基的40万就凑够入股金矿的50万卢布了。

  回到家的哈尼耶夫还没顾得上喝口水,塔季扬娜就一路小跑扑进了他的怀里。

  “亲爱的维克托你可算回来了,我都五个小时没有见你了。”

  此时是周四,家中没有人,母亲也去买菜了,哈尼耶夫抱着塔季扬娜温存了好一会儿,直到塔季扬娜面红耳赤的连连求饶了,哈尼耶夫才抽回手指,坏笑道:“等到晚上我再收拾你。”

  塔季扬娜趴在哈尼耶夫的怀中休息片刻,抬头说道:“刚才你的朋友尤里打电话来了,说是你要的钱他带回来了,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让他等你电话。”

  哈尼耶夫轻拍塔季扬娜屁股:“起来,我给尤里回个电话。”

  走到电话旁,哈尼耶夫拨通了维雪斯基家的号码。

  响了两声后电话被接通,维雪斯基的声音响起:“你好,找谁?”

  “是我,尤里。”

  “哦,维克托,我给你打电话的时候是你的未婚妻接的,你们什么时候结婚?”

  “时间已经定了,是新年前,具体日期定下后我会通知你们的,尤里,钱都带来了?”

  “是的,40万一分不少,你现在要吗,我给你送去?”

  “嗯……等一下,我先给尤先科打个电话问问。”

  挂断电话号哈尼耶夫又给尤先科打了一个电话。

  虽然前两天哈尼耶夫已经提前跟尤先科说过了自己要给莫斯科方面汇一笔巨额钱款,用于布基纳法索金矿的启动资金,但是事到临头,牵扯的又是40万的巨款,还是要再打个招呼才好。

  尤先科接到电话后说道:“我已经跟莫斯科的同事打过招呼了,是50万卢布吗,应该问题不大,你直接带着钱来就行。”

  得到了尤先科的保证后哈尼耶夫才跟维雪斯基约了在基辅国家银行总行见面。

  对于苏联公民而言汇款时很麻烦的,大额的汇款更是会引来克格勃的调查,不过哈尼耶夫有关系自然就好办了。

  大约一个小时后,经过尤先科的帮助后,维雪斯基带来的40万卢布和哈尼耶夫的10万卢布被银行工作人员清点好了,直接汇给了第一矿业在莫斯科总行的账户。

  汇款后,哈尼耶夫邀请尤先科和维雪斯基一起在附近的牛奶吧吃了一顿午餐,等到家后就第一时间通知了波塔宁。

  现在的时代银行汇款有延迟,大约要第二天才能到位,同时也没有什么提醒功能,只能靠人去银行查询。

  第二天的早上,波塔宁打来电话确认已经查到了50万卢布后哈尼耶夫才算松了口气,第一矿业的100万启动资金都已经就位,波塔宁那边也把设备人员都准备好了,最多半个月后设备人员就要乘船去布基纳法索了,也许明年就能见到效益了。

第156章 用访谈拍马屁

  12月10日,正躺在自家卧室搂着香喷喷软绵绵的未婚妻睡觉的哈尼耶夫被门外的弟弟的喊叫声惊醒了。

  “大哥,外交部的电话,找你呢”

  哈尼耶夫一个激灵没了困意,他急忙坐起身随便披了一件衣服就推门而出。

  走到客厅时,父亲母亲和妹妹都在餐桌前吃着饭,电视机旁的电话已经被拿起来了。

  走过去拿起话筒,哈尼耶夫刚打了声招呼就听到了彼得的声音。

  “处长,司长让我通知你尽快回来。”

  “怎么了?”

  “利比亚的国防部长来莫斯科采购防空武器,随行的有卡扎菲的长子穆罕默德·卡扎菲,他代表卡扎菲想要见你一面,司长和部长觉得应该是卡扎菲对你帮助桑卡拉的事情很感兴趣,所以有什么话想跟你说一说,克格勃和内务部都同意你们会面了,所以请您尽快回来。”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是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于1977年军事政变成功后建立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名字上有社会主义四个字,但是推行的是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也叫绿皮书。

  绿皮书的主张是伊斯兰世界和泛阿拉伯世界联合起来甚至统一起来,以此来和资本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共产主义为首的东方国家同台竞技,分庭抗礼。

  卡扎菲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热衷于非洲事务,并且非常想成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话事人,同时又强烈反对老宗主法国干预非洲,因此在桑卡拉政变成功后,卡扎菲也是唯一向桑卡拉提供军事支持和援助的非洲国家元首。

  可以说在桑卡拉政权的背后多多少少有着卡扎菲的影子,这一点作为布基纳法索彻底革命委员会的最高顾问,哈尼耶夫很清楚。

  卡扎菲西方非洲能多一些对抗法国的革命政权,少一些跪舔法国的傀儡政权,这是符合利比亚利益的,在瓦加杜古的时候,哈尼耶夫就听说过利比亚的大使曾经多次提出想要拜访自己,不过当时法国正在抗议自己插手布基纳法索事务,所以哈尼耶夫也没敢接触利比亚人。

  没想到,在非洲没有见到的利比亚人,大半个月后竟然追到莫斯科来了。

  哈尼耶夫知道卡扎菲是个缺乏理智和大智慧的人,而且他年轻的时候推崇泛阿拉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等到权利稳固以后就渐渐的变成了一个摒弃社会主义,一味搞独裁和自我吹鼓的狂人了。

  此时的卡扎菲已经走向了自我膨胀之路,5年前卡扎菲访问契丹时私自改变行程,并且在与希贤老人访谈时也大为失礼,这其中固然有他想向契丹够买核子武器而不得的怨气,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他已经膨胀的忘乎所以了。

  此时的卡扎菲已经得罪了契丹和法国,与英国美国的关系从建国之初就是冰点并且不断变差,等到明年卡扎菲指示的洛克比空难爆发后,英法美三国将会全部被惹怒,从而采取全方面制裁利比亚的法子。

  按理说五常已经得罪了四个,卡扎菲应该抱紧苏联大腿的,可是等到苏联解体后车臣闹独立的时候卡扎菲却像个疯狂的绿教信徒一样开始公开支持车臣独立。

  后来卡扎菲在联合国讲话时公然炮轰五常并撕毁了联合国宪章,自此以后五常大国和许多区域性大国都对卡扎菲厌恶至极,终于在2011年卡扎菲求锤得锤了。

  对于卡扎菲这种不能用常理判断的人,而且注定是个惹事包的家伙,哈尼耶夫是不愿意粘包的,可是现在利比亚已经公开通过外交手段要见自己了,自己再不给面子就不行了。

  所以在挂断电话后哈尼耶夫就第一时间去买了机票,在第二天的中午就乘飞机回到了莫斯科。

  在哈尼耶夫坐飞机前还专门找了尼古拉一趟,两人商量了许久后,尼古拉同意了帮哈尼耶夫联系塔斯社和乌克兰国家通讯社,让他们对哈尼耶夫进行一次专访,到时候专访内容在乌克兰电视台进行播放,至于俄罗斯是否能播放乌克兰只有推荐权,还要哈尼耶夫回莫斯科再找关系。

  哈尼耶夫争取这次专访就是为了表态发言,在叶利钦炮轰改革的节骨眼上以同样的改革先进典型的身份鼓吹改革,以挽回叶利钦炮轰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想做点事情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哈尼耶夫一路走来没少经历斗争和妥协,但是每一个重要转折点他都是靠自己的积极争取打开的局面。

  这一次,叶利钦走上了对抗戈尔巴乔夫而不断获益的路线,哈尼耶夫就反其道而行之,准备靠着靠支持顺从总书记的改革而从中获益。

  “小城市改革学雅尔塔,大城市改革学莫斯科”,戈尔巴乔夫提出的这句话让苏联出现了“雅尔塔经验”和“莫斯科经验”,哈尼耶夫和叶利钦的声望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叶利钦换了方向,哈尼耶夫的坚持就显得难能可贵,甚至有些雪中送炭了。

  回到莫斯科后,哈尼耶夫先回部里进行了报道,因为利比亚这次要购买的是对空防御的导弹系统,基本上是U-23-4、“箭-2M”、“箭-3”、“针-1”等苏制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全套。

  这对于苏联而言也是个大单子,所以大公子和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利比亚官员都在苏联外交部、国防部、军方的热情邀请和陪同下去部队考察防控系统整套武器的性能去了。

  哈尼耶夫只能等待卡扎菲大公子他们回来后再召见。

  这个时候哈尼耶夫就开始催促尼古拉,于是大约在哈尼耶夫回莫斯科的第二天,乌克兰国家通讯社的记者就对哈尼耶夫进行了有一次专访,名义上是让哈尼耶夫分享雅尔塔经验,实际上只是给哈尼耶夫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吹嘘戈尔巴乔夫改革,向戈尔巴乔夫表示支持顺从的平台。

  在那句话和“雅尔塔经验”出现后,哈尼耶夫就没少接受专访,但是之前他所有的讲话都没有这一次肉麻露骨和低姿态,如果说之前的哈尼耶夫是在访谈中分享改革经验,那这一次就纯粹是拍戈尔巴乔夫马屁了。

第157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苏联

  专访很快结束了,如果一切顺利,在剪辑和审查后会在半个月后的乌克兰国家电视台进行播放。

  以前哈尼耶夫在各级媒体的访谈中主要讲方法和成绩,即便是让阿纳托操作的路透社的专访也只是小小的吹嘘改革,着重说了成绩,以表现自己实干派的形象,但是这才的访谈这次却成了哈尼耶夫对戈尔巴乔夫本人和他推行的改革方针的吹鼓大会。

  这次访谈时哈尼耶夫主动争取的,为此没少做尼古拉的工作,目的就是让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看到自己的顺从,在跟叶利钦出现反差和对比,以此让戈尔巴乔夫不会再记恨自己,同时也能给自己争取来一个更光明的前途。

  因为出发点明确,这此的访谈哈尼耶夫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是在拍戈尔巴乔夫的马屁,而且是赤裸裸的拍。

  这不是因为哈尼耶夫是个官迷,而是因为在得知叶利钦被免职后哈尼耶夫意识到苏联解体迫在眉睫了,可是他现在却只是个小小的介于厅处级之间的干部,想要在三四年以后的苏联解体巨变中掌握乌克兰的最高权力,在这场社会主义浩劫中保全住国家民族的资产不被外国人和资本家抢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会崩溃,哈尼耶夫必须要爬的再快一点,为此他不惜拍一拍马屁。

  不过即使哈尼耶夫已经很露骨的拍戈尔巴乔夫和戈式改革的马屁,但他仍不怕人们会觉得他肉麻。

  因为现在的苏联固有制度早已经民心尽失,在勋宗驾崩,安德罗波夫继位后几乎所有的民众都盼望着改革,希望国家能通过改革改善民生,改变官僚特权贪腐的现象,改变物质生活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望的矛盾冲突。

  因此,苏联的改革其实是从安德罗波夫时期开始的,只不过每一个王朝的后期,君主大都是短命且绝嗣的,安德罗波夫很英明,他的改革是能够给苏联续命的良方,可惜他的命太短,只当了两年总书记就离开了人世。

  继任者契尔年科比安德罗波夫的命还短,都没干够一整年就去见列宁同志了。

  因为领袖的仓促去世加上没时间培养真正的接班人,在混乱的斗争中,戈尔巴乔夫上台了。

  戈尔巴乔夫也厉行改革,但是他的改革与前任的不同。

  不过不管谁改革,对于现在想吃个不发霉的面包都要排长队的苏联人民而言,只要是搞改革的就是好领导。

  所以除了叶利钦等激进主义者,大多的苏联人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还是满怀信心并且认为这个改革是能拯救苏联的。

  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哈尼耶夫拍拍马屁也不那样恶心,人民只会认为他是真心的支持改革,愿意改革并且更够改革的改革干将。

  所以说,谢尔比茨基等一众保守派没能斗过戈尔巴乔夫等改革派,原因不单单是权利地位的不对等,更重要的是民心所向。

  只可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伦不类,根本解决不了苏联的问题,甚至让苏联更虚弱了,因此他和苏共才会迅速的失去民心,最终彻底败亡。

  可以说现在的苏联民众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多大的期望,几年以后就会得到多大的失望,换来的是十倍百倍的愤怒。

  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一夜间获得成功,夺取了沙俄的政权,建立了伟大的红色政权,并发展为强大的赤色帝国。

  1991年的8.19事件爆发后,叶利钦一夜之间走上苏联的最高舞台,控制了整个局面,短短数月内各国纷纷独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快速的支离破碎,戈尔巴乔夫这位冬宫总书记也只能在12月25日宣布苏联解体。

  如此强大的政权,如此庞大的国家,如此巨大的经济体,它仍然没能躲过消亡的命数和自然发展的规律。

  回想起苏联的历史和她未来的命运,哈尼耶夫的脑海中只有这一句来自契丹《左氏春秋》的那句话——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没有人比哈尼耶夫更懂苏联,因为他是真的亲眼看到过苏联的死亡。

  回到自己的宿舍住了两天,缺少亲人朋友陪伴的哈尼耶夫只能找看门的高尔基大叔一起喝酒,因此也算醉了两天。

  在第三天的时候,哈尼耶夫还在睡着懒觉,床头的电话响了。

  “维克托,快起床吧,来了几辆气派的车,还有警察护卫,说是来接你的。”

  哈尼耶夫猛然惊醒,问道:“车上是什么旗子?”

  “有咱们苏联的国旗还有一个是利比亚的吧。”

  “好的,请你转告他们我马上下楼。”

  哈尼耶夫迅速的刷牙洗漱,穿了一身白衬衣黑西服后就急匆匆的下楼了。

  刚出电梯,哈尼耶夫就看到一些阿拉伯长相特征的大胡子站在电梯前,他们身后是一些利比亚的保镖和内务部警察,高尔基也在他们身边。

  见到哈尼耶夫出来,高尔基说道:“领导们,哈尼耶夫出来了。”

  一名利比亚翻译在跟为首的大胡子军官嘀咕半天后,走到哈尼耶夫身前,说道:“您好,哈尼耶夫处长。

  我是利比亚外交部翻译,这位是我们外交部副部长阿卜杜拉,我们国防部副部长易卜拉欣,我们大公子代表革命最高领导人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卡扎菲阁下请您去列宁格勒饭店一叙。”

  哈尼耶夫知道利比亚的代表约见自己是经过外交部和中央同意的,但是自己却不能独自见小卡扎菲,免得出点什么事说不清,再让戈尔巴乔夫误会就麻烦了。

  “我是苏联外交部的官员,如果与贵国高级领导谈话需要有我们外交部的阿拉伯语翻译和非洲司的同事陪同才行。”

  那名翻译转身向两位部长请示后,说道:“请您放心,非洲司的库茹盖托斯基翻译也已经派车去请了,我们会严格按照外交礼仪去做,不会让贵国和哈尼耶夫处长您难堪的。”

  利比亚人的姿态很低,哈尼耶夫也没有坚持,微笑着与他们一一握手,而后跟高尔基打个招呼就上了利比亚人的车离开了。

第158章 卡扎菲的重礼

  哈尼耶夫大约是9点半进入了列宁格勒饭店。